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8 21:44:48| 人氣1,30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的悲情宿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莫拉克襲台,傷亡慘重,是為台灣半世紀以來損耗最大的災難。恰巧夏日電影巡禮將放映<悲情城市>的修復版本,到時可因應當地災情局勢,去感受台灣歷年來獨有的濫觴。

香港教育從沒有將台灣歷史列入教學範圍,港人大抵對台灣國情演進感到陌生,覺得當地人一味「喊打喊殺」,缺乏建設性思維等等。港人要認知台灣國情,只好透過收費電視台的東森新聞,以及時事評論員譚志強在各媒體發表的言論,方才掌握到彼岸的資訊。基本上,台灣歷史大可劃分為幾個時代:首先必要以日治時期作為敍述起點。

回眸一看,日治的台灣才是整個歷史裡最太平的美好光景,名正言順的「最好的時光」。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撤出台海領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的故事,就在這段主權過渡的隙縫裡展開。

本文主旨並非談論侯導這齣經典傑作。但正如片中所記述,台灣政局混亂至今,乃在日本結束殖民統治後,當地原住居民與接手的國民黨政府之間的核心矛盾所致,這種基於意識形態上差異的「民族仇恨」,往往積怨太深而造成衝突,甚至是一場場激烈暴戾的政治鬥爭。

<悲情城市>中段集中著墨的二二八事件,正是台灣回歸中華民國後的一道歷史創傷。事件起因只不過是一名赤貧婦人販賣私煙的糾紛所引發起民憤,最後釀成大規模的血腥鎮壓,死亡人數超過一萬。其波瀾壯闊之程度絕不下於中國八九民運。


二二八事件,說得上是台灣歷史的分水嶺。自此台灣人大致分裂成兩族:一是親國民黨政府的順民,這群族大多是沿隨蔣介石敗走台灣的外省人,主要住在台北大城市一帶;另一派則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本土原住民,此族群以南部窮鄉城市為基地,是日後綠營的中堅份子、民進黨的重大票源,其中不乏至今仍然「挺扁」的鄉親死硬派。

國軍內戰大敗,老蔣抵台親自執政,即採取高壓政策,下令全國戒嚴,一律黨禁、報禁、甚至宵禁,展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全台白色恐怖時代。與<悲情城市>同時再放映的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乃記載了台灣處於戒嚴時期的一樁學生情殺案,片中常見坦克車在街上巡邏駛過、軍警車咕隆咕隆的聲響劃破台北市夜空的寂靜,通通都是當時台灣的生態實況。

去年已故的作家柏楊,就因為畫了一幅大力水手漫畫揶揄蔣氏父子,即時拓惹國民黨政府施行「文字獄」將其拘禁。柏楊就在台灣的牢獄裡撰稿出版<醜陋的中國人>一書,風行至今。

蔣介石獨裁統治多年,雖則台灣經濟有所發展,民間的鬥爭卻不斷上演,未曾間斷。七十年代中葉,老蔣病逝,兒子蔣經國繼承父業,接掌台灣;小蔣尚未坐穩帥位,反動人仕便藉以<美麗島>雜誌的出版糾紛,發動一場號稱「美麗島事變」的民主運動。而涉及事件的若干人物,均成為台灣日後的政要、民進黨及綠營的骨幹成員,暫列當中一些港人稍為熟悉的名字:陳水扁、謝長廷及蘇貞昌等人乃事件被控者的辯護律師;呂秀蓮、施明德及陳菊則於事件上被判監禁長達十多年.由此可見,美麗島事件的確為台灣政革起了不可抹煞的牽制效用,被視為繼二二八事件後的另一重大里程碑。

由於受到內外壓力(外交上也得面對美國),蔣經國在八十年代逼不得思變,逐步開放民主自由,全面解除戒嚴,放寬黨禁、報禁,並開放更多議席予地區直選。在政局日漸明朗化之下,台灣經濟迅速發展,成就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的一時佳境。台灣解禁開放,亦造就台海文化多元發展:文學有瓊瑤、白先勇等著作風行大中華,音樂有羅大佑、李宗盛引領的國語歌盛世,電影有侯孝賢、李安和楊德昌的新浪潮運動,在海外影展中頻頻獲獎……上述藝術界名人全都是在蔣經國時期開放的自由土壤中茁長,締造出極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文化豐業。

