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
希臘盲詩人
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
《伊利亞特》和
《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隻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着樂師的背誦流傳。它作爲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荷馬史詩》不僅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
歷史、
地理、
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又稱
《伊利昂紀》和
《奧德修紀》),是古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也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關於其作者和史詩的形成,曆來頗有爭論,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樣的:
公元前十二世紀初期,在小亞細亞的特洛伊發生過一次曆時十年之久的部落戰爭。戰爭結束後,在
小亞細亞和
希臘各地流傳着很多關於這次戰爭的歌謠傳說,大多以歌頌這次戰爭中的英雄人物爲主要内容。這些歌謠由民間歌人世代相傳。到了公元前九至八世紀,一個名叫
荷馬的民間盲歌人,以其高潮的藝術才能對這些長期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進行加工整理,編成了兩部完整的長詩,這就是“荷馬史詩”這一名稱的由來。不過,這時的史詩還是以口頭的民間歌謠的形式存在的。史詩成爲文學作品是在公元前六世紀。當時,雅典的學者們在執政官在庇士特拉圖的要求下把史詩記錄下來並使其基本定型。以後又經過長期的流傳和演變,到了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紀,才由埃及亞曆山大城的學者們最後編訂。(當時由於
馬其頓王國的興起,文化中心也從
雅典轉移到了亞曆山大城。)由此可見,荷馬史詩的編寫經歷了從氏族社會晚期到
奴隸社會衰落的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並不是荷馬一個人的創作,而是以民間歌謠爲基礎,由集體和個人智慧相結合而形成,最後由文人學者編訂的。
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隻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着樂師的背誦流傳。荷馬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將兩部史詩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别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皇后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
《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
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爲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
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爲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爲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
人文倫理觀,其次 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祕恐懼。《荷馬史詩》 於是成了“希臘的
聖經”。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馬,古希臘盲詩人。關於荷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確有其人都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爲他可能生在公元前九、八世紀之間。相傳記述公元前十二~前十一世紀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叙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據此,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十~前九、八世紀之間。
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合稱。荷馬史詩被稱爲歐洲文學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藝技巧高度發展的結晶。三千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單就研究結果印成的書,就可以自成一個小圖書館。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十二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爲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
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里山大里亞學者編訂,各部爲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伊利亞特》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從前,在
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東方許多部族的霸主。當時在希臘地方的強大部族總稱爲阿凱亞人,有時在史詩中也稱爲阿爾戈斯人或達那亞人;阿凱亞人以邁錫尼的王阿伽門農爲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臘,受到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奧斯的美貌的妻子海倫騙走,帶回伊利昂城。阿凱亞人非常氣憤,便由墨涅拉奧斯的哥哥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倡議,召集各部族的首領,共同討伐特洛伊人。他們調集 1,000多艘船隻,渡過愛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曆時9年都沒有把這座王都攻下來。到了第10年,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領阿喀琉斯爭奪一個在戰爭中擄穫的女子,由於阿伽門農從阿喀琉斯手里搶走了那個女俘,阿喀琉斯憤而退出戰鬥。《伊利亞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爲開端,集中描寫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於阿凱亞人失去最勇猛的將領,他們無法戰勝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邊,抵擋不住伊利昂城主將赫克托爾(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厲攻勢。阿伽門農請求同阿喀琉斯和解,請他參加戰鬥,但遭到拒絕。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羅克洛斯看到阿凱亞人將要全軍覆滅,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戰鬥,打退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自己卻被赫克托爾所殺。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決心出戰,爲亡友複仇。他終於殺死赫克托爾,並把赫克托爾的屍首帶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爾的父親)普里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營帳去贖取赫克托爾的屍首,暫時休戰,爲他擧行盛大的葬禮。《伊利亞特》這部圍繞伊利昂城的戰鬥的史詩,便在這里結束。
