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04 05:57:01| 人氣2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廢江河萬古流:第十一次鮮文學網集創作品總評(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廢江河萬古流:第十一次鮮文學網集創作品總評
壹:吊一下書袋
一、文學創作的風格與文人的生活哲學
(一)經世致用
杜甫有詩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這首詩點出幾層意思:(1)文章寫得好不好,作者心裡自有數,讀者也會有客觀評價。(2)能夠流傳千年百代的不朽文章,一定具有某些特色,這些特色不會因時與境移而泯滅。(3)那些留名文學史冊的文人騷客,他們的作品經得起歷史這張沙網的反覆淘洗,沒有「爾曹身與名俱滅」(杜甫詩句)隨著時代而灰飛煙滅,詩名聲望當然不是浪得虛名的。
在「詩中自有黃金屋」的科舉時代,古人賦詩為文,往往懷有相當的抱負,所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朝詩人朱慶餘〈閨意上張水部〉)雖是「投石問路」的「行卷」試作,卻是意有所指,「入時」即為合於「時尚」,亦即不偏離當代的美學主流。如此亦步亦趨,無非期望文章得以行於世,進而擠身士林,經世致用,實現自己的抱負,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
(二)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即便文人以詩文作為晉身之階,仍然還有陶潛這類型的文人,堪破官位爵祿,不為五斗米折腰,遠離名利場,罷官回去終南隱居山野,過著怡然自得的村夫生活。更有自覺性較高的詩人,不願成為攀龍客,如魏晉文人左思者流,自我放逐於山林之間,高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這當然是另一種胸襟視野和淡泊情懷
無論「入世與出世」的生活態度,無論「寫實與寫意」的創作觀念,在朝為官或山野庶民,文人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一套生活哲學。杜甫捻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詩文關照社稷生民,反映悲慘的現實社會實況;或者杜牧吟唱「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覺醒後的坦然灑脫;或者林逋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體物細膩入微,意境優雅悅人官感。各式各樣的風格與意境,每每正是詩人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詩要怎麼寫?詩評要寫些什麼?
中國的文人社會裡,詩人常常是時代裡最挺拔突出男(女)高音,受到較多的矚目,因為詩人的自我期許:「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詩),總是在覓詩尋句裡,要從中提煉出精警之句,以期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詩),蘊蓄著晨鐘暮鼓的那種「震聾發聵」的能量。詩人如此的苦心孤詣地修練,當作品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胸懷視野當然就會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詩)的體會。
各位讀著這篇評文,並且勉強忍受筆者這個非中文系的論者吊了一大段書袋之後,最想知道的就是我「言歸正傳」地討論與這次集創,你們所關切的議題。
(一)「詩要怎麼寫?」
古人說:「文無定法、詩無定式」,又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兩句話皆有深意。對於一個已卓然有成的文學作家而言,在創作走到某種境界之後,我相信他們會傾向於「老莊」一派的自然無為創作態度和立場。換言之,對於已然成一家之言的文學作家,他們的確有這個先決條件說出以上的話語,甚至他們會說出「修行在各人」這種高來高去的話,而不會提醒你們,這句話還有前一句:「師父領進門」(抱歉,筆者如此說,並未意味我「好為人師」,請勿做過度聯想與解讀。)。相反地,對於還在摸索階段的初學者,關於文學和創作,你們的概念還很模糊,經驗也還很有限,主要是因為你們還年輕,人生閱歷尚停留「隙中窺月」的階段。你們當然有你們的優勢:可塑性高、思維柔軟,不像我這種不老不少的中年人,思維逐漸「固著化」,骨質逐漸「鈣化」,失去變通的彈性。「年輕,自有無限可能」,我對你們的期許是比我們這代人更「腳踏實地」地去學習事物、汲取新知,那麼,當你們走到我這個年紀,我絕對相信你們之中的多數一定會「青出於藍而更甚於藍」,無論文學創作或學理研發,都能超越我和我們這一代人。這是我必然的期待,因為「文化是進化的」,是一代一代深宏、一層一層積累的。
