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贊
焦贊是焦德裕的遠祖,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
編

焦贊- 楊家將中的焦贊
焦贊簡介
焦贊-元子繪圖焦贊
焦贊圖冊
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在楊家將演義中,焦贊是追隨楊延昭的猛將,同孟良並稱,抗遼有戰功,久鎮瓦橋關(河北雄縣一帶),也就是鎮雄州(雄縣),名望頗高。他和孟良等是楊家將的左右臂,是一位名聞河北的抗遼勇將。
焦贊,一代猛將,堅州砂河(今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人。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在楊家將演義中,焦贊是追隨楊延昭的猛將,同孟良並稱,抗遼有戰功,久鎮瓦橋關(河北雄縣一帶),也就是鎮雄州(雄縣),名望頗高。他和孟良等是楊家將的左右臂,是一位名聞河北的抗遼勇將。

歷史原型
焦贊是焦德裕的遠祖,可見歷史上確有焦贊其人.
見《元史》卷一百五十三《焦德裕傳》:“焦德裕字寬父,其遠祖贊,從宋丞相富弼鎮瓦橋關,遂為雄州人”。
有關傳說
孟良、焦贊在歷史上都有一點踪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只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永清,從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營,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測孟早年是綠林好漢,此後在宋軍中成為對遼防禦的北軍軍官;焦贊,則被證明是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事實上,他和北宋前期的楊延昭根本不可能相識,他被安排給楊家將作下屬,就是評書藝人的加工了。不過,都是抵抗契丹的大將,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倒也很和諧。
然而,評書中的孟良、焦贊,就有著更豐富的內容了。
評書中的焦贊
評書中的焦贊圖冊
評書中,孟良、焦贊本來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過,山上大王並不僅僅他們兩個,而是四個,大大王金刀岳勝,武藝高強而且有帶兵之才,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為喜歡結交朋友敗盡家業,後來當了獨行大盜,焦贊是老三,也是該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徑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藝,便請他上山作大寨主,二人不久又想劫岳勝、楊星,動起手來不是對手,於是岳勝作了大王。而楊星人稱“打虎太保”,是一個俠客,武藝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此四人都被楊六郎打敗歸順,此後岳勝成為楊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楊六郎不在時代理守衛邊關,不過他運氣不好,常常和遼軍交戰就負傷,而後邊關被破,而後皇上只好求救於楊家將。。。
是不是雙簧咱就不知道了。
孟良,焦贊沒有帥才,但作大將都很勇猛,區別在於二人性格不同,焦贊善用鐵槍,性格直爽,好開玩笑,在綠林中頗有聲望,所以他的京劇臉譜仔細看來是一張芭蕉葉,還有幾道笑紋,那芭蕉葉就代表他作過芭蕉山的大王,他的地位大體是楊延昭的警衛團長;孟良善用大斧,但粗中有細,善於深入敵後和各種人打交道並完成任務,用現在話說整個一個特種部隊,從武藝上說和焦贊差別不大,但是孟良有一樣古怪的武器,那就是裝滿了硫磺球的“ 火葫蘆 ”,這個古代的火焰噴射器或者莫洛托夫燃燒瓶太合特種部隊的胃口了。經常是打不過了孟良就會開葫蘆放出幾個硫磺球來燒人家,好像玩的最大的一次把遼國大帥韓昌的鬍子也給燒了。因此,孟良的臉譜上有一個倒置的紅色葫蘆。