《伊利亞特》隻寫到赫克托爾的死爲止,可是據《奧德賽》和古代希臘的其他作品的描寫,圍繞伊利昂城的戰爭還繼續打了很久。後來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暗殺射死,阿凱亞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領埃阿斯和最有智謀的首領奧德修斯爭奪阿喀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奧德修斯取得了勝利。後者清醒後覺得羞辱而自殺。最後奧德修斯獻計造了一隻大木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馬拖進城,結果阿凱亞人里應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結束了這場曆時十餘年的戰爭。史稱木馬記。離開本國很久的阿凱亞首領們紛紛回國,奧德修斯也帶着他的夥伴,乘船向他的故鄉伊塔克出發。從這里就開始了以奧德修斯在海上的曆險爲中心的另一部史詩《奧德賽》的故事。
奧德修斯回鄉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詩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講天神們在奧德修斯已經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後,決定讓他返回故鄉伊塔克。這時奧德修斯在家中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已經長大成人,出去打聽他的長期失蹤的父親的消息。伊塔克的許多人都認爲他10年不歸,一定已經死去。當地的許多
貴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設法拒絕他們,同時還在盼望他能生還。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注定一路坎坷,奧德修斯在這10年間經歷了許多:獨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爾刻把他的同伴用巫術變成豬,又要把他留在海島上;他又到了環繞大地的瀛海邊緣,看到許多過去的鬼魂;躲過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聲,逃過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庫拉,最後女神卡呂普索在留了奧德修斯好幾年之後,同意讓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國土,向國王阿爾基諾斯重述了過去9年間的海上曆險,阿爾基諾斯派船送他回故鄉。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還占據着他的王宮,大吃大喝。奧德修斯裝作乞丐,進入王宮,設法同兒子一起殺死那一夥横暴的貴族,和妻子重新團聚。
荷馬史詩的内容非常豐富,無論從藝術技巧或者從
歷史、
地理、
考古學和
民俗學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從公元前 8、7世紀起,就已經有許多希臘詩人摹仿它,公認它是文學的楷模。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認爲它是古代最偉大的史詩。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歷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
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
歷史事實爲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公社進入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幹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詩中的内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歷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颺的是一種英雄史觀。隻不過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英雄史觀與後來西方社會中的英雄史觀是不同質的。英雄史詩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目的並不是貶低大眾,而恰恰是爲了抬高作爲那些英雄的子孫們的希臘人,是爲了抬高那些創作和傳播英雄業績的人們本身。因爲一個有着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長期而廣泛地流傳,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娛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鼓舞人們的鬥志、引導人們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繼承和發颺祖先的榮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樣去進行生存鬥爭。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都競相把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尊爲自己的祖先,甚至連荷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爭奪和崇拜的對象。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歷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歷史”概念的詞語。盡管這個詞語在史詩中使用時的含義並不確定,但是它至少已經包括了這樣的意思,即: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
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穫得事實真相。後來希臘語中的“歷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
史詩的音樂特色
荷馬史詩采用六音步詩行,不用尾韻,但節奏感很強。這種詩體顯然是爲朗誦或歌吟而創造出來的,在歌吟時,大概還彈着琴來加強其節奏效果。由於這種叙事長詩是由藝人說唱,因此常常重複不少慣用的詞句,甚至整段重複,一字不改。有時有些形容詞的重複使用,隻是爲了音節上的需要,並不一定對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強。而許多重複詞句的一再出現,象交響樂里一再出
現的鏇律,又能給人一種更深的美的感受。這大概是由於古代的某些藝術手法雖然比較簡陋,但有經驗的說故事的詩人運用技巧非常純熟,所以才能產生這種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來加強氣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也是荷馬史詩里一個突出的藝術手法。此外荷馬史詩還善於用簡潔的手法描寫,用寥寥數語,表達出很深的感情。
