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宮茶具與唐代茶文化
法門寺地宮所挖掘出的珍寶中,有一套完整無損的唐代茶具,包括碾茶用的「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取茶的「鎏金飛鴻紋銀則」、貯存茶葉用的「鎏金銀龜」、生火煮茶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及琉璃茶盞與茶托等,部分茶具上有鏨文「五哥」,「五哥」是宮中對僖宗的暱稱,而根據《物帳》碑記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可知這套茶具是唐僖宗供給佛指舍利的御用真品,也是目前世界最完整的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組。
在初唐的文獻中,很少有關茶或者茶事的記載。一直到了西元七五八年左右,才由有「茶神」之稱的陸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專業茶書---《茶經》。《茶經》的內容分三卷十節,書中詳述唐代與唐代之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等,並列舉出八道四十三州的茶葉產區。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曾寫到:「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粱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而浮粱即是當時東南極大的茶葉集散地,這也說明了茶葉的商業價值與民間的普及。
至於唐代茶葉發展的主因當然是富強的國力所促成,而佛教、道教亦極為興盛,尤其是佛教在唐朝幾乎達到了全盛時期,正所謂「十分天下之財,佛有七八」,僧居佛剎不僅是傳播佛學的地方,也是財源勢力的所在。而僧尼們為驅除睡魔、清心修行,便提倡坐禪飲茶,「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惟許飲茶,由自人懷挾,到處煮飲,相效成俗。」於是栽種、管理、採製、飲用等一系列「佛茶」儀禮也應運而生。
唐代飲茶方式與現代頗多不同,根據《茶經》中「三之造」所提及的茶葉採製方法,是將茶葉製成茶餅,包括蒸熟、擣碎、入模拍壓成型、烘乾、穿成串、封裝等等程序;「四之器」中介紹了二十八種飲茶的器皿;「五之煮」中描寫茶餅茶湯的調製,著重在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水火候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法門寺出土的這套金碧輝煌的御用茶具,真實反映了《茶經》中所記載的飲茶之道,其步驟為:將茶葉烘焙,然後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放進茶羅中篩出茶葉粉末。從茶羅抽屜中取出這些茶葉粉末投入鍋爐烹煮,再加入鹽、胡椒等佐料調成糊狀,謂之「茗粥」,至此即可開始「吃茶」。
十三、唐代最後一次迎請佛骨
唐朝經過安祿山、史朝義等人長達九年的軍事叛變後,國力大減,再加上宦官干政、藩鎮割據導致戰亂連年不休,而為了平息戰亂又必須進一步徵兵斂稅,結果民眾反叛情緒也愈發高漲,「徵二蜀之捍防,蒸人盪覆,徐寇雖殄,和南幾空」,到了懿宗執政時,其實唐朝的氣數已接近尾聲。
咸通十四年(西元八七三年),這位被後代歷史學家評為「器本中庸、流於近習」的懿宗當時身染重病,在內外交相亂的壓迫下,更希望迎請佛骨到皇宮,求助於佛祖神力能將所有的不如意一筆勾消。在四月初八這天,懿宗親派供奉官浩浩蕩蕩地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
