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22 11:24:51| 人氣1,8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報紙、地圖和版畫的雕版印刷

報紙、地圖和版畫的雕版印刷

    印刷術發明以後,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到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年),開始用於報紙印刷 。稍後,即出現了版畫印刷和地圖印刷。

一、報紙的雕版印刷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印刷報紙是唐朝開元年間用雕版印刷的《開元雜報》,史料來 源 於唐文學家孫樵(字可之、隱之)的《孫可之文集》。《孫可之文集》中有〞讀開元雜報〞文 ,云:

    〞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 親耕籍田,行 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百條 ,未知何等書,有知書者自外來,曰此皆開元政事,蓋當時條報於外者。樵後得《開元錄》驗之,條條可復。〞

    《開元雜報》是唐朝統治者於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本身並無報名,因其發行於唐開元年 間 ,故後人稱其為《開元雜報》。其中〞開元〞是年號,〞雜報〞是邸報的別稱。而〞邸報〞 這一稱謂,原由〞邸〞字而來。邸始於西漢,為中國古代地方政府在京城設立的辦事機構。

    唐人顏師古云:〞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按郡國皆有邸,所以通奏報待朝宿也〞。戈公振 亦云:〞通奏報雲者,傳達君臣間,消息之謂,即'邸報'之所由起也〞。歷史上,邸報有 邸鈔、朝報、閣鈔、雜報、條報、除目、狀報、報狀、狀、京報等多種名稱,由當時 的〞上都進奏院〞編印,由〞上都邸務留後史〞負責傳遞。內容大都是皇帝個人的言行,用 以曉喻各地的皇族和大臣。孫毓修在《中國雕版源流考》中,記述了當時江陵楊氏藏有七頁 《開元雜報》的事,說:

    "近有江陵楊氏藏《開元雜報》七葉(孫可之集有讀開元雜報文當即此也) 。雲是唐人雕 本,葉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錢,有邊界欄,而無中縫,猶唐人寫本款式,……〞

0249.jpg (50405 bytes)
圖7-48 據史料仿製的《開元雜報》

    圖7-48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一位書法家根據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一書的說明仿製的。據 悉原件已在〞十年動亂〞中被毀,後又重新仿製(筆者曾特請廣播學院羅建平先生借來拜 閱 過此重新仿製品)。根據唐代文學家孫可之的記述和後人孫毓修在《中國雕版源流考》中對 湖北一楊姓人家中所藏七張《開元雜報》的具體描述,二者似可相互印證。故唐代《開元雜報》為中國早期印刷品之一是可信的。這比歐洲最早印刷報紙的時間要早九百年。

    現存最早的邸報是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該報距今一 千一百餘年,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而現知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印刷報紙,則見於《 宋會要稿·職官二》。《宋會要稿·職官二》中的〞進奏院〞條云: 轉引自《簡明中國新聞史》9-1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五月十八日(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詔自今朝省及都水監司農 寺等處,凡下條貫並令進奏院摹印頒降諸路,仍每年給錢一千貫充鏤版紙墨之費〞。

    〞三年(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正月二十八日,刑部大理寺言臣僚章疏議論邊計及事 理 要害不許謄報合厘為在京法賞功罰罪,每月下六曹取索擇其可以懲勸事上省進奏院,承受鏤 板頒降諸路州軍監司及在京官司從之。

    四月四日左右司言進奏官頒降賞功罰罪乞量行支鏤版工墨錢,本司約度欲每季支錢一百貫, 五鈔 紙五千張,臨時以字數多寡置歷支使,如不足即貼之,仍限次權季申比部 馬丘 磨從之。〞

    雕版印刷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與發展之後,到了宋朝,應用範圍益發廣泛,形成了上自帝王 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刻書、讀書的良好風氣和文化氛圍。報紙印刷也從類似於唐《開元雜報》的官方印報發展到民間,出現了許多搶先發佈小道新聞、頗受社會歡迎的〞小報〞。

    宋朝的報紙名目繁多,有《朝報》、《內探》、《省探》、《衙探》等多種。除由宋門下後 省每日編定、報行天下的《朝報》外,其它多為〞小報〞。對於宋代的〞小 報〞。宋朝周麟之《海陵集》中《論禁小報》云:

    〞小報者出於進奏院,蓋邸吏輩為之。比年事有疑 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競以小紙書之,飛報遠近謂之小報。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罷 去,某人遷除'。往往以虛為實,以無為有。朝士聞之,則曰:'已有小報矣'! 州郡間得 之,則曰:'小報到矣'! 他日驗之,其說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則事涉不密;其不密焉 ,則何以取信? 此於害治 ,雖若甚微,其實不可不察。臣愚慾望陛下深召有司,嚴立罪賞,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 可得而聞,不可得而測;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詐;則國體尊而民聽之。」

        這些刊登小道消息的〞小報〞,雖因洩漏國家機密和虛實、真假難辨,經常受到朝廷的嚴令 禁止,但又因其內容多為官報所不載之新聞,加之出報速度快,而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 屢禁而不止。人們從《西湖老人繁勝錄》所載〞各種生意行,京都四百四十行內有'賣 《 朝報》'〞中,可知宋代的報紙印刷已不在少數。為把消息更快地傳佈出去,宋代還發明了 用蜂蠟和松香熔合塗佈於木板之上製成的〞蠟版〞印刷。宋朝何??《春渚紀聞》記載了 宋 朝紹聖元年(1094年)科舉過程中的一件事:〞畢漸為狀元,趙諗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 於傳報,經蠟版刻印。漸字所模,點水不著墨,傳者厲聲呼之:'狀元畢斬第二人趙諗!' 識者皆雲不詳。而後諗以謀逆被誅,則是畢斬趙諗也。〞這件事發生在當時的京城開封。古代人對科舉十分重視,在科考結果公佈之前,為了傳報迅速,早有人將蠟版準備好,一經 宣佈,立即在蠟版上刻字、印刷。為了求速則忽視了質量,將狀元畢漸中〞漸〞字三點水漏 印了,結果出現了宣報人大聲宣讀〞狀元畢斬第二人趙諗〞的奇聞,鬧得人們都覺得莫明其 妙。事也湊巧,後來這第二人趙諗真的因叛逆而被斬,應了宣報人按蠟版印刷的那句〞狀元 畢斬趙諗〞的錯話。這件事被號稱韓青老農的何??先生記載了下來,為後世留下了宋朝曾 用蠟版印刷類似於今日〞號外〞的小報的歷史資料。

    到了明末,活字印刷術開始用於報紙印刷。清初顧炎武曾云:〞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 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

    報紙印刷經元、明二朝停滯之後,到了清朝,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出現了《京報》、《宮門鈔》、《塘報》、《轅門鈔》等多種並存的局面。其中: 《京報》(圖7-49)是清中央政府的〞官報〞,為書本式小冊子,每日發行。頁數少則二三頁,多則十數頁,不等;長約六七寸,寬約三寸;用薄竹紙印刷,外裹黃色薄紙,並蓋有 木戳朱印〞京報〞二字。《京報》的印刷由民營報房承擔。因報紙的時間性較強,加之《京報 》時有長過萬餘字者,故承印《京報》的報房不止一家,且各家所發《京報》內容也不 盡相同。

    清代的《京報》多用活字排印。清袁棟在其《書隱叢說》中說:〞近日邸報往往用活字版配 印,以便屢印屢換,乃出於不得已,即有訛謬,可以情恕也。〞當時的《京報》多用木活字 印刷,字體歪斜、墨色漫漶,質量不佳。加之為搶時間,校對不精,錯字較多。然因內容新 穎,銷路不錯,印數多過一萬份。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已出版六千零七十七期。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到清末,《京報》遂改用鉛字版印刷。

    《宮門鈔》類似於宋朝的《內探》,一般隨《京報》送閱,在北京發行。〞每日下什閣鈔既 出,有老於刻字者不必書寫,隨可刻於一種石膏類容易受刀之泥板上,俗稱豆乾兒版,以 火烙之則立堅,墨色黯淡。又一種用活字印的,字體比泥版小,而較整齊。〞 許瀛鑒博士主編《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第二二七頁。1997年版。這段記載證明清代的《宮門鈔》,曾採用活字和類似於蠟版和泥版的〞豆乾兒版〞兩種工藝技術印 刷。其中豆乾兒版為搶時間,免去雕刻木版工藝中手書字樣、 將字樣反貼木板之上過程,直接由熟練刻工在板上刻 字。質量可想而知。

0252.jpg (23680 bytes)
圖7-49 京報

    《塘報》,又稱《提塘報》、《驛報》。類似於宋代的《省探》。通過遍佈全國各地的驛站 傳遞、發行。

    《轅門鈔》屬地方小報,類似於宋朝的《衙探》,專門刊載本地區衙門裡的一些消息。清道 光年間廣東省衙門出版的《轅門鈔》,有用蠟版印刷者(圖7-50)。

    中國古代的報紙印刷,起源甚早,到宋代得到初步發展,元、明二朝停滯不前,清代雖有起 色,但仍處在很低的發展水平上。清末民初,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確切講, 更重要地是隨著因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所導致的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革,報紙印刷得到了空前 的、飛速的發展。原因何在?仔細分析,主要有如下兩點:

    其一,印刷工藝技術的制約。這是因為報紙的印刷不同於書刊印刷,有著較強的時效性,需 要盡快出版發行。傳統的雕版印刷顯然不能適應。再者,雕版印刷費工費時,宜於存版重印 。而報紙是一次性印刷品,印後不再重印。採用雕版印刷報紙,不僅速度上不能滿足要求, 而且經濟上也不合算。因此,雕版印刷不適宜於報紙印刷。遂有蠟版、豆乾兒版應運而生 。但蠟版 、豆乾兒版雖能解決雕刻木版速度的問題,但質量甚差。在當時的社會條 件下,只有採用活字版印刷方為上策。可古代的活字版印刷發展遲緩,且始終停留在手工操 作的水平上,於報紙印刷也無多大作為。對於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何以發展緩慢的問題,已 有不少學者撰文探討,各家所言均不無道理。但都忽略了以文化背景為中心的社會環境的 影響這一關鍵因素。因為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採用手書上版,其字體均採用當時最受社會歡 迎、喜愛的,譬如唐代的顏、柳、歐、虞,元代的趙體等。官私刻版,想用哪種字體,就 寫哪種字體,這一點是活字製作無法達到的。再者,古書印數較少,雕版可以存放, 隨用隨印,而活字版則無此便。加之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喜愛書法,講究書刊 印品的字體秀雅,而且上述這些在歷朝人們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形成傳統,再加上諸位同 仁提出的那些因素,致使活字印刷難以發展普及。這從工藝技術角度制約了報紙的印刷。

