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學名:Orcinus orca)又稱為殺人鯨、逆戟鯨,屬於海豚科,是海豚科體型最大的一類。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鯨生活,從冰冷的大西洋和南極地區,到熱帶海域。
虎鯨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食肉動物。一些個體幾乎只吃魚類,另外一些則會獵殺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海象,甚至是鯨目、海豚科的其他物種如海豚,他們是海洋食物鏈的頂端。世界上有五種不同的虎鯨,其中一些也許分成單獨的種族,亞種,甚至是不同的種。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2]
雖然虎鯨不是瀕危物種,但是一些本地種群還是因為食物匱乏,各種海洋主題公園的捕捉,和漁業的衝突,噪音污染,航運船隻,過多的觀鯨船隻和棲息地喪失等等原因受到威脅。[3][4][5]
一般認為,野生的虎鯨不會威脅人類的安全。[6]但有一些孤立的報告顯示,被捕獲的虎鯨會攻擊人類,在最近的一個案例中,虎鯨在一個海洋主題公園襲擊了它們的飼養員。[7][8]因名稱關係,虎鯨經常被錯誤的認為是大型鯨類的一種。
由於虎鯨在電影、電視、與海洋水族館中的演出,牠們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級動物;事實上在1960年代以前,虎鯨仍受人們恐懼與迫害,直到少數野生個體被捕捉與馴養後,社會大眾對牠們的觀念才開始有所改變。虎鯨是人類研究了解最深入的鯨豚之一,這要歸功於科學家在北美洲西海岸對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以及阿拉斯加海域的虎鯨群超過三十年的研究。虎鯨族群似乎是由許多亞族群組成,各自適應於其棲息環境,由此點看來,虎鯨與狼群非常相似。部分學者認為,不同族群的虎鯨之間在形態、基因、生態、與習性上皆存在差異,似乎可區分出不同亞種甚至是新物種。
[編輯]基本資料
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8,600kg;雌─7.9m、5,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編輯]外型特徵
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公尺。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編輯]生存之處
牠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牠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
背鰭用途是要用以保持平衡感,若沒有背鰭,虎鯨就會失去平衡感。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牠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牠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牠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繫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裡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定居型小群面對其他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根據對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外海的定居型族群的研究資料顯示,虎鯨終年皆可生產,高峰期自秋季至隔年春天,平圴生殖間隔為5年,成年雌鯨在過了40歲之後通常就不再生育。由圈養個體的研究結果推測,其懷孕期約15至18個月。雖然幼鯨很早就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哺乳期至少會持續達1年以上,通常要到2歲大左右才會完全斷奶。
虎鯨的天敵是人類[來源請求],有些大白鯊會攻擊落單或生病的虎鯨。
- 參見:鯨歌
虎鯨的叫聲像海豚一樣音調較高。
虎鯨捕食的動物包括海洋哺乳類、鯊魚(包含大白鯊)甚至大型的鯨魚。虎鯨的食物會因環境而有所不同,位於阿拉斯加的虎鯨會捕食體型較小的近親"白腰鼠海豚"(一種速度極快的小型海豚)居住在北極的虎鯨則會獵殺海象、海豹及白鯨,南極的虎鯨還會獵捕企鵝。有時虎鯨會採團體的方式打獵,牠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訂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繫,並策畫戰術。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衝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衝上去接替捕食。
目前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牠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