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0 04:46:00| 人氣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殖民地裡的黑暗縮圖:論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黑暗的真理:纏繞意志的荊棘
「從同事、朋友聽到的全都是別人的風評、女人和關於金錢的事情。他們甘於現狀,拚命地尋找著掉在地上的一丁點享樂來享受著。陳有三雖然抗拒著他們,但每當和他們發生摩擦,卻不能不焦慮地觀望著自己的反抗而越來越遲鈍。當然,廖清炎留下的話變成黑暗的真理纏繞住他。在這樣的鄉下想要考律師,確實是荒唐無稽的。那不是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懷抱的海市蜃樓一般美麗的夢嗎?沒經過多久,不是已經意志上發生罅隙了嗎?」
廖君的「知識無用論」動搖了友三的信心,使他開始反省,陷入爭扎交戰中:「說要對立身處世出人頭地死心、要放棄知識的探求,而將我們年輕人的向陽性摘掉後,我們到底還剩下什麼?不是只有無意義的生命殘骸嗎?」友三這段話是「反詰」,同是也是對自己觀念的「扣問」。「在這樣的鄉村裡放棄讀書後的生活,不就像囚人一樣毫無意義的生活嗎?打算到同事和朋友那裏去,嘮嘮叨叨地饒舌著無聊的牢騷、身邊瑣事和金錢的事情,要這樣過日子嗎?與其要過那種無聊、傻瓜的時間,倒不如在家裡獨自毫無顧忌地躺臥著。還是要去賣淫窟擁抱瘦黃的女人們呢?…就算不是以不得不然的心情,僅止於為了要把公務以外剩下的空閑做更好的打發,除了讀書以外是沒有更有價值的生活。這就是眼前留下來的唯一之路。」友三接著以「對比」法,就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縱情享樂與甘於平淡」和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狎妓浪費時間與讀書打發時間」,進行價值判斷,他得出了兩個結論:【1】「即使累積的知識,將來會給生活不幸的陰翳,還是不會比擁抱賣春婦的生活更不幸的。」,追求知識比縱情聲色逸樂的下場,總會好一些。追求知識頂多徒然勞碌一無所獲,但絕不至於像沉迷聲色終致身敗名裂。【2】「唯有對於擁有新知識才感到一種自尊,才能俯視蝟集於他周圍的同族們。要他放棄新知識,簡直就是要將他還原於被某些人所卑視的同族。要把他推落入沒有教養而生活程度低的泥沼似的生活,對他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知識可以給予他自尊,使他站在高處睨視同儕、俯瞰周圍的同族人們,知識代表的是一種教養:較高尚的人格品質和生活態度與方式,不會重返低俗的生活泥淖中。換言之,知識或許使他在現實環境中一無所獲,但絕不至毫無益處,對於知識,友三仍堅持知識份子的道德信仰:肯定知識的道德力量(明辨是非善惡)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效用(自尊與教養)。
可惜的是,這兩個結論卻沒有支持友三太久,很快地他就被「接踵而至的打擊」打敗了。
二、接踵而至的打擊
陳友三「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決心」,並沒有被戴秋湖和雷德這些酒肉朋友解除,聲色場所中的紙醉金迷還不足以迷失有三的心性,他知道歡場中的酒和女人,不是他心中真正所需要和想要的。
搬到林杏南家裡租宿後,陳友三喜歡上林君的女兒(「對林杏南的女兒翠娥懷著淒惻的思慕之情」),當他鼓起勇氣向林君提起要娶他的女兒時,卻碰了林君一個特大號的軟釘子。林君先是肯定友三是個溫和而又可靠的青年:「像您這樣的人希望要我這樣的人的女兒,對我來說是沒有比這個更高興的啦。你的性情,我很了解,我女兒當然也是最高興的。」,隨即以悲情的訴說婉拒了友三:「可是非常遺憾,如你所知的,我的家很不如意,加上還有病人。並且我不久就會被革職。要是我失掉職業,一家人從那一天起就必須流落街頭了。這麼一想,雖然女兒實在可憐,但她要為一家人犧牲,要把她多賣一些錢。幸虧她長得標緻,先前就有鄰村的有錢人家來提親,目前已在洽談中。」
友三這時才覺悟,林君的想法和戴秋湖把妹妹「賣嫁出去」的作法殊途同歸,而林君毫不諱言他是要把女兒當犧牲品,在「買賣式的婚姻」裡賣個好價錢。林君的理由有絕對的正當性:他即將失業,一家人有流落街頭之虞。友三看清楚這個齷齪又無可奈何的社會,使得友三不得不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只能扼腕浩嘆社會的黑暗。從此以後,友三妥協了,同時也沉淪了,他開始放縱自己,經常去找戴秋湖、雷德這些「損友」一起喝酒,藉酒澆愁,讓「酒像火焰似地向身體內一擴散,莫名的悲哀和反抗就像蠍子一樣折騰打轉起來。」。酒,成為友三悲憤情緒的發洩:「陳有三不再給家裡匯錢,一直把理性和感情沈溺於酒中,而在那種生活裡,感到湧上來一脈脈陌生的陰鬱的歡樂。他放棄自尊、知識、向上和反省,而發現緊抱住露骨的本能、徐徐下沈的頹廢之身。」友三雖然在現實裡徐徐沉淪了,但他還剩餘著一些知識份子的堅持,一點點出自於自覺的精神的潔癖:「感覺到因厭惡這種醜俗的感情」,不去酒家找女人尋求慰藉,寧可選擇以酒精來麻痺自己悲憤的情緒,而不像雷德:一個擁有大學文憑的高級知識份子,完全沉溺於酒色之中,以酒和女人來解救自身的絕望。
