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的凝視-許悔之詩學初探
壹.前言
臺灣現代詩經過前行代詩人余光中、楊牧、洛夫、鄭愁予、瘂弦、周夢蝶、商禽等堅實的奠基,後起之輩站在巨人的肩上,往往一初登文壇,就展現一定的高度,來到90 年代,許悔之的出現,不啻是詩壇的驚喜。
許悔之(1),桃園人,詩中充滿慾望的呼喊和生命淨化的渴求,作品計既有恬靜之美又有慾念迸出的火花,既熱切生命又渴求解說。
以佛入詩,從周夢蝶、夐虹一路以來內容和形式不停地銳變,從早期的肅穆寧靜到許悔之的慾望呼喊,與懺情的祈求。許悔之在周夢蝶與敻虹之外,又找到一條新的路。
許悔之從早期,詩中就充滿不可名狀的悲傷,死亡像影子在他的詩中,如影隨形,死亡往往化身為各種形象出現,如:交合之慾、高潮之後的哀傷、自在的飛翔、佛菩薩的國度。死亡與慾望,犧牲與超脫是許悔之一貫的主題,許悔之的猶如站在危崖,從高處觀看底下種種一切的美麗,又隨時有墬地隕身的危機。
貳.許悔之的創作歷程
一. 陽光蜂房時期
這時期的許悔之無論意象和語法都深受前行代詩人洛夫的影響,已逝的詩人林耀德說道:(2)「他承襲洛夫意象之餘,在句法方面又多受感染,洛夫早期作品慣將連接詞、介詞和副詞置於句首,甚至單列一行,這種將弱勢詞性安排在重要位置的句法很難表現稱職,在洛夫近期作品中已予以收斂,而許悔之《陽光蜂房》裡仍然有類似手法,以〈哈雷來臨之後〉為例,第三段出現將「一如」獨列的情形:傾斜的天空/一如/無助俯瞰的眾神緊緊抓住。「一如」在此沒有如此安排的必要。」
除了句法和意象深受詩人洛夫影響之外,許悔之在這本詩集一些詩作流露出來,那種悲苦的情緒,也和洛夫早期的作品,有點神似,在〈家譜〉的組詩中,〈隱藏的星星〉一詩,如此談到割掉腫瘤的父親:(3)
仍在打量那天去割除背上的腫瘤嗎?
父親,你背負了許多年的,腫瘤。
「只是一塊贅肉罷了,何況
醫生說是良性的……。」
但是,割除背上的瘤後,
仍要你,繼續擔負下去─
「太晚了,去睡吧!」
你緩緩地踏步,離去,
--------------------------------------------------------------------------------------------------------------
1.許悔之小傳:許悔之,本名許有吉,1966年出生於桃園,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聯合文學》主編,現為有鹿文化主編。著有詩集《陽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有鹿哀愁》、《亮的天》,散文集《眼耳鼻舌》、《我一個人記住就好》以及《童書星星作業簿》。
2.林燿徳〈許悔之論〉,簡政珍、林耀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 書林 1990年,748-749頁。
你知道嗎?仍有一個沉重的包袱,
留下我,一個人茫然地注視窗外;
夜,真是深了─深得可怕,
星星卻仍隱藏在天幕後面,
隱藏著,沒有出來。(3)
這詩的情緒相當地悲苦,彷彿情緒找不著出口,生命陷入了沒完沒了的黑暗,沒有希望,沒有光亮,深陷絕望,無法自拔,沒有光亮。
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收錄在《陽光蜂房》中的〈鼠〉一詩,寫於天安門事件之前,最後許悔之的想像,竟然變成了真實。
好幾億隻
躲在
銅像陰影裡的
乾瘪的
老鼠
不停地磨著
咬嚙的慾望
磨著每天變尖
變長的
牙
所有種種
究竟要如何編成
一則預言呢?
寫實?或者魔幻?
老鼠。銅像
當年血流成河的廣場…….
