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
貫休或貫休法師(832年-912年),字德隱,俗姓姜氏,蘭溪人,是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和尚。
貫休出生於詩書官宦人家,七歲時便在和安寺出家[1]。曾為吳越武肅王錢鏐所 重,貫休有詩賀之:「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勤苦蹈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時萬戶 侯」。錢鏐傳令貫休將「十四州」改為「四十州」,才許相見。貫休不肯改,說:「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閒雲野鶴,何天不可飛耶!」遂拂袖而去[2]。
後至荊南,節度使成汭很看重他。汭欲貫休授書法,貫休曰:「此事須登壇可授,安得草草而言!」,成汭命人押送出荊州[3]。天復三年(903年)入蜀。至益州,受前蜀王建所禮遇,「過秦主待道安之禮」[4],王建為貫休建龍華禪院,署號禪月大師或稱呼得得來和尚。
貫休精通詩畫,辛文房曾盛讚貫休:「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意,昔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5]尤其聞名於繪畫羅漢[6],「胡貌梵相,曲盡其態」[7]。《宣和畫譜》說貫休羅漢「狀貌古野,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項,黝然若夷獠異類。」相傳其「真本在豫章西山雲堂院供養,……迎請祈雨,無不應驗。」[8]一說米芾的字師法貫休[9]。有詩文集《西嶽集》傳世。晚年居唐山十四年[10]。與齊己、皎然皆以詩聞名[11],並稱為「唐三高僧」,後人編纂《唐三高僧詩集》。乾化二年(915年)以八十一歲圓寂於前蜀[1
」
貫休的羅漢畫
五代年間,有個年徑和尚叫貫休。這和尚喜的是吟詩作畫,愛的是遊山玩水,隨身帶看一瓶一缽,雲遊天下。聽人說遂昌有座唐山,是名冠處州的風景勝地,他就特地趕來探名勝訪古跡。 |
這唐山果然景物幽麗,風光秀美,站在山頭的香爐崗上望去,腳下是一片雲海。只有 南北對峙的觀音峰和羅漢峰,露出半截峰頂,太陽照著,發出兩口金光,就像是兩朵金蓮花開放在白浪滔滔的雲海上.貫休看了心裡高興地念道:「這才是我多年夢 寐以求,潛心修行的地方啊!」從此,貫休和尚就在香爐崗上造了座翠峰院,做了寺裡的當家和尚? |
說也好笑,這和尚一點也不會當家,既不會巴結官紳,乞討些布施,又不給人打醮唸經,弄點油水,只曉得自己關著寺門「修行」,結果落得翠峰院香火冷冷清,有時連齋糧也吃不上。 |
這和尚的修行與眾不同,一不學經書佛典,二不做打坐練功.只是整天關起門來畫畫兒。晝的又都是些佛國菩薩、羅漢金剛。白天,在寂靜的禪堂裡:夜裡,在佛前青燈下,伴看他的只是素絹和畫筆。 |
原來,貫休和尚曾經朝拜過不少名山大寺,他發現各地的佛像晝,好像從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的,千人一面,萬人一佛。他在佛前立下誓願:畫出一套不同凡俗,各具神采風貌和性格特徵的十八羅漢像,作為唐山鎮山傳世之寶,這就是他在唐山的「修行」啊! |
