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梅麗史翠普於1980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實況)
去年,羅拔迪尼路獲得由AFI電影協會所頒發的終身成就奬,表揚他對電影的貢獻。當晚盛況筆者也記錄在「百份百演員系列」其中。
而今年,AFI終身成就奬得主是梅麗史翠普。剛巧,梅麗姨同樣是筆者很喜歡的演員,所以筆者也籍此簡介這位一代影后。依頒獎禮盛況來看,梅麗姨的號召力似乎比迪尼路更強,一口氣邀請到積尼高遜、占基利、戴安姬頓、高蒂韓、查理絲花朗、艾哲倫邦迪、卻羅素……還有上屆得主羅拔迪尼路,由此可見梅麗姨在影壇地位非凡,與她合作的演員或導演粒粒皆星。
料不到戲內一向剛強、獨立自主、作風強硬又帶點親切感(在於笑容)的梅麗姨,在戲外卻是俏皮鬼馬動作多多的一副德性,似乎梅麗姨的演技真的騙弄了廣大的影迷。當然,筆者認為梅麗姨必是當今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她的演戲方式值得後世歌頌和效仿,儘管梅麗姨一直所演的角色未能及得上慧雲李的Scarlet(《亂世佳人》)或瑪麗蓮夢蓮的Sugar(《熱情如火》)那般驚為天人,那麼過目不忘,但梅麗姨依然很懂得把角色的特點絲毫無損發揮出來,她的演繹極具生活感,力求自然,並且她演戲的Timing掌握得異常地準蠅和敏銳,甚麼時候該有甚麼表情、甚麼動靜、甚麼儀態,這種電光火石一兩秒間的反應捕捉,梅麗姨的確比其他演員優勝。
梅麗史翠普原名Mary Louise Streep, 1949年6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薩米特鎮。中學時期的梅麗姨已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學業成績彪炳,並當過啦啦隊隊長;期間梅麗姨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斷參加校內的戲劇演出,演藝天份隨而展現出來。在畢業前一年,她以優秀生的身分轉到達特茅斯學院專攻戲劇,之後藉著獎學金入讀耶魯戲劇學院攻讀藝術碩士,畢業後便開始參加劇團演出。在這期間,她認識了同劇團一起演出的性格演員尊卡薩利,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同居在一起。這時侯梅麗姨可說是愛情事業兩得意。
1977年,梅麗姨首次得到曝光的機會:參演電視長劇《致命的季節》。及後梅麗姨便首次踏足銀幕,在珍芳達主演的名片《茱莉亞》(Julia)中演出一個小配角,戲份雖少但卻讓人印象深刻。這兩次的曝光,讓梅麗姨爭取到主演迷你電視影集《大屠殺》的機會,在這部收視率甚高的大製作中,她飾演一名信奉天主教卻嫁給了猶太人的女子而這個極具戲劇矛盾的角色,也為梅麗姨摘下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被權威的約翰威里斯電影年鑑列名為「1977年十二位明日之星」。
翌年,梅麗姨演出奧斯卡得獎電影《獵鹿者》(The Deer Hunter),同戲的演員還有羅拔迪尼路、基斯杜化華堅和其未婚夫尊卡薩利等星級名牌,影片亦帶契梅麗姨首度取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從此,梅麗史翠普便成為此獎項提名名單的常客。拍罷《獵鹿者》後,梅麗姨原以為可與尊卡薩利共諧連理,但尊卡薩利不幸患上骨癌病逝,使梅麗姨消沉一段時問。經過喪夫之痛後,梅麗姨再次振作撺來,於1979年一口氣接拍三部影片:分別是《The Seduction of Joe Tynan》、《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及活地亞倫執導的《曼克頓》(Manhattan)。其中《克拉瑪對克拉瑪》更是該屆奧斯卡頒獎禮的大贏家,梅麗姨亦憑片中的精湛演出贏得最佳女配角的殊榮,往後的演藝生涯裡梅麗姨更加奪獎無數。而金像獎的光環,也讓梅莉史翠普贏得主演《法國中尉的女人》的機會。而《法國中尉的女人》亦令梅麗姨聲名大燥,連續奪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和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並首次角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到了1982年,梅麗姨傾力演出的苦情戲《蘇菲亞的抉擇》(Sophie′s Choice)獲得一致好評,還順理成章摘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座,隨之被譽為「八十年代最偉大的女演員」。
