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亦稱機器腳踏車、機車(台灣一般用語)[1]、電單車(香港和澳門以及馬來西亞一般用語)[2]。是使用引擎動力的一種車輛,通常使用一前一後兩個輪子。在某些軍事或警政用途中,會加掛一個側面車廂及輔助輪子,成為特殊的三輪摩托車,行動不便者亦常見外掛式輔助輪。
摩托車是一種簡單、便利、且大眾化的日常交通工具,目前世界上約有2億台摩托車,這其中包括輕型摩托車、速克達、一般摩托車與其他二輪或三輪的車輛,將近一千人中約有33輛摩托車,大部分的摩托車集中於亞洲(約58%,不包括日本)而不只在日常生活中, 戲劇中也處處都有摩托車的存在, 例如假面騎士W所使用的便是以本田CBR1000RR作為藍本 [3][4]。
歷史
車輛發展史中腳踏車先出現,再來是摩托車,最後在傳動裝置成熟後才出現汽車。世界機車的發源地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美洲的美國。世界上第一部機車是在1769年由法國人尼可拉斯·庫紐使用蒸氣引擎組成。1885年德國工程師高特里·戴姆勒將一具四行程汽油引擎裝在腳踏車上,接著卡爾·賓士又為其裝配電力點火栓以點燃油料[來源請求]。
主要結構
主要可細分以下幾大部分:
- 動力系統
引擎、傳動、輪框、輪胎、排氣管、油箱(汽油、機油、齒輪油)、化油器、燃料噴射裝置、節流閥、啟動馬達、普力珠、普力盤、傳動皮帶
- 煞車系統
卡鉗、碟盤、剎車油管、油壓總泵、來令片、剎車鼓、鼓式剎車皮
- 冷卻系統
水冷、油冷、氣冷
- 轉向系統
手把、前叉、三角台
- 電力系統(含點火系統)
電瓶、發電線圈、CDI(電容放電式點火系統)、高壓線圈、高壓導線、火星塞、燈組
- 避震系統
前避震、後避震、引擎弔架、後搖臂
- 其它系統
時速表、油表、油箱浮筒、觸媒轉化器、空氣過濾器、車殼、車台、坐墊、車廂、後照鏡、踏板、喇叭、空濾、二次循環
- 相關油品
無鉛汽油、機油、齒輪油、煞車油
- 駕駛裝備
安全帽、手套、護具衣、車靴、背甲、皮衣
類型
賽車
來自本卡雅·阿斯帕車隊的騎著阿普里拉125 cc.機車的匈牙利籍14號車手喀波爾·泰瑪斯獲得在唐寧頓舉辦的2007年英國大獎賽冠軍,圖為在第二階段比賽時的場景
又稱為工廠賽車,專門為了比賽而特別生產的摩托車,注重性能而不注重耐用度及環保,並不適合在一般道路上行駛,最有名的為MOTO GP。
跑車
又稱為仿賽車,來自RACE REPLICA賽車仿製品一詞,為了能在一般道路上使用而開發出來的賽車,其耐用度和環保性都有一定的規範,也有很多人把這種車改裝後比賽,如WSBK、WSS、美國AMA、日本鈴鹿八耐。
街車
一般而言,街車和跑車最大的不同在於車殼外型的部份,跑車常見大面積的整流罩、分離式座椅,而街車多為一體式座椅,整流罩相對少見,甚至無車頭之整流裝備,故在日本有Naked之稱呼,或簡稱NK車種。而街車在騎乘姿勢上較為輕鬆,跑車的騎乘姿勢較為服貼。這和車體的曲線、特性傾向有相當的關係。
巡航車
又稱為美式巡航車、美式機車或美式嘻皮車,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為美國 HARLEY-DAVIDSON。地獄使者(Hell angels)、奔雷者(Thunder runners)是美國新聞界封給他們稱謂。
滑胎車
滑胎車就是將一般越野車前21吋後18吋或19吋巧克力胎改成前後17吋的公路用胎,並將後齒盤縮小以利於公路上行走的車種。而滑胎是
屬於一種過彎技巧;利用越野車的車輕易操控的機動性及長衝程的避震,還有高速及煞車使車子重心改變,形成車尾擺動的過彎駕駛技術。駕駛者必須在進彎前用比
