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7-24 03:25:13| 人氣3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近作:文化評論:論新詩導讀、賞析、評論的寫作方法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新詩導讀、賞析、評論的寫作方法學
【一】「不知所云」的詩作品與「沒規沒矩」的詩評論
在台灣詩壇近幾年流行兩則「笑話」,其一:關於兩大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
越是對美學、修辭學、語言學沒概念的詩人,越能寫出讓評審「有看沒有懂」的
詩,這類「不知所云」的詩作品越容易脫穎而出。其二:關於所謂「主流批評」,
越是對修辭學、美學、語言學沒概念的詩評家,越能寫出讓讀者「有看沒有懂」
的詩評,這類「沒規沒矩」的詩評論越容易被副刊、詩刊主編青睞,形成所謂「主
流論述」或「當道的言說」(discourse in dominance)。前者我曾撰文批判,廣泛
引起詩壇的共鳴與討論。後者則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亦即廣義的「後設詩學」
(meta-poetry):新詩的導讀、賞析、批評及理論等,(1)是否必須根據某些「工
具學理」,諸如美學(esthetics)、修辭學(rhetoric)、語言學(語音、語義、語法)、
心理學,以建構「後設詩學」的具體內涵,亦即「方法論」(methodology)的實
體。(2)是否必須建立某些「典範」(Paradigm),作為文學社群(a literary
community)「互為主體性」(相互主觀性,共通的主觀Inter-subjectivity)的基礎,
以客觀的集體價值觀點,制衡「後設詩學」研究者因「價值關聯」(valued relation)
所可能產生的研究偏見(prejudice)。(3)是否必須建立一套客觀的論文形式(格
式style,form)以及研究方法,以促使「後設詩學」的研究者,在論文形式參照
標準(frame of reference)下,以客觀的研究方法諸如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s
analyze)和實地研究法(Field research;或譯【田野調查法】),進行「量的研究
(定量研究)」與「質的研究」(定性研究),以歸納及演繹推演其假設(Hypothesis)
與論證。
【二】【陳述】性的【準中性語言】
文學向來被歸入人文學科,和宗教、哲學、藝術、音樂、戲劇等都具有濃厚
的主觀性成分,著重於評價性的敘述和特殊性的表現。透過文學作品的書寫,作
者表達其精神價值及審美觀念。文學語言是一種情感化的(emotive)語言,有
學者將文學語言所作的陳述以「準陳述」(pseudo-statement)稱之,以有別於科
學分析的知性語言。科學語言具有鮮明的認知成分,較傾向中性語言(neutral
language),尤其是數理語言,按I.‧A‧Richards的說法,「科學性陳述及日常生
活的言說,其指涉力量乃是藉著它所傳遞的真理來確立,而所謂真理是指陳述與
事實的吻合而言。相反地,文學中的【準陳述】並非用來主張什麼事實,它模仿
日常語言的效用與力量,其目的只在於組織或改變讀者的態度。」(註1)。
文學作者大量使用情緒語言於作品中,若情緒的公有性及互為主觀性較濃,
則較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新詩文本的導讀、賞析、評論,以其具有相當的認
知成分,筆者認為其本質應還原為【陳述】性的【準中性語言】,如此才能根據
客觀的研究方法來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探討,形成文學社群的「典範」。
【三】新詩導讀、賞析、評論的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
對於新詩作品的研究,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文獻的主要來源
為作者的作品集,其次則是分散在詩刊、文學雜誌等相關期刊中的作品及評論,
再其次則是學術性的研報告和學位論文,至於作者個人回憶錄、日記、往來書信
等,這些文本以外的資料,對於作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具有補充說明或相互
印證的功用。這些蒐集來的資料,除被研究者的詩作品、個人回憶錄、日記、往
來書信外,通常以「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或譯:第二手資料)為主,其缺
點在於研究者自己的想法與這些次級資料所能提供的資訊常常有些落差,一旦收
集資料不足,就容易產生偏差,所以有待研究者透過「原始資料」(primary data
