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菲
——論傳統藝術精神的現代意味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離騷》
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滿腔憂憤藉著《離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那份震撼人心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隔著遙遠的時空激盪著我。在兩千三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在讀范曾的《毋忘眾芳之所在——論二十世紀美的誤區和古典主義的復歸》時我同樣感受到作者的憂憤,所不同的是後者是被那〞醜惡的藝術〞激起的憤怒。
〞我們決無與藝術上以丑為美的觀念有任何的談判條件。那些極其陰暗、表現人類凶殘血腥和荒淫無度,表現心靈曲扭變態和仇恨一切,欣賞社會整體失序和人倫全面喪失,以恐怖殺戮為英雄,以亂性無恥為至樂,仇視往昔人類所有美好的整體記憶——屬於全球的寶貴傳統,這已成為20世紀的文藝上排空的濁浪。〞【1】范曾認為20世紀〞以丑為美〞是一個普遍現象它不僅存在於藝術界而是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造成這一惡果的原因在於人們對傳統的遺忘和排擠,對人性醜陋一面的寬容。
范曾是旅法的中國畫家他的這番言論不禁令人想起同時也在法國的高行健。在高的《另一種美學》裡處處可以找到兩位畫家不謀而合的觀點︰
范︰古典的東西已然過時,資本的發展永遠追逐商品的〞新〞,至於是否〞好〞,那絕對是其次的,至少藝術市場的規律在二戰之後確實如此。【2】
高︰當代之新,不在造形手段和藝術表現上,更〞新〞的卻是對藝術的觀念,把訴諸視覺的造形藝術的形象連同形式也一併拋棄,當然無疑是對造形藝術本身最徹底的顛覆,弄得只剩下展覽場所和展出的物通常是一些最常見的現成品的裝置。【3】
范︰現代美術館——蓬皮杜美術館,則是丑的所在的典范作品。……苟有火災,每一個管道都是送氧助燃的最佳通道,而清潔工的埋怨之聲將千秋萬代不絕于耳。【4】
高︰而現代藝術博物館應該陳列的反而是垃圾,還真陳列過,各種各樣的垃圾,但是恰恰美不該進入現代藝術博物館。【5】
范︰利奧達則繼之教人們放棄價值,一切傳統的為人類所珍惜的道德、審美、技巧、規則、範疇等等,都在〞價值〞這無所不包的囊袋之中,通統都可扔掉,扔掉就是最大的創造。否定一切,你就佔有了一切,這就是沒有道德的道德、沒有藝術的藝術。【6】
高︰尼采式的超人藝術家何曾想到,對傳統的價值觀的掃蕩竟弄得藝術家和藝術都被掃蕩掉了。【7】
兩位畫家都認為現代藝術唯〞新〞是好,現代美術館裡陳列的是醜陋的〞垃圾〞,人們對傳統價值的否定以至於連自己也給否定掉了。於是范曾借屈原的〞眾芳之所在〞來提醒人們——別忘了〞美〞就在你眼前,天地之大德、自然之美不可言喻;藝術家們為什麼要追求痛苦呢,重投自然的懷抱吧,它永遠是你藝術生命的源泉。〞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我彷彿坐在醉翁亭上傾聽著從范曾的抱沖齋到拿普樂城堡(高行健被邀請到法國古城堡裡寫作此文)此起彼伏的鐘磬聲。知音也!
