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國文教學至今也有一年半了,身為國文老師,作文的批改是苦樂相參的差事。就自身的感覺而言,批改學生的作文是一種共同經驗的共鳴,也是陪伴學生成長歷程的即時參與。雖然改作文必須佔用不少時間,而這一點也是身為老師所不可避免的沈重。然而,當自己面對著學生作品所呈現的不同個風格與生命經驗時,那一份悸動與參與感,並不是數句朱批所能表達於萬一,也不是繁重的批閱所帶來的疲倦所能稀釋或扭曲這樣的一份真實。
昨日,燕如請我幫她們自編的刊物作序言。之前的學生來辦公室找我,實令人有偶遇故人般的喜悅。即使同在一校之內,任教者與學生的維繫除卻在教學與課程之外,師生的交集有時不得不承認是鬆散的一種存在。隨著學生分班與升級,除非仍執教於相同班級或學生,不然每年青襟們魚貫進出,其分合聚散之速,和學校悠久不變的傳統相比,是必然中的反襯。這樣的情況,大概跟前幾年服預官役時同梯們常感慨的「鐵打的營房,流水般的兵」差不多吧!教的學生一多,面孔與名字往往配不上來。然而燕如卻是印象中令人深刻的學生,她的文筆不俗且治學嚴謹,深獲師長所嘉許及肯定。因此,當她來請我為刊物作序時,高興之餘也就當仁不讓了。
由文章的主題與刊物的編輯目的看來,應屬於作業性質的集體創作。作品分類有讀書心得(我的閱讀經驗、解讀二二八、我讀風雪定陵屬之)、個人見解之議論文(失去、自由與放縱、新叛逆主義屬之、知心屬之)、抒情小品(情書、想飛屬之)等。不同風格的作品所顯示的文章脈絡,除可看出學生們將以往作文練習所做的修改與潤飾的心意,也可看出學生將所學得的人文知識內化而產生學習遷移的歷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以致用」。或許部分篇章在文筆的精鍊度可再作要求,在結構與主題的契合度仍須錘鍊;然在各作品的中心思想與內在張力的思考深度上,實有瑕不掩瑜的真實純樸之美,這也是學生作文至情至性之處。所謂真心至性之文,即人間美文。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可為本刊做註腳。
再者,由同學們群策群力所完成的刊物,就其潛在課程的意涵上來說,對於學生統整能力的培養與人際知能的增進也有顯著的功能。這對於我自身教學方法的啟發,在寫下這篇序言的同時,有著他山之石的意義與始料未及的體悟。衷心期待這本刊物的完成對於編輯執筆的同學們同樣有著腦力激盪之功與觀摩學習之效。
PS:本文為應燕如同學之邀而作的書序 02/14/200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