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作為芸芸眾生中一對男女戀人約定俗成的美滿歸宿,並由此誕生一個幸福的家庭。隨着時代不斷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逐漸變遷,婚姻僅僅是開始接受試煉的階段及飽歷滄桑的過程,她滲入更多錯綜複雜的家庭問題及情感糾葛,足以衍生出不同的結局。通過閱讀家庭治療教授李維榕撰寫的《婚姻:多人之舞》這本書,讓大家對婚姻有一個更透徹的瞭解,並可以體會箇中豐富多彩的悲歡離合及更深層次的人生意義,作者以其專業身份及多年來接觸到的千奇百怪個案所累積的經驗總結,向大家展示各種婚姻問題,並賦予婚姻全新的詮釋。
童話世界裏的王子和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祇是婚姻生活的開端,從來也沒有交代以後雙方的結局結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微妙又糾纏不清,不同的夫妻亦會產生獨特的化學反應,一旦兩人弄不好彼此的關係或者大家生活上磨擦日漸加深,婚姻就出現問題,而且情況各不相同。倘若新婚夫妻在未來日子面對生兒育女的問題,這個家庭亦隨之變化,待到子女慢慢成長,父母與子女又會形成新的人際關係,人需要人,但是人更需有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尤其是有青少年的家庭,更需要親屬之間的界限分明。萬一子女自小受到父母無微不致的呵護,哪怕是子女雞毛蒜皮的小事,父母也要緊張而去管教他們,久而久之,這些青年將會無法在父母面前感到有安全感,因為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當然也不可能有自我或者個人的私穩。為人父母的智慧,就是明知孩子會跌跤,儘管讓他們出外闖蕩,要讓他們找尋自己的道路,給予互相之間的私人空間,子女的成長及個性獨性有賴父母懂得放手的藝術,假如一不小心,父母過度的關愛就會變成孩子的牢籠。
很多家庭問題都來自父母因循於傳統的養育及教導孩子的固有模式,日子越久越一成不變,作者從家庭治療理論角度去考察這些通病,也借鑒著名的心理治療師的心得,由另一個嶄新的層面分析及解決問題。家庭治療理論家布宏認為,很多心理病都是因為與家庭內的情緒混淆不清所致。病人總是以他人的感覺為感覺,在長年累月的情況下再也不知道自己所感所受。而布宏的治療方式就是要病人把自己從家庭鐵三角的位置中解脫出來,不再以父親或者母親的感覺為感覺,不再拼命維持父母那已經不可能維持的關係,不再把父母的矛盾變成孩子病人的矛盾。布宏所訴說的怎樣走出家庭鐵三角的心路歷程,的確是項創舉。患病的孩子感悟到心之甦醒後,即使相信現在少去找尋自己的生活還不算遲。否則他們的心早已不屬於任何地方而懸空着,因此長期都很失落,極有可能一生都是如此憂鬱。成長的確是痛苦又富價值的,縱使未來仍不是自己能掌握,但是現在他們知道可以有很多嘗試,有很多選擇,不用再停留在一個空間中而被困着,勇於去經歷別人青春期的生命,從而找尋到自己的力量發掘生命的趣味。
其實世界上各式其式的家庭問題,都是歸究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調和或者出了毛病,當中包括家庭暴力、子女偏袒父母任何一方、婆媳交惡、夫妻反目及孩子自閉等問題,都是某些人與對方的關係僵化了才變差,當然要找尋根源對症下藥,除了心理治療師的努力之外,問題家庭成員的坦誠、傾訴心事、面對面對質及自我態度改變也是必不可少的配合。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作者亦如實記錄下來,並非每個個案都是成功的。
環顧坊間認為的“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的金科玉律,則盡信書不如無書。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很多案例所得體會,或多或少的,某些出了問題的家庭竟然被溝通與關懷的信念捆綁得不能動彈,結果是惡性循環。一個犯了罪的青年,問起因由,其母親說是因為父親不懂得與兒子溝通。父親救子心切而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要求清算自己,這是他的問題,其實並不是說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無關,但是並非每個不能與父母溝通的子女都會犯法,無論家庭關係有多惡劣,總不能漠視青年人自己的責任。每次見到這種案例,總禁不住去想,從前大家沒有把溝通看作為教子方程式時,起碼會集中注意力去處理一些問題行為。雖然那也不一定是個有效方法,但是總比本來已經反叛的青年人覺得不必為自己一些行為負責為佳。很多人以為父母管教的方式不相同,造成孩子難教。其實世上哪有絕對相同的父母?無論父母怎樣扮作同一陣線,孩子也知道父母並不會一致的。最教孩子難過的地方,是父母之間的怨恨、父母的互相抵觸、互相不尊重,那種長期充滿恨意或者哀傷的家庭氣氛,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敵人。不和的父母偏偏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兒女身上,也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都轉移到兒女身上。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着家庭的眾生相。