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樟病(Marbling disease, Fruitlet brown rot) 本病危害鳳梨果實,病果外觀無異狀,但以手指彈之,聲音硬而輕脆,類似敲竹筒聲,病果果實縱向剖開,果肉呈褐色,硬化並略帶苦味。病果橫向切開,褐色部分圍繞果心呈放射狀排列,如樟樹樹幹橫斷面之花紋,故稱花樟病。 ※防治方法 (一)經常發病地區,宜稍微縮小栽植距離,避免因果實發育過度,果形太大容易引起花樟病。 (二)晚春果及夏果不宜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免因果實酸度降低而引起花樟病。 (三)果實發育後期,施用氮肥雖可降低酸度,但已發生過花樟病的地區,宜避免在果實發育後期追施氮肥。 六、黑心病(Black heart) 罹病果實外觀無異狀,將果實剖開,心部果肉呈深褐色,最後呈黑褐色,失去鳳梨原有香味。 ※防治方法 (一)冬季寒冷地區避免種植鳳梨。 (二)栽培適合冬季生產的品種,例如「冬蜜鳳梨」,或避免生產12~2月採收的冬果。 七、黑目病(Black eyes) 開花後,蜜腺管與花柱管閉塞不全,各種微生物由該處進入花腔內潛伏,待果實成熟期才開始活動。管壁變褐色,初期僅在該小果的中心產生圓形或近似三角形的褐色斑點,造成小果果心腐爛,而後斑點擴大,腐爛部分蔓延到果心內側,但本病僅發生在果實部分小果內。 ※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防治藥劑,栽培過程應避免濫用藥劑、營養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避免過量施用氮肥,以增加植物抗病能力。 八、日燒病(Sun Scald) 初期果頂或果肩受日光直接照射的部位,果皮呈灰白綠色,之後逐漸轉成褐色,果目略微凹陷,果皮裂開、壞疽,內部果肉脫水乾枯褐化,若遇下雨,雜菌容易由傷口侵入,使部分或全部果實腐爛。 ※防治方法 (一)在花謝後一個半月,將果實下方的葉片6~7枚,以竹籤紮束於果頂上方,或以紙袋、報紙、稻草、紙板或塑膠帽等覆蓋在果實上,避免陽光直射,防止日燒。 (二)台農16號與台農20號主作及其他品種宿根作鳳梨園,宜立支柱並拉鉛線或塑膠繩,防止植株或果實倒伏,減少日燒發生。 九、寄生性線蟲 台灣鳳梨根部寄生性線蟲達14種之多,包括根瘤線蟲、根腐線蟲與腎形線蟲。根瘤線蟲危害鳳梨幼根的根尖,侵入根尖末端形成腫瘤,根系縮短,根數減少,影響水分與養分的吸收,植株生育不良,且因根數減少與根系縮短,根系失去了支持固定的作用,植株容易倒伏。根腐線蟲寄生後,吸食根的皮層薄膜細胞,造成根腐,嚴重時破壞根系,影響植株生育。腎形線蟲雖不妨礙初生根的延長,但危害根的皮層組織,對根系的損傷長久而慢性。 ※防治方法 整地時撒施或開溝15公分深條施10﹪托福松粒劑,每公頃施用70公斤,施用後立即覆土壓實,並保持土壤適宜濕度,需經7日以上再種植。 十、赤蝨 生活習性為:每年十餘世代,同一時期可發現卵、若蟲及成蟲,群集為害鳳梨葉片基部白色之柔嫩部,以致表皮組織破壞,呈深褐色斑點,並能引致各種雜菌寄生。赤蝨多發生於乾季,宿根之鳳梨植株上發生尤多。以植株外圍葉片基部逐漸向內侵入,故多見於外圍葉片。發生多時,吸芽及裔芽被害亦烈。台灣各地雖常見,但為害不如粉介殼蟲之嚴重。 ※防治方法 本病防治方法鳳梨無推薦藥劑,可酌參粉介殼蟲防治法。 十一、粉介殼蟲Pseudococcus (Dysmicoccus)brevipes Cockerell ※生態習性: 粉介殼蟲與香蕉蚜蟲相同,通常只有母蟲而無雄蟲,母蟲以孤雌生殖,不必與雄蟲交配而生下小蟲,繁殖速度快。蟲體能排出蜜露,螞蟻喜食,不會傷害蟲體,可將蟲體搬到安全取食之處,故粉介殼蟲與螞蟻進行共棲生活。此外,所分泌的蜜露,也會引來絕對寄生菌的寄生,產生一層黑色煤煙狀物,影響果實外觀。 ※防治方法 (一)一般地區 1.40.8﹪陶斯松2,000倍,定植1個月左右施藥1次,以後每隔3個月再施藥1次,連續施用3次,每株每次施用量為100公撮。 2.60﹪大利松1,500倍,在鳳梨花謝後施藥1次。約隔2星期再施1次,共2次,每株每次施用量為300公撮。 3.20﹪撲滅松乳劑1,000倍,於花謝約1個半月左右施藥1次,以人力噴霧器徐徐噴施於果實及果柄基部。 4.3﹪加保扶粒劑每公頃施用60公斤,定植1個月後施藥1次,以後每隔3個月再施藥1次。施藥時應帶手套,並將藥粒均勻施於鳳梨葉基部,果實形成後停止施藥。 5.50﹪芬殺松乳劑1,000倍。 (二)缺水地區 1.5﹪二硫松粒劑,每株每次施藥1公克,定植1個月後施藥1次,以後每隔3個月再施1次,共施藥3次。將藥劑撒佈於鳳梨葉片基部,切不可撒佈於心部,以免發生藥害。 2.10﹪福瑞松粒劑,每株每次施藥量0.5公克,定植1個月後施藥1次,以後每隔3個月再施1次,共施藥3次。將藥劑撒佈於鳳梨葉片基部,切不可撒佈於心部,以免發生藥害。PPPNewPagP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