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變
唐朝在玄宗皇帝時
開始信任重用宦官,安史之亂後,宦官的權勢一直增長膨脹,勢力大到連皇帝都無法控制。其拔扈和為害的程度,從下面幾件事可看出:如肅宗因張皇后被李輔國弒
殺,在重病中驚死,憲宗被梁守謙、王守澄、陳弘志等謀害,劉克明殺害敬宗後擁立憲宗兒子李悟為帝,為了爭權奪利,王守澄又殺了劉克明和李悟,改立敬宗的弟
弟文宗。
宦官的專橫驕恣,雖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和憤慨,但因已形成了一種勢力,皇帝處於無權地位,對他們實在無可奈何。
被王守澄擁立的唐文宗,名李昂,是唐穆宗的次子,生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為人恭儉儒雅,處理政事的餘暇,常博覽群書,是一位想有所作為的君王。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三十二歲,於(文宗)關成五年(西元八四○年)去世。
文宗被擁立即皇帝位後,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宦官手中的一個傀儡,隨時都有可能被廢或被殺。為了消滅宦官,他刻意起用李訓、鄭注、舒元輿、王涯等出身寒微
的人作為親信,並利用宦官仇士良來對付王守澄。結果雖然毒死了王守澄,但權勢又落在仇士良手裡。為了剷除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宰相李訓、舒元輿和鳳翔
節度使鄭注等定下計謀,計畫在王守澄下葬時,由鄭注挑選五百名士兵埋伏在葬地,並由文宗下令,命全部宦官前去參加葬禮,趁著這個機會殺盡全部宦官。這是一
個很穩妥的計畫,成功機率很大。可惜因為李訓等人私心太重,認為這樣做,功勞全歸鄭注一個人,便改變主意,另定了一個計畫。
那就是在唐文宗太和九年(西元八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等先派一批武士在金吾院內埋伏,在上朝時由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上奏說,左金吾院內石榴樹上有天降的甘露,引誘仇士良等前去,好一網打盡。
文宗早已和宰相李訓等商議好,當他聽了韓約的奏報後,故意命李訓去觀看是否屬實。為了引蛇出洞,李訓看後回奏說不一定是。文宗於是又命禁衛軍首領仇士
良、魚志弘帶領宮中眾宦官再去查看。李訓等的計畫,是等那些宦官進門後就動手加以誅殺。不料韓約太過膽小,當他領著仇士良等走進金吾院時,緊張得臉色發
白,一直流汗。仇士良對韓約的失態正覺得奇怪時,不巧在這時候刮起了一陣風,吹起布幕。仇士良等發現院內有伏兵,趕忙退出,急匆匆地跑回殿上,把文宗劫上
軟轎,抬起就向宮內走。李訓一看情形,知道事跡敗露,非常焦急,一面拉住轎子不放,一面呼叫武士上殿保駕。可是已來不及,李訓在被一個宦官打倒後,文宗就
被仇士良等抬進宮裡去了。
事後,仇士良假借聖旨,宣佈罪名,派出神策軍大殺與這次事變有關的官員。李訓、舒元輿、王涯等全部被殺及被滅族,鄭注也在任所鳳翔被監軍宦官殺死,這就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唐文宗是策動李訓等誅滅宦官的主使者,甘露之變發生後,仇士良等對他非常不滿。但文宗是皇帝,不便立刻殺他,就把他軟禁了起來,嚴密地控制他的行動。
文宗不但大大減少了遊宴,即使偶然出遊時,也是悶悶不樂,往往一個人自言自語,侍奉他的人都是宦官派去監視他的,當然沒有人會回應。他心中有許多話,竟無
一個心腹之臣可以傾訴,心裡實在憋得難受,於是寫下了<宮中題>這首詩來消愁: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
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
詩的意思是說:御道上已長滿了秋草,上林苑內的花兒也開滿了枝頭。登高遠眺,感觸實在很多,可嘆不再有隨侍左右的近臣知道我的心意。
短短的二十個字,不但委婉寫實,而且更說盡了一個被孤立的帝王的悲哀。文宗的遭遇,真叫人同情。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千家詩裡的故事
甘露之變
拼音:gān lù zhī biàn
公元835(大和九年)11月21日,27歲的
唐文宗在大明官紫宸殿和
李訓等人,試圖誅滅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隨以觀露爲名,將
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行刺,後與以仇士良爲帶邊的宦官集團發生了激烈沖突,結果
李訓、
王涯、
舒元輿、
王璠、
郭行餘、
羅立言、
李孝本、
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株連甚眾。史稱“甘露之變”。

甘露寺
李訓和
鄭注本來約定由鄭注以協助
王守澄的葬禮爲名,帶數百精兵前來,趁宦官們參加葬禮時一網打盡,但李訓後來又不想鄭注因此領功,便以自己親信出任一些節度使和京中重要職位,暗中招募士卒,並提前行動。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與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樹夜生甘露,爲祥瑞之兆。李訓等人勸文宗親自前往觀看,文宗到含元殿,命
宰相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員前去左仗視察,眾人回報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眾宦官前去查驗,
