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雷倩是從陳文茜的『文茜小妹大』。
除了政治話題引發的熱烈討論,在提父親雷學明和拉法葉案的時候,我看到不屬於政治的偏激,只有父女之間的信任和溫柔。
轉貼這篇和政治無關的文章,分享一下~
***********************************************************
約訪雷倩的過程,正巧與她思考金門酒廠董事長一職去留的時間重疊,最終,她決定離開這個曾努力投入半年的職務。
翻開雷倩的人生履歷,豐富又精彩,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大學的傳播學碩士與博士,完成學業後進入美國前三大電視網之一的「ABC」廣播電視網(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紐約總部,從最基層的廣播標準部研究編輯做起,7年後就被拔擢為副總裁,成為美國媒體界位階最高的華人之一,也是ABC最年輕與唯一的亞裔女性副總裁。
把英文當成母語學習
即使雷倩有一張令人欣羨的人生履歷,但她形容自己是個懶惰的壞學生,國中和高中從不認真背誦英文單字,考試成績都在及格邊緣打轉,僅有六十幾分,但她受父親雷學明影響,從小就對英文興趣濃厚。
從雷倩5歲起,父親就用簡單的英文單字與她交談,讓她習慣英語。
當同學正在學26個英文字母、KK音標、背單字、文法、寫參考書時,她卻猛聽英文歌曲、廣播,像牙牙學語的孩子,跟著嗯嗯啊啊地重複哼著曲調,「小朋友通常看不懂單字,但他懂得用聽和說表達。」雷倩提到,她並非認懂單字後再拼出句子,而是從完整的句子結構裡,理解單字彼此的關系。
直到高中聯考前,雷倩才買了生平第一本英文參考書,第一次月考英文成績拿下全校最高的97.5分,她這才恍然大悟考試得高分的遊戲規則。
在求學階段,雷倩刻意營造英文環境,連睡覺都是聽著ICRT入睡,有一次醒來她記得某地發生大地震的消息,而這是她在睡夢中聽到的英文廣播,她開心地想,自己已經突破語言轉換的障礙了。
別用中文邏輯學英文
1987年,雷倩進入美國ABC廣播電視網紐約總部,擔任最基層的研究編輯,每天至少讀20公分厚的報告、寫一份business memo給主管,一年內需審核5萬多支各類電視廣告,她深刻體會中文與英文思考邏輯完全不同。
雷倩強調,中文寫作強調起承轉合,每一段都相互呼應,用不同的說法,針對主題重新闡述說明,再結尾,屬於「螺旋狀」的結構。
英文則是「線性」邏輯,從大講到小,第一段開宗明義寫全篇最重要的重點,再分成A、B、C三大項,每一段的邏輯必須順序性,闡述一件事情,講完後就換另一個段落,而每段首句與最末一句是文章重點,會交代繼續說明的項目。
英文的商用寫作以極嚴謹、有紀律的結構,讓閱讀者很快地抓到重點,「若用中文的螺旋狀書寫,老闆反而會覺得你頭腦不清楚!」雷倩提醒,絕不要用中文寫英文,或在申請工作時把中文自傳翻譯成英文,每段太長、概念也複雜,一定要用兩個腦袋做中、英文思考。
跨國工作先學商用寫作
雷倩強調,如果想跨越文化的障礙,希望可以aboard(輪調),到國外企業發展或進入跨國企業,而非只是台灣跨國企業的員工,必須先學會寫「business memo」,讓遠在異國總公司的老闆,看見你的能力。
在ABC工作的第二年,雷倩調往策畫研究單位,寫報告、向董事會簡報成為主要工作,即使與老闆見面只有短短幾秒鐘,常常來不及聽完她的報告,但主管已從上百份報告中認識雷倩,開始找她處理專業問題,由她負責提出解決方案。
「妳不再是『研究部門的Joanna』(雷倩的英文名),而是Joanna了。」前ABC副總裁肯恩非常肯定雷倩的專業能力,他問雷倩是否察覺:公司不只問雷倩專業問題,連一般問題也習慣找她了。
從感興趣的閱讀開始
許多人認為台灣缺少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但雷倩認為台灣並不缺乏英文的聽說讀寫環境,問題只在自己是否下定決心。雷倩建議30世代可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著手,喜歡運動者可看體育雜誌;偏愛時尚則從《Vogue》入門,尤其是每期的經典評論文章;若喜愛讀小說,讀《Harry Porter》(哈利波特)也可同時增進對英文文法的認識,並感受文字的魔力。
「挑自己喜歡的類別大量閱讀,就變成你深廣度的一部分,也就是你的GK(general knowledge)與WK(world knowledge)。」雷倩提到,提升英文力還需要讀艱澀的「教科書」,每年至少要把一本經典讀完,例如商學院的學生可以念《資本論》,從自己的專業中找到教科書,不只讀內容,還要細讀文字、結構、思想者的視野和布局。
「『讀』是英文的基礎,『聽、說』沒有環境問題,『讀、寫』則是要不要努力的問題。」雷倩說,學習英文沒有特效藥,必須像蹲馬步一樣扎實,為自己下硬功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