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愛徒流雲詩作< 側寫母親 > (重貼訂正版)
原詩作者:流雲
厚繭沿著歲月犁耕
磨粗您纖纖玉手
風乾的臉龐載錄撫育兒女的艱辛
當年隨夫出征
水田裡出現美人倩影
而今卻是微駝的背影漸層加深
耘出白髮似霜雪
魚尾紋盪過幾回鞦韆
站在眼角鼓譟童心
視力撲朔迷離
焦距移位
而節儉操持家務
從日出到日落
片刻不停
胼胝打拼
喜悅兒女長成
一切辛勞
風裡來
浪裡去
都已輕輕
清代文人張潮在所著文學札記《幽夢影》書中曾說:「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寫詩,形式無論近體或新詩,時代無論唐宋或現今,「才情」始終決定著每一位詩人終身的成就。才情高者,作品境界常
能鳶飛魚躍出人意表,技巧臻於化境不可湊泊。然而,才情兼具往往不可多得,
所以詩人雖「多如過江之鯽」,詩作品「若罔川之水川流不息」,真正能名留青史的詩家和詩作品,總如沙中尋金。所幸,時間是最細膩的砂網,能夠感人肺腑、深植人心的作品,才能在萬千讀者眼中脫穎而出,絕少濫竽充數魚目混珠,但憑僥倖或少數人瞎吹胡捧。
「才情」不能兼得,多數詩人固然引為憾事,但若魚與雄掌不可兼得,板工個人寧選擇「有情」,有情的詩人,寫出來的作品即使辭藻不夠華美,修辭(技巧)不夠機巧,但讀者仍能從行間字裡體會出詩人高尚的靈魂與率真的情操。至於技巧,多半可從後天的修為,自讀書、閱歷及相互砌磋觀摩間,日累月積地精進,而逐漸臻於盡善盡美。板工師父曾別有所感對愛徒流雲說:「妳寫的詩,總有真感情在其中流動,這種赤子情懷,常讓為師駐足嘆息,為師缺乏的正是這種與人為善,凡事常往好的方面去想的情懷。」,板工寫新詩已歷二十年,所閱詩文不知凡幾,自忖寫詩已臻於「筆隨意走、行雲流水」的境界,但這份赤子情懷卻逐漸消退,技巧雖純熟人卻世故了,變得圓滑卻越來越沒原則;以致,心,不再如老杜般遒健且念念於生民疾苦;情,不再有東坡的瀟灑而不忘於山雲水月。
流雲這首「人物詩」,題材的選擇正是自己的至親,古人說:「母女連心」,且看她如何以詩筆為母親塑像:
厚繭沿著歲月犁耕
磨粗您纖纖玉手
風乾的臉龐載錄撫育兒女的艱辛
首節,詩人就以厚繭如何攀生在母親的手掌上,經由對比:纖纖玉手與粗糙的長滿厚繭的雙手,一來透露出歲月遞嬗,母親年輕時的芳華盡在光陰裡老去;再者明說出母親這雙「推動搖籃的手」為家庭為子女含莘茹苦無怨無悔地付出。
當然,純就表現技巧層面而言,類似「厚繭、、、磨粗您纖纖玉手/風乾的臉龐載錄撫育兒女的艱辛」,雖然「厚繭」是辛勞的「象徵」,且詩的起筆就採用「特寫」(close-up)鏡頭立即跳入了觀眾的眼簾,技巧處理上仍稍嫌直接,流於開門見山似的一覽無疑,如果能夠多一些隱喻、暗示(implication、to imply)的間接表現手法,加長「鏡景的縱深」,讓讀者經由「厚繭」這個「興」的起始意象,去從事感性的「聯想」(to associate with something in thinking),亦即意象的尋思與搜索,諸如掌紋、生命線等等,便能增強可讀性,使詩質越發稠密而寓有深化思維的張力(tension)。
當年隨夫出征
水田裡出現美人倩影
而今卻是微駝的背影漸層加深
第二節詩行,作者使用「追述(回憶)示現」,透過回憶把鏡頭拉回過去的時空,板工發現,如果參照前一節最後一句「風乾的臉龐載錄撫育兒女的艱辛」,從臉部的特寫,直接接上「當年隨夫出征/水田裡出現美人倩影」,如此鏡頭的切換,顯然係使用「對比轉位」(contrast transition)的鏡頭剪輯,但如果能再加一句類似「黃昏時分柔亮的髮絲是青苗隨風起伏」,這時的鏡頭進一步推近到「