88年小蔣辭世,結束了蔣家治台的世襲皇朝。李登輝在蔣經國欽點下接任總統,坐享經濟成果同時,亦加快民主步伐,落實總統由直選產生;並且就蓋棺已久的二二八事件作出官方形式的公開道歉及賠償,讓當年死難者的寃魂得以安息。

又或者民怨長期積壓,加上面臨中共改革發展的對岸威脅,「台獨自治」仍屬於普遍台灣人的主流思想意志及主觀宏願。2000年,打正台獨旗號的民進黨派陳水扁出選總統,出人意表地當選,結束了國民黨半世紀的執政,見証著台灣局勢翻天覆地。

台局變天,正好實踐了美國民主之父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改變不會自動找上門來,是要透過持續不斷的抗爭才可促成。」台灣人民透過形形式式的長年公民抗命,才達成陳水扁上台本土人當家話事的民主之路。不管閣下是否認同他們好勇鬥狠的過激做法(甚至擅打「悲情牌」的把戲),但像呂秀蓮、施明德這類反動人仕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是值得敬佩的。

陳水扁盛載著當地民眾求變的希望,順水推舟入主總統府。奈何當政八年,台灣子民亦給予他多一次機會連任,阿扁不但無力宣示台獨,其種種行為更加淪為天大笑話。官吏貪風猖獗,市面經濟不景,在野國民黨蠢蠢欲動、乘勢追擊不在話下,就連民進黨黨內元老施明德也看不過眼,召集當初錯投阿扁的選民上街靜坐,演繹成過百萬人包圍總統府的「倒扁」盛會。

「成也阿扁,敗也阿扁!」民進黨政績低落,國民黨銳意在08年大選捲土重來,派出甚得女人緣的馬英九競逐失落八年的執政權。小馬哥以壓倒姿態當選總統,隨即以詐騙國家機要費罪名拘禁前任的陳水扁,判刑入罪在即,藉此重挫綠營內部陣亂,間接重申「台獨」無望。

馬英九以清廉的禮教形象當政,憑個人魅力「免疫」了綠營人仕的攻擊,成功從陳水扁的腐敗政治形成強烈對比。無奈兩岸問題還是今日台灣當權者的疑難,國民黨受制於中共的強大軍事威脅,甚至更需要中國的經濟協助;遑論甚麼台獨之類的敏感議題不談,小馬哥明顯偏袒及畏怯中國大陸,竟在中共高官訪台時,下令收起代表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全把台灣人民極力悍衛的國家尊嚴置之不理,形同中共麾下的一個傀儡政府。

小馬哥上任以來,反對聲音不斷,尤其在南部城市。唯有藉助落實三通,促進兩岸河蟹交流。這項政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暫且紓緩反對人士的不滿情緒,令其帥位得以安穩;就算民進黨發起的「反馬」示威遊行,也不過是零星散碎的抓癢而已。

馬英九政府本來無風無浪,直至今趟的莫拉克風災,才真正對小馬哥構成管治危機。到底是天災難料,只好各安天命?真是小馬哥應急遲緩,警覺意識不足?或者政治智慧低,事後補鑊愈搞愈禍?還是綠營份子故意煽動災民,訴諸悲情,趁機追撃執政國民黨,為求收復敗選失地?

上述所有疑題,無論哪方因素擁有足夠理據,本人也無謂做事後孔明。災情已發生,事實已既定,目前最重要還是災後重建。台灣自日治結束大半世紀以來,持續活在辛酸壯麗、徬徨不安的氣氛之中,由早期的二二八事件、全台戒嚴、台獨紛議以至扁政後的百業蕭條,不同時期的鬱結揮之不去,代代相傳。

08年一部<海角七號>為台灣注入生機,重燃當地人的復甦希望。誰料一場風雨,令這片島國的大地又再烏雲籠罩,莫非這真是台灣人的悲情宿命?

台長:
人氣(1,30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海洋之子
我是台灣人
在我生活的感覺下
台灣不悲情喔~~
不過看了你的文章
才知道人家是怎麼看台灣~~
很好的一篇文章
但跟你分享我的台灣
其實台灣是個很多元包容的社會
可以說是個大熔爐
這是在很多台灣平民生活中可以看到的
是一個努力追求公平的地方(雖然很難達到 但是是很多有良知知識份子及平民的心聲)
簡言之:就是一個多元概括...
2010-05-20 12:18:18
版主回應
你當下的生活不悲情,
但整個台灣歷史卻是悲情.
在政治議題上,恐怕難以多元,特別在台灣這片孤島.
2010-05-21 01:07: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