現代藝術之病態歸根結底是藝術家精神上的病態,作為藝術創作主體的藝術家們,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當尼采宣告上帝已死時,藝術家們,無論他信不信教,都像是聽到了解放的號角,爭先恐後地脫去傳統的鐐銬,迫不及待地表達著自己的興奮。無可厚非,哲學思想本來就是藝術家最重要的精神之柱。問題在於那些個自以為是的藝術家更視自己為超人,那無限膨脹的自我意識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上帝〞,他們手捧自己的聖經張牙舞爪地對其他人指指點點,於是什麼主義都來了。超人的藝術是瘋狂的,在常人眼裡藝術家已經和不正常聯繫在了一起,走進現代藝術館面對一個尿壺你要看不出個名堂,不說是白癡,也該接受當代藝術的掃盲。
藝術家創造出的是什麼?你只要問問孩子就知道了,為什麼不問大人?因為孩子們不會撒謊。這是什麼?孩子不停地問父親,父親聳聳肩說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了,於是好奇的孩子轉而問母親,母親支支吾吾最後生氣地說煩死了,下次不帶你來。我是在編故事嗎?不是。在空曠的展覽館裡,常有這樣的聲音迴樑三繞不絕於耳。藝術家們看看你自己的杰作,除了你沒有人是它的知音。你痛苦著、呻吟著沒有人理解你,但你有沒有反省過自己的所做所為?對藝術品的欣賞最終都會落在審美上,而美是直觀的,它要通過人的感覺和意識才能建立起藝術品於觀者間溝通的橋樑。一片飄然而至的樹葉枯黃,它能喚起你對悄然而逝的歲月的感慨,這就是自然帶給你的美感,當畫家把他的這份感受注入畫筆表現在作品裡面,同樣能喚起觀者的感受,於是我們就有了溝通的可能。
你能理解一個尿壺嗎?能,如果把它放在廁所裡。背離人們的認識常態,換來的就只能是費解、誤解。藝術是美的集中表現。可是這樣的陳列物品能讓人感受到美嗎?藝術家說他要追求新奇他要超越古人,沒錯你的東西的確夠新奇,但你超越了嗎?背離傳統,把藝術是美的價值觀也給否定了,藝術品還能稱得上藝術嗎?醜陋,范曾說的是真話。垃圾,高行健說出了真相。什麼是超越?〞白尺竿頭更上一樓〞那才叫超越。超越的前提是你已經到達了樓頂,你能畫出蒙娜麗莎般的笑容嗎?畫不出,因此就在〞她〞臉上畫胡子。這叫什麼行為?暴力,藝術的暴力。這些所謂的藝術家不是精神失常就是有暴力傾向的野蠻人,他們感受不到美,更談不上美的創造,藝術成了他們破壞美的工具。
然而,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並沒有因為後人的這種舉動而喪失其藝術的魅力,跨過500年那位佛羅倫斯婦女依然含情脈脈地注視著我們。她告訴你傳統的美就是和諧,讓界線消失在柔和的陰影裡的技巧。這就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蒙娜麗莎》,藝術的精品!大家看,麗莎笑得多真切自然!藝術難以理解嗎?不,藝術只要回歸到自然、回歸到人性就會有與觀者溝通的契機。
藝術家要追求的不是痛苦而是一種藝術精神。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一文中談到〞莊子本無意於今日之所謂藝術;但順莊子之心所流露而出者,自然是藝術精神,自然成就其藝術的人生;也由此而可以成就最高的藝術。〞【8】天地生人,人稟天地之氣於萬物中最有靈氣,是因其有情有知,最善表達。自然孕育生命,草木共榮,鳥虫共生,在這生生不息的循環中唯有人能感受天地萬物,他有感於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能夠體認天地大德的正是人之本性。人以其性成為萬物之長,因此〞人性〞是人最寶貴的先天財富。莊子所追求的正是這種能於自然乃至於宇宙精神相往還的心。此心即〞人之本質的性〞也是藝術的〞性〞。藝術品的藝術性正是藝術家本心的自然流露,追求作品的藝術性理應從追求這種藝術精神開始。
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學鳩〞決起而飛,搶榆枋〞,〞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在《逍遙游》裡描寫了大鳥和小鳥的自由雖然他們的能力有別但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它們都同樣的自由。莊子想告訴我們的是萬物的自然本性沒有絕對的同與不同,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的自由、幸福。但是,莊子又說這樣的自由是有條件的,列子能夠乘風而行〞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他所待的就是風,所以這樣的自由還是相對的。接著莊子問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夫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能獲得絕對自由的人是至人,神人,聖人。徐復觀認為〞無己〞即所謂〞心齋〞與〞坐忘〞,〞這是莊子整個精神的中核〞,它〞是美地觀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體,也是藝術得以成立的最後根據。〞【9】當我們站在一片風景前,心情越輕鬆就越能獲得美的感受,美地觀照與自由的心境是相對應的。莊子強調的心是〞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是〞自由的心,與此種自由地天地萬物,兩無限隔地主客兩忘的照面。〞不讓萬物煩心,也不強加意志令它屈從自己的好惡,〞在這種心的本來面目中呈現出的對象,不期然而然地會成為美地對象;因為由虛靜而來的明,正是徹底地美地觀照的明。〞〞心齋、坐忘,是以虛靜作把握人生本質的工夫,同時即以此為人生的本質。並且宇宙萬物,皆共此一本質,……所以便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所謂精神是虛靜之心的活動,莊子的藝術精神即通過〞把握到自己的本質〞來把握宇宙萬物的本質。【10】天地之大美正是通過這樣的藝術精神感悟到的,藝術之美的極致也就是這一感悟的形象化,這是古代東方的藝術家畢生追求的境界。八大山人、張旭、懷素……
