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章 南朝文學的時代環境(南朝文學興盛之因)
一 社會繁榮與北方文人的南遷:
從永嘉之亂後,北方人民南遷,使得文人也多驅往南方,文學自因文人的聚集而有了發展。此外,比諸北方的長期動蕩,南方亦雖有朝代更替,但仍頗為安定;且南方物足,在沒有經濟壓力下,文學自然能夠得到發展與支持。
二 君主貴族的愛好與提倡:
南朝君主雖在政治上無多貢獻,但在文學上卻都有所偏愛,如通典卷十六選舉四曰:「宋明帝博好文史‧‧‧於是天下向風,人自藻飾。」可知皇帝的喜好甚而可影響臣民百姓,而文學也在皇帝的提倡下得以興盛。
(舉例也可提三蕭父子)
三 儒學的衰微:
魏晉開玄學之風後,使得文人不在拘束於儒家的傳統經文中,在思想上也得以解放,故出現了不少漢代鮮少的寫作題材。如:山水詩、田園詩的出現,都與後來興起的老莊玄學有所關係,文人開始講求解脫心靈,放野自然之中,實乃不受儒學束縛的原因。繼儒家、老莊之後,興起的佛學也間接的帶動聲韻之學的興起,而南朝駢文注重聲、式之美也由此而生。在道德觀念不在被儒家拘謹的要求時,社會也開始走向浮靡之風,而皇室貴族尤甚也,而宮體詩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而生。
四 對文學有正確的認知:
從先秦的「文」泛指所有文章書寫至漢儒視「文」為「經」,到了南朝時,已能劃分出純文學的範圍,及昭明太子撰文選,文學的觀念更是清晰。雖然能有文、筆之爭議,但實際上整個南朝已有現代文學的認知了。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該時代對文學認知的一個代表。
貳章 駢文的唯美與聲律之說:
一 初論駢文
駢文的講究 韻文的講究
1對偶 1聲調
2辭藻華麗 2韻律
3用典 3節奏
4聲律
駢文≠韻文
*按:古文也不帶表沒有因聲求氣,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二十餘「也」字,且句式頗富節奏。
*按:清代古文家講求「奇中有偶,因聲求氣」。
二 各朝文學初論
1太康:文學已日益注意字句形式之美。
2元嘉(宋世文學):元嘉之美遺尤甚太康,代表:謝靈運。
3永明體(齊世文學):開始運用聲律之美,為文學注入新的動力。代表沈約作四聲譜、周(禺頁)撰四聲切韻。
* 駢文第一個高峰期是南朝;第二個高峰期是唐末的六四文。
三 聲律之說
1興起原因:佛經的轉讀之風日盛,為了求漢語配合梵文,於是反切之學興起。
2沈約:
a「四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b「文章三易」: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其中的易讀誦無疑指講究聲律而言,此為永明體作品之基本要求。
3元嘉以來(陸機〈文賦〉)對偶工整之形式美外,又曲盡聲韻之美。不僅詩歌如此,辭賦、駢文甚至書信序跋之類亦紛紛趨向聲律化(詩化現像),因而形成唯美文學之極盛。
4批評之聲:梁裴子野譔雕蟲論,隋李諤上書請正文體。(唯美文學的缺點:只重形式,內容空洞;但亦有其藝術上的成就)
四 再論駢文
1駢文出現原因:
a我國文體,由於單音孤立之文字自然適合於對偶句法。
b對稱文句之淵源極遠,先秦、西漢之文雖多屬散文,但對偶文句時時可見(參考《孟子》、《荀子》之對偶文句)。不過此類現象完全出於自然,並非有意為之。
c降及東漢,無論辭賦駢文,對偶句法有極顯著的增加。
d魏晉時代,對偶整齊之駢體文遂告風行,至南北朝而臻極盛。
e齊、梁間崇尚聲律,使駢文不但極字句之形式美,兼極韻律和諧之聲音美。
2駢文特色不外下面四點:
a對偶工整
b韻律和諧
c詞藻華麗
d典故繁多
3駢文的後續發展:(參見講義及葉慶炳《中國文學史》p193首段)
