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歷史上的大地震
張憲卿/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9年(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台灣突然發生一次慘絕人寰之世紀末大地震,死亡人數2,735人,傷10,002人,屋倒 無數(10月18日為止消防署統計),無家可歸,流離失所人數初估在20萬人以上。本次地震,咸信為板塊運動後,促使「車籠埔斷層」再活動而造成,斷層為 由東南向西北逆衝作用,故慘烈災情大多集中在上盤至雙冬斷層一帶。此次大地震,為台灣百年來首次大地震,也是台灣居民遭逢之一大劫難;在民間及政府迅速救 災,及國際支援下,災難還是須慢慢撫平,因此,痛定思痛,回顧一下台灣之地震史,應可加強吾人之警惕。
台灣在地質上因係位於第三紀造山帶上,且為歐亞大陸板塊東南緣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衝撞接觸處,故為地質構造活躍地區,地震遂因而頻仍與密集。
台灣之有地震活動,可謂由來已久,惟台灣開拓歷史尚短,故以現有古籍記載之地震情形,最早僅能追溯至荷據時代西元1644年(明祟禎17年)7 月30日之「台南激震」。在此以前之地震情形則不明。1644年以降至1896年(清光緒22年)之252年間,可視為研究或討論台灣地震史之一個階段, 此階段之地震情形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其內容記載均極簡單,且於地震強弱之敘述僅憑人身之感覺及個人觀察所得,堪謂頗欠客觀與精確;1896年,為日人治台 之翌年,全台各大城市於此後陸續設立測候所,並啟用葛芮米爾式(Grag-Milus type)地震儀,台灣爰踏入科學觀測地震之一新紀元。故1896年以後,可視為研究或討論台灣地震史之另一階段。
1644年至1896年間,台灣共發生大地震49次,平均每隔約5年發生一次。依據統計,大部份地震幾全發生在台南、嘉義、彰化、雲林等區域, 僅有3次發生在台北,2次發生在宜蘭等地,台東、花蓮則未見地震記載。此中原因或為彼時東部猶未開發,致交通不便、人跡罕至,設若一旦發生,亦鮮有人記 載,故可揣測彼時東部並非全無地震發生(表一略)。
1896年以後迄今,台灣地震情形因有儀器觀測而益趨明瞭,這之間,由於科學進步,各測候所使用之儀器亦迭次更替為較精密者。計1928年起, 台灣已擁有倍率較大之「威豪爾」(Wiechert)式地震儀;1935年(民國24年)新竹、台中烈震(中部大地震)後,又增添若干新式地震儀並增設新 竹測站;1951年(民國40年)花蓮烈震後,各主要測候所又增設加速度地震儀,以配合地震工程之研究;1963年(民國52年)增設世界標準地震儀於中 央氣象局大屯山鞍部測候所,此種地震儀包括三成分長週期電磁式地震儀,三成分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及高級收訊機、水晶鐘、複印器等附屬設備。目前,中央氣象 局除擁有上述地震觀測儀器外,並自1991年開始啟用最新式即時遙測自動化測震系統。此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亦擁有高倍率,能測出極微小地震之 L-4-3D及L-4C地震儀。此二機構在台灣地區各設有測候所或甚多之地震監測站,共同展開對台灣地震之觀測。
自1896至1999年,台灣在使用儀器觀測下之地震概況為:計發生破壞性地震94次,其中36次發生在西部地區,42次發生在東部地方,僅有 8次發生在台灣南端及其近海區域,8次發生在台灣北部地方。此等地震中,震度較烈、災情較重者,共有15次,茲分列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台灣15次較大地震簡表(1896~1999)
地震名稱 地震發生年月日 芮氏地震規模(M) 震源深度(公里)1. 嘉義烈震 1906年3月17日 7.1 很淺2. 鹽水港烈震 1906年4月14日 前6.6,後5.8 不詳3. 新竹、台中烈震 1935年4月21日 前7.1,後6.0 <104. 嘉義烈震 1941年12月17日 7.1 105. 台南烈震 1946年(民國35年)12月5日 6.3 2-56. 花蓮烈震 1951年(民國40年)10月22日 7.1 207. 台東烈震 1951年(民國40年)11月25日 7.3 208. 花蓮烈震 1957年(民國46年)2月24日 7.3 309. 恆春烈震 1959年(民國48年)8月15日 6.8 2010. 台南、嘉義烈震 1964年(民國53年)1月18日 6.3 2011. 瑞穗烈震 1972年(民國61年)4月24日 6.9 312. 花蓮烈震 1986年(民國75年)11月15日 6.8 0.113. 花蓮烈震 1990年(民國79年)12月14日 6.7 114. 瑞里烈震 1998年(民國87年)7月17日 6.2 2.815. 集集烈震 1999年(民國88年)9月21日 7.3 8 
部落格專用相簿
1935年(民國24年)新竹、台中烈震

部落格專用相簿
1935年(民國24年)新竹、台中烈震
依據資料(表三略),台灣自實施儀器觀測地震以來,發生災情最慘重之首次地震應屬民國24年(1935年)4月21日新竹台中烈震,此次大地震其死傷人數及毀屋棟數居79年來歷次地震之冠。計共死3,276人,傷12,053人,房屋全毀 17,907棟,半毀及破損等36,781棟。除了此等災害外,此次大地震尚發生甚多之隨伴現象,包括有斷層、地裂、山崩、地陷、噴砂、地鳴及地下水變化等。
復次,若以地區區分,則歷來台灣地震災害累積次數最多且均甚嚴重之地區應首推嘉義、台南地區。此地區自民前15年(1896年)迄今共發生11 次破壞性地震,其分別為:(1)民前7年4月24日台南高雄烈震;(2)民前7年11月6日嘉義斗六烈震;(3)民前5年3月17日嘉義烈震;(4)民前 5年3月26日嘉義強震;(5)民前5年4月8日鹽水港強震;(6)民前5年4月14日鹽水港烈震;(7)民前5年5月4日鹽水港地震;(8)民國20年 1月24日嘉義強震;(9)民國30年12月17日嘉義烈震;(10)民國35年12月5日台南烈震;(11)民國53年1月18日台南嘉義烈震。
綜計此11次地震之死亡人數共為1,961人,平均每年26人;受傷人數共為4,513人,平均每年60人;房屋全毀共為26,358棟,半毀 及破損等共68,772棟。其損害數字之多,殆可謂驚人。又其中第10次發生之地震(民國53年台南、嘉義烈震),其造成之災害乃光復以來,集集大地震以 前台灣地區之最甚者,綜計死傷人數加上一時無家可歸人數約達37,430人之眾,毀屋數字約36,320棟。
地震造成之人員死亡,除係由遭壓、埋之原因外,尚以地震所引起之火災為最可怖,今日台灣地下管線密集,由地震造成之瓦斯管及油管破裂之情形須審 慎防之。大地震除造成人員傷亡、房屋倒塌之災害外,尚可能發生有下列隨伴現象或天然災害:(1)地震斷層、(2)山崩、(3)地鳴、(4)發光、(5)地 裂、(6)噴泉、噴砂、(7)天然氣噴出、(8)地形變動及地下水變化等。
參考文獻:
張憲卿(1976)近三十年台灣之地震。台灣文獻,第27卷,第2期,162-195頁。
張憲卿(1995)台灣地震與活動斷層的關係。礦冶,第39卷,第1期,19-28頁。
中央氣象局(1995)地震百問。52頁。
救災資料(內政部消防署,199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