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藝(578年-676年),山東壽張縣(今濮陽市台前縣)人,生於北齊承光二年(578年)。卒於676年(唐儀鳳元年),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造百忍全書,行善勸世,體天行道,戒殺放生,長子仲人中狀元,次子仲義中榜眼,一家九世同居,皇上賜匾為全家福,百忍完後,避谷深山,靜隱長生,後列仙班。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八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古賢橋的由來
傳聞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族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550年),親書「雍睦海宗」金匣,並派東安王前去拜訪。另據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年),聖渝邵陽公樑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欲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去。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人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啟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太宗,唐太宗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始建於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 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
百忍堂的由來
張姓人家溯源,其中有著名的「百忍堂」的堂名。 據《舊唐書》中《孝友列傳》記載:壽張縣(今濮陽市台前縣)張家莊村張公藝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堂,和睦相處。唐高宗路經其家訪賢,詢問治家之道,張公藝寫百餘「忍」字受唐高宗嘉獎。
張公藝一生正德修身,重禮重義,忍讓齊家,自北齊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闔家九百餘人,家道和睦仁善,世人譽稱「九世同居」。史書記載,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前往張公藝家撫慰旌表;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樑子恭也親自前往撫慰旌表;唐貞觀中,太宗特別命人前往旌表。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說張公藝一家九世 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唐高宗問張公藝為何能九世同居。當時已經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呈給皇上,並講述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鬧分 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
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676年)去世。後人稱其為「張百忍」,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個人思想
張公藝是我國歷史上治家有方的典範,他那九輩同居,闔家九百人,團聚一起,和睦相處,千年以來,倍受歷代人民尊敬,傳為美談。張公藝以和治家,仗義疏財,九代同居,人多家業大,騾馬成群。有許多遠親近鄰時常登門求助,有的借糧,有的借錢,有的使用農具和牲畜。講信用的到時歸還,也有些人借去不還,甚至把農具和牲口賣掉。天長日久,家人有的憤憤不平,提出今後決不再借給他們。張公藝卻說:「如果 他們都像我們一樣,什麼都有,還來求我們嗎?因為他們有困難,所以,才求助我們。」因此,在他的家裡,每人都樹立了一個助人為樂的思想。
張公藝從小就非常聰明、善良、脾氣溫和、體貼父母。六歲讀書後,就曉得「百善孝為先」的道理,非常聽從父母的話,早晚一定請安。有一天早上,當張公藝準備上學的時候,媽媽叫張公藝將家中的牛牽去吃草,張公藝聽後,馬上將牛隻帶到屋外田邊草原邊飼養,小心謹慎的照顧。當牛隻吃飽後,張公藝將牛隻牽回家綁在大樹下,準備上學堂讀書,這時候父親正從 外頭回家,看見張公藝超過上學時間,還沒有去上學,他以為張公藝偷懶想逃學不上課,於是就當面指責兒子一番訓戒一下,父親必劈哩啪啦罵公藝以後,馬上叫公藝上學去。到了學校,老師便問公藝遲到的原因,而且看到張公藝眼眶含淚,一定要張公藝說一說為何遲到,這時候張公藝說道:「早上上學的時候,家裡放牧牛隻的工人有事沒來,媽媽叫我牽牛去吃草,父親以為我偷懶要逃學處罰了我。」老師再問道:「那你怎麼沒有向父親說明原因甘願受罰呢?」公藝回答說:「父親正在氣頭上,如果我向父親說明是媽媽叫我去養牛而上學遲到,使得父親去向媽媽察問,對談中萬一他們吵架,那我會更難過的。」老師聽了以後,稱讚公藝說:「為人子能知百善孝為先,從小就懂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真是難得啊!長大一定成就不凡。」果然張公藝長大後舉止 合宜人人尊敬,而且九代同住一起不分家,如此龐大的家族和睦相處在一塊,連黃帝都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希望張公藝能給個答案,於是張公藝用筆和紙連寫了一百個「忍」字,這就是有名的「百忍傳家」。可見得學習要用心,孝順要先從聽話做起,也就是從聽從父母開始。
張公藝-百忍太和
人間和氣福運開。家中吵鬧便生災。暗中再加鄰居笑。定規沒有好日來。
夫妻因緣前生定。夫唱婦隨萬事成。百世修來共船度。千世修來共枕眠。
丈夫不可嫌妻醜。妻子切莫嫌夫貧。妻子醜陋前生定。夫家貧苦命生成。
命好不到貧家去。命窮難進富貴門。夫為家門圖發達。妻勤節儉助良人。
平心思念姻緣美。等級無分敬如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