參 南朝詩
一 流變:
1新體詩:乃指永明以來微有聲律之作品(沈約、謝朓為首),可視為唐人律詩之前身(近體詩)。
2七言八句:七言八句之新體詩,僅有庾信〈烏夜啼〉略具律詩體貌,距離格律之完成,固仍遙遠。
3五言四句:
a最早可上溯至漢樂府枯魚過河泣。
b南朝民歌,吳聲西曲多為五言四句形式。
c文人加以模仿此種體裁作詩,此體遂告流行。
4七言四句:自宋湯惠休秋思引首開風氣後,也有模擬之作,但數量不及五言四句多。
5五、七言四句之形式在我國詩歌中最為短小,故或名曰小詩。小詩演進至初唐,平仄格律固定,即為絕句。
* 絕句之定名,始於唐代。有一說法,絕字「截」也,乃截律詩之句成四句,但此說法頗有爭議。
* 在齊梁時,徐陵在《玉臺新詠》已提出「古絕」二字。
二 山水詩
當唯美文學風行之際,不僅詩歌形式有所轉變,內容方面亦有開新之象,即為描寫山水景物的山水詩與血宮閨女性的宮體詩之興起。以此二種為主要寫作題材,始於南朝。
1山水詩興起之因:
a魏晉盛談玄學之說,至元嘉,此種只清談玄虛道理的題材已多被厭倦,而晉末陶詩的田園風格雖未被推崇,但已經反映出文人想從自然中求得解脫,而不在陷溺於玄談中不得心靈的解脫,故山水自是元嘉作家所接受。
* 按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說法,取信於文心雕龍:「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山水方滋。」言元嘉之際,老莊思想弱退,故不滿於玄談的文人遂而作山水詩。
* 編者卻以為山水詩的盛興,與老莊和玄談的後遺症仍有關係,正乃因為玄談不在滿足士人的需要,從而轉寄山水。且以葉文學史所言,東晉以來多有盛遊山玩水之習,且有為政治紛亂而求隱居者,由此觀之,老莊的無為,仍影響這批文人有著歸隱自然不問世事之宿願。因此,難以斷言是老莊思想趨微告退而導致山水詩的興盛。故編者有此一疑。
b時代背景因素,東晉以來素有文人遊山歷水之習慣。見山水美景,於是盡入詩詞內容中。
c地理環境因素,江南山明水秀,非北方所能及。
2山水詩名家(1):謝靈運
a開創山水詩新境界:
魏晉以來,文人受老莊影響,對自然界有其新感受,但其時山水與詩歌尚未密切結合。至謝靈運以山水為主要寫詩題材,借山水以興情悟理,於是邁入輝煌的山水詩時代。
b精心雕磨字句:
謝靈運詩句,無不由精心雕琢而來。文心雕龍明詩篇謂宋初山水詩「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正是謝靈運的寫照。
c風格與陶詩迥異:
陶淵明以田園入詩解玄談,謝靈運則以山水詩稱道;一走自然之風,連字句都顯現出自然之率性,一走駢儷之風,精心雕琢山水之景。
3山水詩名家(2):謝朓
a風格清新:
小謝詩不如大謝詩來得雕琢字句,而較為淡雅自然。故大謝詩富豔精工,小謝詩則清麗芊眠。
b已用聲律作詩:
謝朓詩試用新起之施律為詩,平仄雖未盡諧,但部份詩句之語氣風神則已啟唐詩。
三 宮體詩:
1興起原因:
a蕭綱、徐摛等提倡。(帝皇與文學之臣的提倡)選定他日常生活可隨手取之的題材,所以當然是苗描寫宮女及宮中景致。
b巧構形式,受張協影響。
c受南方樂府民歌及宋、齊詠物詩之影響。
2與民間樂府之差異:
吳聲西曲多主觀描寫男女之情,其男女地位平等;而攻體多是客觀描寫女子體態,旁及宮閨環境,人與物皆屬男性所有。
◎民間樂府 描寫求愛或愛情 男女地位相等,視女子為同等
◎宮體詩 描寫女子之態 女子物化,皆為男性的所屬物品
3特色:傷於輕豔
a單調的描寫女性睡姿、舞姿、容貌等,內容空洞,興寄闕如。(不言志,無寄托)
b雖一反元嘉、永明慣以推砌典故,但仍用豔麗字句以襯托女體之美與宮室之華麗。
c宮體詩雖標為一體,但無一定體例,採古體,傚新體,或擬漢樂府,無所不有。
4代表詩人:蕭衍、簫綱、蕭繹
