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8 13:24:47| 人氣2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香一柱祭屈原---古典文學理論作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香一柱祭屈原
――重讀《離騷》有感



扎紅繩的是紅豆棕,扎白繩的是白米棕,……
一、二、三……
數甚麼呀!一串五個,這一串拿去給隔壁阿婆……
從小我就愛吃棕子,愛看嬸嬸們包棕子,愛聞煮粽子時鍋裡散出的香味,我對屈原的認識也就是從粽子開始的——
看著嬸嬸們手指飛快地轉動著棕葉,牙齒咬著棉線,三五下一個粽子就誕生了,她們的技藝在一個小孩子眼裡可神了。我纏著她們教我,可惜我的手太小,棕葉又長又寬無論我怎麼努力也包不出一個像樣的粽子來,沒耐性的我急得直哭,於是大嬸一邊哄我一邊教我唱︰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煎熬。
記住,長大了要像屈原一樣做個有骨氣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屈原的名字。嬸嬸見我不哭了,就一邊包棕一邊給我講屈原的故事,我聽著聽著卻又哭了起來。這下可把嬸嬸們給逗樂了,她們說我多愁善感將來也能像屈原一樣做個詩人,於是屈原的名字就像一粒種子埋在了我稚幼的心田裡並陪伴我一起成長。但道聽途說總比不上親身經歷,要說得上理解屈原那還是從我讀《離騷》開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人,這是多麼顯赫的出身,難怪屈原要在他自傳的開篇第一句就述說家世。一個寅年寅月寅時出生的孩子他的一生是否特別幸運?我想屈原的父親當時一定是欣喜若狂因此才給他取了個非同凡響的名字。的確屈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那樣〞正則〞、〞靈均〞但其背後卻是個很不幸的故事。
初讀《離騷》我就被它絢麗的辭藻所吸引,〞江離〞、〞辟芷〞、〞宓妃〞、〞二姚〞、〞琪驥〞、〞鷙鳥〞、〞望舒〞、〞雷師〞,香草美人、靈獸天神,這些比興的物象看得人眼花繚亂,令人不得不贊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我彷彿站在詩歌殿堂的門口,推開朱漆的大門看見的是一個氣象磅礡的世界,仰天而望,詩人正騎著飛馬向我招手說︰〞來,吾道夫先路!〞
誠如劉勰所言〞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文心雕龍•情采》),如果一篇作品圖有其表,那就失去了它的真面目――情。按照宇文所安對《原道》篇的理解,語言就是〞情〞的外在表現,如果抽去了〞情〞,文章就像一個空殼子,連存在的意義都沒有。如此說來那千古名篇不就徒有虛名?
〞離騷〞,遭憂也,即一個遭遇讒言中傷者的抒憤之作。詩人自幼就發奮努力注重修養,他在《九章‧涉江》中說︰〞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正因此他很快就在貴族子弟中脫穎而出,年紀輕輕就已被楚懷王任命為左徒了。屈原滿懷政治熱情,大刀闊斧想要實行改革,讓祖國可以富強起來,以至於統一中原達到所謂虞三代之治的〞美政〞理想。但是改革的憲法還沒頒佈他就被小人誣衊……
詩人眼睜睜地看著祖國一天天的衰敗,割地、讓城、屈膝求和,懷王客死敵國而襄王不但不吸取教訓反而和秦國聯姻還把自己流放!悲愁、憂怨、憤懣不平涌上了他的心頭,無法抑制的激情化作創作的動力,寫下了抒情長詩――《離騷》。在這樣一個歷史前提下再讀作品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神話般的世界裡找到絢麗之下美的本質――生命的情志。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可見屈原自視甚高,優越的出身讓他引以為榮,天資的聰穎令他從小就顯出與眾不同的氣度。〞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他夜以繼日的修練自己,以至於很自負的告訴眾人〞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站立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陶醉於祖國秀麗山水的美少年,〞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這片自己深愛的土地上駕馭理想的駿馬馳騁千里。高潔的志向化為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氣息貫穿在玲瓏剔透的文字間,正所謂〞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性情〞(《文心雕龍•體性》)。
