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6 16:24:58| 人氣8,4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六章 感官意象之間的轉換:通感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詩表現技巧美學第二篇

 

第六章  感官意象之間的轉換:通感

第一節  通感Synaesthesia

一、通感的意義與作用

「通感」,又稱「移覺」1,「移覺是一種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更換

感受角度來描述事物的性狀和情貌的修辭方式。」2。「通感是

指把某種感官所感覺得到的事物的性狀,從另一種感官的感覺中表現

出來。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

見的聲音。」3,正說明聲音與色彩可以互通,感官間的交互作用是存

在的。比較完整的意義說明,見於黎運漢、張維耿兩人編著的《現代

漢語修辭學》4

人的各種感覺,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互不相同,

但也有其相通的一面。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將屬於某一

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感官上,憑借感官上的相通之處,啟發讀著去

聯想和體會詩文中的意境。

───────────────

1移覺與通感的區別「移覺只是感官之間形容詞的挪用,彷彿叫人用眼去聽,用耳

朵去看,比較偏守在器官之間;但是,因見紅色而感到溫暖,對綠色覺得寒涼,比較

偏向移情的目的。」,亦即「移覺」為感官經驗的互通,「通感」為統攝感官經驗的「心

覺」。參見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2004年,台北:國家,頁169

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29

3轉引自李元洛著《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6

4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2005年,頁124-125

    通感的作用,大陸學者段惠杰提出四點:(1)可以從不同感受角

度表現事物的特徵,(2)能用具體的感受表現難以描摹的現象,(3

可通過人物內心感受突出其性格特徵,(4)能使語言含蓄,富有啟發

5

筆者則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再加以闡述:

1作者來說,可以對描述對象作形色(視覺)、聲響(聽覺)、味道(味覺)、嗅聞(嗅覺)、膚觸(觸覺)等,借由不同感官進行不同面向的描繪,使形象生動且產生「新意」。

2)就讀者而言,則借助讀者感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喚起表象,產生聯想。

二、通感的歷史源流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6,意即詩人對事物敏感,能作多方面的感官聯想。作為一種表意方法,「通感」早就存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只是歷來未曾加以歸納,成為有體系的學理,例如以下兩個常見的「詩眼」:

1、視覺、嗅覺→聽覺:「鬧」字

「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 宋、黃庭堅〈次韻公

秉、子由十六夜懷清虛〉

「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宋、庭堅〈奉和王世弼寄上七

兄先生〉

「三更螢火鬧,萬里天河橫」…..宋、陳與義〈舟抵華容縣夜賦〉

───────────────

5段惠杰著〈移覺〉,收錄武占坤主編《常用辭格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0年,頁145-151

    「百草吹香蝴蝶鬧,溪漲綠鷺鷥閑」….宋、陸游〈明日游家圃有

賦〉

    「風吹梅蕊鬧,細雨杏花香」…. 宋、晏幾道〈臨江仙〉

「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宋、毛滂〈浣溪紗〉

宋祁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而名噪一時,時人稱他「紅杏尚

書」。此句妙處,在一「鬧」字,王國維評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

出矣」。「鬧」字在此為「詩眼」,具有關鍵地位。

在上面這些詩句中,「鬧」字都扮演關鍵動詞而兼具「隱性」形容

詞的作用,由於其形容詞的隱性特色,故時而「化形為聲」,把味覺(如:

吹香)與視覺(如:蝴蝶)接合起來:如「百草吹香蝴蝶鬧」,或者把

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水南梅鬧雪千堆」、「風吹梅蕊鬧」;時而「化

虛為實」,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時而

「化被動為主動」,如「車馳馬驟燈方鬧」。此與單純地作為形容詞用

法,如宋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

沉醉白蓮酣」,意境上是有所不同的。

2、聽覺→觸覺:「濕」字

聽覺→視覺:「濕」字

視覺→聽覺:「濕」字

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 王維〈山中〉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唐、杜甫〈船下夔州廓宿,雨

濕不得上岸〉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唐、李商隱〈天涯〉

「月浪衝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 唐、李商隱〈燕臺。

秋〉

───────────────

6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台北:里仁,1984年,頁845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唐、薛逢〈長安夜雨〉

