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去愛與被愛?一百個人的回答有一百种。
當個體踏入社會之中時,便需要一种獲得認可,這种認可的層次將隨著參與程度的加深不斷升級,最高層次便是被崇拜。同時自我成長的提升需要,便是偶像的需要即崇拜。在這些提升與被提升的動態之外,人在社會中的常態是一种安身立命的靜態。靜態時的精神支持就是友誼中所顯現的友愛。如果認真追究愛這個范疇,其重質而輕量,几個酒肉朋友不及一個知己。
純粹的兩性之愛并不屬于外部社會,僅限于兩個個體間的相悅之情,僅此而已。縱觀身邊所見所聞的儿女情愁們,多半是由于在本已完滿的情愛之上,又附加了其他的需求欲望的雜質,使屬于人性本身的問題變得似是而非。如果客觀地對愛情加以定義的話,則是是情感加物質,另外一直與錢并列的權力,在物質生活的不斷推進中,已脫掉了它的神秘面紗,很明顯它已歸屬于物質財富的范疇了。無數的戀人們正倍受這种模棱兩可東西的折磨,這就构成了人悲劇性的一部分。愛本身是排斥物質的,愛的純度越高,人們獲得的幸福感與情感撫慰的滿足感就越丰厚,正如,
人們挂在嘴邊上的話﹕我不愿意他(她)看中的只是我的錢。
但是人不可能脫离人間的衣食住行,因此大多數凡人的愛情都落在了物質的溫床上,便离不開物質的養育。既要保持愛情的高貴,同時又要躋身于物質的競賽,二者很難得兼。人在此岸與彼岸之間,不知取舍,永遠無法靠岸,對于芸芸眾生來說,這似乎就是命中注定的痛苦。
對于感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人來說,愛情是他們從骨子里神往的東西,為了愛情可以付出一切、拋棄一切,同時為了愛也要拼命攫取一切。也許奮斗的過程過于艱難,因而超乎了人類的精神准備與預期,最終人竟成為了自己行動的犧牲品。到處看到的是攫取一切成為手段與目標本身,人類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或許人的异化就從這里開始。
人類的數量确确實實是在與日俱增,而不是與日俱減。愛情卻沒有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鮮見相應增加。或許正因為人類的數量的激增,人寶貴的心靈空間已被個體生存的競爭所擠占、折磨,變得沒有能力承載愛情;或許承載的力度很小,需要得很多,而付出的少。
——————————————————
結束的几句話:
說的都是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東西。正是因為它們無所謂,因此常常忽略在大家頭腦的深處。當看到有些朋友守著自己的寶藏,還在嘆息無路可走的時候,我有了一种沖動。我愿意拿自己開刀,動手挖一挖,從而給大伙一個暗示,也是不愿意動刀的朋友,來此分享。
十分不清楚這么做是否對朋友們有用,如果有十位朋友給我來信的話,我便有了我挖下去的力量,如果有二十位朋友給我來信的話,我會使勁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