貫休在唐山一晃度過了十四個春秋。他的畫畫藝術已爐火純菁。那十八羅漢他已畫好 十七幅,懸掛在禪堂裡。這十七位羅漢,畫得栩栩如生,那立的、坐的、走的、臥的,那笑的、愁的、怒的、恨的,生動多姿;各具神態。貫休看了也暗自歡喜。心 裡盤算看;再晝成一幅,就可了卻誓願,下山雲遊了。 |
這一天,貫休舖開素絹,握看畫筆,開始晝製第十八幅羅漢像。他畫呀,畫呀,畫了一張又一張,可是貫休都把它丟在香爐裏丟掉。原來畫出來的羅漢,那眉眼神情,體態風韻,在畫就的十七幅中似曾相見,貫休怎能不燒掉?看來,這和尚要再畫出第十八個活羅漢,也真難煞他了。 |
夜裡,他打坐在佛前苦思冥想,思考看從何處落筆:白天,他站在香爐崗上,面對著觀音羅漢兩峰,仰天長嘯,幻想天上能掉下來活羅漢,好讓他捕捉到畫筆底下。 |
這天,貫休又走出寺外,在參天古木的濃蔭下徘徊漫步,面前彌猴嬉戲,野鹿追逐,一點也沒有打斷他的思索,直到有人喊了他聲「師父」,才將他從夢幻中喚醒,回頭一看,原來是常上唐山採藥的鍾老漢。 |
鍾老漢見貫休眉頭一把鎖,兩眼像個洞,走上來關切地問:「師父是不是身子不好,出來採藥?我這裡採得有,看,靈芝茯苓,天麻百合,師父要哪一味?」 |
貫休見是熟人,訴開了苦:「唉,我有什麼病?是有件心事發愁啊!」 |
鍾老漢奇怪地問: ,「師父是位有道行的和尚,怎會愁得這樣皮包骨?」 |
貫休苦笑看說:「我又不是神佛,和你一樣是個凡胎俗骨,哪會沒有愁。不瞞你說,我那第十八個羅漢,總是畫不好,唉,要是天上下來個羅漢,讓我看看描繪,那就好了。」 |
啊!這和尚是為了畫畫兒的事,愁到這副模樣。鍾老漢不由得又好笑又欽佩。老漢常 去寺裡討茶歇力,看過那十七幅晝,確是畫活了的。他想:怎樣幫師父再晝個活羅漢昵?看那和尚滿臉乩鬚,一雙深陷的大眼炯烔有神,緊閉看嘴,顯出一副剛毅氣 概,禿頭像塊古銅,發看光亮::啊,跟前不就是個活羅漢嗎? |
老漢打了個主意,笑看說:「師父不要愁,要見羅漢並不難啊!聽老輩人說,香爐崗下這道泉,源頭在那羅漢峰,有緣法的在這深水潭裡常會看到羅漢顯身呢!師父何不到潭邊去,等那菩薩顯身時畫他下來。」 |
啊!有這個奇異地力?貫休在唐山住了十四年,還是第一次聽說昵!連忙謝過鍾老 漢,回寺裡帶上畫具,就向崗下跑。到了水潭邊;貫休閉目合掌,虔誠祈禱一番,睜開雙眼向潭裡一瞧,只見潭水清澈見底,映看一個和尚,方臉大眼,禿頂虯鬚, 啊!羅漢真的顯身了!幾條游魚將潭水輕輕攪動,太陽照看水面,閃看一圈圈金燦燦的波紋,如同仙佛頭上的靈光,繞住水底的和尚,忽隱忽現,迷離神奇。 |
「阿彌陀佛!」貫休提筆蘸墨,照看水中樣子,畫了下來。這幅畫果然比先前那十七幅更具有生氣,真如一個活羅漢活現畫上,看了令人喜愛。陶醉在藝術幻境裡的虔誠佛教徒,當時哪裡敢想到是自己的身彩啊!認為鍾老漢也不是凡人,特來點化他完成這幅羅漢畫哩! |
貫休將他十幾年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十八幅羅漢像掛在翠峰院禪堂,就離開了唐山,雲遊到四川去了。 |
他忘不了唐山十四年的藝術生活,幾年之後,特地派了兩個弟子,從四川趕來唐山翠峰院朝拜,瞻仰十八羅湊畫。 |
當兩位弟子看到第十八幅羅漢像時,急忙跪下叩首,驚訝地喊看::啊「我們的貫休師父,原來是佛國的羅漢呀!」 |
(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