對於你們,我必須以前行者的心情,盡到善意的提醒責任。你們不須把這種提醒當成「耳提面命」,這種對前輩作家心存謙恭的態度,只流行在我們這個世代及更往前的各個世代。「文無定法」,指的不是文章可以「想到啥就寫啥」和「想怎麼寫或怎麼掰就怎麼寫怎麼掰」,除非你的境界已經走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這時你才能「行雲流水,筆隨意走」。
至於「詩無定式」,就當代流行的自由詩體,的確已經解除了大部份所加諸詩歌的「形式」束縛,沒有古典詩詞形式上的嚴格限制:包括行數(律詩、絕句)、字數(詩經四言、古詩樂府五言、律詩五七言、楚辭八言)、押韻、平仄與對仗。但你們別忘了,詩歌共通的外在形式「語言」、「意象」與「音樂性」三位一體,以及屬於表達內容,內在本質的「情意」。詩歌是詩人的創造物,換中國詩人和詩論者的說法,詩歌是「意」(內容)與「象」(形式)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裡,從西方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包括:(1)從詩歌在文學史裡的系譜研究而言,有所謂的時間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空間的共時性(Synchronic)(2)形式上具體可見的「能指」(意符;signifier,即「符號」)和抽象卻可感的「所指」(意旨;signified,即「概念」),(3)在創作過程裡還有橫組合關係(syntagmatique)的「結合軸」(axis of combination)與縱聚合關係(paradigmatique)的「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4)在詞義與意境的探究裡,則有表達層和內容層的外部與內在層次關係,表達層就是「語言形式」,又稱為「表層結構」(suraface structure);內容層則是「思維內容」,又稱為「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如同一粒蘋果,形狀、顏色、香味等是它外部可見的表達層(視覺形式);香脆和甜味等口感(味覺內容)是它的內容層。(以上介紹,參見拙作http://ww3.myfreshnet.com/BIG5/literature/li_poem/100073043/index.asp?center=101074816.asp&page=100083841.asp
「詩要怎麼寫?」,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我們可以把它延伸出去,擴張地去想:(1)「詩如何才能寫出佳作」?或「如何能夠避免寫出劣作」?
(2)「詩如何能夠避免寫出劣作」?又可以挖深來思考:「要怎麼修改劣詩或段落間的敗筆」?
(3)「詩的創作有沒有方法論可以依循?可以事半功倍,少走一些冤枉路?」
前面兩道次命題,在此,我不打算以自己的創作經驗或心得來回答,因為自從人類開始有文字以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的創作經驗或心得可以「雄偉到放諸四海而皆準」。(在後面的逐首詩作品評論時,我會隨著論述需要,即時穿插一下我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但我得這麼說,文學創作的確存在著一座龐大的「方法論」資料庫。在詩歌創作方面,從中國傳統詩學的觀點切入,居於主核心位置的方法論,至少應包括:「語(文)法學」、「章法學」(篇章結構學)、「聲韻學」此三者;居於第二層內核心的,則有「修辭學」;處於外圍的則有「美學」;最外圍的則是「哲學」。從西方詩學的觀點切入,居於主核心位置的方法論,至少應包括:「語言學」(符號學的一個主要領域)裡的「語意(語義)學」、「語音(含音位)學」、「語法學」;居於第二層內核心的,則有「語言結構學」和「修辭學」、「敘事(故事)學」;處於外圍的則有「美學」、「心理學」、「語用學」、「詮釋學」;最外圍的同樣也是「哲學」(包含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等)。
看到筆者臚列的這些學科領域,你們心理上大概就已經先氣餒了,別這樣,我的話還沒說完,以上這些由內核到外延的學科領域,如果你只想成為一個快活自在的創作者,那麼你不須要每一門學科都花時間和心血去接觸(這是專職文學評論家的修為),只需對主核心的那幾門學科,重點地涉獵,具有基礎的和大略的概念即可。如果你想更上層樓,使你的詩作品能夠獲得詩評家的賞識與引介,那麼你應該去重點地涉第二層內核心的那幾門學科,同樣地具備大略的概念即可,這時,你已經具備可以被前行代詩人和詩評家評價為「詩人」的實力與條件(是否成為「詩人」,不是你自己一廂情願地「覺得是」或「說自己是」就算數,還得你的作品「質與量」,能夠通過前行代詩人及當代詩評家的公証和認可。)。除非你雄心壯志,想成為一代詩家,那麼就得再擴張出去,廣泛地涉獵第三層外核的學科領域,並至少以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厚實最外圍的「哲學」領域;同樣地,你只需重點地涉獵,具有基礎的和大略的概念即可。要大範圍地且深入地研究每一層的所有學科,並且完整而通透地由內到外,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因為你的壽命和精神體力不可能允許你這麼做,所以,除非你想跨過藩籬,像我一樣