大概因為這二人率直無牽掛,光明磊落的形像很受歡迎,歷史上關於他們的劇目很多,比如京劇《芭蕉山》,《洪楊洞》,《三岔口》等,都少不了這二位又相似又不同的搭檔。
當然,如果到真實的歷史中,這二位是無法搭檔的,因為孟良的兒子,恐怕都要比焦贊大好多呢。
有關曲目
《三岔口》京劇傳統劇目,劇情:
宋代,三關上將焦贊,因殺死王欽若門婿謝金吾,被發配沙門島;任堂惠奉命暗中保護。解差押解焦贊行至三岔口,夜宿於劉利華店中。任堂惠趕至店中宿下,入夜,任、劉因誤會引起搏鬥。打鬥間任被焦贊認出,任說明身份,二人解除誤會。
《三岔口》一名《焦贊發配》。取材於《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原劇劉利華夫婦為反面人物,1951年中國京劇團改為正面人物,與任堂惠由誤會而格鬥。常在國外演出,成為優秀劇目。1951年張雲溪、張春華在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獲獎。川劇、漢劇、秦腔、豫劇均有此劇目。
《打焦贊》 京劇傳統劇目,劇情:
楊排風是天波府中燒火的丫環,有一身好武藝。當楊宗保被遼邦韓昌擄去,楊延昭派孟良回天波府搬兵時,排風應聲而出;孟良很輕視她,比武之後,孟良打敗了,遵攜排風趕赴三關。焦贊見到排風,也瞧不起。被排風打敗後才心服口服。後排風出戰,打敗韓昌,救回楊宗保。《洪羊洞》傳統京劇劇目,劇情:宋,楊延昭命孟良往遼邦洪羊洞盜取其父楊繼業屍骨,焦贊也暗隨至洞;孟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當孟發現時,哀痛不已,後悔莫及。乃將楊、焦遺骨交老兵送回,自刺於洞前。六郎正在病中,驚同噩耗,哀悼嘔血,與八賢王和母、妻訣別而死。
《洪羊洞》 一名《孟良盜骨》,又名《三星歸位》。譚蠢培、余叔岩、楊寶森代表作。金(秀山、少山)派花臉也有突出表演。
《穆柯寨·穆天王》京劇傳統劇目劇情:
宋,楊六郎命孟良搬請五郎助破天門陣,五郎需穆柯寨的降龍木作斧柄,孟良、焦贊去索取,被寨主之女穆桂英所敗。焦、孟請楊宗保助戰,楊被穆擒去,孟放火燒山,又被穆用分火扇將火扇回,焦、孟大敗。
穆桂英愛慕楊宗保,以身相許。楊延昭為救宗保,化名征剿穆柯寨,路遇穆洪舉回山,被楊殺敗。穆桂英下山,將楊打落馬下。宗保趕到,喝破雙方身份。楊羞愧回營,深恨宗保,方有斬子之舉。
焦贊- 民間故事-----孟良初識焦贊
在老嘉山里有一座廢棄的城池,說是城確實有些誇大了,因為它南北佔地1裡多,東西拉跨也不到2裡,僅是大的村莊而已。但在北宋時期山里有這樣一個村莊的確不算小了。村里有200多戶人家,大多都姓孟,周圍的小莊子的人都把這裡叫作孟良城。因為孟家在北宋時出過一員大將叫孟良,孟良為人忠厚、武功高強,是忠臣楊延昭身邊最得力的大將之一。
這孟良未投軍前是名獵戶,力大無比,拉弓、投叉百發百中。據說有一天兩條牯牛抵角斗紅了眼要爭個你死我活,兩條牯牛的放牛娃都怕自己的牛出問題,回去交不了差,急得直哭。正巧遇上孟良打獵回來,這孟良放下獵物和獵器,挽起袖子,兩手分別抓住兩條牯牛的角,下蹬馬步,雙手一用力,兩條牛被分開了。再看那兩條鬥紅眼的牯牛,放過對手同時用力向孟良抵去,圍觀的人不由發出驚呼。再看那孟良死死抓住牛角"哇嘿"一聲大叫,兩牯牛又被推開,始終控制在一臂之距,兩個放牛娃此時拼命拽繩子,這牛也無奈,都自找台階,喘著粗氣,扭過身各自跟放牛娃去了。從那以後孟良神力分牛的事被傳開了。
孟良城的東南有個小村子叫焦郢,村里也有一個大漢,和孟良身材、年齡都差不多,也是一個豪爽、力大過人的硬漢子,此人叫焦贊,也是個獵戶。