〞現代性成了當代病〞這是高行健對當代藝術的批評,但同時我們也不能抹殺其貢獻。西方現代藝術在擴大繪畫的界域、豐富繪畫的表現性、探索純色彩、線條、空間、體積、材料質感效果等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有主題的繪畫自然有存在理由,無主題的繪畫(抽象,純視覺,但形式和諧而有韻律)也有存在理由。但超越繪畫以後的現代主義藝術即〞藝術世俗化〞諸如事件藝術、人體藝術、概念藝術等卻實在難以讓人接受。做出這些驚世駭俗作品的人,他們的精神不是昇華而是墮落。藝術品?沒有藝術性。藝術家?沒有藝術精神。正如波依斯(Joseph Beuys)所宣告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於是藝術家就消失了。
那麼,藝術會跟著消失嗎?不會。那些個是打引號的〞藝術家〞。真正的藝術,永遠不會消失,它伴隨著人類文明走過了幾千年後還將繼續伴隨人類的進步。回望20世紀的西方藝術風景,峰回路轉,它正向著〞後現代〞轉折,現代主義的征服自然(人類中心主義)、役物(反被物役)、新之崇拜、歐洲文化中心論、世界主義、反傳統、抽象向著尊崇自然(宇宙倫理)、天人和諧(真正的人道)、懷舊、文化多元論、民族主義、回歸傳統、形象的後現代的特徵靠近。
高行健在獲得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同時正忙於籌備他在羅浮宮舉行的畫展。他的水墨畫在西方頻頻展出,獲得許多好評。法國藝術評論家蒙詹(Marie José Mondzain)則贊揚他︰〞既是大作家,也是大畫家,稟賦非常,得大自由。他的畫有如對視像的沈思。那些無法描繪的景象看來虛無飄緲,卻又令人凝神而得以淨化。〞【11】
通過水墨交溶,把感性與精神也融合到繪畫中,追求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東方的審美觀。
把西方油畫的另一根深蒂固的傳統達到的質感和感性,引入到水墨畫中。……而造形,則在具象與抽象之間,……
你從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中出來,找尋的是你個人的形象,一種包涵意境的內心視象,而又不直抒心態。【12】
作為藝術家的高行健在繪畫領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既沒有顛覆傳統也沒有嘩眾取寵。他的水墨畫正是後現代意味的代表作。當中國人一步步地向著西方現代化邁進的同時,一浪浪的西方藝術新潮也打在了做當代藝術的東方藝術家身上,可是時間的落差總讓人擺脫不了落伍之憂,藝術家們苦惱著,出路在哪裡?聽聽過來人的話吧,〞放下苦惱〞,〞每一個藝術家都活在當下,都有一雙眼睛,又有自己且已形成的審美趣味,儘可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去審視,藝術創造的種子就在自己身上。〞【13】高的語言中閃爍著東方的智慧。我以為無論東西方的藝術家又或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家這句話都是值得回味的。
藝術家們,也許你永遠無法企及莊子的境界但起碼你要有這樣的嚮往,嚮往自由,嚮往與北冥之魚潛入大海,嚮往與大鵬飛入雲霄乃至於遨遊宇宙,這就是藝術精神,這就是通天地的靈性,有此靈性的人其表達也將是充滿靈性的,畫家的筆也就變得生動起來。
范曾讚美大自然,〞藝術家永遠是自然之子。和諧、沖融、質樸、天真、童心,永遠使我們陶冶於你的懷抱〞【14】,的確,當我們謙卑地俯下身來,總是能聞到撲面而來的芳香。
注釋︰
【1】《抱沖齋藝史叢談》,范曾著,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版,第17頁。
【2】同上,第15頁。
【3】《另一種美學》,高行健繪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月初版,第6頁。
【4】同【1】,第4頁至第5頁。
【5】同【3】,第8頁。
【6】同【1】,第16頁。
【7】同【3】,第8頁。
【8】《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羅宗強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頁。
【9】同【8】,第99頁。
【10】同【8】,第107頁至第108頁。
【11】同【3】,封底。
【12】同【3】,第50頁及第52頁。
【13】同【3】,第52頁至第53頁。
【14】同【1】,第34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