*按: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標三蕭父子為色情文學,編者認為標記此體例詩為色情文學,恐失其當,故不採劉版說法。
四 南朝民歌:
* 按: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在談吳歌西曲時,並無詳盡的探討,故在此採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的說法補充。此說法已在廖班書寫過,廖老師亦能接受,故此筆記除去劉版的社會主義思想,只留下文學的探討加以編輯。特加說明之。
1南方民歌總論:
a郭茂倩收於清商曲辭
b特色在於感情較宮體詩來的健康,風格較為清新。
c主要內容多為:抒情,或寫相戀的喜悅,或寫失戀的悲傷,或寫送別的心情,或寫相思的痛苦。
d吳歌豔麗而柔弱,西曲浪漫而樂烈。(僅供參考)
2吳歌:
a地理位置:(重要)
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並出江南...蓋自永嘉渡江之後,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於此也。」故可知流行範圍約是長江下遊的都市。
b吳歌以「子夜歌」、「讀曲」篇目最多,文筆清新,色彩鮮明。
* 按:子夜歌中以〈子夜四時歌〉在文字藝術上最為細緻,有可能是文人擬作。
* 按:當代樂府,前人喜以穿鑿附會,如鬼歌〈子夜〉。
c內容包含城市中不同階層的愛情,或江南一帶的祀神歌。
3西曲:西曲即荊楚西聲。
a地理位置:(重要)
《樂府詩集》說:「按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其方俗而謂之西曲云。」可知西曲是以江、漢二水為中心。
b充滿水上船邊的情調以及旅客商婦的別情。
4相同特徵:
a形多是五言四句,偶有雜體,但不多見。
b在辭句上,喜歡使用雙關的隱語和問答形式。
ex:
(1)以「梧子」雙關「吾子」
(2)以「絲」雙關「思」
(3)以「蓮」雙關「憐」或「藕斷絲連」
*按:見參考文本3
五 北朝民歌
1北朝民歌總論
a樂府詩集雖未標目北朝歌曲選,但梁鼓角橫吹曲實為北朝樂府的收集。
b北朝民歌的特色:貧苦的社會描寫、尚武精神、畜牧等。
2北朝民歌的愛情表現是坦大方的。蓋北朝的社會尚武,生活貧苦艱難,故視愛情如吃飯穿衣一般簡單。
3北朝長篇敘述詩:木蘭詩
a中國敘述詩雙璧:與孔雀東南飛同為中國五言敘述詩的長篇佳構。孔雀東南飛為南方家庭悲劇;木蘭詩則為北方社會喜劇。
b木蘭詩的考據(重要,考研究所需注意)
(1)依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中所論,木蘭詩有二首之別,葉版書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該首為晚出之作品,而「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該首為北朝民歌。
所持理由為前首的「策勳十二轉」與「願借明駝千里足」為唐代制度,故應為晚出。
(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則認為「策勳十二轉」與「願借明駝千里足」雖為唐制,但有可能是後世為之潤飾,原文應該仍是北朝所作。他所持理由為前五句與北朝民歌折楊柳枝的後五句有所相似(文本比較同異度大約80%),故應為當代之作也。
*按:見參考文本1
(3)二者所辯皆有其理由,在此不為讀者辨明,待自判斷。
肆 南北朝各名家文體
一 元嘉文學:
1年代:宋文帝年號(西元四二四~四三五)
2特色:
a此時詩歌,體盡排偶,語盡雕刻,又繁用典故,可謂上承太康。
b已失漢、魏風骨,故詩歌麗靡有餘,而深厚不足。
c代表人物:鍾嶸曰:「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年為輔。」
