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5 14:08:13| 人氣1,38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在中國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的演講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有圍牆的醫院

 

「寧養服務」是一種觀念,是將「病人」還原成一個「人」,一個生了病但仍是完完全全、有著身心靈各種需求的一個人,而不僅只是看到他的「病」。即便死亡近在眼前,仍然將病人的生活品質或生命品質看成最最重要的事。李嘉誠基金會為了提升內地寧養服務的水準,年十月帶領內地將近三十家醫院正副院長到台灣參訪,一行人從最繁榮的台北大型醫學中心,一路看到最偏遠的台東地區醫院,沒想到大家對規模最小的台東聖母醫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其實台東聖母醫院只有二十九張病床,六位專職醫師、二十多名護士,人力不足、設備老舊、資源缺乏,稟持著「為窮人服務」的精神,五十年來收支沒有平衡過,卻依然活得生氣蓬勃,每天可以照顧院內外超過六百床病患,不只做醫療,還做醫學教育、開餐廳、種田、做SPA、落實健康社區營造、做藝術治療等,是台灣公認的醫療典範,有著許多大醫院所沒有的、用錢買不到的、以及大陸醫療目前也很欠缺的-─「愛」。不只是以「病人」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台灣有2300萬人,擁有將近20家的醫學中心(三級醫院),全部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而台東有23萬人,有六大部落,地形狹長、多山、多離島,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且分配不均。一九六一年,瑞士籍神父和愛爾蘭修女來到台東,不忍心看到婦女在田裡生孩子,且因衛生條件差造成極高的死亡率,於是開始在國外募款籌建聖母醫院,引進醫師和設備,由產科做起,並培訓當地的護理人員充當沒有牌照的「假假的護士」,半數以上的台東小孩都在聖母醫院出生。

一九七九年聖母醫院開始以「居家護理」的方式,服務長達一百七十公里的海岸線民眾。修女說:「別人不去的,我們去;別人不做的,我們做。」還有獨居老人送餐服務,便當上面寫著名字,因為每位老人家愛吃的、能吃的、需要的營養都不盡相同。送餐員有時還要幫忙老人家日常用品,甚至替為尋找社會資源。全院只有一名社工,卻有好多「假假的社工」;曾有同仁建議酌收費用,以免病患需索無度。修女卻堅決地回答:「那些人都沒錢看醫生了,我們怎麼好意思再收錢?」

一九九五年台灣推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雖免除了大部分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但未必人人拿得出錢來,而這些人又大多是聖母醫院服務的對象,聖母醫院依然只管照顧病人,繼續做著效率差又沒錢賺的服務,不計較盈虧。此時醫療體制也掀起「企業化」與「市場化」潮流下,公益性格的聖母醫院開始出現入不敷出、跟不上時代的窘態,二〇〇三年甚至窮到連薪水都發不出來,醫院陸續結束最負盛名的產科,關閉開刀房,無刀可開的外科醫師哭著告別醫院,修女則拿著醫療奉獻獎的獎牌要出售,外面都盛傳聖母醫院要倒了。

然而,聖母醫院思考的不是要不要繼續經營,而是「教會成立醫院的目的是什麼?聖母醫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當地民眾的需要是什麼?」台東每年約有六百人死於癌症,病人必須忍受長途奔波與病痛的折磨,甚無尊嚴地死去。某位神父過世時,殯儀館竟派沒有頂篷的小貨車要來載運遺體;另一位癌末的流氓每週必須花六小時的車程往返大城市去接受治療,臨終前他質問修女:「為什麼台東沒有寧養服務?」

一位神父和一名流氓,用他們最後的生命提醒我們:「活著的人要尊重,將死的人也需要尊重。」於是,聖母醫院決定去做成本更高的寧養服務,以全人、全隊、全家、全程、全社區的方式去照顧癌末病患的身、心、靈。這樣的理念獲得到社會社會熱情的資助,隔年,聖母醫院成立了台東第一家有寧養服務的醫院,同時提供不在院內的「居家寧養服務」,比例達18的世界水平,聖母醫院從接生嬰孩的「善生」醫院,順利轉型為「善終」醫院。同時舉辦「好醫師先修營」,讓醫學院的學生來體驗偏遠地區的醫療,學習在成為好醫師之前先學會作病人的好朋友。二〇〇七年成立心靈療癒花園,讓久臥病床的患者有機會離開病房、到綠意盎然的花園裡感受大自然的能量,在病程中體驗生命,進而轉化個人的內在價值