史詩的超長篇幅特色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
《奧德賽》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開始時隻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着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在公元前 6世紀以前,這兩部史詩還沒有寫下來的定本。根據羅馬著名散文家西塞羅所說,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當時雅典執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領導下,學者們曾編訂過荷馬史詩;古代也有其他學者認爲這是他的兒子希帕爾科斯執政時的事。
而從公元前5世紀起,每逢雅典4年慶祝一次的重要節日,都有朗誦荷馬史詩的文藝節目。從這制度實行之後,史詩的内容和形式應該是基本上固定下來了。隻是當時朗誦史詩的藝人,或根據自己的“話本”,或憑記憶,有時在文字上和行數上可能有些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史詩的若幹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簡不同是可以理解的。關於荷馬究竟有無其人,兩部史詩是否都是同一位詩人的作品,近兩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馬的學者熱烈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爲兩部史詩在内容描寫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認爲兩部史詩文字風格上相同之處大於不同之處。現在多數西方學者認爲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荷馬還是確有其人。當然,荷馬也是根據口頭流傳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沒有長期的傳說積累,荷馬也創作不出這樣兩部偉大的古代史詩。
史詩的版本特色
今天所能看到的荷馬史詩的舊抄本,最早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兩部史詩都保存了不少手抄本,但是内容都相同,它們所根據的都是公元前三、二世紀間亞曆山大城的幾位學者的校訂本。史詩手抄本還有不少殘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公元前一世紀,内容也是完全相同。這就是說,在公元前三、二世紀間亞曆山大城幾位學者校訂之後,史詩已經有了最後定本,此後它的内容就沒有任何改動了。那時最後校訂荷馬史詩的學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澤諾多托斯(公元前 285年左右),據說他對原詩的文字作過不少加工,内容上也憑自己的判斷有所增減;現在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就是澤諾多托斯編定的。這表明他對原詩的結構作過一些重大增刪,原來這兩部史詩的長短大概沒有這樣整齊。第二個校訂荷馬史詩的著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195年左右),他校訂史詩比較慎重,更尊重舊抄本,沒有作很多主觀的增刪。第三個著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舊抄本,認爲一切改動都要有所依據。這三位學者都是當時希臘學術中心亞曆山大城著名的圖書館的主管人,有機會看到很多藏書,有很好的條件來進行校訂工作。
由此可見,在他們那個時代,這兩部史詩還存在繁簡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現代西方學者曾輯錄了古代著作里的荷馬史詩引文,共有 480多行片段,都是公元前五、四世紀的。這些引文有的與現在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見於今本。一般來說,不同的約占到一小半。古希臘許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
埃斯庫羅斯、品達羅斯、色諾芬、
亞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圖都引用過荷馬史詩,那些引文往往與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亞里士多德引了《奧德賽》卷 9的一段關於獨目巨人的描寫,文字與今本一樣,但是他說那段是出自《伊利亞特》卷10,是描寫一隻野豬的。還有他說在《奧德賽》卷23奧德修斯對佩涅洛佩的一段話有60行,但是從現在的本子看來,這段隻有33行。這些變動和内容繁簡不同,說明在公元前5、4世紀通行的史詩抄本同今本還有不少差異。
史詩的語言特色:《伊利亞特》的語言
《伊利亞特》古卷基本采用古老的伊俄尼亞方言,亦包含許多伊俄尼亞方言的用語,變化及語法特征,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凱奈時代。此外,阿爾卡地亞——
塞浦路斯方言也留下了它的足蹟。很明顯,這場戰爭處於遠古。
Iliad,即《伊利亞特》意爲“關於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紀”,作爲詩名,最早見於希羅多德的著作,《伊利亞特》因荷馬的整理而顯示出在古語言方面珍貴的研究型。
荷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像豐富、善於創新的語言大師。《伊利亞特》“詞章華麗,妙語疊出,精彩、生動的用詞和比喻俯拾皆是。荷馬知用暗喻(如“戰鬥的屏障”(喻善戰的壯勇)。“羊群的母親”(喻山地),但卻更爲熟悉,也更善使用明喻。《伊利亞特》中的明喻分兩類,一類爲簡單型,另一類則是從簡單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複雜型。簡單型明喻的結構特征是A像B。埃阿斯的戰盾“像一堵牆”,兵勇們像狼或獅子似地戰鬥。阿波羅從俄林波斯上下來,“像黑夜一般”;塞提絲從海里出來,“像一層薄霧、此類明喻,荷馬用來得心應手,熨貼自如,其技巧可謂已達鑪火純青的地步。
另一類明喻,即複雜型明喻,在其他
民族早期的史詩中絕少出現,但在荷馬史詩中卻是個用例眾多、趨於普通的語言現象。此類明喻的結構特征是在A像B之後附加一整段完整的内容,其修飾或解說對象不是接受喻示的A,而是作爲喻象物的B。例如:倒死在光榮的赫克托耳手下。”我從未見過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物,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里亞婦女!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里亞婦女,用鮮紅的顏料塗漆象牙,制作馭馬的頰片,盡管許多馭手爲之唾涎欲滴,它卻靜靜地躺在里屋,作爲王者的佳寶,受到雙重的對生命的摯愛,沒有使英雄成爲生命的奴僕!珍愛,既是馬的飾物,又能爲馭者增添榮光!就像這樣,墨奈勞斯,鮮血浸染了你強健的大腿,你的小腿和線條分明的踝骨。通常,詩人以“就像這樣……”結束明喻,繼續故事的進程:一般說來,史詩屬叙事詩的範疇。《伊利亞特》中的叙述分兩種,一種是詩人以講叙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另一種是詩人以人物的身份所進行的表述、表白和對話。亞里斯多德稱第一種形式爲“描述”,稱第二種形式爲“表演”。
《伊利亞特》中,直接引語約占一半左右,而直接引語即爲人物的叙述(包括複述),近似於劇中人(dramafis personae)的話白。毫無疑問,此類語言形式爲表演式叙述提供了現成的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伊利亞特》是介於純粹的叙事詩(即詩人完全或基本上以講述者的身份叙述)和戲劇(詩)之間的一種
詩歌形式。柏拉圖認爲,荷馬史詩屬於
悲劇的範疇,而荷馬是“第一個悲劇詩人”。