「柳岸晚來船集,波底夕紅濕」…..宋、趙彥端〈浣溪〉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

雨濕黃昏。」……宋、孫覿〈吳門道中〉

「花怯曉風寒蝶夢,柳愁春雨濕鶯聲」……元、黃庚〈俞景仁相

過〉

「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明、林鴻〈出塞〉

這些詩句裡的「濕」字均創造出「感官交錯」的各種新奇美感,

或者「化聲為形」:把聽覺和觸覺接合起來,如「晨鐘雲外濕」;或者

把聽覺和視覺接合起來,如「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到窗寒鼓

濕無聲」;或者「化形為聲」: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空翠濕人

衣」、「月浪衝天天宇濕」「一蓑煙雨濕黃昏」、「柳愁春雨濕鶯聲」

上面所舉這些古典詩詞實例,都表明通感在古代文學中,既是提

升古代文人審美表現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通常美感體

驗。

第二節  通感的學理基礎

一、通感的相關學理

(一)通感與象徵主義

「通感」原義是指藝術作品裡產生不同衝突的協調,或對立情感

的和諧,法國象徵派「主張各種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

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7,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覺

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互換該官能的感受領域。將「通

──────────────

7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三民,198294

感」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法,應屬十九世紀末葉興起的「象徵主義」,如

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詩句:「

楊仍在訴無邊的悲哀,噴泉仍在吐銀白的呢喃。」,是視覺向聽覺的挪

移;又如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 18211867) 的詩句:「回聲渺茫如

黑夜,浩蕩如白天。」,則是聽覺向視覺的挪移。大陸新一代詩論詩評

家李元洛說:「這種『感官呼應論』是象徵主義詩人的理論基礎,是他

們的創作實踐的指針,它拓展了詩的領域,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對法

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8

(二)、錢鍾書與「感官呼應論」

錢鍾書在〈通感〉說:「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

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

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裡經常出現。

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

上去,就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又譬如『熱鬧』和『冷

靜』那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

同一氣之處,牢牢結合在一起。」9。錢氏在1962年將西方「感官呼

應論」引進,首先提出了「通感」(感官互通)的觀點,並藉此來分析

中國古典詩歌。李元洛說:「也許是由於詩歌是最富於想像力與暗示力

的藝術,而小說和散文則必須注意生活場景與人物性格的真實描繪吧

,在詩歌創作中,通感的運用比在小說和散文中要廣泛得多。」10

(三)、通感:形象化的語言

「通感」是一種通過轉移原來的感覺所得到的印象,而達到更貼

───────────────

8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年,頁519

9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書文選.第六輯》,廣州:花城,1990年,頁92

切形容效果的修辭方法。在做法上,是使用形象化的語言,把一種感

官的感覺轉移到另外一種感官上,運用移覺常借用一些形容詞語,或

者輔以比喻。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

對審美物件的知覺,克服審美物件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因文章而

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所以,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象,

較多的表現在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上。

」。在國內比較正式的修辭學專書裡,或者僅於〈摹寫〉詞格裡,

就感官摹寫詳作介紹(如麗貞),或者代以「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如永武)、「移覺」(如張春榮),缺乏較有系統的專章介紹。學者

永武在〈談意象的浮現〉裡提及,「移就」是故意將接納感官交綜運

用(五官的感受力相互交換),造成印象與感官間的錯綜移屬,引起一

種超越尋常的強烈的美感活意,使感官意象表現得分外活潑與新創。

詩歌中有時會使用這種感受力互換的描寫手法,故意將原屬於甲印象

的性狀詞移屬乙印象,創造出顛倒迷離的氣氛,會將感官意象經營得

異常美妙11

二、通感的美學基礎

   「在美的領域中,通感則是一種高級的審美創造活動。」,「通感意

象,就是為了創造審美效應而利用不同感官之間的相互聯繫,通過某

些語言呈現策略而營造的意象。」12韋勒克、華倫在《文學論》

Theory of Literature裡說:「『意象』一詞是指過去的感覺或知解的經驗在

───────────────

10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22

11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82年,頁17-18

12雷淑娟《文學語言與美學修辭》,上海:學林,2004年,頁151

心靈上再生或記憶,…然而意象不只是視覺的…其中不但有味覺的、

嗅覺的、且還有熱的、壓力的等等…至於同時感受(synaesthetic)的

意象,都是由此一感覺轉化為彼一感覺,有如聲音之轉化為顏色。」

13

通感的美學基礎,就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empathy,此

部分說明請參閱本書第一篇第二章〈敘述人格的轉換:比擬〉。美學家

朱光潛即是從「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14的觀點,來看待「通感」,而

這種「移情錯覺」是由於某種心境或情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例如杜甫

〈春望〉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詩人杜甫懷著憂愁、

悲恨的心境時所產生的錯覺,詩人感覺自己似乎置身於某種虛幻、迷

離之境。亦即「當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由於受某種心境的影響,可能

會產生什麼樣的錯覺,然後採取更換感受角度的方式,把寫實客觀景

物和表現虛幻的錯覺結合起來,這就是在審美移情的基礎上運用移覺

修辭格的主要表現。由於移覺是以審美移情為基礎的,所以運用這種

修辭格有利於渲染作家的主觀情感,有利於增強語言的表現力。」15

三、通感的心理學基礎

    韋勒克、華倫借用美國意象派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對「意象」的定義:「瞬間的知覺與情緒之複合的表現」、