其他車種更快速度進彎並重煞,讓重心向前轉移,並連續退檔後快速傾斜車身,利用檔位的速差並加上後煞及半離合控制後輪轉速讓後輪在路面滑行,最後再利用前
輪反胎來修正出彎角度,進而達到更快的過彎的效果。
越野車
較長的避震行程適合行駛於野外及山區,為多國陸軍、山區野外工作者、極限賽車者使用。
速克達
速克達又名公主車(中國大陸)、綿羊仔(香港)小綿羊(台灣),是一種擁有腳踏板的摩托車的特別稱呼。源出於義大利VESPA機車,最大的特點是不用打檔,傳動系統通常為CVT;因1950年代著名愛情文藝電影羅馬假期,瀟灑倜儻男影星葛雷哥萊·畢克載公主奧黛麗·赫本歡樂遊玩羅馬景點而聲名大噪。這種摩托車最大的優點為所需的操控技術門檻較低,會騎腳踏車(單車)的人很快就能上手,大部分的車型座位底下設有「置物箱」可以放東西,歐洲人喜歡在後方加裝後置物箱增加置物空間。由於速克達的機動性高和成本低,在臺灣是
常見的代步工具。臺灣人口密度高、平地不降雪不結霜、車輛擁擠速克達機動性高、車輛稅制等因素非常適合使用速克達。
速克達早期在台灣問世原本是為女性設計的,因為部分女性不會使用檔車,導致身體也有些不協調不習慣,甚至容易熄火。
速克達缺點是經過十年左右內部機器套件容易損壞,檔車內部機器套件鋼性強保養的好可以騎到甚至20年以上!
又稱為雪車,專為冰雪環境而開發出來的車型,其驅動方式為座下引擎運轉帶動下方履帶與地面摩擦產生移動,且配合前面橇板機制,滑行於雪上,此車型之傳動系統通常為CVT。
三輪車
用於貨運、客運,在東南亞地區十分普及。原產於印度的BAJAJ和中國的ZIPSTAR就是這種三個輪子的摩托車。
Harley-Davidson Tri Glide Ultra Classic三輪車
邊車
常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日軍、俄軍歐亞大陸實行大陸軍主義(陸軍總兵力超過200萬人以上國家),陸軍機械化運輸交通工具。兩人雙併側座,一為駕駛兵,另一為射擊兵。當歐洲各國陸軍仍以馬兵作戰時,德軍士兵則已駕駛此型摩托車,攻擊橫掃全歐洲,名為閃電戰。但現在常見的邊車是用於身心障礙人士中行動不便者,他們的機車通常左右會各裝一個邊車,用來輔助他們方便他們騎乘。中國大陸稱此類車為側三輪摩托車,亦有俗稱「邊三」、「挎子」或邊三輪摩托車、挎斗摩托。
倒三輪車
具有二前輪和一個後輪的摩托車。典型倒三輪車如Piaggio公司出品的mp3[5]。
原付車
本詞語來自日文原動機付自転車,意為帶有發動機的(二輪)腳踏車,是一種輕便機車。與此詞意思接近的是「助力車」。原文的漢字為「原付」二字,後續的車字是訛傳導致的俗稱。 參見汽缸總排氣量(C.C.數)的區別中日本排量小於50cc機車的內容。
電動車
由電動機驅動的機車,通常配備高容量電池以利長途使用。
包廂車
德國BMW公司於1990年代中開發出新款摩托車。附設塑鋼車身殼、有車門之一人摩托車,內有空調,熱天可於車內施放冷氣,頗為舒適。
摩托車的社會議題
摩托車的數量
摩托車文化
- 使用摩托車,群聚在街道競速者,又稱為飆車族,或暴走族。他們為了追求速度感,常違法改造摩托車,或是拆除消音器來製造噪音。
- 此外,摩托車也常是自助旅遊的交通工具,因為它具有高度的自由度與機動效率,可以自由變動旅遊行程。
安全問題
與一般轎車比較,摩托車缺乏車廂的保護,安全性較低,因此常被戲稱為「肉包鐵」或「皮包鐵」。相對地,轎車則被稱為「鐵包肉」或「鐵包皮」[6]。這不單單是猜測,而是在美國在實際統計數字支持,摩托車的意外率比一般汽車為高。
環境影響
由於摩托車是單器鋼構造,且大部分為二形程.四衝程居多,因此化油器排放出來的有毒物質比一般噴射車系來的多 由於台灣摩托車的數量居多,所以台灣政府規定新款的摩托車一律改成噴射為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