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十道四蕃志》
祝本俠女被賊人所殺梁為縣官入葬時見祝之墓碑眾惜之故合葬
私定終身違背孔孟之禮梁祝故事在北方傳播不利至今不准宣傳
梁山伯- 基本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圖冊
梁山伯廟位於寧波城西5公里處的高橋鄉邵家渡,內塑有梁山伯坐像,祝英台鳳冠霞帔坐右側,後殿為梁祝寢宮,內置朱木床。宮後為梁祝墳墓。
據史書記載,梁山伯東晉時任過寧波地方官。位於市區西郊5公里處的梁山伯廟、梁祝合穴塚及夫妻橋、寢宮等文化遺址,被中國樑祝文化研究會專家確認為梁祝故事的正宗發源地。梁山伯廟是國內唯一的紀念梁祝“愛情神”的廟宇。
梁祝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抹去了當年淒怨的情調。為了進一步挖掘梁祝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995年起,在國家旅遊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以梁山伯廟和梁祝墓道為基礎,開始興建梁祝文化主題公園。公園毗鄰餘姚江,佔地300畝,按梁祝故事的主線,興建“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會”、“化蝶團圓”等眾多景點,採用江南古建築亭、台、樓、閣、榭的佈局,依託山水,取得山外有山、園外有園、移步換景的效果。
梁祝文化公園即將建成一座集旅遊、懷舊、觀賞、文化和學術活動於一體、全國唯一以梁祝故事為主線的愛情主題公園。
梁山伯- 歷史溯源
梁山伯與祝英台漫畫
梁山伯與祝英台漫畫圖冊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 (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 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 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11)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 民間傳說
台灣產動畫電影《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
台灣產動畫電影《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圖冊
話說那個祝英台遂降格以求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負笈遊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而已。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性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回鄉,梁山伯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回鄉後便許配給了貿城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只有淚眼相向,淒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
三載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姿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只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母,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戶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便不能隨意更改,當時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閱。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面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許……。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愛著梁山伯的,她以為梁山伯並不愛她才答應馬家求婚,現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斷。人世事,幾圓缺。婚約!婚約是不能廢的,怎麼辦呢?癡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戰術”,希望藉時間來改變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隱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圖借顯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並表示對梁山伯海枯不爛,此情不渝。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貿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寧波。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裡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著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像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勸,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采。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剎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復正常。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概是龍捲風加地震與祝英台拜墓的事巧湊在一起,這就叫“無巧不成書”。
不管怎麼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奉。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梁山伯- 文學作品
《梁山伯與祝英台》--何潤東、董洁版
《梁山伯與祝英台》--何潤東、董洁版圖冊
後來梁祝的故事被寫成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近代還不止一次地拍成電影,下面是各種電影版本的梁山伯比較:
吳奇隆 ——最書生氣
1994年時的吳奇隆表演經驗不多,但在徐克的調教下進步神速,把一個質樸清純的書生梁山伯演繹得深入人心。很多網友表示,吳奇隆有一種書生氣,無論是形像還是氣質都很符合梁山伯的傳統形象。
羅志祥 ——最為到位
羅志祥演《少年梁祝》時還是一個新人,但是演技不俗,木訥的梁山伯被他演繹得很到位,很難想像現實中的他竟然擅長搞笑。劇中也突顯了梁山伯的善良,可以說,羅志祥演繹非常到位。
何潤東 ——最高最黑
與兩位“前輩”相比,何潤東扮演的梁山伯被認為氣質“最現代”。根據一門戶網站調查,有大約80%的網友認為該版本梁山伯“身材高大、臉形現代”。何潤東辯解說:“我相信我只要把人物的感覺演出來,觀眾就會接受。我不是演給古人看的,是給21世紀的人看的。”他的表演確實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 “他是有史以來最帥、最高大、最黑的山伯……那麼高大,但是又懦弱——正因為有反差才有意思啊!”