詩人真的變成了巫祭,變成了先知了。(4)
《陽光蜂房》是許悔之的第一本詩集,我們可以暗暗察覺死亡已在暗中窺視,如影隨行,在親友的身上,在國族的預言,在遠方的大陸,我們可以看到死亡的陰影。
二. 家族時期
《家族》這一本詩集,許悔之企圖建立家族史和國族史,透過書寫〈凱達格蘭,十三行〉,台灣的原住民在戰鬥中身亡的勇士,靈魂因火的錘鍊,而變成戰神,一把把更鋒利的刀劍。書寫小時候與弟弟聽浪的沙灘,佈滿針頭、玻璃瓶,和生蛆的夢想。寫阿Q般的父親,「選舉揭曉的那一天/他狂奔大叫/彷彿全台灣就為
…………………………………………………………………………………………………
3.李敏勇編《許悔之集》,台南 國立文學館,2010年4月,7-8頁。
4.李敏勇編《許悔之集》,台南 國立文學館,2010年4月,14頁。
了/他那一票,漫漫暗夜/才有了光亮」(5)。和無可奈何的生命狀態「在晚上,靠著賭搏下注/他才贏回了一些些尊嚴/在白天,他註定被鋤頭和圓鍬握著雙手/挖吧,挖出腥污的泥土,獼漫著毒瓦斯/命運的媒層」(6),「他臭天幹地/怨嘆種田人沒米可吃/還好酗酒和賭博/及時拯救了他/讓他可以暈眩/和幻想」(7)。在此我們仿佛可以找到許悔之詩中無所不在的悲傷的原因了。書寫日據時期,在南洋當軍夫,即將身亡的軍伕「熱帶雨林的血蛭/早已吸乾了我的血/現在他們鑽進我的脖子/吃我的肉」。(8)
寫戒嚴時期,因民運而身亡的台灣人。寫綠島歸來的政治犯,書寫台灣的地誌與台灣的哭笑不得的情境及無所不在的悲傷,塑造一部活生生台灣的圖像。
許悔之書寫台灣的圖像,詩中瀰漫陰鬱的陰影,莫非不是死亡的本身,生命一點一滴,被侵蝕。
三. 肉身時期
《肉身》時期的許悔之,詩藝逐漸成熟,擺脫了造句不自然的缺陷。主題逐漸另闢新境,歌詠生命的壯麗與短暫,那轉瞬間,即消逝的美感。
日蝕之際
土吸盡水
火吞食火
大火引爆群星
群星撞擊地球
不要用頭顱去
扛起地球
善男子
這一次睡去
生
或者
死
也不過是匆匆一瞥
壯闊而又,短暫
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
〈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9)
生命瞬乎而短暫,是茫茫宇宙中,偶然蹦出的光亮,所以去享受那光彩,去享受那燃燒的快感吧!
《肉身》時期的許悔之,仍帶有前兩本詩集,悲天憫天的情懷,書寫翁山蘇姬,不忍致林義雄,在詩中讀到不只是無血肉,蒼白的聖者,而是活生生充滿情感人的本身,有哭有笑有喜有悲。
…………………………………………………………………………………………..
5.許悔之著《家族》,台北 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27頁。
6.許悔之著《家族》,台北 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23頁。
7.許悔之著《家族》,台北 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25頁。
8.許悔之著《家族》,台北 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37頁。
9.李敏勇編《許悔之集》,台南 國立文學館,2010年4月,36-37頁。
四. 我佛莫要,為我流淚
這時期的許悔之開始進入豐收時期,塑造其詩藝的高峰,許悔之從這一本詩集開始他豐美的宗教詩,許悔之的以佛入詩,並非一昧的歌詠崇高與聖潔,聖潔與崇高裡面也涵蓋了生命之欲,因此許悔之的佛詩顯的有血有肉,根植於人性,往上拔高,非在高空中漂浮,許悔之詩中的佛陀彷彿富饒的大地,擁有著澎湃的生命,在〈眼觀鼻〉一詩中提到:
眼觀鼻
鼻觀心
看見我的心
潛入我的佛陀
那無比豐饒的軀體(10)
許悔之在這一本詩集,表現的聖俗交雜,愛欲與欲求解脫合流,整部詩集仿若一部大型的交響曲,可以看見生命欲活出極致的呼喊,如〈荒廢的肉體〉一詩:
趁我的頭顱還美麗
將它砍去吧,提在手裡
用力,用力的鼓擊
不忍腐爛和生蛆
我荒廢的肉體是這世間
被遺忘的法器(11)
但死亡仍是無所不在的主題:
死亡是如此
如此美麗的
臨死前,他們列隊
來親吻我朽壞的肉身
擁抱我,哭泣我
那不夠罪惡的靈魂
死亡是美麗的
雲在一千萬顆頭顱之間
停停,走走
陽光幽幽在密林中穿照
風,吹過石雕的衣襬
而發出了聲響
〈死亡是如此美麗〉(12)
死亡擁抱一切,也帶走一切,像是時間的本身,春天之際,親吻萬物,給與新生,悄然之間走遠,冬天來了,帶走歡樂、生命以及祂給與的一切。