0253.jpg (61180 bytes)
圖7-50 廣東出版的轅門鈔

    其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的封建統治,即歷代皇帝的獨裁專制和對出版文化的嚴格 控制,以及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他們大興〞文字獄〞,迫害和壓制所謂的稍有不規者。在出 版上,稍有不慎,必會招致殺身、甚至滅族之禍。譬如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報》 因刊入江西等人捏造尚書孫嘉淦奏稿事而釀成一次〞文字獄〞。這種從思想文化上對人們 在出版領域的禁錮,無疑會嚴重制約報紙印刷的發展。

    到了近代,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一場侵略與反侵略、鎮壓與反鎮 壓的各種形式的鬥爭波瀾壯闊、洶湧澎湃,封建王朝對思想文化禁錮的堤壩被徹底摧毀。各派勢力 均通 過報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加之用機器操縱的近代印刷術在中國迅速發展,導致了中國報紙 印刷業一個新紀元的到來。

    二、地圖的雕版印刷

    地圖編繪後要提供各方面的各種應用,必須進行複製。臨摹是一種複製方法,而工作量相當 巨大,又容易產生錯誤,同時複製的數量極有限。自有石刻拓印法之後,為大幅面的地圖進 行石刻,創造了條件,因此,就出現了石刻地圖。石刻地圖保存下來成為研究地圖史的重要 史料,是極其寶貴的文物。

    雕版印刷出現以後,在木板上雕刻比在石板上雕刻容易得多。到宋代雕版印刷已達到興盛, 書籍的刻印不僅官府刻印,而且發展到書坊刻書和私人刻書。刻印內容除書籍以外,已發展 到印報紙和紙幣,刻印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在刻書中刻印地圖也在應用中。

1.單色雕版印刷地圖

    在明末以前,現存雕版印刷的地圖均為黑色的。現今所藏最早的雕版印刷地圖,是南宋楊甲 所編的《六經圖》中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圖7-51),該書刊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 年),現藏於北京圖書館。該圖中以單線表示河流,以三角形表示山,地名用陽文表示。《 地理之圖》用木版雕刻印刷,較德國奧格斯堡發行最早的木版印刷地圖要早317年。

    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傅寅《禹貢說斷》(圖7-52)中的雕版印刷地圖,其雕刻技 術與質量比《地理之圖》有較大提高,如《禹貢說斷》中,河流已以雙線表示,過渡自然, 線條寬窄一致;山脈採用了象形圖案。

    由於地圖表示內容的多樣性,為使地圖應用者便於區分地圖中的內容,人們很早就採用多種 顏色繪製地圖。譬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 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繪在帛上的三幅地圖,據考證為漢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8年)以前繪製的,已用朱、青、黑或田青、淡棕、黑三色彩繪了。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程大昌撰 《禹貢山川地理圖》就是由多色繪製的地圖,淳熙八年(1181年)由彭椿年刊刻該圖,刊 印時改為單色印刷。在《禹貢山川地理圖》跋載:〞凡所畫之圖,以青為水者,今以黑色水 波別之;以黃為河者,今以黑雙線別之;古今州道郡縣疆界,皆畫以紅者,今以黑單線別之 。舊說未妥,今皆識之雌黃者,今以雙路斷線別之。〞圖中又以文字注記區別古今內容。如 《禹貢》九州用陰文表示,宋代建置用陽文表示;地名套以黑圈,山河名加方框。河道變遷 處輔以文字說明。〞九州山川實證總圖〞為《禹貢山川地理圖》中之一,該圖藏於北京圖書館。

02551.jpg (39672 bytes)
02552.jpg (35391 bytes)
圖7-51 現存最早的印刷地圖《十五國風地理之圖》

    宋代雕刻印刷了許多地圖,有的是附於地方志中,有的是多幅地圖成集。《歷代地理指掌圖 》是一本著名的地圖,由稅安禮編,成書時間約在北宋元符年間(1098-1100年)。該圖 有地圖44幅,前有序言,後有總論,有總圖2幅,始自帝嚳,迄於宋代的歷代區域沿革地圖3 9幅,另有〞天象分野圖〞、〞二十八捨辰次分野圖〞、〞唐一行山河兩戒圖〞各1幅。每幅 地圖均附圖說明,有的還附有考辨。對研究中國歷代區域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圖在日 本東洋文庫收藏有宋刻本;中國現藏有多種明代刻本。

02561.jpg (34208 bytes)
02562.jpg (31423 bytes)
圖7-52 南宋刻印的地圖《禹貢說斷》

    宋代因雕版印刷術的興盛,使宋代許多地圖得以傳世,但書中的地圖都是單色印刷的。

    元代存世地圖不多。而朱思本自至大三年到延佑七年(1311-1320年)歷時10年繪成了 當時的中國全圖──《輿地圖》,以計裡畫方法,先分別繪成各地分幅圖,而後彙編成總圖 , 這幅地圖長寬各七尺,現已失傳。明代羅洪先根據此圖增訂重編改成書本形式的《廣輿圖》 (圖7-53)。羅洪先在廣輿圖序中說,朱思本地圖是他見到的最好的地圖,所以選擇朱圖作 為基礎。

02571.jpg (41077 bytes)
02572.jpg (52685 bytes)
圖7-53 明代羅洪先繪刻的圖集《廣輿圖》

    羅洪先的《廣輿圖》稿本約完成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將朱思本的大幅圖改編成很多小幅地圖,增補了一些其他地圖,裝訂成冊,成為中國目前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刻本綜合地圖 集。該圖初刻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刻本開本近正方形,橫35.5厘米,豎34.5厘 米。內容包括朱思本、羅洪先序言各1篇,首先為輿地總圖,其次為分省輿地圖和九邊圖。有兩直隸、十三布政司圖16幅,九邊圖11幅,洮河、松潘、虔鎮、建昌、麻陽諸邊圖5幅, 黃河圖3幅、漕河圖3幅,海運圖2幅,朝鮮、朔漠、安南、西域、東南海夷、西南海夷圖各1 幅,以及圖表、統計資料等共計117頁。該圖另一首創是圖中的製圖符號歸納成〞圖例〞, 圖例包括24種地圖符號,極大地豐富了地圖內容。《廣輿圖》自初刻起,至清嘉慶四年(179 9年)244年間前後刻過6次不同版本,流傳甚廣。在美國、日本、原蘇聯等國都藏有不 同的刻本或抄本。

    清康熙《皇輿全覽圖》也有雕刻印刷版本,最早刻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有總圖1 幅,分省及地區圖28幅,該圖內缺西藏全部及蒙古西部。康熙六十年(1721年)第二次刊 刻,總圖已增補了西藏和蒙古西部,分省圖和地區圖增加到32幅。該圖上已繪有經緯線。故 宮博物院藏有該兩版的總圖。

    雕版印刷地圖自宋代起,到十九世紀末,印有全國圖、省區圖、城市圖、歷史圖、海圖等各 種類型的地圖不下有五六百種,為研究地圖印刷提供了寶貴資料。

2.雕版套版印刷地圖

    宋代在四川流行著兩色或三色印刷的紙幣,元代有朱墨兩色印刷的《金剛經注》,而早已有 用 彩色繪製的地圖,為何未能多色印刷,卻以各種符號表示方法代替顏色? 估計是因套印難以 達到精度之故而未能廣泛使用。

    現今能見到的最早雕刻朱墨兩色套印的地圖是明代《今古輿地圖》。該圖是明代吳國輔等人 編製的古今對照的歷史輿地圖。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刻本,分上、中、下三卷,共有 地圖58幅。古今對照是以明代內容用墨書,古代內容用赤書,這與傳統的〞古墨今朱〞的畫 法相反。

    《今古輿地圖》是明代歷史地圖集的代表作,在北京圖書館等單位有藏。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首次以黑、黃、綠三色套印的地圖是《河防一覽纂要》中的地 圖。

    清代楊守敬鄧承修合著《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於光緒五年(1879年)經楊守敬等增 補,由東湖饒氏開雕。該圖以〞古墨今朱〞雙色雕版套印,有圖 66幅,加地球圖1幅,共67幅,開本尺寸為27.9×41厘米,版心尺寸為21×31厘米,線裝本 ,外用書函裝幀(彩圖7-54)。該圖刊印後,上海、湖北、四川等地都加以翻印,翻印中注意 了刻 工的美觀,忽略了實地精度,出現差錯。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906-1911年), 該圖又重加校訂,總圖部分增至71幅,按朝代分成34冊,仍用朱墨雙色套印。

0258b.gif (19577 bytes)
彩圖7-54

    楊守敬於清末還編繪和刊印以水系為主的歷史地理圖《水經注圖》,該圖共40卷,分裝4 冊,線裝,開本為21.5×33厘米,也採用〞古墨今朱〞雙色套印。

    雕版套印地圖的工藝要比單色雕版地圖印刷的技術困難得多。先要在編纂好的原稿上覆以一 張極薄的白紙,在白紙上先描繪好圖框,再按原稿上的同一色的線條、符號、文字進行描繪 ,用幾色套印則描繪幾張,朱墨套印則一張為黑版稿,一張為紅版稿,兩稿均以圖框套合為 准;經校正無誤後,將描繪的分版稿分別反貼於備用的雕刻木板上,使其粘貼平服,粘貼時 要盡量減少紙張變形,故漿糊是刷在木板上的,待乾燥後經研壓處理,由刻工照樣雕刻。雕 刻中較一般書籍雕刻困難,因線條細而多,同時文字較一般書籍中的文字小,不像書籍中有 個別錯誤可以進行嵌補。印刷時先印一色,印第二色時以第一色的框線來套合。