梁山伯- 身世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愛情絕唱。如果有人問你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里人,你會覺得這人有問題,梁山伯祝英台當然是南方人唄。近年來,古代名人之爭日趨激烈,個中原由當然是以經濟利益所驅動,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沒倖免,梁祝究竟是哪里人,爭議也越來越激烈。爭奪梁祝祖籍的有: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濟寧。山東濟寧是最後殺入爭奪的,但由於去年10月27日梁祝墓碑的出土,使濟寧成為這場爭奪的佼佼者。記者4月1日電話採訪了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濟寧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長樊存常。
梁山伯- 傳說之源
千年梁山伯墓碑遺落何處? 可能成了姚江埠頭的基石,發掘工作有望下月展開
千年梁山伯墓碑遺落何處?可能成了姚江埠頭的基石,發掘工作有望下月展開圖冊
樊存常先生談了四條證據:
第一,在濟寧發現了年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翔實的梁祝墓碑。歷史上,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此碑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據調查,目前全國已經發現的梁祝墓共有9處,而以微山縣馬坡鄉梁祝墓、碑建立時間最早、文字記載梁祝故事最為翔實。碑文詳細交代了梁祝故事的來源、時代背景和詳細過程。祝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而自己因為沒有兒子,所以“諮嘆不已”。英台為解父憂,“冒為子弟“竟讀書可振門風以謝親憂。”梁祝同詣嶧山先生授業,同窗三年衣不解。山伯“疾終於家,祝英台悲傷而死。”二人合葬的原因是“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整個故事沒有神話色彩和藝術加工,就是民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濟寧微山梁祝碑的發現使國內其他地方的梁祝碑相形見絀。我們把微山縣馬坡鄉梁祝碑與年代也較早的寧波鄞縣的梁祝碑作一個比較。寧波鄞縣梁祝碑立於明嘉靖丁未臘月(1547年)比濟寧微山墓碑晚30餘年;寧波鄞縣梁祝碑只有“晉奉義婦塚”短短5個字,而濟寧微山梁祝碑共836個字;寧波鄞縣梁祝碑是鄞縣知縣徐立所立,而濟寧微山梁祝碑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欽差大臣,二品官,官位顯然更高。
第二,地方志記載了梁祝家住濟寧的重要歷史史料。據樊存常先生考證,在《鄒縣舊志彙編》、清《嶧山志》、《嶧山新志》都記載了梁祝在嶧山讀書的事情和歷史遺址。如清康熙11年修《鄒縣志》記載:“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嶧山上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
第三,梁祝的故事在濟寧民間廣泛流傳。宋元之際,梁祝故事就被編為戲文、元曲,明清時期又有多種版本的傳奇問世。在山東琴書,山頭花鼓等民間藝術中,都有梁祝的故事,至今還有很多人會唱。比如,《梁祝下山》是山東琴書的看家唱段,其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就在紅羅嶧山念文章”、“二人死後合葬在馬坡泗河沿上”的唱詞。
第四,梁祝故居村莊尚在,家族後裔至今在濟寧居住。據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經查訪得知,九曲村現位於泗河南岸,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曲而得名,今已演變成東九、西九兩個村莊。祝氏家族因避水災,後遷居濟寧市任城區岔河村,此村95%的人口姓“祝”,村中人尊祝英台為其先祖,諱與馬氏通婚,嚴禁村中演唱梁祝戲。梁氏族人原住在馬坡附近村莊,距離九曲村不遠。因此,當年梁祝二人赴嶧山求學途中相遇,二人柳蔭下駐足相會十分自然。
梁山伯- 梁祝文化
2003年10月27日,濟寧梁祝墓碑出土。濟寧方面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參加梁祝墓碑出土儀式。看看沉寂地下的梁祝墓記碑被緩緩抬出,專家們很激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梁祝文化研究知名專家賀學君女士激情萬分,她說:“千年等一回,我終於等到了,能夠參加今天的梁祝墓記碑出土儀式,我今生無怨無悔!”專家們一致認為,濟寧作為梁祝文化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濟寧梁祝墓記碑出土是對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大貢獻。
梁山伯- 故事傳播
梁山伯相關作品
梁山伯相關作品圖冊
人們接受梁祝是南方人的說法,是由於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廣泛傳播。據樊存常考證,“南方說”實質上經不起推敲。他根據多年的研究提出,梁祝故事“南方說”,最早是根據明人徐樹丕《識小錄》記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金樓子》是南朝的,但此書已經遺失,不知其具體內容,根本不能證明梁祝故事就發生在南方。唐代關於梁祝的記載很簡略,宋代出現了梁祝故事發源於江蘇宜興的觀點,這說明梁祝故事的發 源地問題。在宋代就沒有定論。到了明代,梁祝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關於故事發源地的爭議更大,出現了梁祝籍貫在孔孟故里的濟寧說、浙江的寧波說、江蘇宜興說等不同的版本。明代作家馮夢龍在《情史》和《古今不止說》中,梁祝的籍貫都不一樣,前者說“梁家會稽,祝家上虞”。而後者則說梁祝為江蘇人,祝英台為江蘇宜興人,這說明馮本人對於梁祝故事源於何處也不確定。
“北方說”之所以不廣為人知,按照樊存常先生的分析,主要還是因為梁祝故事在北方尤其是山東的傳播遭遇了很大的障礙。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比較大,在封建社會,男女婚姻大事,要嚴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梁祝私定終身大事的行為是違反禮教的,這種行為在孔孟故里更不便作宣傳,甚至不准宣傳。至今在祝英台的家鄉,還不准說唱梁祝戲、放梁祝電影,梁祝、祝氏與馬氏至今不通婚,就是這樣一個明證。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在的尼山書院,正是濟寧郊區的尼山之上的書院
梁山伯- 後世影響
梁祝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抹去了當年淒怨的情調。為了進一步挖掘梁祝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995年起,在國家旅遊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以梁山伯廟和梁祝墓道為基礎,開始興建梁祝文化主題公園。公園毗鄰餘姚江,佔地300畝,按梁祝故事的主線,興建“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會”、“化蝶團圓”等眾多景點,採用江南古建築亭、台、樓、閣、榭的佈局,依託山水,取得山外有山、園外有園、移步換景的效果。
梁祝文化公園即將建成一座集旅遊、懷舊、觀賞、文化和學術活動於一體、全國唯一以梁祝故事為主線的愛情主題公園。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
故事 主人公 故事梗概
白蛇傳 白素貞;許仙;法海 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展開了一段千古奇緣
孟姜女 孟姜女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誰都知道她是個好閨女。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馬文才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王母娘娘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裡有這麼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