五.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
…………………………………………………………………………………………
10. 許悔之著《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1994年6月,28頁。
11. 許悔之著《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1994年6月,66頁。
12. 許悔之著《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1994年6月,78頁。
《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這一本詩集將鯨魚意象發揮地淋漓盡致,用鯨魚的意象來隱喻死亡,來隱喻慾望,文明的崩毀,詩人臨水自鑑,看見無人可理解的美麗,這種種都在這一本詩集,做了完美的演繹:
我厭倦像向別人
向別人解釋欲死的美麗
廢置的言辭
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我孤獨地進入了北極
看見凝結的光
沉入千噚的海底
那種因為美麗
而忍不住的哭泣
一隻離群的鯨魚
目睹了無人得見的美麗
〈美麗〉(13)
許悔之的許多名作都在這本詩集出現,比如〈天之將冷〉及寫翁山蘇姬的兩首詩作〈肉身〉、〈齋飯〉,許悔之詩中的翁山蘇姬並非一昧的孤高,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慾有快樂悲傷,如〈肉身〉一詩中的「夜裡,那具熟悉的男體/又在眼前不斷地漂浮/只有他,不能撫觸我/背後的疤/我為他懷胎/生養孩子/病了的時候,他趴在/床前吻我/虛弱的額頭」(14),詩中翁山蘇姬是喜悅人間情愛的,因為懂愛,才會用孱弱的肉身去蠻橫的軍人,以一己之身喚醒緬甸全國國民的自由意志,因為有血有肉,因為如一般人般的平凡,翁山蘇姬才顯得如此不平凡,如此偉大。
這本詩集多首詩,涉及死亡意象及死亡的狂想,鯨魚交配的憂鬱需要死亡作為靠岸,憂鬱至狂乃有浮屍的悲傷;又因死亡的逼視,遂有交媾之慾,將官感發揮到極致,才是活著的唯一證據,如此危危步行崖濱之上。
六.有鹿哀愁
在這一本詩集中,許悔之在找尋溫柔的極致,真實不虛的勇氣,探求莫名的悲傷,詠嘆美麗的事物,集中多首詩寫給往生的父親,寄託佛典,許悔之詩中的悲傷,開始有了出口,「如來以指磨藥,日夜不停/有情服之,諸病皆癒/信如來得此生」(15),至於卷首的〈航向福爾摩莎〉一詩,充滿對台灣美好壯闊的歌詠,詩末「航行,航向福爾摩莎/遼闊的世界沒有盡頭」(16),是對陳水扁的期許,也是對台灣建國的期許。
七.亮的天
…………………………………………………………………………………………
13.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 時報文化,1997年12月,10-11頁。
14.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94-95頁。
15.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 大田出版,2000年6月,109-110頁。
16.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 大田出版,2000年6月,1頁。
這是許悔之最近期的一本詩集,仍然延續前幾本詩集的風格,有著莫名的哀傷,如王德威教授在〈詩:悲傷的紀念物〉一文中提到的「狂暴的抑鬱,深沉的悲哀。在潮水般的情緒往復之間,詩人抓住片刻緩衝,寫下他的心事。他似乎一再要告訴我們,有一種傷害摧枯拉朽,讓人無言以對。唯有詩,以其繁複,以其晦澀,約略能夠模擬那傷害於萬一」(17)。又提到:「詩人幻想乘坐時間的地下鐵,下探那豐富神秘的濕地或者詩地。然而恐怕時間的盡頭,是死亡與空無。」(18)
參.許悔之的作品風格
一. 以佛典入詩
許悔之從年少就喜歡閱讀佛經,遺失的哈達這一本詩集的自序<以人身為法器中>中提到:「人死後往哪裡去?這是我從小便困惑不已的問題」(19)以致悔之的詩,時時扣問生命的本質,質問死亡與慾望,探討解脫和永恆的可能。詩人白靈在其主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新詩30家中論道: 「許悔之的詩是由黑到灰、由灰到白的掙扎奮鬥過程,讀他的詩不能不有承受沉重和搖盪心靈的準備。他早期的詩是沉鬱而孤寂的,是對自我沉溺的拯救,卻是反覆再三的,待在深淵並不刻意爬起,那或是一種修習沉潛的浪漫歷程。其後透過社會歷練、情愛糾葛、死亡觀照、佛法洗滌,才漸得活力與法力,經由自我沉澱和浪漫想像,在佛想和信仰膜拜中,求得一種身心的暫時秩序與安頓。但他內在的潛意識始終有著深沉不安,此時情愛與佛法對他顯然是極大撫慰,近似大地母親般的安慰。他的詩是人類躁動因子的典型表徵,在與外界的瞬間聯結中才能獲得暫時的安穩。他在詩中所欲建構的世界,與古代巫師或法師於神魔互綁中求取頓悟的過程,頗為類似。」(20)
