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效率與效能
人人都說效果要好,做事情要有效率。但是,效果(effect)、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ctiveness)到底是甚麼?一般人又願意花時間弄清楚嗎?
效果是因為某個變動因素(independent variable)而產生的結果(dependent variable),而這個結果也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目的。舉例來說,吃減肥藥希望達到減肥的效果,吃了之後可能體重減少或增加,這叫做正相關或負相關,也就是有效果或是反效果,而若是體重不變,可能就是沒有效果。效率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可以最有效地使用資源以滿足人類的慾望。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社會的資源稀少有限,效率就是在這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源最有效率的配置,以達到最佳的產出。若沒有其他經濟活動比這項資源配置好,則這項資源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效能則是達成所擬達到的目的的最大程度。效率與效能的決擇,以減肥藥為例,例如A減肥藥可以減重2公斤;B減肥藥可以減重3公斤。若以效率來看,應該選B減肥藥。但是,若再考量價格,A減肥藥價格2,000元,B減肥藥價格4,000元,則可能選擇A減肥藥。以電腦來看也是,B電腦功能比A電腦更好,但是B電腦價格更貴,因此就功能來看,選擇B電腦,但是就效能來看,考量價格因素,則可能選A電腦。這也說明了汽車市場中,為什麼有時候不選優秀性能的跑車與豪華裝備的高級房車的緣由。某甲辦事效率高,大家都稱讚,但是可能聘某乙,因為某甲要求的薪水更高呀!
(The degree to which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argeted problems are solved. In contrast to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is determined without reference to costs and, whereas efficiency means “doing the thing right,” effectiveness means “doing the right thing.”)
對此,有一個說法是效率是以正確的方法做事(do the thing right);效能則是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彼得杜拉克:「對企業而言,不可或缺的是效能,不是效率。」。一位優秀的店員可以鼓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把公司生產的過期的、不合時宜的服裝賣給顧客,這是把事情做對(註:應該說是把錯的事情做好),這是有效率;但是基本精神應該是瞭解消費者的需要,生產與銷售消費者需要的商品給他,這是做對的事情,也可算效能。
圖:一位很努力工作的交通警察不見得有效率。
孫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中,提到汽車伕的故事,他說:「有一次他需要在15分鐘內從法國租界趕到虹口,這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任務。」汽車伕並不照著直線距離最短的大馬路行走,反而是繞走彎彎曲曲的小徑,最後在15分鐘內抵達目的地。孫中山一開始責怪司機,後來才理解司機的用意,走直線會經過大馬路,有電車、馬車、人力車、行人、貨物等,擁擠不堪,造成塞車,反而無法在15分鐘內抵達;若走繞道的小路,雖然比較遠,但是以汽車的速度可以彌補較遠的距離,而最終可以在15分鐘內抵達。國父提到,政府應該是專門家,有時候一些措施會被人民誤解,人民對於政府的態度,應該要學那次到虹口的經驗,把政府當作專門家。這可為民粹政治與菁英政治的爭議做一研討。甚至,現代大學教育中,一味地以學生的喜好為先,忘卻資訊不對稱的根由,由一位學科的初學者選定學科的學習方式,有其可議荒謬之處。另外,認定欲達成的目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例如從台中要到台北去,一上高速公路就猛踩油門,最後很快到達台南。這就是沒有認清目的方向,在尋找方向的時候不要著急,等到確認往北的方向之後,再加速前進。而同學們對於要達到甚麼目標?要怎麼達到?在學習過程中,確定你的認知是對的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