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結束了!今屆的德國世界盃大可用「驚喜欠奉、話題不絕」一語來總結。說中了,今屆的賽事就是如此不濟,球賽多悶和、球隊穩守為先、球星沒表現,奈何一場又一場的悶戰,仍引起一定的話題性,我相信這是競賽者、傳媒與球迷三者互動的問題。兩年前筆者寫過一篇《球星比球賽精彩》的文章,標題所謂的「精彩」不是指球星的表現,而是球星們球賽內外的花絮。現今的球迷,在觀賞九十分鐘的球賽實戰之餘,還用更多時間去留意球賽報導,而當中報導的篇幅和成份也相應讀者的數量而增大,足球文化愈是普及,商業及新聞價值隨之一呼百應。
坦白說,本人有感自己經已抽離整個足球熱情,不因為自己對足球失去興趣(其實我仍十分盼望精彩緊湊的球賽),而是覺得足球運動早已變了質,變質的程度已達到一個無可挽回的情況,就以今屆世界盃為例,由開賽前的數月間,身邊總有一個角落在提醒著:「世界盃快來了!」覆蓋範圍之大堪稱無所遁形;到了六月份,全城完全陷入瘋狂狀態,報章的頭條、商品的廣告、坊間的話題…好像地球是圍繞著世界盃而運行似的。作為接近廿年睇波齡的我,也驚覺足球賽事對現代人的影響竟可如此驚人,連一些本來對足球沒興趣的人也紛紛投誠,開始留意足球消息,由此不可否認,足球文化已演變成一股長時期的潮流,當中所蘊含的商業元素,把整個足球運動推至一個非純競技的層面,以致現時的球賽愈不好看,可是球迷的熱情則顯得不退反漲。
現今的足球嚴重商業化,當一切都以金錢作主導,一場球賽除是技術和戰術的較量,還包括一項附外的數字計算。譬如說:一個球員出賽,他們的身價、比賽的獎金、運動用品的贊助費用、賭波的投注額等等,全是逾億的金錢瓜葛,背後有一大堆龐大數字作崇,再加上賭波所引發的打假波陰謀論,球隊不會輕易輸波,球員亦有所顧忌,導致球賽往往是中埸拉据的苦戰局面。以往看球賽,是完整九十分鐘的激戰;如今的球賽,彷彿是從九十分鐘的比賽中靜待那三、四分鐘的精華片段,那教我寧願看明早的新聞片段還好。
足球風雲變,這不只是「環境」與「結構」所造成,更關乎到球迷的態度問題。雖說觀眾只得接收功能,看似是被動的一方,但球迷觀賞賽事的態度,也是釀成足球文化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睇波是項很需要Passion的活動,球迷難免會有英雄主義或功利主義的投射,可是一旦立埸過於偏袒,便會失去理智,繼而成為追星效應的嚮應群,現今的球迷可透過買球衣、畫花面來顯示對球隊或球星的擁戴,立場無疑鮮明,但說到底,他們是對人或是對事?追捧球星還是追捧球賽呢?於這點,我極有保留,尤其每當我看見女球迷追看那一位靚仔球星的時候,又或者本地女明星紛紛說自己是英格蘭或巴西的支持者,我不禁疑問:「到底你們欣賞足球的出發點是在哪裡?」記得小時侯到過大球場睇波,四周的人甚少穿球衣,大致上是一群年逾花甲、滿口粗言穢語的貧苦中年男人,他們同樣有追捧的對象(如譚拔士、譚兆偉、張志德、李健和、羅偉志、希福特等),但至少這些阿伯們是搞清楚自己是追波為先,而非追星。然而,球隊/球星經理人了解到時下年輕觀眾的心態,於是對症下藥,進一步地將其偶像化、將運動物質化,最終使足球賽事失去它應有的文化神采。
足球運動可以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除了供作消閒娛樂,也可供為學術性的考究。在日益商化的環境下,足球的文化卻變得十分騎呢。要認知或喜好一種「文化」,追溯其歷史及演進過程是必需的過程,譬如要認識電影文化,不得不看希治閣及史丹利寇比力克的影片;認識音樂文化,又不得不聽披頭四及貓王皮里士利一樣,但放眼足球文化的球迷一族,又有幾多年輕一代人會重視昔日的球星呢(意大利的球迷或會好一點,至少他們會記得那個是巴治奧)?我一直強調自己是上一代球迷,乃因為現今一代的球星的球技固然不及前人,更重要是他們走出來的姿態過於「物質化」及「商業化」,就算走到球場上捉摸皮球,他們連那一丁點「球味」也沒有。
又可以這樣說,現時的球星與昔日的球星有著信念上及價值觀的差距。以往的世界盃賽事,除了一展球技外,球隊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當時的世界盃,可謂是國與國之間在軍事以外一競長短的好機會,球員高舉世界盃,絕對有助激勵國民士氣,顯示國家威嚴。對於一些戰敗國家,奪標的話,彷如重振國勢,好像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德國,以及八六年的阿根廷等等,當時球員的心態則較之專注和認真。但如今世界盃的意義,好像已是一面倒的商業利益,難怪碧咸坦言不諱地說:「現在踢世界盃,最重要是為自己而戰。」事實上碧咸的言論,非常具體地刻劃出現今球星的態度轉變。
踢球是營商,因此現代足球志在謹慎,整埸賽事皆以防衛為主,面對嚴密防守,遠射/自由球/角球便成為致勝要訣。今屆世界盃有很多遠射入球,但真正稱得上「世界波」的卻沒那幾個,或許我偏向喜歡小組滲入、步步進逼的進攻模式,對我而言,敵方的禁區有如女性的私處,越過守衛再而逐步推進,即是輕輕解開扭扣,脫下內褲……有情調和節奏的床事過程才是最浪漫回味,有組織的攻勢才是最悅目,遠射得分,就好像早洩後的精液,充滿興奮,但情感可不細膩,可惜現時的足球埸上缺乏稱職的調情高手,大多球員也難於好好控球。能踢出上述般動感悅目的足球,向來都是南美足球的專利,觀乎眼前的南美勁旅巴西和阿根廷,恐怕「南美風格」已經名存實亡!八十年代起,歐洲各大球會商業澎漲,南美球員開始大量湧入歐洲球壇,當時最著名例子有効力拿坡里的馬納當拿,透過融合球會,大多數年輕時已到歐洲搵食的南美球員自然學會了歐陸式的一套踢法;而南美那套大起大落的踢法,由於不符合經濟效益而漸被棄用,甚至這幾年間,歐洲球會廣大羅致非洲及亞洲球員,極力武裝己隊的軍力。由此可見,歐洲聯賽的暴富,導致全世界足球邁向歐洲一體化的局面,南美風格露出端倪,球賽失色乃無可避免。
生於這個資訊年代,是悲還是喜?
這個年代,話題太多,但主題太少;物質太豐裕,有意義的事物卻過於罕有;現代的足球,球星太多物質與話題附身,卻沒法締造一個真正的綠茵王者,對於球迷來說,無疑是唏噓多於快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