「藉酒澆愁」當然是一種逃避現實苦悶的手段,在友三而言,是由於挫折感所引起的一種情緒轉移,他必須找到情緒的渲洩口
,即使如此的渲洩方式僅有短暫的麻醉作用。友三的「初戀」的確是被現實打敗了,情感上的不如意,只是加速他認清楚現實的殘酷本質,友三還沒有徹底的對自己絕望。
然而,「藉酒澆愁」與「上酒家縱情酒色」僅有程度上的差別,在這篇故事裡,本質上都是薩伊德所指責的「知識份子的逃避」心理下,所採取的某些行為方式:
在我看來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份子的逃避:所謂的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採取。(《知識份子》P138)
「自尊、知識、向上和反省」都是陳有三剛來到這鎮上時,
所採取的「主觀立場」,標示著他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雖然周遭的酒肉朋友一再地以聲色犬馬引誘他,雖然他的同學、朋友陸續和現實妥協,他仍爭扎抗拒著鬆懈和沉淪,一直到他的婚姻觸礁,這個「臨界點」出現,他才完全地認輸,向現實低頭,放棄自己原來的立場。
肆:爭扎無望的「絕境」
在日據後期,經濟不景氣的時空環境之下,於百業蕭條的小鎮上,發生在陳有三這類小知識份子身上的這則故事,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剛踏出社會的主人翁陳有三,受到身邊酒肉朋友的包圍和誘引,讀書考試的決心遭到滲透與侵蝕,內心出現一聯串的衝突與掙扎,決心出現裂隙開始動搖,終於因不敵失戀的打擊而放棄自尊、知識、向上和反省,並經常藉酒澆愁。這則故事會有這樣的「結局」,就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了。
謀生不易的大環境,塑造出知識份子對生活消極悲觀的「集體潛意識」:無論是艱苦煎熬、爭扎求生的蘇德芳、林杏南這類人,或者是及時行樂、聲色犬馬的戴秋湖、雷德、廖清炎,甚至是空有理想抱負的陳有三和林杏南那體弱多病的長子,這些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他們最後都殊途同歸地匯集成「爭扎無望」的集體潛意識。
作者龍瑛宗精心地營造了一個爭扎無望的「人間絕境」,傳達出如此的主題:在這樣的一個條件惡劣的絕境裡,任何一個知識份子,想要藉著讀書和知識力爭上游,取得較高社會地位,擺脫現實裡不如意的生活泥沼,這類的「個別意識」,注定都將淹沒在社會上瀰漫著的這片「爭扎無望」的「集體潛意識」中。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個人,在面對一群酒肉朋友的朝夕的誘惑下,在見證了許多向現實妥協的不幸實例後,終不免被現實「同化」的命運,個人的精神意識逐漸被滲透稀釋,以致於消失於無形。這則故事相當程度地投射出作者「反烏托邦」(Anti- Utopia)的現實觀照。
結語:
在每個時代裡,知識份子這個族群,往往扮演著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推手,然而在龍瑛宗營造的這個「爭扎無望」的大環境下,〈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一再地提醒讀者:「這個小鎮的空氣是可怕的,變得像腐爛的水果。青年們彷徨在絕望的沼地裡。」
而在這樣一個無可奈何的「絕境」裡,知識份子的遭遇尚且庸碌如此,農、工階層的悲慘情境就更可想而知了。

【註釋】:
註1:「這篇小說主人翁『阿四』從實習到返鄉自行開業,所遭遇的一聯串的不愉快經驗,主要為『種族歧視下的差別待遇及法律加諸醫生的種種限制』,使得〈阿四〉這篇小說帶有濃厚的『自傳性色彩』。」參見筆者拙文:〈賴和小說中的文化反抗與政治反抗〉(2003年初稿)。
註2:「第一,是來自經濟觀點的對現狀的不滿。這被計算的他的生涯,在多夢想的時代裡簡直是不能忍受的。比什麼都確實的是提薪一年一圓這件事,就算十年後,月薪也不過三十四圓而已。要是在這期間結婚,勢必不能不變成像前輩蘇德芳為生活所逼迫的一副悲慘的殘骸。」參見〈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主要參考書:《知識份子論》,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
單德興翻譯,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六刷,2000年2月出版。
※參考論文:
【1】艾柏特‧梅密(Albert Memmi)〈殖民者與被殖民者〉。
【2】艾德華‧薩伊德〈復仇無法消滅恐怖主義〉。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