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是去年吧,因办活动的缘故而认识了一位学长。在经过几次的攀谈后,我们惊讶的发现原来之前我们曾念过同一间小学(但,应该不曾是同班同学)。这位学长与我同年,只不过他比我先进大学一年。这乃是因为我有念预备班,而他没有的缘故。于是就称呼他为学长。当他知道我们是“同乡”后,他似乎有那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一直追问我有关小学时的事情。他那一连串的问题就有如炮珠似的不断向我“开射”,使我有点招架不住。其实,学长只也不过是问了我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例如: “你念哪一班的啊?”“你的级任老师是哪位啊…”等等有关学校方面的问题罢了。只是不晓得为什么,我却有如听到史上最难回答的问题般,顿时哑口语言,只懂得愣在那里,不知要怎么回答。
当我听到学长的问题时,我马上启动我脑内的搜索引擎,试图回想我小学时期的那段记忆。可是,奇怪的是,这段记忆似乎在我的记忆版块中缺席了。无论我怎么努力的回想,我终究想不起发生在我那段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只是清楚的记得,因搬家的关系我换过两间小学,和依稀记得某些零碎的片断之外,其余的都不大有印象了。就连那时期班上的同学也一样。他们那一张张充满稚气、天真与可爱的脸孔,竟然在我的记忆版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的残忍。看到学长那期待的目光一直不断地向我投来,我也唯有诚实的告诉他我不记得了。他听了后,非常讶异和不可置信地对着说:“这怎么可能呢?”虽然如此,他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他不断提起某些老师的名字、同学的名字等,希望能把我那遗失的记忆像招魂般招回来。但我还是紧缩着眉头,手托着腮,对他摇了摇头。看到这般情景,他也唯有无奈的望着我,尴尬的傻笑着。其实,那时候我也很想告诉他,我也和你一样无奈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心里比他多了一层疑问。
坦白说,我发现到我不只是把小学的那段记忆给忘了。当朋友偶然提起他的童年趣事时,我才骇然发现,不知何时连我童年时期的记忆也悄悄地在我脑海中失踪了。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失踪。毕竟还是有些关于童年时期模糊和零碎的片断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这是因为那时我还小的关系吗?是那段岁月里没有什么值得我回忆的吗?抑或是我未老先衰,已经患上失忆症了呢?我不断地问我自己以上的问题。然,那也只是徒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应该没有换上失忆症。因为,在中学时期到现在的记忆的那块拼图,依然还是完好无缺的。那些记忆还像烙印般烙在我的脑海之中。这难道就是心理学里所谓的选择性失忆?我心里不免又再问。
说到选择选择性失忆,我也曾和学长讨论过这问题,原来他也有某段时期的记忆在他的记忆版块中失踪了。由于那位学长是念教育辅导系的,再加上我最近也有在阅读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因此,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把我们这失忆现象与心理学挂钩,试图从中寻找出可能的答案。在经过我们的讨论后,我们提出了会否是因为那时期的我们有过惨痛或者是不愉快的经验而致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动的选择了逃避与遗忘,想把它隐藏起来不愿它留在我们的记忆拼图里,继而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选择性失忆,如斯的疑问。当然,这纯属只是我们自个儿的猜测,只能作为参考,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心理或者精神分析学家。
虽然有时我会羡慕我那些朋友能够拥有小时候的记忆,也会为自己遗失了那一块拼图而感到遗憾。但换个角度来想,在人生旅程中,有些遗憾是在所难免的。有了这些遗憾,我们才会学懂珍惜为何物。我心里总在想人不是应该活在当下吗?我非常记得我中学时期的某位老师曾对我说过她的一段关于“活在当下”的故事。这也不能说是故事,因为那是真实的。她曾经写了“活在当下”如斯简单的一句话给她的一位学生(至于为何会写,我就不记得了)作为勉励。没想到这句看上去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对该学生的影响极大。由于老师后来转换了学校执教,她是后来收到该位学生的信后才晓得的。就在那时候,老师才惊觉,原来老师的话真的是可以对学生造成影响的。我想,我的老师在那时候,应该是感受到了“老师”的意义何在,也从中得到了激励吧。若没记错,那时候,她才执鞭不久而已。当下,我也才明白,为何我们会把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其实,当时老师所说的这一个故事,也影响了我。也就在那过后,我一直不断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所以,对于过去的遗忘,我又何必那么执著呢?若我一直执著于过去,而忽略了应该珍惜与把握当下,那不是更得不偿失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也深信过去不代表未来,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想我应该做的是努力活好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用现在所拥有的另外一块拼图去填满我那已经缺陷的人生版块,使它在我未来的人生旅程中能更为丰富与精彩。我觉得那样才对得起我自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