髮絲」上頭,再來個大特寫,或許更能延長視覺的美感效果,讓讀者經由「現在:厚繭和風乾的臉龐對比過去:美人倩影和柔亮的髮絲」的聯想中,感受歲月催人老去的無情,必定更具感染性和說服力。這一節似有較明顯的敘事性意圖(即故事),應該是結構中具有關鍵地位的「轉筆」,詩人可再充分醞釀,讓故事現較完整的輪廓。
耘出白髮似霜雪
魚尾紋盪過幾回鞦韆
站在眼角鼓譟童心
視力撲朔迷離
焦距移位
而節儉操持家務
從日出到日落
片刻不停
這兩段宜緊接在第一段後,且合併成一段,作為「承筆」,以加長首節以來的景深。經過結構調整後,但不修改任何字句的段落順序如次:
厚繭沿著歲月犁耕
磨粗您纖纖玉手
風乾的臉龐載錄撫育兒女的艱辛
耘出白髮似霜雪
魚尾紋盪過幾回鞦韆
站在眼角鼓譟童心
視力撲朔迷離
焦距移位
而節儉操持家務
從日出到日落
片刻不停
當年隨夫出征
水田裡出現美人倩影
而今卻是微駝的背影漸層加深
、、、、、、
胼胝打拼
喜悅兒女長成
一切辛勞
風裡來
浪裡去
都已輕輕
「、、、、」這部份正是作者必須再充分醞釀,加寫「劇情」的段落。至於末段,「胼胝打拼 /喜悅兒女長成 /一切辛勞」說理企圖太鮮明,說教味道稍嫌露骨,宜改用具體的物象及景語,來作收尾的工作。
「人物詩」這類的題材,在敘寫時除了必須以各種修辭手法,諸如譬喻、象徵、轉化來表現人物外在的特徵和性格之外,還可以經由「示現」修辭切換時空,進行倒敘,開展出一段不同時空場域裡曾經發生的故事或預想(虛擬)出未來的情節;再以「對比」修辭,表現出人物的「今昔之別」。
除此以外,在行與行、前一節(段)與後一節的故事推演或情感描述過程中,亦即「鏡頭轉位(transition)」(切換場景或稱為「過場」)時,適當地使用各種電影的拍攝技巧(鏡頭的推遠(to push forward)、拉近(to pull)、仰起(to face upward)、俯瞰(to face down)、特寫、搖動和追蹤,及對比(contrast)、並置(juxtaposition , apposition)、定向疊影(a fixed direction of a multiple imagine )等各類蒙太奇(montage)手法,還有淡入(fade in)、淡出(fade out)、溶接(dissolve)、疊影(double exposure)等暗房剪輯技術,進行各種特殊效果的處理,一定能使人物形象鮮明靈動,「親仰其顏,如在目前」。至於電影手法如何在詩創作中靈活使用,板工將在最近完稿的一篇「現代詩創作方法論:論古典詩及新詩作品中的電影手法」論文中,援引適例詳作解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稍加留意。
玆附錄板工發表於1995年,<台灣詩學季刊>第13期的一首人物詩舊作,
讓讀者參酌比較:
<卡夫卡>
布拉格的雪下得早
聽說你化蛹的消息(註1)
我的心彷彿屋簷下
歌聱被凍著的那隻雲雀
漫漫冬季,我想
已足夠你沈思存在的本質
倒是鄰居屋頂上
久久落不下去的夕陽
幾乎使我想起永恆
而融雪是遲早要發生的
當花朵綻開於鐵泥之上
布拉格自煤煙中嗆醒
你再也無處藏身
緊接著審判便將來臨(註2)
於是,我開始憎恨起那些
從未脫皮的,人類、、、、
註1:指存在主義小說家卡夫卡的小說<蛻變>。
註2:卡夫卡的另一本小說<審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