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哈利波特第五集的問世,使得原本在兒童少年間的「魔法崇拜」,又重新燃了起來。為何一本魔幻的童話故事,會如此受到普羅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族群的歡迎?其中的原因可以用心理學來分析也可以用社會學來詮釋,甚至可以使用人類學或者宗教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來做巢套與探討。不過,本文不做這樣的探討,因為《生活小札》並不像研究所某位學長的站台,一定得加入那麼點哲學或學術氣息才能生存。
回到主題,對於魔法的崇拜,不僅見於童話故事。歐洲中古的英雄古詩,或希臘的神話、中國古老的一些誌異小說或道教經典等等都有他們的影子。在前科學或者準科學甚至偽科學的爭辯中走過了時光與轉型。它不僅與練金術與占星術扯上關係,也跟符咒巫蠱等有著入即若離的知覺印象。在這基礎上的文學創作,再加上擬似社會結構(將魔法的學習導入學校組織)與擬真的角色(對於麻瓜與魔法師等理所當然的並存)互動,在學齡兒童與半生不熟的青少年間引起一股流行,似乎也是意料中的事。而伴隨而來的週邊產品及電影產業,也使的沈迷其中的Fans似乎以為收集了產品與閱讀小說與觀賞電影便接近了這個杜撰的世界觀。
認同小說的角色是很正常的,許多研究顯示這樣的小孩創意性比較高。而回想我們成長的歷程,沈迷於漫畫、卡通、小說的預設值是很浪漫的一種存在,這是不應去貶抑的,筆者也覺得無可厚非。只是當我看到一堆英文似乎很「高竿」的人搶買原著,或者新聞主播在播報這社會現象時,言必稱「哈利」並間接滲入無意的宣傳,甚至把政治人物與其做比較,看在筆者的眼裡,總覺得好像是過頭了吧!事過則不美,這是程度問題。魔法若真在此時產生實質的效用,大概也是具體為作者與相關業者賺進白花花的鈔票。
有人當作家不得志而輕生者,也有人當作家賺進億萬鈔票。若單純歸因在能力與創意我想這或許太過主觀。某政治人物在多年前競選時打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一與道出人們生活總要有夢想與願景。逐夢踏實,高竿者甚可自己寫夢想以作家之名家將夢想量販於市井之中。一位朋友曾說,人的年紀越大越不容易被欺瞞,通常是自己願意被欺瞞所致。小朋友與青少年應該有人瞭解這個道理,不瞭解者逐漸成人時也會慢慢洞悟。
交易行為過於理性常會被冠上「工具理性」的惡名,但適時的後設認知與反省一下,不管是對於魔法故事的喜歡或者是對其他的嗜好培養上,總會有暮鼓晨鐘之效。販賣夢想與情緒,買與不買,沈溺與否,總是自己在做最後的決定。這樣的省察,比魔法更有價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