相較與佛典,許悔之聚焦的是人類的本身的沉溺與慾求,在沉溺與慾求之中嘆其解脫無方,成就其既充滿慾望又內省呼求的詩風。
踩踏過我,我的佛陀
請踩過我的手,我的頭
山岳擠壓中我激狂的顫抖
我沒有鮮花可以獻奉
請垂憫我如此貧窮
踩踏過我,我的佛陀
請踩過我,我的骨斷頸折
請踩踏我我生而悲哀的血肉
我匍匐在生命的每一灘水窪
等祢不忍而無奈的腳步,踩過我
…………………………………………………………………………………………
17.王德威〈詩:悲傷的紀念物〉,許悔之著《亮的天》,台北九歌,2004年8月,10-11頁。
18.王德威〈詩:悲傷的紀念物〉,許悔之著《亮的天》,台北九歌,2004年8月,11頁。
19許悔之著《遺失的哈達》,台北聯經,2006年12月,18頁。
20.白靈主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新詩30家》,台北 九歌,2008年4月,298頁。
我的佛陀
凡踩踏過的
都是祢的地,祢的土
祢是不能言說的至大虛空
我是那不斷消失中的彩虹
〈我的佛陀〉(21)
佛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在佛典的記載,釋迦佛某一世前生為鹿王,在鹿群度河之時,以已身為墊,讓群鹿度河‧成佛之後,又說法度前生身為群鹿的五百比丘為阿羅漢。許悔之在詩中急呼佛陀踩踏他的身體,因為生命至微至卑,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感,匍匐在水漥上讓佛陀踩踏而過,骨斷頸折,血肉模糊,生命方才找的到依歸,找的意義‧仿若消失中的彩虹融入至大的虛空。
許悔之以佛入詩,在前行代詩人周夢蝶、敻虹之外,另闢路徑,仿若情人的低語,許悔之借用跳蚤、阿難、慧可之言,來呼求佛陀,呼求無所不在的慈悲,對於佛陀的慕戀,有如愛染,彷彿看見無人得見的美麗,
二. 死亡的靈視
許悔之的詩充滿對死亡的冥想和靈視,對悔之死亡之為一種靠岸同時也是靈魂廣闊的海洋,一種飛翔,自肉體的束縛病痛的折磨中解脫視看他溫柔的歌詠:
那麼你就是偌大的沙灘了
容許一條鯨魚游來擱淺
甜美的墳場
我將腐爛
留給你寄生在我
身上的貝類和海藻
我並不打算告訴你
游過幾個海洋
躲過幾次的追捕
那些,都太瑣碎了
但我曾在剎那浮出海面時
被冰原日照所灼傷
海洋太遠太險了
仁慈的你
莫為了一次死亡而感傷
<終旅>(22)
天之猶闇
北方乍見血光
………………………………………………………………………………………
21許悔之著《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1994年6月,16-17頁。
22.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 時報文化,1997年12月,12-13頁。
海在視野極盡處傾塌了嗎
歌唱的鯨群咽喉寸斷
大雨如箭
鯨浮海上
交配之後憂鬱若狂
那麼死亡,就請你給我一個海洋
<在海上>(23)
對無止盡的慾望,死亡或許是一座海洋,逃離慾望的追趕和鐐銬,南方朔在<不安全的距離>中提到:「許悔之在台灣當今詩人裡成長最速,由於內外的衝突,他探尋的深度也日增。又提到悔之已需要找一個安全的距離。」(24)
然而再深一層探討,死亡在許悔之的詩作系統有著多重的意含。死亡可以是一座豐沛的海洋,死亡可以是自在的飛行。死亡可以化為諸佛的靜土,苦累的憩所。
我想菩薩的病痊癒了
父親苦累到這裡
終於止息
心是瑪瑙
骨是黃金
眼是晶亮的琉璃
諸佛之所以和風暖陽
菩薩牽著你
和風暖陽中菩薩
菩薩歡喜的牽著你
莫要回首了
若有托生
生天上諸佛之所
於彼所在
妙樂隨時響起
不有再刀兵,惡疾和恐懼
不再有飄墮,苦惱與死厄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父親你離開了
我流淚,卻有說不出的歡喜
〈歡喜〉(25)
…………………………………………………………………………………………