李訓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殺宦官。仇士良抵達後,看到韓約神色驚慌,又發現周圍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訓見狀,叫金吾軍上前護駕。金吾軍及其他擧事兵卒雖然殺了少數宦官,卻阻止不了宦官帶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挾持文宗返回内殿後,派出神策軍五百人砍殺眾大臣,擧事兵卒潰敗。李訓逃出長安,但最終被捕殺。仇士良等人又密令鳳翔監軍誅殺在外地的鄭注。
此次事變中,死者數以千計,除李訓、鄭注外,李訓黨羽多人被捕殺,宰相王涯、舒元輿等人被腰斬,“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疑,妻女不死者沒爲官婢。”史
稱“甘露之變”。宦官認爲文宗事前已知悉李訓、鄭注之謀,對文宗不滿,文宗此後更受宦官壓制,鬱鬱而終。
信奉神道
唐朝中期,
唐憲宗平定淮西以後,開始信奉神道,下詔求能鍊長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後,脾氣變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認爲有罪而處死。不多久,他遭
宦官暗殺,暴死於宮中。
從
唐穆宗起,
唐代有九個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
(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個皇帝爲宦官所立。隻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冊
立的,最後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鎮朱溫所立,與宦官無關,其後隻有四年唐朝就亡國了。唐朝後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平定藩鎮之亂
唐憲宗雖然平定了藩鎮之亂,但對宦官一直是信任並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勢力很大。憲宗死後,宦官
王守澄、
陳弘志擅自立李恒爲帝,這就是
唐穆宗。穆宗病死後,他的兒子敬宗隻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殺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爲帝,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後,王守澄因擁戴有功,由樞密使升爲驃騎大將軍。表面上,文宗對宦官加以恩寵,但内心非常恨他們。特别是看到殺害憲宗的凶手還沒有被懲治,宦官
們卻權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殺、擁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與宰相宋申錫密謀,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祕密卻被京兆尹王泄
露,於是貶宋申錫爲開州司馬,計劃也失敗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幫他除去宦官的人。
文宗患病
兩年後,文宗患病,嘴里說不出話來。
王守澄推薦了他手下的官員
鄭注,
給文宗看病。鄭注早年以行醫爲業,那年他到襄陽時,襄陽節度使李愬患病,他給李愬使用了偏方,李愬服用後十分見效,就讓他留下來做官,軍政之事都讓他參加
決定。但是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許多人認爲鄭注因爲醫術高明而受到李愬重用,從而作威作福。宦官王守澄當時爲監軍,聽說此事後也對鄭注相當不滿。他明
白地告訴李愬,打算趕走鄭注。李愬回答說:“鄭注實在是天下的奇才。將軍可以試着與他交談,如果不稱將軍的意,再趕走他不遲。”隨即派人去叫鄭注來拜見監
軍王守澄。開始,王守澄還有些勉強,感覺與鄭注交談會有失身份。不料鄭注一開口,“機辯縱衡”,頓時令王守澄刮目相看,馬上將他請入内室,“促膝投分,恨
相見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對李愬說:“果然如公所言,鄭注真是天下奇士。”從此,鄭注經常出入王守澄門下,關係異常親密。王守澄非常器重鄭注,將他引爲心腹。
重用王守澄

唐肅宗
公元802年(元和十五年),王守澄調回京師任内職,鄭注也一路跟隨。不久,王守澄與
陳弘志爲爭權奪利,謀害了憲宗,擅立李恒爲帝,即穆宗。王守澄由此登上了樞密使的要職,並將鄭注引入禁中。而鄭注依靠王守澄的權勢,廣結朝臣,勢力越來越大,甚至“達僚權臣,爭湊其門”。
文宗即位後,王守澄有擁戴之功,升爲
驃騎大將軍,
充右軍中尉,權傾朝野。鄭注也跟着水漲船高,“權勢熏灼”。侍御史李款不滿鄭注依附王守澄,上疏彈劾鄭注。王守澄爲了保護鄭注,將他藏到自己統帥的禁軍右
軍中。不料左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與王守澄不和,遷怒與鄭注。左軍將李弘楚與韋元素計劃詭稱中尉有病,召鄭注前來醫治,乘機擒而殺之。
文宗憎恨宦官,但經過太和五年的失敗,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說這件事。
鄭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祕密爲文宗獻計;又向文宗推薦了進士李訓。文宗見李訓儀表堂堂,善辯論,多有手腕,十分高興,對他越來越信任。
密謀除掉宦官
