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21 08:28:55| 人氣3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書學探微——從當代審美文化看書法傳統(三 兩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 兩漢
對於漢代的審美意識,須從空間與時間兩個角度來探討。有漢一代,前後400餘年,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時期。
中國歷史進入全面發展的漢代,國家的統一、境界的發展、社會的需要成為一股強大的推動力,使漢代文學藝術在這一時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由三代文化的“純貴族”精神文化(意味著量少、欣賞群體小)向各個階層各團體擴大。這種文化上的突變,必然意味著其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文化的吸納與改造,即對小傳統(俗民生活)的吸收改造,如此才能在短時間內即呈現輝煌燦爛的景象。
但在看到這一切繁榮的同時,必然出現一些問題,例如由於主導思想的首先確立,詩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關係還不曾磨合,顯現出顯而易見的矛盾,漢藝術作為相對獨立的聲樂、造型藝術又按著時代的潮流不可遏制地向前發展,從而完全難以用儒家經學理論規範。這種藝術創作實踐與觀念的分流在漢代如此明顯,使漢代整體文化像兩匹並駕而不齊驅的烈馬,各自向前飛奔。然而這正是漢代文化的藝術魅力所在,它的藝術對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影響,它的儒家詩學理論在中國詩學史上的奠基作用,它的漢大賦的洋洋大觀為後人力不能逮,都以它卓然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漢代的審美意識、時代精神。
漢代的美術形式頗多,有上承先秦的帛畫、壁畫、漆畫、雕塑、工藝、青銅等,也有自漢代興起並興盛的畫像磚石。種類繁多,其中尤以畫像磚石為其大宗。它可以說是我國一種最古的大型版畫藝術。在我國古代美術史上,從原始社會開始,真正形成比較完整,而具有民族藝術風格的,應首推漢畫像藝術。相比於前期的彩陶、青銅器的獰厲及圖騰的神秘,它更多現實生活的自由奔放,相比于魏晉以後佛教藝術充斥雕刻造型藝術領域,它少了外來文化在觀念上、藝術技巧上的影響,它是集前代彩陶、青銅器、雕塑、帛畫、壁畫成果,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具有中國本土藝術的風格,並對中國美術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
縱觀中國繪畫史,其前期(宋以前)一直力求如何把外界事物的形貌儘量“摹仿”的象真(寫實)。但往往力不從心,“寫實”的能力較之西方藝術還是略遜一籌。其二,是中國獨有的審美觀念的產生,即不自覺地以“氣韻生動”為評判美術作品優劣的另一標準。“氣韻”是中國古典美學中深具民族特色的範疇,指的是審美物件的內在生命和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概念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兩者的關係相輔相成。我們稱漢代藝術體現出“氣韻生動”的特點,在於漢代繪畫在注重傳神表達客觀物象的同時,而且還注重表達其中蘊涵的律動之美。
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堪稱這一原則的典範,它們在造型上注重大體輪廓,力求簡潔的結構,給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覺,它們多用“因勢象形”的手法,不求畢肖,而是簡潔、概括地表現出各自的精神氣質,這些巨石雕成的人或動物大部分處於躍動前的伺機狀態,動態地體現了群體的力量。
漢畫像石刻具有質樸、深沉、渾厚的藝術特色。這一特色在漢畫像舞姿中得到充分發揮。漢畫像樂舞石主要以石刻線條來描繪舞蹈形象。漢代民間藝術家以刀代筆,縱橫捭闔,創造出的石刻線條簡練遒勁,流動自如,具有舞蹈的動律感、節奏感,呈現出一種力的壯美。
從漢字的發展上講,秦統一六國後,把文字統一成小篆體,這是一種由不規範到規範,有縟變簡的第一步。進入漢代後,隸書代替了小篆,它不僅把曲筆變成直筆,而且大大簡化了字形,是將象形化的漢字向符號化轉變的一次革命。這種新的書體比篆書更能體現提按轉折、徐疾輕重的變化,因此也更加藝術化。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漢代藝術發展的結果,即簡練的線條、概括的結體、重神韻的整體表現。
漢代的藝術是線條的藝術,它從不注重細節的刻畫,漢代的隸書也是如此,它不在乎結體的方正、用筆的圓潤等,而在於線條的活潑、生動,在於線條有強烈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強調的是率意。誇張的形體美,帶出了奔放的感情。特別是居延漢簡的書寫者們,他們身處邊關,生活艱苦,常與敵人周旋,其心置生死於度外,反映書法上就必然是狂狷之氣。請看居延漢簡中,“史”的一撇、一捺極長,寫得也奔放、誇張;“當”、“相”等字,寫得極率意,充分表現出書寫者坦蕩的胸懷和高遠的境界。
東漢隸書雖有規範化趨勢,但也多有古拙與氣勢,如《封龍山》、《鮮於璜碑》、《衡芳碑》、《西狹頌》、《石門頌》、《張遷碑》等,寫得或勢態開張、或古拙雄厚、或氣勢弘揚、或筆勢偉岸、或體勢疏宕,如此等等。漢代的書法特點就如同漢代的其他藝術一樣,追求的是表現生命力的氣勢、宏偉博大的氣魄、樸素古拙的精神,其手法是誇張的,富於浪漫色彩的。

台長: 玉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