23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28-29頁。
24南方朔〈不安全的距離〉,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 時報文化,1997年12月,28-29頁。
25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6月,94-95頁。
死亡是生命最大的發明,最美麗的禮物,最大的恩賜,死亡讓人解脫現世的束縛,得以回到諸佛之所,寧靜之處,「不有再刀兵,惡疾和恐懼,不再有飄墮,苦惱與死厄」(26),與諸佛菩薩同在,「心是瑪瑙,骨是黃金,眼是晶亮的琉璃」(27),苦厄消逝,眾妙之樂圍繞。
三.靈與肉拔河
悔之的詩,如同巫拔,欲拔除自身無所不在的慾望而不得。生命如此茫然不知沒有出口,慾望是平庸生命的救瀆。在悔之的詩充斥著無所不在的慾念,作愛的高潮如同死亡本身,每一次的高潮就是一次死亡的模擬。我們看悔之的歌詠:
在妳的岬岸
健康而美麗的海豚
交配已完
正在不遠處
遶圈,躍跳,歌唱
生鏽的星光
淺淺照著
浮屍的悲傷
〈海豚交配已完〉(28)
高潮之後,洶湧而來是無止無盡的悲傷。閱讀悔之,常常會讀到詩裡頭有股說不出的憂鬱和哀傷,但那股哀傷並非年少為賦強說愁的傷感,而生而為人,自創世紀以來面對無常與生命的欠缺不圓滿,那股拂之不去的悲痛。
然而悔之是性美的,慾望束縛不了他,向諸佛悔懺。覺悟到肉身之為法器,請佛陀踩踏過他,砍下他的頭顱用力鼓擊,如此生命方得圓滿方得有意義。
四.二元相生
許悔之經常提出矛盾至極的概念,地獄與天堂相生,缺憾與圓滿並存。有地獄的試煉才有天堂的美好,而天堂與地獄並非不同之地方,而是此時此刻的當下。人生因為有缺撼而顯現它的圓滿。許許多多的缺憾構築我們多彩多姿的一生,倘若人生沒有缺憾,那樣的一生是最大缺憾。我們看悔之在<香氣>一詩,如何構築這個概念:
握著一枝花
你來過我的房間
僅留下
淡淡的香氣
此刻猶不忍散去
.....................................................................
26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6月,94頁。
27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6月,95頁。
28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12-13頁。
啊無邊幸福
無間地獄
<香氣>(29)
詩人楊牧在有鹿哀愁的代序<感官美學>一文中提到:「從肉身之具體游離而出,漫渙為花香,反而不忍散去,為我們啟示大悲,大喜」又提到「如此詭異地流動於虛實兩極之間,惟恐回歸脆弱的具體。這是何等幻化,不滅的美學經驗,竟不是我們努力揣摩,想像,或努力推演就能獲取的」(30)
花可做為一種美感經驗的隱喻,斯人離去,但那經驗過的美感經驗久久不去,感官沉溺其中不可救贖,那情境彷若被幸福擁抱,但斯人已離去,官感經驗牽扯其中,久久不去,彷若置身地獄不可自拔。
五、末世的狂想
末世的預言在各種宗教都有比如新約聖經對末日的意像的冥想。佛教所說的世界有成住壞空,彼時劫火大起,燒毀一切。許悔之的詩也透示著末世的狂想,在迷路的鯨魚一詩,悔之為我們做出完美的演繹:
不要苦苦追問一群迷路的
鯨魚在茫茫的大海中要往
那裡去。讓我們
迎接熊熊的而滾燙的光芒
為將到的諸神放喉歌唱
在血色浸染的海面之上
飛行吧-
天空是著火的翅膀
持續的暈眩最好,再不必感傷
這是地球最後一次被記憶了
人類的後裔會在光碟中讀到: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生物墳場」
移民者已把
外太空視為家鄉
做為星際難民的我們
四處離散
當最後的雨林被砍伐
臭氧層炸開了一扇
又一扇的巨窗
天體仍照著宇宙的意志運轉
白晝仍擁有太陽
卻仍失去了照耀萬物的力量
…………………………………………………………………………………………
29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6月,94頁。
30楊牧〈感官美學〉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 大田出版,2000年6月,94頁。
離開前我們帶走了地球
僅剩的氧,足夠讓方舟
飛行到另一顆星球
至於檔案中的一些名詞:
戰爭、饑荒、污染與核爆
就讓它們被下一代
徹底遺忘吧-
遺忘之前你還記得上個世紀
那個吞實自己著作的哲學家嗎?