《杜陽雜編》與《資治通鑑》詳細記載著當時迎請的盛況:不計其數的金銀寶剎,以及珠玉寶帳,孔雀氄毛裝飾的檀香木轎輿,上面雕刻著飛簾、花檻、瓦木、階梯,全都用金銀覆蓋,小則高一丈,大的高達二丈,每一座寶剎都需動用數百人來扛抬。而以珍珠、瑪瑙綴飾的幡幢與寶傘也有一萬隊以上。佛骨在御林軍儀隊的導引下進入皇城,但聞誦經拜佛聲震天動地、各種器樂爭相鳴奏,夾道的士女瞻禮、僧徒道從無不流涕霑臆,整條數十里長的長安大道,一眼望去全都是富門巨豪的車駕和鑲金掛銀的綵樓,而擠得滿坑滿谷的民眾也都主動齋素、扶老攜幼前來接迎,場面之盛大比郊祀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中也有人以「自殘」的方式來表達對佛的虔誠,一名士兵自斷手臂,以手執之,一步一禮前來獻佛,登時血流滿地。而以齧指、截髮、煉頂的跟隨者也越來越多。當佛骨進到皇宮,宰相以下競施金帛,懿宗更是跪地禮拜,激動得淚流滿面,哭喊著說:「但生得見,歿而無恨也!」只可惜三個月之後,懿宗即病重身亡。隔年,新即位的僖宗便匆匆下詔將佛骨還送法門寺,結束了唐朝歷史上最後一次的迎奉佛指活動。
隨著改朝換代的兵馬空傯,盛極一世的法門寺在戰火中頹圮傾倒,神秘的地宮與佛指舍利在一夕之間退出了歷史舞台,完全為人們所淡忘。直到一千多年後,考古人員從絆倒的佛塔下,挖掘出埋藏於地宮中的佛指舍利及大批陪葬珍寶。其中有一百二十多件即屬於最後迎奉佛指的懿宗、和關閉地宮的僖宗兩朝的供品。
十四、武則天與第二枚舍利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臨潼新豐縣露台鄉「大風雨、震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畝,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后以為休應(吉兆),名為慶山。」並降旨於山上修築兩座大佛寺,一為寶雲寺,供奉釋迦牟尼佛,一為慶山寺。三年後,武則天登基為皇,建立周王朝,改元為天授(即天授君權),並將四尊自己生肖的塑像:包括她入宮時的模樣、在太宗時的才人像、當高宗皇后的行輦像、及當皇帝的坐像,全送進慶山寺供奉,並藉佛掩淫,偷偷與情人苟歡野合。又命人製作出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及金棺銀槨以裝載佛靈骨,並供奉上自己最精美的蹙金繡夾裙。
或許是早年在宮闈鬥爭的殺戮過多,讓武則天嫌惡長安,登基之後的她幾乎多以東都洛陽作為理政棲息的地方,並且更加投入佛事。天冊元年(西元六九五年)武則天於明堂舉辦無遮會(即水陸法會),在地上鑿出五丈深的坑,結綵為殿,將佛像從地坑中引出,稱為「自地湧出」。五年後,又稅天下僧尼,人出一錢,募得七十萬貫錢財於洛陽興建龍門石窟。
長安四年初(西元七0四年),她派人從慶山寺內取出阿育王塔和繡裙,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到洛陽供養。氣勢壯闊的迎請場面,幡幢寶蓋遮天蔽日,傾城的僧眾百姓及朝廷裡的文武百官全部跪身相迎,「頂缸指炬者爭先,捨財投寶者恥後」,「香花鼓樂之妙,矇聵者亦可睹聞」。武則天也以一代女皇之姿身心護淨,頭面盡虔,請高僧法藏捧上舍利,普為善禱,後來更製作一件大紅羅地蹙金繡金袈裟敬獻佛前。
隔年年底,武則天以高壽安然逝世,中宗李顯隨之繼位。景龍二年(西元七0八年)中宗以白玉靈帳一鋪,將自己與韋后和幾位王子、公主的頭髮剪下藏於匣中,表示剃度為佛子,隨著佛指舍利送歸法門寺地宮。
後來,考古學家在法門寺地宮前室,發現大批繡金織錦和武則天獻佛的繡裙與金袈裟。而中室發現高一六四公分的白玉靈帳,其上即有銘文:「大唐景龍二年戊申二月已卯朔十五,沙門法藏等造白石靈帳一鋪,以其舍利入塔,故書記之。」然後在中空的靈帳裡面找到一盝頂鐵函,鐵函內是鎏金雙鳳銀棺,其中即藏有第二枚佛指舍利。
十五、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
佛學中的顯教,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透過文字讓人一目了然,故稱顯教;而密教,則為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直接傳達的密傳大法,無法以一般語言文字說明,只能在身、語、意三密相應之間去體會,以真言、咒術、及儀規為修持特徵。
