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07 10:45:29| 人氣2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冰雹

《氣象小常識》

6-2.jpg (68183 bytes) 文/黃釗俊

簡介 冰雹(hail)是大氣層中固態降水現象的一種,它在積雨雲(cumuloni-mbus)內強烈的上升和下降氣流環境中形成。雲中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隨著高度增加而溫度繼續降低,當溫度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冰粒繼續上升運動的過程中,會吸附周圍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冰粒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溶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的上升氣流再被抬升,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就像滾雪球般,冰粒的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的浮力,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溶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溶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雹塊的外觀  個別的冰雹稱為雹塊(hailstone)。雹塊的外觀與其運動過程有密切關係 ,大多數的雹塊呈球狀或橢圓形,有些則為圓錐狀,另外有些雹塊表面崎嶇不平或呈不規則狀,特殊一些的則有呈啞鈴狀。雹塊的直徑大致從0.5至15公分,或者更大一些。巨大的雹塊像葡萄柚或壘球,較小的雹塊則如豌豆般大小。1970年9月,美國堪薩斯州降落的冰雹中,發現一塊直徑達43公分、重量有0.75公斤的雹塊。據說,在1882年8月15日該州更曾發現過重達40公斤的降雹,不知是否真確。

雹塊的構造  大多數的雹塊是由許多透明與不透明冰層相間組成的。不透明冰層的產生原因,是由於雹塊捕獲到雲中小水滴,隨即快速凍結,上升空氣中的氣泡因此被困在水滴間,而產生不透明或白色狀。透明冰層形成的原因,則是雹塊迅速捕獲許多水滴後,水滴在冰雹的外圍形成一層薄薄的水層,而後逐漸凍結,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讓大多數的上升氣泡從水滴中脫離,水凍結後即形成透明狀。如果將雹塊放入水中,可以觀察看看當它溶化時是否有許多氣泡從水中冒出。如果想辦法把雹塊切開,也可以看看它有多少透明與不透明冰層的分層結構。

雹塊的形成  形成冰雹的雲層垂直伸展很高,由於垂直溫度逐漸降低的關係,雲層內由下而上分布著水滴、過冷卻水滴(溫度低於0℃的液態水)、冰粒等不同形態的水。冰粒主要分布在雲層頂部 ,當它夠大時即往下墜落,墜落時表面溶解成水並吸附周圍的過冷卻水滴 ,隨後受強烈上升氣流的作用而又上升,如此反覆進行,冰粒逐漸長大,直到上升氣流無法承受,便脫離雲體墜到地面成為雹塊。小冰粒和過冷卻的液態水都是冰粒成長為雹塊不可或缺的。直徑大於1至2公分的雹塊在下落到地面的過程中,體積變化很小 ;直徑小於1公分的雹塊,可能在它抵達地面前就已溶化殆盡。最大的雹塊下落速度可達每小時88哩(約每秒40公尺),而大多數較小的雹塊則以每小時44哩(每秒10至20公尺)的速度落下。

雹暴的抑制  大量的冰雹降落稱為雹暴(hailstorm),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難得而又刺激的大氣現象,然而雹暴通常會造成農作物的重大損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雖然功效有限,抑制雹暴發生以避免造成重大災害的工作,仍舊在各個國家氣象專家與相關政府機構的努力下持續進行著。利用碘化銀注入雲體中形成許多微小冰粒(較自然產生的多)的過程,能有效地捕獲雲中許多過冷卻的液態水而使它們變成雹塊。過程中所形成的雹塊數量龐大而尺寸較小,在墜落地面時,逐漸會溶解為水而產生降雨。然而,是不是在各種情況中都可採用這項「種雲」作業?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反而形成更多的冰雹而減少了雨水?兩者仍存在著爭論。由於雹暴存在著高度的複雜性,利用實驗來測試其理論勢將耗費頗鉅。然而,在許多國家所做的試驗顯示,這種「消雹降雨」工作的努力結果可能減少30%的冰雹而增加10%的降雨。

6-2-1.jpg (26769 bytes)      6-2-2.jpg (23880 bytes)

台長: kk
人氣(29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