    現在觀察水墨雙色套印地圖,套合均有較大差異,產生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描繪的紅、黑 兩版稿紙貼到木版上去時,因紙張受潮會產生不均勻的變形;另一方面在套印時手工作業, 雖有工具將紙夾在工作台上作為規矩,但圖框仍不易對準,遂有朱墨兩色圖框不能全部重合 ,或兩色圖框大小不一的現象出現。

    三、版畫的雕版印刷

    版畫是一種經過刻版再進行印刷的圖畫。它的特點是作者用刀和筆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版面 上進行刻畫製成印版,再直接印刷、複製。就版面性質和所用材料,可分為凸版:如木版 畫;凹版 :如銅版畫;平版:如石版畫等。以前多用於〞複製圖畫〞,繪畫、雕刻、印刷分工進行。後來發展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由作者自畫、自刻、自印的稱為〞創作版畫〞。

    中國傳統的版畫,其特點基本屬於木刻版畫系統。從屬於印刷出版業,為印刷出版而製作。畫家、雕刻、印刷三者分工,由畫家提供畫稿,刻工按照畫稿刻版,即上述所稱〞複製版畫 〞。與〞創作版畫〞是有所區別的。中國木刻版畫用傳統的刻刀及附件操作,按傳統的印刷 方法,以墨和水質顏色刻印於傳統的繪畫用紙之上,即:〞木版水印〞。經過刀在版上的鐫 刻,以線條表示的藝術形象則形成一種獨特風格,具有很高的獨立的藝術價值。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重要門類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中國版畫的起源很早,作為一種藝術,有著自己發生、發展的過程,並在歷史的進程之中 , 形成了一定的繼續性、繼承性。正如古代的印章與石刻是印刷術的源頭一樣,刻有圖像的印 章 及磚刻、石刻也可視為版畫的源頭。戰國時期出現的印面只有圖像而無文字的印章,稱為〞 肖形印〞。被專家認為〞無疑是一種版畫的雛形〞。現今能夠見到的古代雕刻圖像,大多從 漢 代到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出土。如:成都郊區出土東漢時期的講經畫像磚,畫面經師坐於左 方,右方坐有六名學生,手中捧簡,其中一人腰掛書刀;山東出土的樂什百戲圖中的繩技畫 像石、七盤什畫像石以及其它刻有歌舞、農耕、龍馬虎鹿等動物形像的畫像石、磚。雖然不 是版畫,但是對雕刻版畫的產生,必然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磚、石的陰線刻畫,其凹像畫 的拓片已經和版畫十分接近了。只是它採用的方法與印刷雕版不同。拓片採用的是正面雕刻 、於紙背面拓刷的方法;印刷是以反字鐫刻,於版面刷墨印於紙的正面的印刷方法,兩者完 全相反。而且拓刷的刻畫像也並非供於印刷之用。

    晉代以後,還出現了用棗木刻印的符咒。這雖不是版畫,但不可否認,這一系列的發明和 使用,對雕版印刷版畫的產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印刷

    唐代已應用和推廣雕版印刷術,現存唐代早期的印刷品,大都配有刻圖,可謂圖文並茂。這 說明,文字刻版印刷的同時,版畫也就出現了。即文字印刷與繪畫刻印是同步進行的。

    現存最早有鐫刻年月的唐代版畫,是於敦煌石室發現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扉畫。經卷 保存首尾完整,卷末題刻〞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為二親敬造普施〞。這份經卷也是世 界 上現存最早的一件有明確年代記載的印刷品。卷首扉畫刻印〞釋迦佛給孤獨園長老須菩提說 法〞圖。畫面人物衣褶簡勁,面容意態生動逼真,繪刻十分精美。

    敦煌石室還發現有單張的雕版印刷品,也都帶有刻圖,大多屬佛教發願文之類的性質。每張 印品分上下兩截,上截刻供養佛像,下截刻印文字。

    近年來,中國其他地方,陸續有唐代印刷品的發現,如四川成都、陝西西安等地唐朝墓葬 遺址中出土的陀羅尼經殘片,也都配刻形態各異的佛像版畫,可見唐時這種風氣之盛。

    五代時期的版畫,仍以敦煌石室保存的幾件為代表,如:《大聖毗沙門天王》像、《聖玩自在菩薩》像和《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像(參見圖7-4)等。以〞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 最為精美。並 有刻印年代題記:〞於時大晉開運四年丁未歲七月十五日記〞,為〞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 太傅譙郡曹元忠〞請匠人雷延美雕印的。版畫上刻有雷氏名姓,雷延美乃是世界上第一位在 自己作品上留有姓名的版畫雕刻工匠(參見圖7-9)。除西北敦煌一帶刻印版畫實物之外,五 代版畫另一批 有代表意義的實物遺存,是吳越國王錢??於顯德三年(956年)雕造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印數達八萬四千卷。這批印刷規模空前、復本數量數目巨大的經卷, 於1917年湖州天寧寺石刻經幢象鼻中,以及1926年杭州西湖雷峰塔磚孔之內均有發現。每卷 卷首都有版畫《佛說法圖》。

    從現在保存的唐五代時期版畫看,其特點是題材比較單一,內容多以佛教宣傳為主旨,版畫 為配合經文的雕印為基本形式。而其它方面內容的版畫,還沒有發現。另外,版畫的雕印技 術水平不一,鹹通九年的《金剛經》文字、圖畫刻印精湛,也屬於印刷術比較成熟的作品, 而吳越地區印經的扉畫刻印顯得粗率,從手法上也反映出當時的雕版印刷事業尚處於初期階 段。

(二) 宋遼金西夏時期的版畫印刷

    1.宋代的版畫印刷

    宋代是中國印刷發展史的黃金時代,雕版印刷得到普及,大量的圖書開始刻印,活字印刷術 在這時得到發明和應用。版畫印刷從內容到形式都獲得新的發展。首先,在繼唐、五代之後 ,宋朝政府大量刻印佛經,從宋初期的《開寶藏》起,又有《崇寧藏》、《園覺藏》、《磧砂藏》的刻印,規模都是極為龐大的。每部佛經,都有扉畫,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前代,刻印 技術也有新進步。如《開寶藏》御制序中的插圖(圖7-55),版面突出了山水內容背景,人物 則處於次 要地位,從構圖思想到鐫刻技術都比五代時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宋代刻印的佛經扉畫實為 宗教題材版畫的一代珍品。

    其次,由於印刷術的普遍應用,各類書籍的刻印本中開始出現了插圖版畫。打破了以往版畫 題材單一的現象,由於儒家經典,諸子學說,科學技術,醫學著述,文學藝術等各類圖書的 普遍印刷出版,使與內容相配合的插圖繪刻,得到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版畫題材日益豐富多采,形式也在發展之中有了新的突破。除了上圖下文以外,卷首冠圖、 書中附圖,以及連環畫形式的插圖都已開始出現。僅舉例如下: 由吳??飛黃松年等編纂、刻印於幹道年間的《六經圖》,是宋代儒家經典著作配以插圖刻 印 出版的代表作。全書對每一部經書都配印若干插圖,以圖解形式幫助學習、體會經典之教義 。全書共有圖三百零九幅。

    嘉佑八年(1063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印的《古列女傳》中的插圖版畫有一百二十三幅。形 式為上圖下文,圖文對應,繪刻俱精。

    宋代科技圖書中的插圖,以崇寧二年(1103年)刻印的《營造法式》中的附圖最為典型。這部 建築學專著,記述了宋代營造、修建工程的各類樣式以及包括木作、雕刻、石作、瓦作、泥 作等的製作工藝方法。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工程圖譜版畫,其繪刻技術已達到相當高 的水平。在醫學書籍方面,插圖版畫數量更多,《孫思邈靈芝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 均有精湛的插圖相配。南宋初刻本《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全卷繪有善才童子五十三參 圖 各一幅,佛國禪師圖一幅,共有圖五十四幅,卷尾題刻〞臨安府眾安橋南街東開經書舖賈官 人宅印造。〞是早期連環畫形式圖書的代表作。

    現存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刻印的、由畫家宋伯仁繪畫的《梅花喜神譜》(圖7-56),是中 國現存最早 的一部畫譜。畫家按花卉生長發展規律從蓓蕾、小蕊、大開、爛熳、欲謝等階段繪成百幅圖 畫 ,版式每葉以畫為主,左邊配有題詩,上邊刻印畫題,別緻、精雅,繪刻技術已達到較高的 水平。

02621.jpg (41028 bytes)
02622.jpg (38896 bytes)

圖7-55 《開寶藏》中的插圖

0263.jpg (24885 bytes)
圖7-56 宋刻《梅花喜神譜》

    2.遼代的版畫印刷

    前已述及,在三座遼塔中所重現的遼代雕版印刷品極其豐富,其中的遼代雕版美術品更是極 其珍貴(見表7-2)。

    (1)最早最大最精之雕版墨印填色珍品。應縣木塔所出遼代版畫《熾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是目前世界上所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木刻版印著色立幅中時代最早、幅面最大、刻印最 精的作品。此畫內容與佛經所說相符:可能就是信眾為祈福散災、建立壇場時所供奉的熾盛 光如來說法本尊佛像。現存畫心縱94.6厘米,橫50厘米。皮紙,原為條幅,天桿地軸均失, 畫幅上部缺失,現存部分也多處殘破缺損。經修整後裱為立軸(彩圖7-57)。