李訓、鄭注對當時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見解,能准確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結,加上他們又是王守澄推薦的,不會引起宦官的懷疑,文宗便與他們密謀除掉宦官的計劃。他們認爲,可以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當年擁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還有一個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壓制,沒做上大官,於是他們任命仇士良爲左神策軍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權力,使王守澄很不高興。後來,李訓等人還除掉了另外幾股宦官勢力。
李訓當了宰相後,又任命王守澄爲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官階比過去高,但王守澄的軍權卻被解除了。公元802年10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除掉了他。
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
李訓他們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軍事力量,因爲有權勢的宦官大多掌有軍權。爲此,文宗讓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以便組織軍隊,作爲外援。李訓精心挑選了一些有才幹的名臣子弟,作爲鄭注的助手,還讓文宗任命羅立言爲京兆尹、韓約爲禁衛軍將軍,作爲接應。

唐文宗
李訓與鄭注又密謀,打算徹底誅滅宦官。因爲宦官手中握有軍權,必須要掌握一定的軍事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於是,李訓先讓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執掌軍
隊,以爲外援。二人約定,在王守澄下葬時,命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於滻水送葬。然後由鄭注率親兵將宦官全部砍殺,一個不留。
然而,李訓卻在沒有通知鄭注的情況下,臨時改變了計劃。他和宰相舒元輿,金吾將軍韓約等人想出一計,此計即“甘露之變”。
宦官擅權
中國唐代文宗大和九年( 835 )謀誅宦官而失敗的一次事變。唐代後期,宦官擅權專政達到了極點。文宗即位後,即企圖懲治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八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訓爲宰相;又任命鄭注爲鳳翔節度使,作爲京師外援,逐步開始打擊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於紫宸殿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李訓等建議皇帝宜親往觀看。文宗乃命宦官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一作弘志)等,帶領宦官去察看。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時,發現兩廡幕後埋伏了武裝士兵,慌忙奔回。
李訓等本想以觀看甘露爲名,將宦官誘至金吾仗院,一擧而殲滅之。這個計劃失敗,宦官迫使文宗乘軟輿入東上匼門。朝臣一時驚散。李訓見事不濟,出宮單騎走入終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不明真相,退到中書省等候文宗召見。
宦官挾持文宗
宦官挾持文宗退入後宮後,立即派遣神策軍500人,持刀出東上匼門,逢人即殺,死者六七百人。接着關閉宮城各門蒐捕,又殺千餘人。李訓、鄭注等人被殺並
遭族誅,更多的人被牽連而死。經過這次宦官的大屠殺,朝班幾乎爲之一空。從此宦官更加專横,凌逼皇帝,蔑視朝官,文宗因此鬱鬱而死。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11月21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將軍韓約奏稱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樹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文宗事先已經知道計劃,故意表示驚訝,派左、右軍中尉,樞密内臣
仇士良、
魚弘志等宦官前去看個究竟。
宦官離開後,李訓立即調兵遣將,部署誅殺宦官。而當仇士良等宦官來到左仗時,發現韓約神色慌張,情態反常,大冬天的竟然頭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
來一陣風,吹動了帷幕。仇士良等發現幕内執兵器者甚多。他們立時恍然大悟,察覺事變,遂倉皇出逃,門衛欲關閉門,卻已來不及了。
仇士良劫奪文宗
仇士良等逃回殿上,劫奪文宗退入宮内。這時,金吾兵已登上含元殿,李訓立即指揮金吾兵護駕,並大呼:“衛乘輿者,人賜錢百千!”金吾兵應聲而上。仇士良
見情勢危機,急忙決開殿後罘罳,挾持文宗抄近道入内。李訓急忙攀住乘輦,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與李訓撕打時,跌倒在地,李訓撲上去,將抽靴中刀刺殺仇士良
時,仇士良卻被宦官救起。
這時,京兆少尹羅立言率京兆邏卒三百餘人從東邊殺來,御史中丞李孝本帶御史台從人二百餘從西邊沖來,兩方與金吾兵會合,殺死宦官數十人。李訓仍抓住文宗乘
輦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門,被宦者郗志榮擊倒在地,帝輦進入東上閣,宦者關閉了閣門。一場搏鬥就此結束了。
李訓出逃
李訓見大勢已去,遂脱下紫服,穿上從吏的綠衫,走馬而出。他在道上颺言說:“我何罪而竄謫!”因此無人懷疑與阻攔他。在李訓出逃的同時,仇士良指揮宦官