或譯:第一手資料)的取得,來加以校正補足。取得原始資料的方法常用者不外
訪談法(Interview method)、問卷調查法和實地研究法。
文獻分析法中,新出現的「內容分析」,針對詩文本所擬定的各種可能的主
題,提供新詩作品研究者,把文本中各個相關的訊息,經由一種有系統地、數量
化、客觀地統計分析,以獲得結論,但文獻分析的論文寫作過程,需要有有相當
的經驗才能答完成,由於是參考他人的既有資料,沒有經驗者往往只是將他人的
資料加以排列組合,並未提出自己的定見。
新詩作品研究固然以作品的「質化研究」為主,研究者從題材、技巧、精神
(意境)、風格、境界(層次)等各個面向,去提鍊與論文主題相關的各種質素,
然而在質化分析的過程中,若能視實際需要導入「量化」的統計分析,引用數據
來旁證一些假設或印證一些事實,會有相當的說服力。例如研究的主題是「一般
讀者對兩大報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印象」,研究者一方面可將兩大報進幾年度的文
學獎獲獎作品收集輯印成冊,另一方面以問卷調查方式,預先設計問卷,進行讀
者抽樣訪談(Sample interview),訪談前可先將該詩冊讓受訪者有充裕時間閱讀
並回憶各篇作品的內容。將訪談所獲的各道問題轉化為數據,即可作為數據資料
加以引述並論證研究者所選定的主命題,及與主命題相關的各個次命題或陳述。
而上述新詩作品客觀研究所採行的科學方法,不外乎【演繹法】及【歸納法】,
前者是指由少數事件(文本)的觀察而定出一普遍性原理原則,然後將此原理原
則應用到特殊或個別的事件;後者是由許多特殊事件(文本)的分析與比較,而
歸納為一般原理原則。
【四】新詩導讀、賞析、評論的方法論分野
一般讀者對於研究者就新詩作品的研究論述,通常不會追究該論述所採用的
研究方法究竟為何以及所使用的工具理論:美學、修辭學、語言學、心理學是否
恰當。但作為研究者卻不能不清楚自己對新詩作品的研究論述所所採用的研究方
法及所使用的工具理論,並且不能不清楚自己的研究究竟屬於何種層次:導讀、
賞析或評論。從研究者的觀點而言,各種層次有其研究方法及工具理論的繁簡深
淺難易程度,訴求的讀者呈現階層分布且有向上遞減現象;從讀者的觀點而言
,各種層次的研究論述,能適應他們各自不同的閱讀能力,滿足他們各自不同的
閱讀需求。筆者嘗試就導讀、賞析及評論作如下分析:
【一】導讀:
導讀即是研究者如何經由「詮釋」,將作品的意境釋放出來,換言之,在詩作
品的導讀上,研究者必須以較容易為讀者領會的散文的筆觸,將作品的意境或
文本的意義(meaning of text),重新羅列出來,以導引讀者循序漸進,參與作
品的意境。所謂「詮釋」旨在「釋作品之義,察作品之幽微,而將他化暗為明」
(註2)。
【二】賞析:
賞析是研究者採用特定的工具理論,以該理論為基礎,對詩作品進行意境的鑑
賞及表現技巧的分析。例如筆者習慣以修辭學等工具理論,對作品的表意方法
及形式設計進行探討、評價,以美學、心理學對作品所可能存在的各種「指涉」
(significance),特別是經由象徵、隱喻等修辭格所暗示出來的影射義和延伸
義,進行合乎一般人經驗法則的解釋與說明。
【三】評論:
評論是研究者先有一些假設作為研究主題,採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如文獻分析
法等)及工具理論建立「先行架構」(fore-structure),經由質化與量化的分析,
依據演繹法或歸納法等科學方法,從作品中化約出一些原理原則,以論證原先
的假設真偽。同時階段性的總結被研究者(詩人)的作品在題材選取、技巧特
色、風格類型及衍變過程、精神意識與審美價值等,各個層面的成就與缺失,
並進而預測被研究者未來的作品走向和可能趨勢。「文學評論的主要鵠的不是
作品的義何在,而是作品對評論者意示了什麼,所以重點在於作品為讀者提供
了什麼指涉(textual significance)。」(註3),換言之,在評論的過程中,評論
者必須分辨出「意義」(meaning) 和「指涉」(significance):前者和作者、
作品息息相關,後者則是各個讀者閱讀時,所能夠羅織的影射義和延伸義。

註1:<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第184頁,【虛構與敘事】,作者:蔡源煌。
註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第230頁,【何謂詮釋】,作者:蔡源煌。
註3:<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第230頁,【何謂詮釋】,作者:蔡源煌。


本文除作者親自貼文或同意授權轉貼外,各文學網站請取得作者同意後再行轉錄
貼文。本文將發表在【中外文學】及【臺灣新聞報西子灣】,各平面媒體,請勿
搶先刊載,違反者依著作權法追究。作者:陳去非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