0263.gif (50481 bytes)
彩圖7-57

    畫面中心為熾盛 光 佛結跏趺坐於八角蓮台上,面如滿月,豐頤厚頰,慈眉善目,微現笑意,唇邊三縷鬍鬚,頂 有肉髻,眉間白毫,身披袈裟,雙手平托法輪,似在說法。身後有背光、項光,內層是綱目 紋,外層為火焰紋。蓮台前置摩尼寶珠。環佛而立,靜聆法音的是人形化的〞九曜〞和地坻 女神。左為太陽、木星、水星、羅 目侯 ;右為太陰、金星、火星、計都;前左為土星;前右為 地坻堅牢女神。各星皆有項光。畫幅下端似有模糊不清被捉拿的披頭散髮、殘肢斷臂之人形 ,還有羊、犬等,似為地獄。畫幅上端有象徵天界的天蠍、朱雀、巨蟹、金牛的星座,還有 腳踏祥雲的天眾,中間為全畫總榜題,可惜大都缺失,只剩個別殘存。

表7-2  已知面世的遼代雕版印刷佛畫一覽表

分類名稱千字文編號裝幀版式或規格字體質地刻印年代刻印地點刻工發現地點時間數量備註
佛畫熾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 條幅縱94.6厘米,橫50厘米。木刻墨印 ,然後著色。 皮紙   同上1上部缺,原為條幅,天桿地軸均失。畫幅嚴重殘損。是目前所見中國古代木刻著色立幅中最早、最大之 精品。
藥師琉璃光佛(甲) 條幅縱87.5厘米,橫35.7厘米。木版墨印,朱石票 石綠兩色填染。畫心上部裱墨印連錢紋紙。原為立幅掛軸。 皮紙   同上1    畫面殘損嚴重。天桿地軸均失。此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變相。
藥師琉璃光佛(乙) 條幅縱89厘米,橫36. 4厘米,原為條幅,原荊 條地軸尚存。 皮紙   同上1    本幅殘損多處。與上幅同版,用墨、著色,裝裱均同。
    釋迦說法相(甲)     現裝裱為立軸    縱66厘米,橫61.5厘米絹地, 三色彩印,繫在鏤版上分別填紅、黃、藍 三色,然後將整幅素絹單折印製,故全 圖展開,左右對稱,佛成全相,榜題一正一反。    楷體陰文    絹地彩印       同上1    絹地左上角殘缺長5厘米,寬1.8厘 米。畫 面有暉染痕跡。面部及其他細部 均用朱、墨兩色描繪開光。
    釋迦說法相(乙)     同上    縱62.5厘米,橫6 2厘米    同上    同上    1    有微殘。與《釋迦說法 相》(甲)(丙)為一版同法印製。
    釋迦說法相(丙)     同上    縱65.5厘米,橫6 2厘米    同上    同上       同上1    有殘損。與《釋迦說法相》(甲)(乙)為一版同法印製。  

    註:本表系綜合《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一書及《豐潤天宮寺塔保護工程及發現的 重要遼代文 物》、《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發現遼代佛教文物》、《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 卷等有關資料而成。

    這麼巨大豐富的畫幅是整版雕刻,一次敷墨刷印而成。雕刻技法十分嫻熟,大而長的線條刻 畫得或遒勁凝重,或流暢飄逸,如同筆畫一般。遒勁處頓挫有方,圓潤處飄逸瀟灑,細微處 栩栩如生。畫面佈局得當,主從分明,熾盛光佛是畫面中心,主線條刻劃厚重有力,透著凝 重肅穆之氣,而衣紋服飾又顯得圓潤流暢,富於動感。剛柔相濟,相得益彰,突出了佛說法 時莊嚴肅穆的氛圍,又體現了佛慈悲為懷親切感人的氣質。

    望著畫像會使人膜拜之心油然而生,這正是此佛畫傳神之處,懸掛於壇場法會給信眾以崇仰 的神力。環佛而立的九曜和地神如眾星拱月,聆聽熾盛光佛說法,烘托著法會的氣氛。雖然 畫面多處殘破,但就留存部分也可窺其全貌,作者把他們各自的特色,甚至性格都刻劃得栩 栩如生。如太陽為男像,虔誠慈善,雙手托盤,盤中是像徵烈日的火球,球中還隱約可見金 鳥呢。對稱的右方是太陰,為婀娜女像,手托月盤,盤中圓圓明月,似有玉兔在動。木星男 像,雙手執笏,肅然而立。金星頭飾鳳鳥,懷抱琵琶,活脫脫一個善歌喜舞的少女。土星、 地神,一男一女立於佛前,雙手合十,虔誠膜拜。最具特色、刻畫細膩的是羅 目侯 計都。羅目侯 坐於盤龍之上,雖不見全貌,可手擒鬼怪的威武之態依稀可見。計都叱奼風雲,手擒女鬼, 盤坐於神牛之上,神牛臥式,刻畫極為細膩傳神,目光尚尚,健壯有力,全神貫注地馱負著 計都,刀法非常圓潤流暢,表現出了遼代刻工的精湛技藝。

    此畫是在墨印後又填染紅、綠、藍、黃四種顏色 。顏色搭配恰當,重點突出,色彩艷麗, 層次鮮明,質感豐富,使畫面氣氛更加熱烈。可見在遼代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單色墨印的畫面 ,用填色的方式使畫面更加艷麗逼真。此畫千年之後仍不失其昔日風采,不愧為中國現存木 刻著色畫中最早最大最精之珍品。

    與《熾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同出於應縣木塔的還有遼代雕版印刷填色的《藥師琉璃光佛》畫,共兩幅,為一版所印,因紙張關係畫幅大小略有出入。甲幅為縱87.5厘米 ,橫35.7厘米。乙幅縱89厘米,橫36.4厘米,皮紙墨印,原為條幅,現均裝裱為立軸。畫面 均有殘破,乙幅更甚。

    此畫內容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變相。畫面為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於八角蓮台 ,左手下垂,右手作與願法印。慈眉善目,寶相莊嚴。坦胸露腹,身披通肩袈裟,似在說法 。身後有背光、項光,最外層為火焰紋光環。佛頂有祥雲托著的華蓋,正中有楷書榜題〞藥 師琉璃光佛〞。佛左立脅侍日光遍照菩薩,是一面相清懼的長者,坦胸露腹,雙手作大智拳 印,閉目苦修,十分虔誠。右立脅侍月光菩薩,身披袈裟,左手托缽,右手執杵,年輕英俊 ,專心聽法,目光尚尚,若有所思。二菩薩皆有項光。蓮台前置摩尼寶珠,上為藥師佛形象 化的十二大願,各願佛像或坐蓮台,或駕祥雲,皆有項光,旁有榜題。畫心上部接裱有墨印 連錢紋紙,可以看出原為立幅掛軸。下為十二藥叉大將,左右各六,三跪三立,有的雙手合 十,有的作大智拳印待命,披甲掛械,個個神威勇猛,皆有項光。居中有楷書榜題〞十二藥 叉大將〞。

    畫幅為整版墨印,然後以朱 石票 、石綠兩色填染,色彩至今仍然鮮麗。刻工雖比《熾盛光佛降 九曜星官房宿相》粗糙,但也不乏精到動人處。如今也是世所少有的珍品了。

    (2)精美細膩的經頭畫。在現存世的遼代雕版印刷品中不但有大型木刻版畫,還有二十餘幅 雕刻生動、細膩精美的佛經卷首畫,其中除二三幅僅剩殘邊或局部外,大多完好或基本完好 。從畫面內容可以分為經變相圖、佛說法圖、護法天王圖。經變相圖就是在經卷前邊的卷 首 畫中描述本卷佛經的主要內容,使人從畫面上一目瞭然。類似後代的連環畫,畫旁還有楷書 榜題,榜題語言生動,猶如畫龍點睛,突出畫面重點。如《妙法蓮華經》卷第八的 卷首畫就是《妙音菩薩品》內容的圖解,全畫場面宏大,佈局合理,以組畫加榜題的形式表 現經文內涵。刻畫得生動具體,細微突出,生活氣息濃郁,畫面上的佛、菩薩、世俗人物, 甚至鳥獸都各具神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殿堂樓閣、城廓寶塔都帶有遼代建築特色。《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前有連續八幅線刻經變畫,描述佛經內容。卷首畫為佛說法圖 時,佛畫內容與本卷佛經內容無關,只是象徵佛在為眾弟子眾信士講說佛法而已。護法天王 圖作為佛經卷首畫,也與佛經內容無關,是象徵護法天神在雄赳赳地護持佛法。如蝴蝶裝《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的卷首畫現存半頁,縱21.8厘米,橫16.5厘米。在四周雙線邊框內有錢 紋、魚尾及金剛杵圖案,畫心為一扶劍天王坐像,背光作雲氣紋,旁有雙髻童子托盤侍立 (彩圖7-58)。畫面雄偉,氣韻生動,刀法圓熟,剛柔相濟,刻畫傳神。經頭卷首畫雖畫幅不 大, 多與所刻經卷相配,每幅占一紙左右,但都畫面生動細膩,生活氣息濃厚,無論繁簡,都雕 刻精到、流暢,同樣反映出有遼一代雕版美術作品的水平。

0266a.gif (28883 bytes)
彩圖7-58

    (3)世所見存的最早絹本三色彩印佛畫。應縣木塔所出遼代絹本三色彩印《釋迦說法相》(彩 圖 7-59)共三幅,其中一幅縱66厘米,橫61.5厘米。另兩幅因絹地大小有別,尺寸略有出入。畫面為釋迦佛坐蓮台,雙手撫膝,身披紅色袈裟,面貌端莊肅然,螺發肉髻。項光內紅外藍 ,上出華蓋,滿飾寶相花並垂著帛縵。兩側有折枝花朵,像徵飄灑的雨花。蓮台前置方案, 上供摩尼寶珠。兩側有對稱的四眾弟子,頭戴寶冠,足登蓮花的脅侍菩薩合十侍立,還有 身 繞祥雲的化生童子雙手合十,跪在蓮台前。弟子、菩薩、童子頭部皆有項光。畫面佈局緊湊 ,氣氛莊嚴熱烈。榜題為楷體陰文黃色〞南無釋迦牟尼佛〞七字,右側為正文,對稱左側為 反文。

