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26 04:11:32| 人氣77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26‧彗星攝影之防禦系統思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0-07-26彗星攝影之防禦系統思考
   如果可以事先掌握情況,彗星攝影和星雲星團的搜索就可以昇級到防禦型。


  上篇說道說到彗星攝影的防禦型導星,什麼是防禦型,就是知道可能發生的事,就預先選用精明的方法及前置作業予以化解為無形,就好像開水溶解了方糖一樣看來消失無蹤,外行人旁觀則彷彿這些問題從來都不存在似的。

   很多人都覺得彗星的瞄準是件急迫的事,這是直覺的看法,其實將望遠鏡視野瞄準未來彗星空域後讓赤道儀停機,時間到了再開機追蹤就可以,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凌晨出現的彗星(這種方法的名稱網友有來信告訴筆者,但筆者忘記了),溫控對焦也好解決,可以參考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07819131 以及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12429523,如果移動機材要拍隨太陽西沉的彗星就難了,筆者建議先練凌晨出現的彗星,等到作業速度越來越快,就有機會面對傍晚出現的彗星,要注意入夜溫度變化很快,一樣要做防禦型作業。

  很多事情就像醫生開刀一樣,步驟就是那些,但順序要正確不能隨意前後調換,這種對『方法』的精密要求已經足以讓病人在手術檯上達到先死後生的目標(這是純就心臟的跳動定義而言,其間腦波一直還在變化的),20世紀有些政治家來自醫界並不讓筆者意外。

  針對赤道儀作業平衡和形變的的問題,就是對攝影準備程序的重大考驗,筆者的建議策略方向是輕機作業,在儀控熟練的情況下,酬載可以只有四、五公斤(連同主鏡、導星鏡、相關架台、天文相機),依據筆者自用十公斤級赤道儀的經驗來看,驅動力絕對足夠,平衡的問題足以忽略(連克服的感覺都沒有),換句話說平衡不良不足以造成儀控失敗的的藉口。 其實高級赤道儀周期誤差全幅是6秒(加上大氣擾動會有9秒角)。

  筆者自用赤道儀則是16秒角,要靠儀控做到9秒角內真是太EASY,一分多鐘操作一次就一定OK了,這真算是知難行易了,要做到5秒角內才算是有點挑戰。可惜在『低IQ時代』裡,大多數人追求配件拒絕訓練,但是拒絕訓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差不多,大家的勞動力越來越缺乏特殊性和價值感,最後就會賺不到錢買配件了。例如現在有的工廠都已經沒有『師傅』了,全是做著簡單重複工作的勞工和罵人的領班,這就是低IQ人力市場的景象。
筆者操控視訊都是在望遠鏡以外15公尺看螢幕操作控制器,所以看得很清楚。
以上所提是針對600mm甚至1000mm以上的導星攝影需求,300mm級可以放輕鬆些。

  現在是數位攝影時代,相機的性能差異很重要,筆者可以靠技術彌補,但這方面能作的終究有限,還是需要新款比較輕鬆。

  因為現在數位錄音的時間同步已經比錄音帶的年代準確,預先按時間錄音,到時候不用看錶也可以聽音行事;也可以將一張張以地平為準的星圖照預定觀察時間存檔(照望遠鏡視野反向也可以),例如預定九點、十點觀察的天体,就分別設定九點、十點以地平方向存檔,這樣實機運作時,就可以 依照一張張星圖的圖片,一步一步的移動望遠鏡視野,在一個晚上走過很多的星雲星團。

  要把事情做好,除了需要知識,還需要鍛鍊,先求快再求穩。電影裡說的『天下武功,無堅不破、惟快不破』,在大多時候都是適用的。為了實現目標的方法尋求配件是對的,為了實現操作機件而被羨慕的樂趣,就難免會有些與目標無關的多餘動作,可說是本末倒置。從前學建築時老師有說過,他寧可要二流設計,但堅持要一流施工,就是要做到『眼低手高‧手高於眼』的意思。

  衡量攝影曝光時間內的大氣擾動為前提,從中選擇滿足光學性能的適切機材,再以精密追蹤強化曝光效能,自然就會知道, 大多時候要選擇輕機,防禦力比較好發揮,才容易接近作業目標。

  下次來聊德式赤道儀作業上的小訣竅。

 

 

 

 

           

台長: 8cm
人氣(77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alget
韓國人聲稱渾儀是韓國發明的。中國人經常指責韓國掠奪別國的文化,但我好像從未聽過有中國人說過些什麼。
2010-07-26 10:55: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