然而,不生病並不代表健康,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人是看似健康卻有三高或失眠等不健康問題的「亞健康人」。台灣的衛生機關曾推出許多口號,如「天天蔡依林」「餐餐王力宏」,鼓勵民眾每天吃菜至少一種、每餐都有黃綠紅等各色蔬菜;還有「運動三三三」,鼓勵民眾每週運動三天、一次三十分鐘、讓心跳達每分鐘一百三十下。但是知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七成以上的醫護人員都做不到,他們常推說休息的時間都不夠了,哪來的美國時間搞健康?更別說抽煙、喝酒等嗜好。根據一九九五年的統計,台東縣每10萬人口死亡率(無論是哪一項死因)比台灣地區高出很多,罹患惡性腫瘤的人口比率竄升速度亦是全台之冠,平均餘命比台北市民少了十年,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的比率也居高不下,好山好水的地方卻好短命,我們不禁懷疑,醫院除了看「病」以外,難道不能幫助人們活得更健康嗎?

於是,聖母醫院於二〇〇八年成立「聖母健康會館」,提供高纖、低油、少鹽、無人工添加劑的美味健康料理,貫徹全院員工的健康促進,甚至還到部落要去幫助原住民營造健康環境。可是當地人一聽說聖母醫院要來幫助他們活得更健康,直覺反應就是叫我們不要來,他們說:「你們來,就是要我們不要抽煙、不要喝酒、不要吃檳榔,但那些都是我們最快樂的事。」確實,強迫改變他人的習慣,成功率很低,除非當事者自己願意改變。後來,我們改以糖尿病照顧進入社區,定期舉辦控糖生活營隊,陪伴居民一起過健康生活。一年後,部落成立了台東第一個糖尿病病友團體,接著聖母醫院從全台灣454個糖尿病病友團體榮獲第一名的標竿獎。同年,全院更獲得台灣醫界的最高榮譽「團體醫療奉獻獎」。

二〇〇九年,聖母醫院創新引進芳香治療,幫老人、病人定期做精油按摩,更投入八八水災救災,並設立「聖母健康農莊」,以「以工代賑」的模式提供災民工作機會,開始種田生產「自然、安全、無毒」的天然食材,從讓食物從土地到餐桌都是健康的。工作也讓災民們重新尋回生命的活力,願意過健康的生活。

如同史懷哲博士遠赴非洲行醫、德瑞莎修女在印度照顧垂死之人,台東聖母醫院「為窮人服務」的精神,在現今一切以利為導向的資本主義社會,彌足珍貴。其實,窮人不只是沒有錢的人,任何身、心、靈不健康的人都是窮人,都是聖母醫院服務的對象。醫療也不應該只是看「病」,醫院也不應該只是醫「病人」,應該要走出醫院、進入社區,幫助生病的人和無病的人同獲健康,這才是「沒有圍牆的醫院」的實踐。

因相愛,我們合力做美麗的事情。做對的事,就會有對的力量進來。期待海峽兩岸能有更多的合作,造福更多的華人,同獲身、心、靈的健康。

 

台長: 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人氣(1,380)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台東聖母醫院 |
此分類下一篇:浦利葉演奏法蘭克、德布西、拉威爾小提琴作品
此分類上一篇:攝影師眼中的台東聖母醫院2

台長
大陸的醫院也講身心靈照顧
但是兩天的會議下來
我只聽到身體有病如何止痛
心理問題則是如何用藥解決
至於靈性
似乎完全不知有此層面
根據台灣在安寧病房的訪查統計
癌末患者非常在乎靈性的平安
在這方面台東聖母醫院確實可以有些貢獻
2011-02-16 05:08: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