0266b.gif (68105 bytes)
彩 圖 7-59

    應縣木塔所出《釋迦說法相》的印製,有人認為是絲漏法,也有人認為是夾纈法。我們認為 還沒有那麼複雜,很可能就是雕刻半版畫面,然後分別刷染紅、黃、藍三色於不同部位,再 將 整幅素絹單折後上版刷印。所以,素絹展開後,佛成全像,左右人物對稱,榜題之字一正一 反。從畫面印染情況看,折疊中線分明,紅、黃、藍三色界線不清,互有暉染,只是印出了 畫面輪廓,而佛面開光是用墨筆後繪的。弟子、菩薩、童子的五官、頭髮,甚至衣領、手、 足等細部也都是印好後用朱、墨兩色筆描繪的。所以雖然輪廓一版所印,可是每個人物的神 態各異、老幼有別,使得畫面板而不滯。遼代以前版畫均系單色紙印,像敦煌發現的五代《 聖觀白衣菩薩像》有手填異色痕跡,到《熾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藥師琉璃光佛》 印後填多種顏色佛畫的發現,已是版印史上的大事,其畫已屬珍貴文物。而這種遼代絹本三 色彩印佛畫是首次發現,是目前世上僅存的。雖說不夠精緻,但其在版畫、彩色印刷、印染 史上都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過去認為湖北江陵資福寺元至正六年(1340年)刻印的《無聞 和 尚金剛經》註解上的靈芝和經注用了朱墨兩色套印,是彩印的先導。可這三幅彩色絹本佛畫 要比它早三百多年,其開拓性先驅作品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至於在佛教藝術、文物文化史方 面更有不可估量的意義。這種印製方法,可能就是遼代燕京坊間的雕印技工創造的。印製出 來的佛畫可能是用來懸掛在法會或道場上,這樣前後信眾都能看到佛畫,並看到一行正書的 榜題。這有點像後世民俗中的〞掛錢〞和〞吉祥吊掛〞。

0267.jpg (25278 bytes)
圖7-61 金刻彩色版畫《東方朔偷桃圖》

    3.金代的版畫印刷

    金代的印刷事業非常發達。官、私刻書很多,而且都有大規模的刻印佛教經典的活動 。所刻經卷卷首均有扉畫。如:金代民間雕印的《趙城藏》,佛畫構圖嚴 整、線條流暢圓熟,刻印精工。反映當時北方地區印刷事業力量的強勁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金代刻印書籍插圖本也為數不少。如書軒陳氏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圖解素問要 旨 論》等醫學書籍尤為突出。平陽姬家刻印的版畫《四美圖》(彩圖7-60)最為著名,圖中心刻 印王昭君、 班姬、趙飛燕、隆珠四位古人。每個畫像之上刻印名字,橫眉刻有〞隨朝窈窕吳傾國之芳容 〞十個大字,繪刻精細優美,幅面寬大是前所未有。遺憾的是,版畫原件於本世紀初被發現 後即流失海外。

0268.gif (37559 bytes)
彩圖7-60
02681.jpg (43894 bytes)
02682.jpg (42155 bytes)
圖7-62 西夏文譯經圖

    1973年陝西文管會在《石台孝 經》石碑修整時,於碑身後面與中心石柱相連接處發現的金代彩印紙製版畫《東方朔偷桃》 。這份印刷品的印製方法是雕刻人物樞架之後,以手工方式用顏色進行描繪,形成了彩色 版畫。技術上仍屬於雕版與塗色結合施用的階段,還不是成熟的套版印刷。但它是迄今發 現時間最早的彩色印刷品實物(圖7-61),同時說明,中國最晚在十一世紀已開始了彩色印刷 的試驗, 經過長期的努力,才成功地實現了彩色套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和完善,開拓了印刷事業的新前 程,對促進印刷術的發展,再立新功。

    4.西夏的版畫印刷

    西夏版畫內容十分豐富,按其處理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佛經扉畫、插圖本佛經、單張佛像和 鈐印佛像4種形式。

    西夏佛經,有如宋朝佛經一樣,大都有經首扉畫,如漢文《金剛般若多羅密經》、《妙法蓮 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轉女身經》及西夏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等,都有相關 內 容的扉畫,其中的 西夏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扉畫〞譯經圖〞,上繪僧俗人物25身,西夏文人名題款 12條,知其為安全國師白智光主持的譯經場面(圖7-62)。〞譯經圖〞中白智光以國師之身 , 居畫面中心,制約全局;助譯者番漢各4人,穿插分坐兩側,有的握筆,有的持卷,似有分 工,形態各異;前方體形較大的兩人,衣著富麗,形態安詳,是皇帝秉常、皇太后梁氏。整 個構圖場面隆重,主題突出,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形象地展示了西夏譯經盛況,內涵極為 豐富,在扉畫中十分少見,是研究古代譯經活動的形象資料,甚為珍貴。〞梁皇寶懺圖〞(圖7-63)線條流暢,構圖優美,人物造型生動,是一幅優秀的古代 版畫。

    插圖本佛經,是佛經中有連續插圖的佛經,有的上圖下文,有的左圖右文,有的不規則插入 ,目的都是為了通俗地解釋佛經。在宋代,插圖還用在儒家經典、歷史故事、科技實用等方 面的圖書上,稱為〞纂文互注〞本,目的都是為了便於使用學習,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在西 夏文獻中,也發現了插圖本佛經,這就是初步認定為崇宗干順時期的西夏文《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觀音經》)。

    插圖本《妙法蓮華經》是1959年7月在敦煌發現的。書品高20.5厘米,寬9厘米;版面上下為 子母欄,高15.5厘米,寬17.5厘米;全書總26頁51面。首頁為水月觀音扉畫,余頁皆為下文 上圖;圖文間橫線相隔,經文高11.3厘米,每面5行,每行10字,約占版面的3/4,顯示了以 文為主的慣性;經圖只佔版面的1/4,比較狹小。總計54圖,除第一圖是由卷雲、欄柱、蓮 花 組成的題圖外,其餘53圖皆為與經文相配的故事圖。經圖圖幅寬窄不一,根據畫面的內容, 窄的只佔半面,寬的達一面半。據研究,〞全部版面涉及的神怪和世俗人物約七十左右。神 怪人物和動物有:佛、菩薩、天王、夜叉、羅剎鬼、聲聞、獨覺、梵王、帝釋、自在天、龍 、干闥婆、阿修羅、緊那羅、人非人、金剛、毒龍、雷神、雨師、風火神、地獄惡畜、蛇 蠍 等。世俗人物有:商人、強人、白癡、比丘、比丘尼、婆羅門、武士、婦女、童男、童女、 劊子手、囚犯、將軍、長者、小王、居士、宰官、優婆塞、優婆夷、惡人、怨賊、老人、病 人等。此外,還有:雲氣、火焰、山水、船舶、監獄、枷鎖、刀劍、戟杖、旗幟、傘蓋、行 李、珠寶、地毯、佛塔、床榻、蓮花、蓮花座、鼓形座、靠背椅、碗、樹等。〞全部圖由右 向左展開,簡直是一部西夏社會生活的畫卷,有極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由於畫面很小,人 物、道具、襯景都比較簡單,但卻做到了〞簡而不漏,巧不失真〞;有些人物如商旅、強人 等,刻劃得比較真實生動,有些神怪如夜叉、羅剎等,描繪得也豐富於想像。版畫刻法以陽 線刻為主,輔以陰線刻,具有民間坊刻本粗放而質樸的特點。劉玉泉《本所藏圖解本<觀音經>版畫初探》、《敦煌研究》1985年3期。這是中國較早的插圖本佛經之一,對研究早期版畫有重要價值。

02701.jpg (42533 bytes)
02702.jpg (44320 bytes)
圖7-63 西夏刻《梁皇寶懺圖》

    單幅雕版佛畫,不同於經首扉畫,是與佛經脫離而單獨存在的。這種佛畫唐宋時代就開始 流行,西夏時期也大量刻印散施。前述干佑十五年(1184年)仁宗作法事,除〞普施臣吏僧民 〞 佛經、串珠外,還有〞彩畫功德五萬一千餘幀〞;桓宗天慶三年(1196年),羅太后為仁宗三年周忌,在眾多的散施物中,還有〞八塔成道像淨取業障功德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幀。〞 參見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這作為〞功德〞的〞彩畫〞、〞八塔成道像〞,都應是單張的佛畫。從這些龐大的數字上, 可見當時刻印單幅佛畫之一斑。

    西夏單幅佛畫,本世紀以來也有發現。俄藏黑水城文獻TK289號,是一張上圖下文的宣傳文 殊菩薩的佛像,該圖高19厘米,寬29厘米,版面16.5×26.5厘米,四界子母欄;上欄中間為 坐獅的文殊像,左有牽獅胡奴,右為供養童子;下欄為《文殊師利童真菩薩王字心真言》和 《文殊師利大威德寶藏心陀羅尼》。孟列夫著、王克孝譯《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1年寧夏賀蘭縣發現了幢形〞頂吉尊勝佛母像〞,圖幅高55厘米,寬約23厘米,由寶蓋、 塔身、底座三部分組成,寶蓋帷幔和底座上,有梵文六字真言,塔身中心為三面八臂的佛頂 、尊勝佛母像,環像四周為梵文經咒。寧夏考古研究所、賀蘭縣文化局《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廢墟清理紀要》,《文物 》,1994年9期。這幅畫雖為長方形,但其風格與1944年成都發現的方形《陀羅尼經咒》中的六臂菩薩像,與 1974年西安發現的方形《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中的彩繪佛像,有某種內在聯繫,其共同點 是:經像為經咒包圍,經像畫面大大小於經咒面積,都是佛教密宗畫像。

