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教案是個罕見的疾病,然後最近循環模組上的如火如荼,就算再怎麼鬼混好歹也能知道些疾病。只是病人的症狀實在是標準的大眾化,頭暈、高血壓、出汗,不耐熱等等有的沒的。而高血壓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找不到病因機轉的,這讓之前的醫師都先採取症狀治療為主。為一比較特別的徵狀是病人的高血壓是陣發性且病人年紀尚輕,才三十出頭而已。
大夥心知肚明的趕快回翻開上課講義,發覺一種嗜鉻細胞瘤的選項很像答案似的。然而要診斷這疾病最終還是得靠實驗室診斷加上CT scan判斷病灶位置。簡言之在實驗結果還沒出來前大家在怎麼有把握也是得猜。然後病人突然間因為急性的嘔吐、盜汗和心衰竭再度到院急診。氧濃度已經嚴重不足,此時大夥還是在猜他心衰竭了嗎?
這時我在想,心衰竭不是很多心臟病最後的共同症狀嗎?一看很明顯就是了啊。有啥好猜的?光是台大內科學講義會造成心衰竭最終結果的病就不知凡幾耶。趕快讓病人撐下去比較重要吧?總不能還沒等到更進一步的實驗結果出來病人就已經say goodbye了,那一切也是枉然。
有時如何在未知原因的當下採取正確的治療似乎也頗重要不是嗎?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啦。次發性高血壓是佔所有高血壓中不到百分之十而嗜鉻細胞瘤又佔據那不到百分之十的幾個小小百分比。
說實在的,再如何強悍的心臟科醫師一開始就能想到那去我反而覺得有問題耶。因為就算這次僥倖猜到了,而鑽牛角尖的思考模式反而會讓你在其他地方吃鱉的。但也不用過於慌張,醫療持續在進步啊,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輔助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取得最終的正確診斷。這感覺是頗不賴的。因為就算是三十年前叱吒風雲的名醫或許在今日也只能稱上普普吧。即使他的病史詢問再強、聽心音的功力ㄅ棒終究是難敵今日的專業分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