至於唐密,指的是唐朝開元三大士所傳的金剛、胎藏兩部大法。胎藏界如同胎兒在母親懷裡、又似蓮花種子之於花中,由大定、大智、大悲三德來培育內在理性的悟覺;金剛界則表現法身佛無堅不摧的智慧,可破除一切煩惱障礙。
「密曼荼羅」,譯為壇城,指的是密宗匯集佛菩薩以實現「即身成佛」、「圓輪具足」的道場。但世俗界中人們始終無緣得見,更顯得莫測高深。直到法門寺地宮重現人間後的七年,學者才成功破譯其中的玄奧,揭開了失傳千年的唐密曼荼羅的神秘面紗。
整個法門寺地宮的設計即是供養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羅」道場,佛指舍利為「三昧耶曼荼羅」,諸種法器及供養品為「法曼荼羅」。三密相應,四曼相即,組成法門寺地宮的密曼荼羅。
地宮主體結合中國傳統墓葬與古印度供養舍利的方法,共分一道四室,設有四門。按增益護摩法「遍法界為黃色方壇」要求,甬道、前室、中室呈長方形,後室和密龕呈正方形。入宮踏步及甬道地面以金錢鋪地,主要供品亦為金黃色(此為財供養);後室中部香爐蓋頂堆積香灰(燃香),八重寶函中部分盛放液體(香水),四壁塗以黑色(為黑土壇城),表示地宮封閉前曾舉行盛大的舍利供養法會。
唯一道通徹全壇,體現金胎兩部大日如來中道一時;四室裡「三影一真」的四枚佛指舍利,表示四方四佛建立兩部曼荼羅。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呈現胎藏界因曼荼羅,鏨刻有胎藏界諸尊菩薩;而放置真身舍利的密龕五重寶函,呈現金剛界果曼荼羅,鏨刻有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是為方壇。
地宮的供養物為「十供」,包括金、銀、銅質錫杖、香爐、閼伽瓶、金毛獅及天王塑像等物,皆以八重寶函為中心對稱佈置。中室靈帳後的捧真身菩薩,即象徵皇帝供養真身,其結構設計同為「金胎合曼」。而八重寶函的第四重寶函刻有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主尊左右各有四尊造像,前方跪有兩尊手擎金盤捧如意寶珠的蓮花部使者,瞻禮主尊如意輪觀音,後面六尊亦作曲跪合掌恭敬持誦相,顯示唐密以如意輪寶珠供養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從建制、供養物佈置、法器、供養物上的裝飾圖樣,全部體現金胎不二、兩部合曼的唐密內容及特色。如果說主持「壇結塔下」的實際策劃者---智慧輪和義真,他們所為代表的長安大興善寺和青龍寺是唐密的根本道場,那麼法門寺就是皇室唐密的內道場。
十六、「三武一周」的滅佛行動
佛教雖為外來文化,但其因果理論與生命哲學深獲中土人民所接受,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並與本土的儒家和道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於三者的境界孰上孰下、孰高孰低,總是歷代爭論的焦點。
在中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及周世宗,人們以「三武一周」稱之。雖然這幾次滅佛行動各有其不同的時空背景,無論是出於皇帝的個人偏見、或是佛教徒本身的信仰方式出了紕漏,總之,這番朝廷推動的毀佛滅佛,對佛教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第一位禁佛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原本也跟隨家人信仰佛教,但後來在宰相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引導下,逐漸成為道教信徒,並於公元四四0年時自稱為太平真君,在京城設立天師道場,「親至道場,受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自後諸帝,每即位皆如之。」以君權神授的方式為拓跋氏政權正名。接著詔令強迫僧侶還俗,責令充當勞役或從軍。不久,更進一步規定誰膽敢侍奉胡神(即佛陀)或塑造泥、銅像者,一律滿門抄斬,並下令焚燒所有佛寺、佛像、佛經,將寺內大小沙門一律活埋。幸虧他的兒子拓跋晃暗中協助佛教徒,大批的佛教文物才得以預先密藏倖存。