孟良與焦贊互相對對方情況略知一二,心裡總有不服,但沒有機會比武。一日焦贊在城裡賣完獵物,見天色還早,有意繞道從孟良城穿過。見有人在麥場上打場,焦贊走過去,沒話找話地和打場人閒拉。這孟良城裡的人仗著村大人多平時不把小村子上的人看在眼裡,說起話來也趾高氣揚。焦贊問:"聽說你們村孟良力能分牛是真的嗎?"打場人翻了個白眼,沒好氣地道:"是孟良城,不是什麼村,你不知孟良的神力,那你就不是本地人。"說完有意比雞罵狗揚鞭打了一下牛屁股道:"快走畜牲,不打完這場麥,不給你卸套。"焦贊心裡有數沒在乎,走到場邊在一個柳樹蔭下坐了下來。一邊用褂襟搧著風,一邊說:"該歇歇啦,太陽那麼毒,小心曬脫了畜牲的皮。"打場的一聽不對味,歇住牛,一邊捲袖子,一邊惡狠狠地說:"你來找事的吧?"焦贊迎上去伸手輕輕一推,打場的人一連後退了十幾步,一屁股坐在地上。那焦贊伸手捲起袖子,走到打場的石滾跟前,兩手摳住石滾的兩個臍,雙手一用力嘴中喊聲"起",將一個四五百斤重的大石滾子抱了起來,走到柳樹下又是一聲"上",那石滾被舉起放在柳樹椏上。打場人驚呆了,倒吸一口涼氣自言自語道:"我的老天爺,這是人還是神?"焦贊一邊放下捲起的袖子,一邊說:"是人,焦郢的焦贊,特來會會孟良。"打場人一聽,撒腿就跑,邊跑邊回過頭來說:"有種的別跑,我去喊孟良來。"
不一會村里來了一批人,走在前頭的就是孟良,在他身邊是那個打場人,衝焦贊指指點點。這孟良看那柳樹下的漢子,中等個子,上身一件麻布衫,下身一條大腰褲,麻布衫沒扣鈕子,露出了和那張臉一樣黑的健壯的胸脯,濃眉大眼,高鼻闊腮。這邊柳樹下的焦贊見村里來了一群人,走在前頭那位一副虎背熊腰的身板,個頭偏高,穿一件白土布馬夾,敞著怀大步流星走來。到了柳樹下雙方抱拳施禮,通報了姓名後,孟良客氣道:"若焦英雄若不嫌棄請到寒舍飲上幾杯。"焦贊見那孟良一表人材,英雄豪傑氣概,不像那欺弱逞強之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孟英雄客氣。"說著指導那打場人又道:"剛才和這位爺們鬥氣,失禮了。"說完伸手要搬樹椏上的石滾。孟良忙上前一步擋住焦讚說:"不榮焦英雄,剛才定是這孟俊得罪了英雄,這人平時就好耍貧嘴。"焦贊一見孟良那架式是要搬那樹上的石滾,心裡想:也好,我正想看看你究竟力氣如何呢?焦贊退後一步讓出了地方。這孟良也沒當回事,沒拉架式,沒搓手,屏住氣雙后摳住石滾的雙臍,一推一順一縮手,石滾從樹椏上被搬了下來。石滾沒沾地,孟良就手把它抱到麥場上。圍觀者一陣雷鳴般的掌聲。焦贊一旁看得真切,心想:這孟良神力分牛千真萬確,力氣在我之上。孟良、焦贊再互相抱掌施禮,互相謙讓著進村飲酒去了。
這以後,焦、孟頻頻往來,關係也越來越好,後經人舉薦,二人投在宋臣楊延昭麾下,成了北宋赫赫有名的兩位將軍。
焦贊- 焦贊寺
大同到左雲路經新高山的對面,隔河有一小山,山上有一座小土廟,當地人稱它為“焦贊寺”。北宋年間,大將楊繼業在一次與遼兵作戰中,被叛賊潘仁美所陷,困於兩狼山中,撞李陵碑而死。遼邦蕭后把楊老令公的屍體運回,藏於後羊洞內(傳說在吳家窯境內),六郎楊景令名將孟良,單槍匹馬闖入遼邦,盜屍而歸,葬於楊家祖陵。一日,時值深夜,六郎正欲寬衣就寢,忽聞屋外狂風大作,並隱約有敲門聲。六郎開門一看,只見一人影立於狂風之中,細辨之,酷似其父。六郎大驚,立即拜曰:“大人為何在此?”楊老令公頓足斥責道:“不教逆子,我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為何將我的屍體拋在異邦而不顧呢?”六郎不解,道:“爹爹,孩兒手下的大將孟良已將您的屍骨運回,葬於祖陵了。”令公長嘆一聲:“唉,兒中計了,那具屍骨不是我的,真屍還在遼邦境內的望鄉台上,你速派人運回,以慰為父在天之靈。”說罷便飄然而去。
第二天,六郎立即喚來孟良,謂之曰:“上次你冒險取回的屍骨不是我父,我父的屍骨仍在幽州望鄉台上,請你再去取屍速去速回。”孟良拜別道:“將軍放心,我將速去速回,這次誰要再耍花招,我就送他歸天。”說罷,憤然而去。
此時,恰逢焦贊入府,聽到府中紛紛議論孟良取屍一事,心中很是不快,自忖道:他孟良能幹的事,我焦讚為何不能幹,且等我取回屍骨來,再讓你們看看我焦贊並不比孟良差。於是便悄悄尾隨孟良而去。
孟良到了幽州,騙過守夜之人,上瞭望鄉台,正欲取屍,忽然一人揪住他的衣襟大聲喝道:“大膽賊人!”孟良一驚,以為是遼邦來人,猛舉斧,朝來人頭上砍去,只聽“啊”的一聲慘叫,來人便黯然氣絕,孟良覺著聲音非常耳熟,忙上前仔細一看,剎時,頓覺五雷轟頂,原來他殺死的正是結義兄弟焦贊。孟良悲痛欲絕,撫屍痛哭!“焦贊呀焦贊,想不到你征戰一生,沒死在遼兵手中,竟倒在我的斧下,你等著,我也隨你去了”,哭罷,把令公的屍骨託人帶回,便拔劍自刎在焦贊身旁。
焦贊、孟良死後,六郎痛不欲生,派人把焦讚的屍體葬於新高山附近,並建寺塑像於一小山上,以資紀念。將孟良葬於今青磁窯一帶。從此,那座小山被稱為焦贊寺山,焦贊寺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