    鈐印佛像,古稱〞佛印〞、〞印絹紙〞,是刻好並鈐印在紙上的佛像。始於隋唐之際,已有 唐代實物發現,是最早的版畫。本世紀初,斯坦因在敦煌和吐魯番就有發現,一張紙上,鈐 印少則一個,多則數十、數百個佛像。這類鈐印佛像,在黑城有發現,在寧夏也有發現,與 前述〞佛頂專勝佛母〞同時出土,是執坐禪印的釋迦牟尼佛。佛印縱長方形,14.5×11.5厘 米,佛像居中,畫面很小,6×4.4厘米,環佛像四周為橫排梵文經咒。朱紅印在麻紙上,少 則一印,多則10印。寧夏考古研究所、賀蘭縣文化局《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廢墟清理紀要》,《文物 》,1994年9期。

(三) 元代的版畫印刷

    元代時,北方地區的雕版印刷事業繼續興旺發達。插圖版畫書籍以其入主中原之前、平陽晦 明軒於蒙古定宗四年(1249年)刻印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最為著名,書內的插圖 是中國現存早期的古代醫藥和動植物木刻精美的系列圖譜。此外,南方的浙江杭州,福建的 建陽地區仍保持著宋代印刷事業的傳統。在版畫方面,尤以小說等文學作品較為發達。坊間 刻印本中,往往都做到圖文並舉。比較典型的書籍,是建安虞氏於至治年間刻印的平話五種 :《新刊全相武王伐紂平話》、《全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平話》、《全相秦並六國平 話 》、《全相續前漢書平話》、《全相三國誌平話》。每種三卷,上圖下文,圖占版面三分之 一,文字占三分之二,為兩面連式的連環畫,頗俱特色(圖7-64)。對研究中國連環畫發展歷 史很有參考價值。

02721.jpg (45764 bytes)
02722.jpg (43121 bytes)
圖7-64 元刻帶圖平話五種之一《樂毅圖齊七國春秋》

    元代的佛教版畫最有意義的是於1941年在南京發現的至元六年(1340年)無聞和尚注《金剛經 注》的扉畫,這是現今被部分學者認為的現存最早的一份朱墨兩色套版印刷品(彩圖7-65), 經文朱色, 注文墨色,其卷首扉畫,也是朱墨兩色套版印刷。色澤清晰、悅目,鐫刻精工。反映了元代 時期,中國的版畫藝術和印刷技術發展的水平已達到新的境界。

0272.gif (49102 bytes)
彩圖7-65

    總之,從以上敘述表明,宋代(包括遼、金、西夏)到元代這一段歷史時期內,版畫已十分 發 達,莊重、優美的宗教版畫繼承歷史傳統,有新的發展。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各類圖書中 的版畫、單幅圖、插圖、冠圖、連環畫都開始出現,套版技術已經發明,並應用於版畫藝術 ,刻印出版畫等套版印刷品。宋元時期版畫印刷技術的飛躍進步,為明清時期版畫的發展積 累了豐富經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 明代的版畫印刷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代,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城市工商業日漸發展繁榮,出現了資本主 義萌芽。各行各業採用新技術的結果,帶動了手工藝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適應 城市中市民通 俗文化發展的需要,小說、戲曲作品小量出版,刺激著印刷事業在原有基礎之上,不斷革新 進步,這就為版畫插圖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明代是中國版畫技術的鼎盛時期,它主要表現在:書籍的插圖,普遍出現於各類圖書著作 之中,經史文學著述以外,科技、醫藥、農業、軍事書籍配有的插圖版畫遠遠超過了前代。如 徐光啟的名著《農政全書》李時珍醫藥專著《本草綱目》,《海內奇觀》中的地理插圖, 《神器譜》、《利器解》的軍事武器之插圖,是各門學科書籍插圖版畫的代表作品,至 於戲曲 、小說、傳奇、話本等文藝圖書,更是無書不附圖。書籍印刷的繁榮,插圖版畫之數量大幅 度地增加,造就了一批鐫刻工匠中的優秀人才,並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版、拱花 技 術在後期的發明成功,為明代版刻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將中國雕刻版畫事業的發展推向高峰 。

    明代初期的版畫繼承宋元遺風,宮廷內府組織的大型版畫鐫刻,都比較精工細緻,水平超過 一般的刻印。如:永樂至正統年間刻印的《釋藏》、《道藏》卷首扉畫,畫面肅穆莊重,鐫 刻線條精細流暢,數篇連刻,形式新穎,十分精美。

    1967年上海嘉定景明墓中出土了成化時代刻印的說唱、詞話插圖,共有十多種唱本和南戲 , 其中有十一種保存完整無損;每種刻有〞成化某年家順堂刊行〞題記,並附圖八十六幅。明朝早期的插圖刻本,已流傳非常稀少,成化插圖刻本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明代初期 插圖本書籍的實物,意義特別重大。現今流傳的初期刻本,還有北京書坊金台岳氏於弘治年 間刻印的《新刊全相註釋西廂記》,上圖下文,版面畫圖佔有五分之二,是為明代初期坊間 通俗讀物刻版插圖本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外,如弘治間坊刻《便民圖纂》等屬於民間大眾用 的小百科全類型的書籍插圖版本,也有少量流傳下來。總之,明初期的版畫插圖在品種、數 量上發展突出,但在技術水平上,存在著優劣不等、參差不齊的現象。官方政府的刻印質量 較高,而民間某些刻本尚嫌粗率不精,水平較低。

    明代中期以後,版畫印刷出現了異彩紛呈的高潮,主要的標誌是:作為書籍的插圖廣泛地應 用在各類圖書之中,有些書,已經不止一種版本,而是多家鐫刻的多種版爭奇鬥艷,空前繁 榮。以圖畫為主的圖譜,已大量出現。以嘉靖年間刻印的《高松圖譜》為早期之代表,行 世者有其中的竹譜、菊譜、翎毛譜,均為手稿上版。還有《顧氏圖譜》、《詩余畫譜》等等 ,既是畫工與刻工合作的產物,又是關於學習、研究中國版畫藝術的參考文獻。在表現形式 上,發生了新的變化,插圖版畫按書籍內容的要求,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上圖下文, 半 幅、整幅、對幅,畫面再配以不同的花樣圖形,更為新奇多樣。呈現出生動、靈活,推陳出 新的一派大好形勢。在刻印技術上,從初期的鐫刻質樸簡練的風格轉向精雕細刻,工整婉 麗 ,日臻成熟。與此同時,在全國形成了幾個刻書(包括版刻插圖)的中心地區,產生了版畫鐫 刻的不同流派和眾多的能工巧匠,他們往往是師徒相傳,子承父業,構成了自己的版畫流派 體系。以徽州地區最為著名,影響最大。其次如金陵、吳興、浙江杭州、蘇州、福建等印刷 發達地區的版畫刻印各具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簡要介紹如下:

    徽州版畫:雕刻繁榮,發展迅速。其發源地是徽州的歙縣虯村。當時以仇姓為主,從弘治 年間就刻書,尤以刻畫見長。仇氏衰落後,黃姓一族代之而起。終於形成了著名的徽派藝術 。早在弘治年間,黃氏曾與仇姓合作刻印過《篁敦文粹》、《文集》、《蘇州府志》、《容齋四筆》等書,嘉靖以後,繼續刻印有《徽州府志》、《籌海圖編》。黃氏刻書差不多動員 了一族的熟練刻工。有些人不僅成為鐫刻能手,而且已開始刊刻版畫,甚至能夠創作畫稿, 真是人才 濟濟,名手輩出。萬曆之後,版畫專業的刻工越來越多,技術日臻純熟,刊印了大量的插圖 版畫作品。其著名的有為起鳳館刻《王鳳洲、李卓吾評北西廂記》插圖的黃一楷。該圖為歙縣汪耕所繪 。黃一鳳《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圖7-66)和為顧曲齋刻《古雜劇》,又與黃應諄、黃一彬 合刻《原本還魂記》。

    黃一彬與黃伯符、黃亮中、黃師教、黃??谷合刻《閨範圖說》;與黃桂芳合刻《青樓韻語 》。黃應光刻書較多,所知有徐文長改本《崑崙奴雜劇》;為香雪居刻《校注古本西廂記》 ;刻《李卓吾評本玉合記》、《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徐文長先生批評北西廂記》; 與黃應瑞合刻《元曲選》。黃應組與汪耕互相配合,繪刻娟秀精湛。如為汪廷訥環翠堂所刻《人鏡陽秋》、《坐隱圖》、《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等。黃應瑞刻《程朱 闕裡志》 和《狀元圖考》;黃守言刻《方氏墨譜》;黃建中(字子立)刻陳洪綬繪《博古葉子》、《九歌圖》等均繪刻精美,為世人稱道。刻《仙源紀事》插圖的黃德寵,他刊刻的線條,由傳統 的粗獷質樸,轉變為雋秀婉麗,樹立了徽派的特殊風格。黃鎬為黃育嘉刻《古列女傳》。黃 君??刻《彩筆情辭》的首圖右鐫〞古歙黃君??刻〞六字。黃伯符、黃應泰、黃應濟合刻《女范編》。黃應孝、黃秀野合刻《帝監圖說》。黃鋌為高石山房刻的《新編目蓮救母勸善戲文》。黃奇刻丁雲鵬繪《養正圖解》。正是由於黃氏父子兄弟名家輩出,把徽派版畫推上了新 的高峰。自明萬曆一直到清康熙末年,約在一個世紀的時期內,他們刻了無數的版畫。

    徽州一派,以黃氏為著。除黃氏外,還有徽州汪光華玩虎軒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刻的《 琵琶記》;汪士珩刻的《唐詩畫譜》;崇禎年間汪成甫等人刻的《吳騷合編》;洪國良刻的 《怡春錦》;劉榮刻的《鳳凰山》等。他們都是徽籍的優秀刻工。所刻各書插圖,線條秀勁 有致,刀法精妙入微。不但為本書增加聲色,且因內容豐富、繪刻俱精,成為研究繪刻版畫 藝術的良好範本。