如果要鏡子清明,父母就要仔細思量,努力創造一個家庭的新形象。在一個家庭裏,父母子女是不斷地互相接收信息的,而且不全是靠說話表達,所謂“身教”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特別的家庭成員的厭食及暴食症個案,很多心理治療師也一籌莫展,作者亦有一番新奇的見解,抽絲剝繭地分析。有一位患了嚴重的厭食及暴食症的病人梅利形容過自己是一個洞,無論怎樣塞下食物,都填不了那個洞的空虛,最終她想通了,她不是洞,而是個垃圾桶!作者倒是認為,洞是個人問題,是一個人心底裏的恐懼、徬徨。垃圾桶卻是別人不斷給你塞垃圾,兩者截然不同。病人梅利表示自己接受了很久的心理治療,始終不敢面對心中的一個結,始終用折磨自己來保護一個人。原來梅利發現父親在自己辦公室與女同事連大門也不掩上去鬼混,這比男人有婚外情更可惡,梅利沒法接受大人的雙重道德標準,她跟隨父親工作時還不到20歲,梅利以為了保護父親而守着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而賣命,結果荒廢了自己10年的健康。梅利終於明白過來,把心中積壓多年的垃圾打掃乾淨,即使父親不贊同,她總算是打開了心中一個結。人人都知道父母保護兒女,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兒女也會保護父母,祇是後者往往徒勞無功。結論是,兒女要忍氣吞聲,也許在家庭的關係層面上,人人都是一個垃圾桶,一年四季,塞入了不少骯髒怨氣,時常清掃,是身心健康之道。而且垃圾桶清除了又會再塞滿,祇要有垃圾桶就會有垃圾。也許你愈愛護的人,愈會塞垃圾給你,也許連你自己都會為心愛的人製造垃圾。儘管如此,做垃圾桶還是勝過做一個空虛的洞,起碼前者可以來一次大掃除,後者卻是無邊無際。因此,你不但要清理垃圾,還要仔細分類,屬於自己的垃圾就要自己負責掃除,不是屬於自己的,可千萬別算到自己頭上來。
婚姻是需要成長的,千萬別以50年不變的態度來看待婚姻,因為長不大的婚姻,將會成為夫妻任何一方的詛咒。婚姆是夫妻之間要保育的一個孩子,從而日積月累成長,時而受影響而變成一個頑童,當婚姻遇到阻滯,或者是營養不良時,所有人都會被婚姻的病痛籠罩。假如夫妻兩人都是死守着一個不能變動的位置,他們的婚姻因而遍體鱗傷,在他們面前奄奄一息;但是他們看到的,祇是指向對方的一股怨恨。為你所重視的人而改變自己,是一份最好的禮物,這是作者一再強調的婚姻真諦。夫妻之間也必須避免任何一方出現最傷害婚姻關係的3種表情:一是鄙夷、二是悲傷、三是冷漠。夫妻遇有不稱心的一件事,不妨去尋求另外5件樂事去填補遺憾,夫妻互相贈送精緻禮物、闔家去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唱會、闔家食一頓美味的家常菜、闔家去旅行、闔家參加公益或者親子活動,雖然實際上很難用這種等量的阿Q精神去拯救,但是多做樂事取悅對方彌補不快,的確是婚姻心靈上的調劑良藥。正如作者開宗明義闡述,生活告訴我們,孩子的故事就是家庭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就是婚姻的故事。從夫妻帶着各自的家庭文化走到一起開始,這個婚姻就在建構着一個特有的無形之塔,不同的家庭又在塑造着不同的孩子。而組織這樣一個盛大的多人舞會,每個人都得合理邁出腳步,隨着舞蹈節奏,彼此一環緊扣一環地有條理地演繹,互相的扶持、勉勵及爭取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互相磨擦及不協調亦在所難免,家庭成員要如何從這個多人之舞的不協調場面而勇於去面對及適當地克服,從而蛻變成一場精彩繽紛的快樂舞蹈,這是家庭成員最重要去學習的課題。
作者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事業的心理治療知識及一顆包容的愛心分析了特別的家庭問題,即如兩對同性戀者各自有丈夫或者妻子和一位朋友怎樣成功養育一名孩子的故事,這是北美洲另類家庭的眾多真實例子的冰山一角。又如北美洲有10000個代孕母親,租借出她們的子宮,讓不孕的夫妻的胚胎在她們肚子裏成長然後出生,而不孕夫妻在孩子仍在代孕母親腹中時就離婚,誰也不想要孩子,部份代孕母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把孩子養下,成為特別的單親家庭。另有一樁美國借產官司,夫妻都是律師,在聘用代孕母親時在合約上寫明要一個孩子,結果發現是雙胞胎,夫婦堅決祇要一個孩子,代孕母親不肯順從而被控告違約,弄得滿城風雨,可是生育不生育,並非祇是夫妻兩人之事,道德、倫理、法律、人情、社會、家人、借產婦,甚王全人類,都可能與你的決定扯上關係。再如已婚夫妻任何一方擁有互聯網上的虛擬情人,他或者她不單是婚姻中的第三者,其最大殺傷力,是更加會造成一種強迫症、一種心魔、一種新的病毒。怎樣從網上情人手上把自己的愛侶搶回來,將是高科技時代很多婚姻關係的生死門。要麼夫妻務求同偕白首,要麼結出幸福婚姻的美滿果子,必須共同攜手對抗新時代破壞婚姻的衝擊力量,愛和付出是夫妻之道的原動力,倘若夫妻能夠用這種方式互相支持,就可以共同度過婚姻的難關,闖出一片新天地,從而彼此珍惜眼前人。
婚姻的過程及結局都很玄,沒有人可以預知是成功或者失敗,但是的確是有補救的適時療法,關鍵是建基於夫妻的愛和付出如何去互相維繫、發揮及撫慰對方,各施各法都是大同小異,同時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末了,借助作者一位名叫祖安奴的愛爾蘭朋友那首短詩揭示婚姻的真諦:
欲望是一個游人,
即使在他自己家中,
無論有伴或者無伴,
愛是觀察細微的過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