那個年頭梅麗姨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拍下的作品皆是口碑佳作,像《Silkwood》、與羅拔迪尼路再結片緣的《信是有緣》(Falling In Love)、與羅拔烈福合演的得獎影片《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當中梅麗姨亦憑《Silkwood》和《非洲之旅》兩片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可惜隨後梅麗姨與積尼高遜合作的《情已逝》(Heartburn)及《Ironweed》 票房相繼失利,其後梅麗姨的事業呈滑落跡象,由她擔綱的《誰可相依》(Plenty)、《哭泣聲的哀嚎》(Cry In The Dark)皆票房慘敗,但梅麗姨依然能夠憑著《哭泣聲的哀嚎》登上康城影后。吃過多次敗仗後,梅麗史翠普決要改變戲路,嘗試演出喜劇,但成績始終平平。直至1990年《來自邊緣的明信片》的(Postcards from the Edge)推出,梅麗姨才得以翻身。這部根據《星際大戰》女主角嘉莉費雪的自傳小說改編,描述一個嗑藥女演員跟她的過氣大明星母親之間的愛恨關係,梅麗史翠普和飾演母親的莎莉瑪蓮(Shirley MacLaine)精彩的對手戲,讓她再次獲得金像獎影后的提名。
不過,後繼乏力,接下來梅麗史翠普主演的《Defending Your Life》、《Death Becomes Her》、《The House of the Spirits》甚至是親自上陣演出急流上划船的《狂野之河》都反應不佳,直至1995年奇連伊士活邀請她參演其自導自演的《麥迪遜之橋》,才讓她再度一嚐久違的叫好叫座滋味。其後梅麗姨參演了《一切從心開始》(Marvin′s Room)、《最愛是誰》(One True Thing)、《弦動我心》(Music Of Heart)、《此時此刻》(The Hours)、《何必偏偏玩謝我》(Adaptation)、迷你電視短集《Angels In America》及即將上映的重拍作品《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等多部電影。當中梅麗姨以《何必偏偏玩謝我》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以十三次提名之多成為歷年來獲得提名最多次數的影星,打破原本由老牌女星嘉芙連協賓保持的十二次最高提名紀錄,為其影史上寫下光煇的一頁。
梅麗史翠普的表現略評:
《弦動我心》(Music Of Heart):
這是筆者第一次看梅麗姨主演的作品,對梅麗姨的表現留下很深的印象。完全不懂拉小提琴的梅麗姨居然把一個小提琴教師的角色演得如此神似,演奏小提琴的神態動作完全不著痕跡。而Roberti這角色可謂正中她個人的戲路,外表剛強且獨立自主,身為影后的梅麗姨自然演得駕輕就熟吧!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雖則於片中僅佔三分一戲份,但梅麗姨的表現足以教人過目不忘。於影片開頭時,梅麗姨離家出走前與德斯汀荷夫曼對恃的一幕演得相當精彩,那份失去依靠的落寞感、抑壓在心的煩躁和矛盾,梅麗姨充分地演譯出來。
《獵鹿者》(The Deer Hunter):
因得到導演米高施明奴的賞識,梅麗姨的戲份得以大幅增加。梅麗姨果然不負導演所望,演得稱職。飾演陣亡軍人的遺孀,並與丈夫生前的同僚產生了似有若無的感情,雖則梅麗姨將這份「想愛卻要矜持」的內心戲演得絲絲入扣,但始終都不及一眾男人出生入死的友誼來得真摰。
《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
縱使筆者不太喜歡此片,但亦不能否定梅麗姨於戲中的演技感染力,強悍的個性和堅毅的生命力奠定了梅麗史翠普日後的婦權形象。而運用多國口音是梅麗姨的必殺技,《蘇菲亞的抉擇》中學會波蘭口音去扮演猶太女子、《麥迪遜之橋》中運用意大利文去扮演意裔主婦,而今趟《非洲之旅》中梅麗姨亦夾雜著非洲語和丹麥口音去扮演戲中的角色,可見其優厚的天份和靈活的演技運用。
《曼克頓》(Manhattan):
左計右算,整部戲梅麗姨的戲份不夠十分鐘。但她偏偏可以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綻放光芒,全因當時她的樣子,實在太清秀了!
《一切從心開始》(Marvin′s Room):
與戴安姬頓對戲。筆者甚為喜歡的兩位阿姐人馬同場獻技,實在是影迷之福。然而兩者均演譯她們甚少演出的角色。戴安姨拋棄了区大姐的古靈精怪形像,演一名和藹可親且心地善良的阿姨;梅麗姨則演譯一個任性渾霍、吊兒郎當的單親媽媽。平心而論,戴安姨的演出較梅麗姨優勝,單是憶述亡夫的一幕已可見一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