在瀕死中他體驗到
求生的強烈快感-
而這些,都無關緊要了
我們不是還擁有
足以抵抗退化的生殖器嗎?
讓我們在地球之外的任一片土地
交配,懷孕,生產
再創後哺乳文明
哺育另一顆命運的新星
成長並且發光
星圖中吸盡所有能量的
巨大黑洞
永遠在等待著
我們的迷航
所以請你不要苦苦追問一群
迷路的鯨魚在茫茫大海中
要往那裡去
四顧茫茫的煙霧中
諸神將來取回祂們的領土
把我們的文明夾在
宇宙大書中的
一小節-
失去大海的鯨魚
就不再迷路了
諸神靜默
燃燒的天空
不斷地追趕在我們後頭
〈迷路的鯨魚〉(31)
……………………………………………………………………………………
31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30-33頁。
這一首詩將鯨魚逃離人類追捕的意象與現代太空的意象重疊互補,為末日做了一個精彩的推演,「迎接熊熊的而滾燙的光芒,為將到的諸神放喉歌唱」同(31),彼時太陽將不斷地膨脹,最後吞滅太陽系的一切,最後極速收縮,成為一顆白矮星,最後變成黑洞。許悔之自青少年時期就喜讀佛經,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人類文明的發展不管興盛到何種地步,最後仍舊逃脫不了毀滅的宿命。唯一生存的可能,就是逃離。但這僅止於詩人的想像。這個文明有著太多不堪的回憶,戰爭、饑荒、污染與核爆,在天空整個燃燒之前,全力逃離,逃離諸神對人類的追捕,正如一群鯨魚逃離人類逃離文明的追捕。
再者如〈割裂天空〉
雲隨風走
風暴怒的時候
雲化為與
雨悲哀的墜落
淹沒山傾覆河
沖毀陸塊大洲
最後的鯨魚
從水柱中噴出霧血
崩身碎軀中
對著天空悲吼
雨將永遠不停
雨將割裂天空
天空再也沒有彩虹(32)
在此詩我們看到詩人想像中的核爆後的場景,天下起了黑雨,陸塊崩坍,鯨魚肉身崩毀的場景,如王者將死,發出深深的悲鳴。
肆.結論
許悔之的詩從早期,莫名深沉的抑鬱,無可名之的悲傷,經過慾望的試煉,一路子都彷彿行走於危崖,與死亡有似敵似友的關係,從描寫高潮之後的欣喜若狂,忘懷自我,如同死亡;到至親死亡的悲痛欲絕,在對佛菩薩國度的想望得到寄託,可是那也對死亡的美好想像,許悔之在活出生命的極致中,凝視死亡,發現了存在的美好,因為心靈一直處於瀕死的狀態,每一刻的每一刻,所寫下的詩句,都是最真誠的自己。發現美好的事物如同美好事物的本身,許悔之的詩如斯美好,因以為記。
…………………………………………………………………………………………..
32. 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26-27頁。
伍.參考書目
1. 簡政珍、林耀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 1990年。
2. 李敏勇編《許悔之集》,台南 國立文學館,2010年4月。
3. 許悔之著《家族》,台北 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
4. 許悔之著《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1994年6月。
5. 許悔之著《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2月。
6. 許悔之著《有鹿哀愁》,台北 大田出版,2000年6月。
7. 許悔之著《亮的天》,台北 九歌,2004年8月。
8. 許悔之著《遺失的哈達》,台北 聯經,2006年12月。
9. 白靈主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新詩30家》,台北 九歌,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