古代關於攻打伊利昂的戰爭和奧德修斯等神話傳說還有很多,散見於古代希臘作家的著作里。而這兩部史詩隻選了伊利昂城戰爭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喀琉斯的憤怒這一段,和奧德修斯在海上飄游了10年之後終於回到故鄉這一段,這樣處理顯然是一位會講故事的古代詩人精心設計的結果。從這方面來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馬的天才詩人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荷馬史詩一方面是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許多世紀里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的真實、自然的特色。同時表明在遠古地中海東部早期這個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學曾達到相當高度的繁榮。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爲現在的定本。這種特殊優越條件是與古代愛琴海文明以及後日雅典和亞曆山大里亞時代幾百年間奴隸制文化的繁榮分不開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間流傳的史詩,又是達到高度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古代歐亞大陸曾有過不少重要文化中心,從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
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一帶曾有過一個繁盛的早期
奴隸制文化,由於
亞洲西部和
埃及一帶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隸制文化,以愛琴海爲中心的早期文化與古代西亞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聯繫。關於史詩《伊利亞特》所說阿凱亞人攻打伊利昂城的傳說是有一些歷史根據的。從過去一世紀間西方考古學家的發現看來,荷馬史詩中許多描寫並不完全是詩人的想象。在19世紀末,德國學者
施里曼曾在
小亞細亞西岸的希薩里克發掘一座古城的遺址,這個古城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間至少被焚毁過9次,其中第 7次被毁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戰爭的歷史依據。有些學者曾提出一種比較可信的假設,即根據當時的航海條件和地理位置看來,這個地區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徑,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東方的必經之地;爲了穫得東方的糧食和財富,地中海東部人民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險渡海去攻下這個要塞。著名的尋找金羊毛的希臘神話,也反映了古代人在黑海一帶航海的歷史事實。在希臘的邁錫尼地方,考古學家也曾發現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築的城址和石獅,陵墓里還發現死者所穿戴的華麗的服裝和金銀首飾,以及裝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銅兵器。這些發現證明有關古代邁錫尼的霸主阿伽門農的傳說也是有歷史根據的。
20世紀初,英國學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島發現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址,說明這里有較邁錫尼更早且更繁榮的文化。他發現了兩座規模巨大的古代王宮,以及工場、庫房、陵墓等,還有很多塗有精美圖案的陶器、青銅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戰爭、狩獵等場面的彩色
壁畫,以及一種類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這里比邁錫尼更早的
青銅器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或2000年到公元前 1000多年之間。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島以北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克里特爲中心的文化,在遭受這次巨大的自然災害後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當地的強大艦隊全部毁滅。此後愛琴海的海上霸權由
克里特島一帶轉移到邁錫尼等地。近年來,西方考古學家還在發掘克里特島的古文化遺址,不斷有新的發現。看來,克里特島一帶曾有過燦爛的古代文化,比希臘本土爲早。這里的領袖曾是地中海東部的霸主。古代希臘傳說也說克里特島曾有一個強大的君主彌諾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宮,並使雅典等地向他納貢;另一著名的傳說認爲古代海上曾有一個強盛的國家,名叫阿特蘭提斯,後來因違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島一帶遭受強大地震的歷史事實。繼克里特文化之後的邁錫尼文化看來也曾成爲地中海東部的霸主,但到公元前1150年左右,由於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開始衰亡。
在荷馬史詩里,許多事物的描寫同克里特-邁錫尼文化的實物相符,如《奧德賽》里所說的墨涅拉奧斯的宮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爾基諾斯的宮殿,有各種青銅和金銀裝飾,美好的花園和葡萄園,宮里充滿糧食、美酒和果實,隨同酒宴還有各種競技娛樂和舞蹈等,這些都可以說明荷馬史詩的内容是以一些古代的歷史傳說爲依據的。同時,有些描寫又與克里特-邁錫尼時代的實物不同,例如從考古發現的壁畫來看,古代克里特人都是短發,而且頭髮是黑色,而史詩里描寫的阿凱亞人都是長發,而且頭髮是黄色;克里特人戰鬥時用的盾牌是長形,史詩里的盾牌卻是圓形;克里特人穿的盔甲也與史詩所描寫的不同。這些說明荷馬是生在好幾百年後的詩人,當時克里特-邁錫尼文化早已滅亡,所以當他描繪過去文化的繁榮景象時,也不免利用後日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並不是當時生活的目擊者。有些西方學者還曾考證史詩里許多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爾等都是北方部族傳說里的英雄,不一定與攻打伊利昂城的史實有關。
正如在其他方面勝過别人一樣,在編制整一的情節這一點上——不知是得力於技巧還是憑借天賦——荷馬似乎也有他的真知灼見。——(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
在英雄時代所有崇高的詩人中,無論就價值還是實踐來看,荷馬都享有首屈一指的特權。 ——(
意大利)
維柯 一部傑作已經成立,便會永存不朽。第一位詩人成功了,也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你跟隨着他攀登而上,即便達到了同樣的高度,也絕不會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卻叫荷馬。 ——(
法)
雨果 在荷馬的作品里,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充滿生氣的總和,荷馬戒不同的情景,把這種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來了。 ——(
德)
黑格爾 那些不在乎閱讀古人著作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拉辛從荷馬那里得到了多大的教益。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