走入學術研究領域,否則你不須要成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專家」(這時,你的頭銜往往不再是「詩作者」或「詩人」,而是比較嚴肅的「學者」了。)
作為一個「詩作者」或「詩人」,你不需要精通以上我所說的任何一門學科,只需要按照你個人的自我期許程度高低,去重點地涉獵各種層次的學科,而且只需要具備初淺的或者稍微有些系統化的概念。這是我必須再次強調的,因為你是個「詩作者」或「詩人」,不是文學這方面的「學者專家」。當你在創作的成長歷程的不同階段裡,依序遭遇到以下的幾種創作瓶頸或思考困境時,請記得我在這一篇文章裡,這一節的善意提醒,去重點地涉獵這些相應學科,或者同時向前行代詩人、詩評家請益(這樣會更便捷有效率):
(1)我寫詩時,經常得搜索枯腸,卻仍所得有限,在原地打轉。
(2)我寫詩時,非常依賴靈感,沒有靈感就得停擺。
(3)我寫出來的詩作品,讀者往往反應說「內容空洞」、「不耐咀嚼」。
ANS:如果是「生活歷練」和常識缺乏,我只能提醒你想辦法豐富你自己的生活。或者改變或者局部調整你現時的生活方式與坐息步調,結交一些比你年長、生活歷練較多的朋友,參加一些能夠增廣見聞的活動:文學方面如逛書店、逛書展,報名參加文藝營及寫作班,其他如登山、旅行、參觀美術雕塑作品等展覽,或去聽音樂會相聲、參加地方文化活動、培養若干興趣(如園藝、相聲)等等,充實你的生活領域,擴大視野和增廣見聞。
如果你已具備豐富的「生活歷練」和常識,那麼可能原因是你的「聯想性思考」、「創造性思考」這兩類「想像力」還沒有開發(激發)出來。這時,你不妨去涉獵「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和「美學」很接近),初步瞭解一些關鍵性的概念,讓這些概念教你如何「活化」你的想像力。
(4)我寫出來的詩,讀者往往反應說他們在許多詞語、句子和段落上,遭遇「有看沒有懂」,甚至「不知所云」的詞義與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
(5)我寫出來的詩,讀者勉強可以讀得懂或猜得到我的詞義和句義,但卻覺得很多詞語的用字遣詞、句子的組合和段落的組織,讀起不太順暢(或者有岔到氣的頓挫感)。
ANS:這表示你對詞義的理解、斷句、造句的法則和前後句子的組織等等,這些能力還待加強提升,不妨請教身邊比較有經驗的詩作者,請他們替你「按脈觸診」一下,也許他能針對詞義的釐清、語法的調整及段落的組織,給你一些具體的建議。不過,如果你有心想較全面性地瞭解,這時你不妨涉獵「語義學」、「語(文)法學」、「語言結構學」和「章法學(篇章結構學)」,這些概念有助於你「對詞義的釐清、語法的調整及段落的組織」。
(6)我寫出來的詩,讀起來不會拗口,感覺還稱得上通順,但是寫景寓情、敘事說理卻顯得平直呆板、深度不足,不僅形式缺乏變化,且表現手法(表意方法)幾乎只有慣用的那兩三樣(如譬喻裡的明喻、示現、摹況(摹寫))辭格,變不出新的花樣。
ANS:請你去找一兩本辭格介紹完整一些的「修辭學」著作,如黃慶萱和沈謙教授寫的《修辭學》專書,就書裡比較常用的辭格,取得概念上和用法上的理解,據此實地去豐富你的表現形式(形式設計:如類疊、層遞、排比、頂真、倒裝…等)和表意方法(如仿擬、轉化、婉曲、夸飾、映襯、轉品、雙關、倒反、借代、象徵…等)。從表現技巧方面去下功夫,具備了修辭學的概念後,你不僅有能力在形式設計及表意方法兩方面,去求新穎求變化,並且你還會有相當的能力去改寫前人或文友的詩作,把別人的靈感與智慧,「內化」為自己的創作養份。
(7)我的詩已經寫了好一段時間,修辭技巧方面也能靈活運用各種辭格,在行文時變化使用各種表現手法,但總覺得語詞(意象)選用得不夠貼切傳神,句子感覺不夠精警深刻。
ANS:恭喜你,到了此一階段,你已經告別「菜鳥詩作者」,晉升為「寫手級」之林。你可以大膽出擊,向平面媒體(報紙副刊、文學雜誌、詩刊)攻城掠地,建立橋頭堡,並且和更多詩壇高手在「文學獎」裡「比劃過招」了。
如果你的詩作品想在「文學獎」的競賽裡脫穎而出,你就必須比其他高手「語言更豐腴飽滿」、「想像更奇詭耐人尋味」、「意象更精準貼切」、「節奏更流麗優美」、「意境更高深遠闊」,換言之,詩作品整體的張力更強勁深沉。那麼,你就得多花些苦心在「詮釋學」、「敘事學」、「美學」、「心理學」等學門領域,有計劃有步驟地修練,同時參考那些在競賽裡脫穎而出的得獎作品,詳細推敲詩的行間字裡,每一個可能是你所沒有或待加強的優點,如果你的參賽經驗豐富,你甚至可以從最近幾屆別人的比賽得獎作品和你自己參賽作品裡,推測出評審們的「集體偏好」,往後的參賽,你就可以「投其所好」,來個「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了。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