當詩人的理想受到第一次衝擊的時候,他發出〞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的誓言。面對群小們的惡意中傷,詩人並不把它放在心上,其心所牽只在國運〞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身為貴族,屈原心中除了楚王還有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的政治理想並非建立在一個抽象的國家之上而是把〞民生〞作為實踐的基礎。即使從握有實權的左徒貶任為虛職的三閭大夫再流放荒地,詩人也絲毫沒有動搖過他的原則、放棄他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自死不渝,堅貞不屈是詩人面對艱難困苦的態度〞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竊以為《離騷》經久不衰的感染力正是來自其風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文心雕龍•風骨》)。
在作品的最後一段詩人清楚地表達了他以身殉國、殉理想的決心〞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對於屈原的死後世的爭論喋喋不休、褒貶不一,貶者如揚雄在其《反離騷》中批評屈原何必自沉,褒者則以注釋《楚辭補注》聞名的洪興祖為代表。洪氏批評賈誼為賦以吊屈原,不過是哀其不遇而已,缺乏思想境界。他為屈原辯護說詩人雖然被放逐,但徘徊不離開楚境,其意在於就算活著不能據理力爭諫言楚王,死後也望能感動君主希冀他悔悟而棄暗投明。可見屈原雖死而猶不死也!
一篇《離騷》就像一齣悲劇,詩人除了表達對於個體生命和國家前途的憂慮外,更多的是表現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氣魄,作品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這股積極超越的衝動力,它甚至可以超越肉體的生命。〞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詩作所呈現的是在困苦中益發顯得崇高的精神的自由,就像悲劇哲學家尼采說的︰雖然是個體的毀滅、死亡,但肯定的卻是超越於死亡之上和變化之上的勝利的生命。作品千古不散的魅力即是〞永恆的生命〞之力,讀《離騷》的感受就是一種〞神〞飛九天與詩人一起經歷精神上不斷超越的享受!
遙望屈原遠逝的背影,勾起了我對有限生命的無限感慨,也引發了我對死亡的思考。
胡塞爾的現象學要求我們〞回到實事本身〞,可是對死亡的思考只能是對他者死亡現象的反思。死亡是不可見的,它永遠無法呈現在我的面前,當我意識到死亡時那只是表明我還活著!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對此有精闢的分析︰死亡的存在意義是〞投向死亡的存在〞。我的死為我存在的絕對有限性給予意義。當屈原在去與留、生與死的邊緣上徘徊時他要進行的思考就是給自己的生命下一個剛健有力的注腳。
列子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當我真實地思考著死亡問題時,其實就是透過死亡來思考生命。先哲們用他們的智慧照亮了我的前路,我不再恐懼自身死亡的黑暗陰影,那不過是太陽下的一個投影,何足掛齒?
然而冷靜的哲學思考不能代替真實的生命體驗,沒有任何哲學或宗教可以解決失去至親的痛楚。當然我們哀悼的已不僅僅是至愛的離去,而是隨著他的死亡被強行帶走的我的生命的某一部分。那就是愛!
孔子是拒絕談論死亡的。我所擁有的是此生,我的任務是履行我的使命,關懷現實的人生,這才是活著的意義。至於我則喜歡上了思考,一邊思考死亡,一邊思考人生。
今天我想起了屈原,於是點上一柱清香,隨著裊裊上升的煙縷,我的思緒也已飛出九霄雲外……
因為有愛,死亡才有意義,屈原愛自己更愛他的祖國;因為有愛,活著才有意義,我才能用自身的感悟去體驗《離騷》的生命激情!

台長: 玉堂
人氣(2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境界說的異化與回歸(上)---古典文學專題作業
此分類上一篇:情深意切---古典文學理論作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