率禁兵千餘人,對在京師的公卿百官與吏卒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中書、門下兩省及沒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殺死六百多人,皇宮内“横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
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宰相舒元輿等也被逮捕下獄,遭到嚴刑拷打,被逼自誣謀反。李訓家被劫掠一空,京城的無賴們也趁火打劫,整個長安雞犬不寧,京師被
攪得天翻地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甘露之變”。
李訓出離京城後,投奔終南山僧人宗密。宗密與李訓有舊交,欲給他剃發爲僧,但眾僧徒不同意,李訓隻得離開山寺,在奔往鳳翔的途中,被盩屋鎮遏使宗楚所擒
穫,械送京師。押送到昆明池的時候,李訓怕被送到神策軍中受到酷刑摺磨,成功地說服押送者,斬下他的首級送往神策軍。之後,宰相王涯等與甘露之變毫無關係
的人也都被殺,死者達幾千人。
當長安血流成河的時候,鄭注正帶着親兵依照約定出發。行至扶風縣境時,聽說李訓已經失敗,
鄭注立即返回鳳翔。鄭注沒有跑。不但沒有跑,反而在家里靜靜等待。
仇士良控制局勢
仇士良控制了京師局勢後,立即派人持密敕給鳳翔監軍張仲清,命他立即殺死鄭注及其親信。張仲清也是一個大宦官,他得知京師發生了巨變,心中恐懼,六神無主。押衙李叔和爲他獻計,建議以召鄭注議事爲名,將其誘來,事先設下伏兵,一擧殺死。張仲清依計而行。
鄭注得到召喚,不但欣然赴行,而且當李叔和要求他將親兵留在外面的時候,他還完全照辦。
鄭注進來後向張仲清恭顺地見禮。張仲清也很客氣,請他落座,然後叫人上茶。他禮節性地端起茶,然而,就在他擧杯飲茶之際,他身後的李叔和抽出刀來,當場殺死了他。
鄭注被殺後,不但跟隨他的親兵盡數被殺,他全家也不分老幼全部被殺,他的親信幕僚節度副使錢可複、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等也全部遇難,“死者千餘人”。
至此,“甘露之變” 宣告徹底失敗。
宦官掌握軍政大權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氣焰更加囂張,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仇士良視文宗如同傀儡,朝廷大權全歸北司。史稱:“自是
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第二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表聲討仇士良等人的罪惡,宦官才有所
畏懼,南司才多少得以行使一些職權。
甘露之變後,
唐文宗更
受到家奴歧視,宦官對唐文宗常常出言不遜。一次唐文宗問當值學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堯、舜之主也。”李昂歎道,“朕豈敢比堯、舜,
何如周赧,漢獻耳!”周墀:“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李昂說:“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
涕,自是不複視朝。
唐文宗抑鬱而死
自李石出鎮荆南後,仇士良更是肆無忌
憚。文宗始終被宦官嚴密監視,再也不能有所作爲。因爲無事可做,皇帝隻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有一天,文宗問大臣周墀,他可以比前代什麼君主。周墀恬不知
恥地恭維說:“陛下可以比堯舜。”文宗還算有自知之明,說自己受制於家奴,比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之君還不如。說完,淒然淚下。他因傷感而抑鬱成疾,從
此不複上朝。公元840年,唐文宗抑鬱而死。
朱溫大殺宦官
直到朱溫在
903年大殺宦官後,唐朝的宦官勢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爲朱溫所篡而滅亡。宰相李石爲人忠正,經常當面指正仇士良,仇士良懷恨在心。開成三年(838
年)正月的一天,李石早朝,仇士良在途中埋伏刺客,欲暗中行刺。當李石坐騎行至半路,刺客突然殺出,射傷了李石。隨從一驚而散。李石的馬受驚,幸好這馬有
靈性,回頭往李府發足狂奔。李石受傷,隻能伏在馬上。到坊門時,李石再次遭刺客襲擊。
刺客用刀去砍李石,不料馬快,隻砍斷了馬尾,李石幸免於難。事後,李石考慮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被迫上書稱病,請求辭去相位。文宗明明知道宰相是畏懼宦官,卻無可奈何,隻得同意李石出任荆南節度使。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決於北司,
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後很長一段時期,中書、門下省官員入朝都與家人辭别,因爲說不定何時就會被殺。
唐文宗更受到家奴歧視,一次問當值學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堯、舜之主也。”李昂歎道,“朕豈敢比堯、舜,何如周赧,漢獻耳!”周墀:“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
李昂說:“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複視朝。
直到朱溫在903年大殺宦官後,唐朝的宦官勢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爲
朱溫所篡而滅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