    金陵版畫,南京地區,自宋代以來,民間刻書事業十分發達,明代的南京刻書事業興盛不衰 。許多著名的書坊,都刻印過小說、戲曲、文學讀物的插圖,其中有不少優秀的作品。如: 富 春堂刻印了十餘種傳奇,插圖竟達上千幅。繼志齋陳氏刻《重校古荊釵記》、世德堂刻《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校注香囊記》,都有精美的插圖受人稱頌。在刻版形式上,注意式樣翻新, 打破以往畫面設計呆板、單一的現象。如世德堂的《月亭記》、富春堂刻《白兔記》,以半 幅 為圖;廣慶堂刻《雙環記》、文林閣刻《易娃記》、繼志齋刻《紅拂記》,都以對幅為圖, 畫 面題詞有長有短,位置適宜,使畫面既生動、活潑,又體現了圖、文的有機組合,增強了書 籍的閱讀效果。

02751.jpg (31518 bytes)
02752.jpg (35588 bytes)
圖7-66 黃一鳳刻《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由於徽州刻工流寓在南京地區較多,他們與本地刻工互相交流,互相影響,版畫技術精工娟 麗,線條細緻、形象生動。形成相近的風格。刻印出不少兩派結合的插圖書籍精品。

    蘇州版畫:版畫藝術發展也很迅速。其風格與徽州、金陵比較接近。主要特點是,多有知名 畫家為版畫創作畫稿底本,加上優秀的刻工鐫刻,作品質量繪刻俱精。蘇州版畫也多在形式 上有所創新,如崇禎年間刻印的《一捧雪》傳奇,採用了團扇形的版式,為畫增添了生動 、靈巧、新穎、活潑的清新氣氛。

    湖州吳興版畫:主要特點是閔、凌兩家盛行的套版印書,其中多有附圖。如閔刻《明珠記》 、《艷異編》,凌刻本《琵琶記》、《西廂記》、《二刻拍案驚奇》等書,均延請名家 校刻 ,精工秀逸,上等紙張,套印成書,色彩斑斕,賞心悅目。為套版印刷附有插圖的優秀代表 作品。

    浙江杭州版畫:以武林版畫為代表。其特點是以畫譜和地方性山水名勝為最多。如萬曆間刻 印的 《西湖志摘粹補遺奚囊便覽》十二卷,題材開闊,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為深受珍視的版畫 佳作。

    福建版畫:以建陽為中心,自宋代以來,就是中國雕版印刷事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尤以 坊間刻書最為著名。明代之後,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的刻印仍相當盛行。比較著名的書坊 如種德堂、雙峰堂、三台館、誠德堂、翠慶堂都刻印插圖版畫,翠慶堂於萬曆年間刻印的《 大備對宗》,是一部對聯聯語彙編。每卷首刻有冠圖,為供民間張掛對聯之範本,頗具特色 。建陽版畫特點,多為民間工匠繪刻,文人畫家參與不多,保持著民間刻印的質樸風格。明 代晚期,精品不多,刻印比較粗率,水平不高。

(五) 清代的版畫印刷

    清代版畫,繼明朝工藝之大成。初期兩代交替之際,明末刻工藝匠大都健在,所以,順、康 時期的版畫承襲明朝遺風,多有精品佳作。但是入清之後,總的趨勢是沒有新的發展進步, 且逐漸步入衰落。

    清代初期,無論官方或民間,大多注重由著名畫家提供畫稿底本,由鐫刻名匠雕版印刷,兩 方面的優勢結合,刻印了一批保持較高水平的版畫印刷品。如:順治年間刻印的《張深之正 北西廂秘本》,就是名畫家陳洪綬繪畫了六幅插圖,由武林名匠項南洲鐫刻的優秀代表作品 ,陳氏繪畫的《水滸葉子》(圖7-67)四十幅,《博古葉子》四十八幅,也是傳世極為罕見的 清初版畫 精品。此外,順治二年(1645年)著名擅長山水、人物繪畫的著名畫家蕭雲從繪畫的《離騷圖 》,順治五年(1648年)蕭雲從繪畫、由旌德名匠劉榮、湯義、湯尚等人鐫刻的《太平山水圖 畫》,刊印極精,被譽為歷史上的不朽之作。康熙年間河南祥符人,工書法、擅畫人物山水 的畫家劉源繪畫、由吳門柱笏堂刻印,由吳中著名工匠朱圭鐫刻的《凌煙閣功臣圖》,圖繪 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像,末附觀音、關羽等繪像共三十幅人物圖像,鐫刻纖麗 工致,為清代人物繪刻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康熙三十一年阮溪水香園刻本《古歙山川圖》 二十四幅,為靳治荊纂修《歙縣縣志》時,特請畫家吳逸繪山水圖別刻成書。連嶂疊秀、筆 墨生動,堪稱清初徽派版畫中傑作。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吳窗繪畫,休寧劉功 臣鐫刻 的《白岳凝煙》,繪圖四十幅,鐫刻精雅,為清代墨范之典型作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豐溪呂世鏞懷永堂刻《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由程致遠繪畫,鄭子猷鐫刻,也屬於精雅作品 之列。

0277.jpg (24953 bytes)
圖7-67 《水滸葉子》

    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除了重視印刷圖書之外,對於版畫的刻印也很熱衷。大力從各地方延請 名工巧匠入京,為宮廷鐫刻圖書之插圖,或其他各類版畫。因此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殿版版 畫〞。其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清代內府刻書,多為御制、御纂、奉敕編 撰的著作,如:初期編纂的天文歷象等自然科學書籍的插圖《律歷淵源》中的《歷象考成》 、 《數理精蘊》、《律呂正義》;《儀象圖》、《西清古鑒》、《皇朝禮器圖式》等繪圖極為 精緻。其次,清政府為宣揚其文治武功,粉飾太平,繪刻了大量的專集型的版畫圖錄。如: 康熙五十一年由著名畫家沈崳繪圖,吳中名匠朱圭、梅裕風雕刻為康熙御制《避暑山莊詩》 配畫的《避暑山莊三十六圖景》。乾隆六年(1741年)又增添乾隆之詩,由朱圭重刻印,比康熙刻本更為精細纖麗。雍正年間刻印的《圓明園四十景詩》,以及乾隆間的《南巡盛典》、《八旬萬壽盛典》等盛大典禮圖書中的版畫插圖(圖7-68),畫面開闊,內容豐富,繪刻俱精 ,為殿版版畫中的優秀代表作品。第三是,內府刻印的大型類書、叢書中都附有精美的木版版畫圖。雍正年間以銅活字排印的《古今圖書集成》,附圖為木版雕刻,其中山水、地誌、名物圖錄 ,均請名工雕鐫,刻印極為精細,為殿版插圖之傑作。又如乾隆時期以木活字排印 的《武英 殿聚珍版程式》,內附雕版插圖十六幅。著者金簡在書中專門介紹、記述採用木活字排 印《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全過程。插圖形象、逼真,準確地配合文字內容,是一部珍貴的活字版印刷文獻。第四,清代殿版插圖中比較突出的一類是內府刻印的官修地理、方志性書籍的 大量版畫作品。著名的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董浩等人奉敕編撰的《皇清職貢圖》,是一部 官修地理書。繪刻朝鮮、日本、英、法、荷、俄以及新疆、西藏、陝、甘、閩、蜀等中外各 地 各民族的男女圖像,以及附有插圖六百多幅,並附有簡短之文字說明,敘述各國各民族 的歷 史、生產、生活、風俗人情。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共完成九卷。乾隆二十一(1756年)至 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的官修方志《皇輿西域圖》五十二卷。全書記載新疆的全境以及甘肅 嘉峪關以外州景,根據實地考察繪製了《圖考》三卷,包括新舊圖版三十餘幅。

    乾隆年間,在康熙時期編刻的《皇輿全圖》基礎之上,重加增修完成新版《皇輿全圖》繪刻 版 畫一百多幅。此外,乾隆年間還繪刻有《盛京輿圖》、《黃河源圖》等大型版畫圖錄書冊。均為清代殿版版畫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末期,胡正言創製的〞??版〞、〞拱花〞彩色套印技術,在清代得到繼承,但沒有獲得 新發展,應用也不廣泛。雖然清初有人用??版方法複製了《十竹齋畫譜》,但在刻版、著 色、用墨紙張各方面都沒有達到胡氏原作的水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府刻印本《耕織圖》,是一部反映農、桑種植的專作。由著名畫 家焦秉員繪圖,名匠朱圭鐫刻。共有圖四十六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耕種、插秧、收割、 入倉以及浴蠶、採桑、練絲、織布、成衣等生產勞動的過程。全部繪圖應用套版彩色印刷。繪畫、鐫刻、印刷均達到了較高水平。可謂清代初期繼承胡氏??版套印技術印刷的成功之作 。

    明末作家李渙之婿沈心友於康熙年間用??版印刷了《芥子園畫傳》。是由沈心友聘請王◆、 王 耆 、王臬三位畫家在他保存的明末畫家李長蘅原有四十三幅畫稿的基礎上,繼續補繪完 成的,計一百三十三幅。經李渙的幫助,刻印出版,並以李氏在金陵的別墅〞芥子園〞 之名,題為《芥子園畫傳》。全書共有四集,每集再分若干卷。

0279.jpg (55192 bytes)
圖7-68 殿版《萬壽盛典》圖

    第一集於康熙十八年(1670年)刻印完成。分為五卷:第一卷為文字敘述,有〞學畫淺說〞、 〞設色各法〞等基本理論;第二卷為〞樹譜〞;第三卷為〞山石譜〞;第四卷為〞人物屋 宇譜〞;第五卷是摹仿各家畫譜。第二集刻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分為八卷,為蘭譜、竹 譜 、梅譜、萄譜,每譜之前都有畫法淺說,然後印以圖為主,說明畫法和程序。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完成第三集的刻印。分為四卷,內容是花卉草蟲譜、翎毛譜。到了嘉慶二十三年(1 818年)第五集才刻印出版。此集是由另一批人繪、刻印刷完成的。以丹陽畫家丁鶴洲繪畫的 《寫真秘訣》為主,兼收有乾隆年間畫家上官周繪《晚笑堂畫集》等圖譜編刻為一集。雖然 不是出自沈心友之作,但因該集內容較有價值,受到世人重視,所以與前三集合成《芥 子園畫傳》的全帙。