「為一種本不相同的觀念的聯合。」16把通感解釋「聯覺意象」(

───────────────

13韋勒克、華倫合著《文學論》,王夢鷗、許國衡譯,台北:志文,1985年,頁303

14朱光潛著《朱光潛美學論集》第一卷,上海:文藝,1982年,頁41

15段惠杰著〈移覺〉,收錄武占坤主編《常用辭格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

1990年,頁134

同觀念的聯合)。「通感本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為聯覺。在一

般情況下,人的某些感覺器官接受外物的刺激,經過內導神經傳到大

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的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

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對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但是,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

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聯結、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

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感覺的挪移』。…人的各

種感官不是孤立的,它們作為感覺的分支,多少能夠相互替代、相互

過渡。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

的象徵,也就起了共鳴。這是一種生理現象,即對一個感官的刺激也

能引起其他感官產生相應而不同的反應。它又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大

腦相應部位的神經細胞之間又發生的共鳴和聯想,一種刺激可同時激

起多種感官的不同感知,在大腦中引起共鳴,人類感官的這種通感作

用構成了人們認知事物又一生理和心理基礎。這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通構成人類普通的一種認知方式,即從某一感官範疇的認知域引向另

一個感官範疇的認知域,形成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情感的

重要手段,成為人類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17

通感的心理基礎是簡單聯想中的「相似(類似)聯想」Association

by Simiarity):基於甲乙兩事物在性質上或狀貌上的某種類似,創作者

或說話者抓住兩者之間的相似點,以甲比擬為乙,指此說彼,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相(類)似聯想是依據相似律,即依據事物之間性質、

情態、內容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而構成的聯想。」18,亦即由一件事物

的感知或回憶引起對和它在性質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稱爲類似(相

───────────────

16同注13,頁304

17同注12,頁149-150

似)聯想。例如由菊花想到辭官歸隱南山的陶淵明,由梅花想到林逋

的「暗香疏影」。相似聯想反映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共性。一般的比喻都

是借助相似聯想,如以「秋風秋雨」比擬革命形勢,以「松柏後凋於

歲寒」形容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節操。何以必須具有「相似性」呢?

「從不同感覺角度來描寫客觀事物,並表現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和感覺

轉移,這是移覺修辭格的特殊功能。移覺之所以能夠表現由一種感覺

向另一種感覺的轉移,原因就在於這兩種感覺或兩種以上的感覺,在

心理反應上具有相似點。這種不同感覺在心理反應上的相似點,則是

運用移覺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運用這種修辭格時,必須注意由

此物聯想到彼物時,它們在心理反應上是否有相似點。」19

第三節  通感的表意結構

    「通感」宛如不同感覺之間短暫的「聯姻」,在語言符號上必定有

相應的表現形式。一般是把分屬於不同「感覺域」的詞或詞組,通過

特定語法手段組合在一起,使核心意象的詞義發生變化,感染上其它

感覺域所特有的色彩,從而形成通感意象。

    從語義學的角度而言,「一個語義場的各個義位不僅在意義上有

關,而且在意義上相互制約、互相規定。因為,一定的詞匯和短語只

與一定活動有關,所以,在日常語言中,語義場明顯的制約著詞匯的

選擇。」20,例如感覺物體的軟硬、冷暖、厚薄、干濕、粗細、滑澀等,

自然屬於觸覺感的語義場,「正常的語義搭配都是在同一義位匯聚下的

語義關聯域中,即語義場中進行。縱橫兩軸上的言語選擇、搭配,都要服

從語義場的規約。具有相同義位的詞能夠以其相容性而組合在一

───────────────

18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大,1999年,頁176

19同注5,頁154

起,這是它們互相選擇的結果;而義位相斥的詞不能組合在一起,這

是它們互相限制的結果。但是,通感性意象的生成則是有意識地破壞

這種正常搭配的邏輯規範,通過特定的語法手段,把不同感覺語義場

的詞組合到一起。」19,這些詞一旦進入到特定語境中,就會產生互相

感染、滲透、交融的作用,把相異語義場所特有的感覺色彩賦予給核

心意象,這樣便形成「感官移位」的「審美錯覺」,出現具有新意的通

感意象。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8,4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