3顏延之風格:
a其詩歌排偶雕琢,推砌典故,在形式技巧上堪為元嘉之典型。
b惜不能透過此種形式技巧創造詩歌之生機與韻味。
4謝靈運之風格:(前已論述,見前文)
*按:鮑照應是此時期人物,但編者以為其風格與元嘉頗異,故特別記之,不列入元嘉詩人中。
二 永明體:
1年代:齊武帝年號(西元四八三~四九三)
2特色:
a永明體注重聲韻之變化錯綜,以求節奏諧美。
b富形式之美兼具聲律之美,南朝唯美文學極臻於此時。
c代表人物:沈約、謝朓。
3此二人前已記,故此略。
三 江淹(江郎才盡)
1生平:晚年創作不如從前,遂有夢張景陽、郭璞索錦布、五色筆之傳說。
2特色:
a善摹擬。
b其賦堪稱齊、梁時代排比麗辭,推砌典故之駢賦代表。
3代表作:〈別賦〉、〈恨賦〉
四 吳均(吳均體)
1風格:吳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
3作品:《吳朝請集》有〈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三篇均為極妙山水小品。
五 徐陵(徐庾體)
1宮體詩流行日久後,連當初的提倡者蕭綱都自覺宮體詩傷於輕豔,而悔之莫及。逐令徐陵撰《玉臺新詠》,所錄皆漢至梁時期,以清新流利為主,較文選更為活潑的詩歌(包含民間詩歌)
2特色:
a文的駢化,南朝唯美駢文的代表。通篇為四六。
b頗採民間樂府之詞語。
c風調雖仍屬齊、梁,但平仄已合乎律詩要求。
* 按:四六文最早出現於張衡的〈歸田賦〉(小賦)。
* 按:收集樂府的總集:
a南朝徐陵《玉臺新詠》
b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
c清代沈德潛
六 庾信(徐庾體)
1作品時期:
a東宮時期
b江陵時期(作品亡佚)
c北朝時期:此期作品,大多有血淚,風骨凛然。所作《哀江南賦》敘述其家世,經歷及感慨,震驚當時文壇。杜甫讚其曰:「庾信文章老更成」。
七 鮑照
1風格:
a古詩與樂府參半,不論是舊題或新意,處處可見作者懷抱。
b七言詩從曹丕後幾成絕響,至鮑照始得發展。十八首中通篇七言有四篇,其他各篇雖參有三言、五言雜體,但純熟流利,遠勝漢世樂府。
c十八首格調上承漢樂府〈戰城南〉、〈東門行〉,下啟唐人新樂府。
2貢獻:
a盛唐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抑或李白七言歌行,豪邁雄放,實肇源於此。
b鮑照擬行路難等樂府詩,具有反抗元嘉文學的意義,故不論鮑照的影響或貢獻都能抗衡謝靈運詩,實非顏延之所能相比。
附錄:參考文本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
1折楊柳枝歌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按:詩中5句與木蘭詩只差5字,八成的相似度,故劉大杰有此一說。
2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吳歌:〈子夜歌〉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 按:「絲」諧音「思」
高山種芙蓉,復經黃藥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 按:「蓮」暗指「憐」。本詩指種荷高山上,採收需渡黃藥塢,如此艱辛才能得到蓮子,而愛情也一樣,歷經風雨也才得到情人的憐愛,全詩雙關。
參考書目: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2004.10.26 臺長 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