    由於沈心友、王◆等人對胡正言的??版技術理論與方法,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體會,掌握 了 套版彩色印刷關鍵性的工藝環節,很好地運用繪、刻、印三者之間的關係,使之作到 有機的 結合,所以使《芥子園畫傳》刻繪、印刷精美絕妙,達到相當高的境界。是繼《十竹齋畫 譜 》之後的又一部彩色套版印刷藝術珍品,代表了清代彩印版畫的高峰,對後世產生了很深的 影響。

    清代版畫印刷,自乾隆之後,日趨衰落,刻印技術粗率,水平下降。初期,尚有一些精品佳 作。如:杜堇繪五十四幅《水滸圖像》;乾隆二十年(1755年)王翔所繪《百美新詠圖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徽州汪氏一鷗草堂刻休寧汪琪輯錄的《黃山導》四卷;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所刻吳鋮輯《惠山聽松庵竹壚圖詠》等等。

    清代後期,版畫繪刻優秀的作品已不多見。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氏萃文書屋活字本《 紅樓夢》附圖二十四幅,是該書最早的一種版畫,非常珍貴,但其風格受當時畫院影響,人 物形象比較呆滯,與明代小說插圖版畫相差甚遠。

    嘉慶、道光之後,版畫印刷仍不見有新的發展和進步,而且更呈現衰退景況。較可稱道的如 嘉慶十五年(1810年)尺木堂刻印的《三星圖》,有圖贊十六幅,繪刻比較精細。道光年間的 版畫有王希廉評本《紅樓夢》插圖六十四幅,人物形象,花草禽鳥,筆畫比較簡潔,神態自 然(圖7-69)。道光八年顧沆繪《吳郡五百名賢圖贊》以及道光九年繪刻的《歷代古聖名賢傳 略》,所附插圖亦屬精細之作。

0280.jpg (44994 bytes)
圖7-69 程氏萃文書屋活字本《紅樓夢》插圖

    清代晚期,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中雖然也多有插圖,但是刻印水平低下,粗率不精,已不 為世人所重視。正是此時,石印、銅版印刷相繼傳入中國,傳統的木刻版畫更迅速走向衰落 。

(六) 木版年畫的雕版印刷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美術。因在新年時張貼,所以稱作年 畫。印刷術發明之後,年畫由繪畫發展為雕版印刷,成為版畫型印刷品。

    年畫的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古代時在門上刻繪人物,表現出為抵禦敵人入侵、鬼魅騷擾,祈 求吉祥、平安的意圖。一般被認為這可能就是後來的〞門神〞年畫之雛型。

    宋代的書籍中,開始出現有關版畫性質的年畫張貼、售賣等有關記載。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 在其《夢溪筆談》載有:〞熙 寧五年(1072年)上令畫工摹拓吳道子'鍾馗像'鐫版,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 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像〞。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六(〞十二月〞條和〞除夜〞條)中有說臨安春節時換門神、貼春 牌等事的記述:〞歲旦在邇,席舖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舖印鍾馗、財馬、 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十二月盡,俗雲月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 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明、清以來,有關的文字記載逐漸增多。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廖文《鄉言解頤》卷 四中有〞年畫〞一條,被研究者認為,這是〞年畫〞專門用來概括春節專用版畫詞語的最早 記載:〞掃捨之忙,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 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依舊葫蘆樣,春從畫裡歸。手無寒具礙,心與臥游違。賺 得兒童喜,能生蓬蓽輝。耕桑圖最好,彷彿一家肥。〞說明,這時的年畫在民間已經非常普 及了。

    年畫是隨著印刷術發展而興起的一個新的印刷門類,是主要供應於年節時貼、裝飾之用的, 所以有它自己的獨自特點。其基本藝術特色,表現為喜慶、歡樂、吉祥,畫面追求火紅、熱 鬧、活潑,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熱烈。它的內容題材,非常廣泛。如:仕女、花鳥、風景 、嬰兒娃娃,社會風俗人情、歷史、文學、故事等,主要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美滿、多子多 福、豐收有餘的嚮往和宣傳敬老愛幼、家庭和睦、勤儉節約等傳統道德風尚,並且常 以吉祥圖案形式表現題材。

    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裝飾的需要,木版年畫逐漸發展,創造出多式多樣的形式和特定的名稱。主要有:

    門神、福神、財神,又稱做門畫,主要內容為將軍守護大門,福神仙子、財神爺送財等等, 紙幅的大、小不等,以備大小不同的門使用,大多貼在院內屋門。

    中堂:是年畫中版式最大的一種,有時裱成立軸形式。以整幅紙張印刷,多掛在堂屋,內容 主要有〞天官賜福〞、〞福祿壽三星〞、〞合和二仙〞等神仙人物。

    三裁(三才):將一整幅紙張裁為三幅。又分橫式立式兩種。主要貼於室內牆壁、窗欞。內 容、題材相當廣泛。

    屏幅(屏條):內容多為有連貫性的戲曲、小說故事,也有人物、仕女、風景名勝。又分 為 二條以上的對屏、四扇屏、八扇屏等等。1900年在甘肅發現的南宋平陽刻本《四美圖》(參 見圖7-60),即屬於早期民間張貼的年畫屏條。

    春牛耕田圖:反映了冬盡春來之景象,寓意除歲已過,新春來臨,提醒農人們早做準備,勤 勞耕種,奪取豐收。這是一種帶有歷書性的年畫,有時附刻〞節氣表〞,農民家家戶戶貼上 它參照著安排生產勞動。

    斗方:這類年畫多貼在器物之上,如水缸、米囤、桌櫃。正方形的稱〞斗方〞,也有圓形的 ,稱〞圓光〞、〞月光〞。

    其它又如橫披、對聯、貢箋等名稱,大都是從以上各類形式發展演變而來的。

木版年畫的印刷自明代開始繁榮興盛。明朝末期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印刷年畫的民間作坊。到清代初期,年畫的印刷已在全國很多地區發展起來。因為各地的風俗愛好不同,逐漸形成 了幾個區域性的年畫生產基地。比較著名的主要有:

    天津楊柳青:地處天津西郊,津浦鐵路由此經過,東南濱南運河,西北臨子牙河,水路交通 便利,是中國北方最早從事雕版印刷年畫的集中地之一。明代後期已有了專門從事印刷年畫 的作坊。清初發展為全盛時期。主要採用套色木版水印,然後加工填色,人物面部和 衣飾多 採用敷粉瀝金加以渲染,可能是受清政府畫院畫法的影響。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大多 以人名 作為店舖名字。如初期的戴蓮增年畫舖、齊健隆年畫舖較為著名。在年畫印刷最旺盛的時候 ,這裡聚集著數百名的畫工和印刷工匠。較大型的作坊,往往僱用幾十名工人,不停地在十 多張印刷案台上忙碌地工作。年畫的供應季節性強,主要在掃房之後春節之前。所以楊柳青 附近的村鎮,多以年畫印刷當作一種勞動之餘的家庭副業。秋收之後,就開始了年畫的印刷 活動,一直忙到年關。每年的秋後,客商雲集於此,向各地銷售。

    蘇州桃花塢: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年畫生產基地之一。桃花塢為蘇州城內北邊的一條街。明代 以來就有從事年畫印刷的作坊。清代初期,最為興盛。當時與楊柳青並駕齊驅,成為南北兩 大年畫印刷中心。主要採用套版印刷,也兼用著色。以紅、黃、藍、綠、黑為基本色 調。由 於直接受到胡正言〞??版〞技術和清初期《芥子園畫傳》的影響,其印刷年畫,在構圖、雕 版、印刷等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年畫的特色多以南方風景名勝、民俗風情為主要題材 。如《姑蘇萬年橋》、《玄妙觀廟會》、《杭州西湖》等都是桃花塢年畫的代表作品。

    山東濰縣:以楊家埠為代表。年畫的印刷稍晚於楊柳青和桃花塢。清代中後期最為興盛。最 初以雕版印刷畫面輪廓,再以手工填著淡色。後來發展為套版彩色印刷,以??版方法進行套 印。印出的〞門神〞、〞◆馬〞等年畫顏色艷麗,銷路很好。由此年畫印刷得到發展,至清 中葉,已發展到數十家印刷作坊。年畫題材非常廣泛,品種齊全、形式多樣。這裡生產的 年畫注重外銷,東北、華北、華南、內蒙古等是其供應的主要地區。

    河南朱仙鎮:起源較早,明末清初發展極盛,具有數百家印刷作坊之規模。以套版印刷為主 ,它的特點是印刷時採用一種透明的水色,印出的年畫版面略顯木紋。

    此外:山西晉南,繼承金代平陽地區發展的雕版印刷傳統,保持獨特風格,多為整版墨印之 後,再行著色。構圖講究對稱並以詩詞配畫。陝西關中與漢中,地區雖然閉塞,明代 後形成 年畫生產的基地,長期在本地昌盛不衰,所印年畫,古樸簡練,內容紅火,色彩濃烈。四川 綿竹是西南地區的大生產基地。不用套版。於整版填色後用相同專用版套一次邊緣金線,很 有特色。

    木版年畫印刷,發展到清代末期,全國各地擁有較大規模作坊的還有廣東佛山、福建泉州、 河北武強、湖南邵陽、湖北漢陽、內蒙包頭、雲南的大理、麗江和台灣的台南等地以及一些 少數民族地區。

    作為一個新的印刷門類的木版年畫,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廣大民間群眾的喜愛,它對 於美化環境,豐富文化生活,以及推動木版水印傳統工藝的發展,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台長: kk
人氣(1,853)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