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禇士瑩,不是因為他的旅遊分享和文筆,而是覺得他很帥。哈~
現在親和力十足,眉宇間擁簇的成熟歷練,續發的自信,真的深具魅力!
轉貼一篇文字稍許輕盈的文章一同欣賞。
***********************************
一個我尊敬的長輩,最近有感而發在E-mail寫了篇回顧,談到他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其中有一句特別讓我會心一笑:「發現在街道上,人們開始走得比我快、超越我身邊的時候,才驚覺自己已經35歲的事實。」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特別喜歡這段。
歲月淬鍊價值觀
想到有一回,問他這幾十年來服務於慈善機構,遊歷世界許多最偏遠貧困的角落,最喜歡什麼地方?他告訴我,是西藏一個峽谷底端、臭氣沖天的赤貧小村莊,那時他帶著兒子去工作,看到峽谷兩岸的山峰直聳入天,還很記得當時的感受:「如果真有天堂,通往天堂的路大概就是這樣子罷!」說得那麼理直氣壯,年紀太輕,或是看到的苦難不夠多,這樣的話恐怕還說不出口。
哈佛大學與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幾個研究員,前一陣子剛剛完成了一份研究,題目是研究一個成人,在什麼時候到達理財觀念成熟的巔峰。數據收集的素材,來自某家大銀行提供的信用卡及房屋貸款等個人資料,分析多少人懂得如何利用一些簡單的技巧避免成為卡債族,或是持有低於平均利率的貸款等;結果發現,現代人在53歲又零幾個月的時候,通常能對個人理財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雖然不少人批評這樣的研究不具有學術價值,但是卻證實了我長期以來的疑慮;那就是每當看到身邊許多剛出社會、進入銀行工作,所謂的「投資理財專員」,還有20歲出頭的MBA高材生,在華爾街雄心勃勃準備成為年收入數千萬美元的避險基金(Hedge Fund)經理人,我常常無法相信,這些精通數字的輕狂少年,有幾個人真正理解金錢的價值,以及賺錢背後的意義?
讓人生逐步蹲實
剛開始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時候,沒有聽過什麼叫做「蹲點」(實地觀察、深入研究的田野調查方式),但是常聽田野工作者彼此交談時,驕傲地說他們到什麼鄉下地方蹲點,有的半年,也有的三、五年,似乎這些時間是如士兵服役般光榮的印記,後來才知道這個詞在中國大陸的由來,共產黨派領導和機關幹部下基層蹲點,是一種傳統的工作方法。
蹲點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然而,由於每個人的風格差異,使得運用這一方法的效果迥然不同,蹲點的效果明顯不明顯,是用來評斷領導幹部作風好不好的一個體現。有的人到心不到,發現不了問題;有的發現了問題,但偏要當濫好人,對問題不願講、不敢抓;也有的亂抓一通,沒有重點,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還有的脫離實際瞎指揮,不僅不能幫助基層解決問題,還給基層增忙添亂。
這點跟非營利組織的草根工作的確很相近,真正的成功,不是頭戴著光環扮演救世主,而是做好「中介者」的角色,發揮「平台」的功能,連結社區內部問題與各種因應案例,讓社區居民藉由學習觀摩他人的經驗,將進步的社區生活經營經驗,透過各種方式傳送給地方民眾,使居民「看見」並進而「了解」社區活化的另類經驗,最後引發民眾的自主參與和行動,從「老百姓」變成真正的「公民」。
這種「看見」並且「了解」的過程,看似簡單,愈深入後卻愈覺得重要,甚至開始相信每個人生的階段,都要紮紮實實地為自己的人生蹲點才行。因為有些價值觀的學習,是沒有辦法透過跳級考試或是速成補習達成的,唯有橫下心來身入心入,花足夠的時間,才能把點「蹲」實,然後才能培力(empower),培植自身能力與能量,自己做決定,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為自己的生命加分。
無論是35歲或是53歲,人生確實有些重要的態度,是只有時間才能歷練的經驗,沒有速成的捷徑。如果能這麼想,安心的蹲著,不要著急,在每個階段做好該做的事,或許更能夠滿足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期望,甚至在荒蕪中體驗到至善的天堂。
文章定位:
人氣(75)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