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幼兒文學獎緣起 第23屆得獎者
何壽川笑談,永豐餘集團旗下信誼基金會,當初是受吳靜吉的慫恿,1977年9月創立信誼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基金會因而轉型,開創台灣第一個幼兒文學獎項,走過23個年頭,是台灣唯一專業兒童文學創作者的平台。希望創作者能找到台灣共同信仰的文化,並深化對土地的認同,從信誼幼兒文學獎這個平台走向世界舞台。
這幾年來討論大國崛起,根據他去年在大陸舉辦「首屆信誼圖畫書獎」的經驗,他以為台灣人的自由與自信是台灣力量的根源。優秀的兒童圖畫書除了技巧,重要的是心理絕不能忘記幼兒、幼兒、幼兒。希望年長的提攜年輕的,一棒接一棒,台灣有希望。
信誼幼兒文學獎共分為適合八歲以下兒童閱讀的圖畫書創作獎,以及適合12歲以下兒童觀賞的動畫影片創作獎,前者共有174件作品參賽,17件進入決選,首獎從缺,佳作3名:李博峰《青蛙王子》、劉如桂《到底少了什麼?》、姚怡足《貓捉老鼠》;後者可以原創或是改編歷屆得獎作品,共有28件參賽作品,脫穎而出4件,改編組未獲評審青睞,原創組除史明輝《願快樂》獲得首獎,佳作由張淑滿《是誰偷了我的便便》拿下。
須文蔚:暨導演李安、魏德聖後最重要的史明輝
動畫影片創作組決審主委須文蔚指出,一般孩子花很多時間在看電視,台灣電視上卻少見國際兒童文學作品,興起的文創產業風潮應該更關注關於兒童動畫與多媒體作品與兒童教育相關的作品。動畫影片創作獎項,原創組希望作品更具國際視野,改編組目的是將信誼原本的繪本加值,評選考量動畫的技術、腳本撰寫到內容是否有對兒童心靈成長不宜的部份。
他提出,《願快樂》發展為長篇會「是暨導演李安、魏德聖後台灣最重要的一部片」。
第23屆信誼幼兒文學獎,自2009年該獎增設動畫影片創作獎,連續兩屆的首獎從缺,本屆首獎由導演史明輝、紅色外星人工作室製作的《願快樂》奪得。
2007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飛躍藍調》是講大人的心理壓力,《願快樂》史明輝希望替小孩子發言,跟小孩溝通不是靠說教而是靠想像力;他來自台東,不會給小孩壓力,看到小孩同儕放學直送補習班,關出來放回家已經是晚上八、九點。據我多年前觀察國小學童的生活,的確如他所言,沈重的書包、高高的椅子、上不完的才藝課、算不完的數學習題,聖嬰現象、全球暖化也出現在他動畫裡。
他透露,正進行將《願快樂》發展為長片,預計登上大銀幕需要60,000,000元資金,希望做出世界一流的作品,期許藉該片上映帶動台灣動畫產業發展,促成台灣動畫價值發芽成形,劇情:台北城最受小朋友喜愛的一所大型遊樂園遭大人強行關閉,大人藉口是為避免耽誤小朋友讀書時間,終於造成小朋友們群情激憤,無言的抗議,用想像力創造出各種生物進入現實世界反抗,引起世界大亂,然後結局是個happyending
張淑滿的作品,好好笑
《是誰偷了我的便便》作者張淑滿官方版創作動機,「給小孩看那麼正經的作品要幹什麼,小孩就沒有想像力了」;隱藏版創作動機:姊妹們都有小孩了,常常家長換尿布、清大便時擺臭臉,讓小朋友覺得便便是壞事,害他們便便時很慌張,害怕被罵,她希望能藉該片告訴幼兒便便是好事,自己小孩便秘的時候,都會讓他再看一次該片;它是2007年的《小荳人》續集,我去找來看了,很喜歡
http://www.casttv.com/video/0fiu871/bean-sprout-video
它的概念跟《醜小鴨》很相似,小荳人看到其他種子成為蒲公英,成為什麼什麼,他感到很焦慮,為什麼自己努力再努力還是原來的樣子,探索的過程中他意外跌進一沱屎裡,芽越長越長了,才發現自己是大樹的種子,所以成長速度跟草本植物不一樣。
幸曼玲: 繪畫比文字好
圖畫書創作組決審主委幸曼玲說,幼兒文學獎之「幼兒」是讀者,需要考量讀者的認知經驗、程度,啟動他們的思考。那「文學」是多元的意義,不是一個說教的過程。整體而言「繪畫比文字好」,可是繪本的繪畫的訊息需要用文字串結,讓評審很為難。《到底少了什麼?》轉折豐富,寓意可以再多一些;《青蛙王子》畫裡訊息很多,文字可以再多處理;《貓捉老鼠》該給一個動機串連,一個要往哪裡走的方向。
《到底少了什麼?》作者劉如桂稱,故事起源是她搭捷運時看到婦人帶盆栽,擁擠的空間裡有了植物,她的心情也好了起來。台北建物密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少,雖飽食暖衣,心中覺得好像少了什麼?少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帶來的溫暖。
《青蛙王子》作者李伯峰表示,6度參賽創作了8本書,「終於得獎了,還有人比我更久」,回憶第一次創作的樣書送兒子,還遭其嫌棄「這個根本不是書」,終於驕傲的送真正的書給他兒子了。他是直銷業得到這個獎,算是跨領域成功。
《貓捉老鼠》作者姚怡足提到,該書表達有趣的畫面,希望給小朋友帶來笑容,圖裡有世界名畫也能讓小朋友多接觸一些。可是這算老梗,相同手法什麼幾米等等前人用過了,若不是用的畫能形成隱喻造成趣味,那那些就沒有效果,再來讀者是幼兒,這‥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