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們,自己填詞十七年,由於祇是抱持玩票性質的緣做,算不上有甚麼成績,都是滿故紙堆爛字,興趣使然而無聊打發時間。另一方面卻不懈堅持着,過程停停走走及跌跌撞撞,並不順暢,但這是辛苦而值得的,有點精進,也有點心得,說不上專業,藉此隨便跟大家談論一下。
一.以文載道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於《報任安書》有云:“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見來者。”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心中有不快事,才能有莫大的原動力鞭策自己撰寫好作品,擺正絕不放棄的長久堅持心態,薪火永續,這是以文載道的傳承精神,也正是為文者的執着本心。毋寧作者抱持偉大的悲天憫人胸襟,但至少擁有體察民間疾苦的博大情懷,多加關心社會狀況,為民請命,不平則鳴。
二.互為文本
詞學當中有互為文本的作用,作者填詞有內在潛能,但未能成為至好的成品,需要通過讀者鑒賞再創造,詞作才可發揮應有光熱。“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此句名言出自清代詞家譚獻記載於《復堂錄詞序》,他肯定讀者在鑒賞詞的過程當中的再創造,並尊重讀者在鑒賞詞的主觀能動作用。
三.雙性概念
詞有弱德之美,詞學當中新近有個雙性概念,可以解釋清楚為何過往部份詞作當中無棱與曖昧(ambiguity)的本質,即是作者的心理定位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詞學名家葉嘉瑩曾經首度引進如此西方科學觀點,詞有弱德之美,詞本來就是唐代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歌筵酒宴寫給歌妓女伶演唱的歌辭,後來從北宋至南宋經歷巨大邅變,士大夫及通曉音律的文人進而發展,才將之詩化及賦化。
四.情景交融
詩言志,詞言情。詞為佳作需要情景交融,當然包含物景、情景及意境,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過詞以境界為上,奉為金科玉律。其實填詞做到有境界很難,在此毋需贅述。然而至少填詞能夠做到句子通順、構思內容不偏離邏輯,符合現實生活的標準,較高層次的便是情景交融,即如以不俗的筆法營造美好的畫面或者情節,從而吸引讀者的視線鑒賞,感染大家有進一步的聯想。
五.通感與蒙太奇手法
以前有人會對南宋詞家吳文英和玉沂孫某些詞難懂,有時對於箇中情節感到莫名奇妙,東寫一個場景,西寫一個片斷,時空交錯,看似無序的穿梭其中,如何拆碎七寶樓臺,其實看大家如何對待,可以是七寶樓臺,也可以不是,視乎大家看法。文學作品當中存在着大量運用“視錯覺”(鏡花水月)及“通感”(好風碎竹聲如雪)的手法,這樣絕非偶然現象,當許多文學愛好者都在進行相同的文學創作時,自覺或不自覺的都會朝着更高的方向去發展創作,因爲他們已經不滿足原有的成就,或者說在心裏已經厭惡千篇一律的雷同手法,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也稱思維慣性)的寫法就這樣不謀而合的流傳。“視錯覺”的寫法是利用光與影的折射把貌似不合理的現象變成合理的事物,這方面的作品可以說是數不勝舉,經常給人一種夢幻那般的新鮮感覺;而“通感”的手法就更妙,利用五官的真實感受換位從而獲得另一種相對奇妙的感受,比如詞句之中遠山近巒霧景、風聲、品茗村莊綠茶、花香與下雪的寒意之間的轉換,就是引領讀者感受箇中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知覺之間的轉換,視錯覺與通感這兩者,要通過深入品味才能夠領悟其中絕妙。
宋詞也講求蒙太奇效果為上。蒙太奇來自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來是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以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及表現手段之一,即是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及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是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在電影製作當中,按照劇本所要表現的主題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將其有機地及藝術地剪輯、組織在一起,使之産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及快慢不同的節奏。蒙太奇,那些指畫面與畫面的繼承關係。
廣義的蒙太奇思維可用於一切文學藝術。最初提出蒙太奇理念的俄羅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主張以一連串分割鏡頭的重組方式,來創造新的意義。他分析了俄羅斯文學家普希金和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作品後認為,文學、戲劇及繪畫當中都存在着蒙太奇。
六.打破固步自封
其實在堅持自己保留原句意韻的原則上,可以適當違規操作。經常聽到某些人說“不以律害意”或者“不以律束縛思路”,這真是一種巨大的諷刺,如果把詩詞比作游泳,那麽格律就是其中必要的游泳技巧,從不掌握相關的技巧卻能游泳,這不是諷刺及自欺欺人又是甚麽?毫不客氣的說:像這種紙上談兵之流若果真的下深水,祇能淹死,畢竟理論總是要通過實踐的。玩詩詞掌握相關的格律並不是要以此為事業,而是這些都是必要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習能大致瞭解詩詞的源流及相關的概念,這樣有助於詩詞創作及賞析。反過來說,如果走到了極端反面,認為時時刻刻講究“律”就是正宗,以致有時到了不得不破的時候,比如靈感忽現構思出了好句,但不合律,也還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也是一種悲哀。
七.自我創新
有一位名叫負棺人的文友曾經在《白薯詩詞話》文獻當中寫道:“有一次我在做夢,夢見我在轉着石磨,我轉了很久,自以為磨出了許多東西,結果一看磨槽邊卻是空空如也。於是當時就想,怎麽可能呢?我轉了這麽久,怎麽會沒有結果?後來突然間看到,雖然我轉了很久,可是我並沒有在磨眼中放入要磨的東西(比如米),所以我祇是在作無用功。夢醒了我在反思以前:‘長久不變的遣詞造句,在思想內容上並無新意的作品,原來祇是在轉空磨。’”
八.抱持謙卑中庸心態
恃才傲物與詞窮,江郎才盡或者胸無墨水也是一種距離,即如貧窮與富有也是一場病的距離;在追逐富有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與生命呢?放諸使到自己更加有才能的時候,何不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狀況健康?心魔作祟,莫不悲哀,這是心靈上的不平衡,需要找到一個謙卑中庸的心理平衡點。《論語》季氏第十六章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砥柱銘 黃庭堅 [北宋]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
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閑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
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里;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
吾友楊明州,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于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優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註:圖中書法墨寶為北宋文人黃庭堅砥柱銘作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