百年之後,尊崇儒術的北周武帝也為了達成其政經和軍事目的,將所有不曾在儒家禮典中提到過的奉祀完全禁止,「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五年後,武帝駕崩,新皇帝宣帝又下詔復佛。
到了大唐盛世,唐朝諸皇皆篤信佛教,讓佛教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許多大型的佛教藝術皆完成於此時,例如武則天就曾經助脂粉錢二萬貫開鑿「龍門石窟」,並在長安建造高達二九四尺的「明堂」祭祀佛骨,後來再建更高的「天堂」用來存放大佛,甚至下令全國斷屠、禁漁長達七八年之久。
但是隨著寺院經濟的極度膨脹、僧尼戒律漸馳、迷戀咒術,甚至有許多淫亂放縱自毀形象的醜事,讓偏好道教的唐武宗在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對佛教展開最嚴厲的屠滅行動,「會昌法難」造成二十六萬名僧尼被勒令還俗,凡不服敕令者當即決殺,全國共有四千六百座佛寺被毀,四萬餘座佛教建築被毀,而收歸國有的寺院土地及財產多不可數,武宗更派專人到法門寺毀碎佛指舍利,所幸受命者以毀碎的「影骨」搪塞了過去。隔年,武宗暴疾身亡,佛教又重新恢復。
又過了大約一百年,周世宗於顯德二年(西元九五五年)再度頒佈禁佛詔令:「自今不許私度僧尼,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無敕寺舍並須停廢。」還特別明令禁止燒身、煉指等過激行為,結果全國共廢佛寺三千三百多所,僧尼僅存一半,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的滅佛行動。而佛教在經過這四次廢佛的打擊後,歷代的佛學經論、名僧章疏幾乎消失殆盡,元氣大傷,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強力保護下,佛教才又得以繼續弘揚。
十七、如何供養佛指舍利?
「舍利」,是佛教徒的聖物,無論是其生成的原因、抑或是放光、增生或者憑空消失等不可思議的現象,科學家至今仍提不出合理的解釋。<金光明經>捨身品即說:「舍利者,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感謝佛陀慈悲,祂以人的身分,實際地表演了一次如何在人世間修行成佛的過程,誠如佛陀涅槃前所說的:「應度者,已度;未度者,亦留下可度的緣分。」
<金剛經>曾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佛陀早已無所掛礙了,但祂了解部分眾生的需要,故留下了八萬四千顆「戒、定、慧」所熏修而成的真實舍利來提醒我們。佛陀甚至說如果沒有佛舍利,也勿須憂煩,因為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舍利。這枚世界上唯一的一截佛指舍利,歷經兩千五百年的時間從印度到中國,再經過一千多年的埋藏從唐朝到現在,今天竟然能夠跨越過政治與地理上的鴻溝從法門寺到台灣,而我們可以親眼目睹,實可謂為奇蹟,如何不教人感動?難怪我們可以在佛指舍利安座的現場,看到那麼多美得讓人動容的虔誠表情。「萬法惟心造」,我們在這些信眾的身上看到了佛光。
至於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惡言批評,或許我們可以為他們祈願祝福,因為從他們外在的表現,我們得知他們內心的苦。試想如果今天換成是佛陀面對到這種人,他會怎麼做?阿彌陀佛!
佛指舍利難得來台,這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希望大家都能藉由此次機會,重新省視修行的目的。瞻仰佛指舍利時,你可以合掌恭敬,或者以跪拜的方式,再張開手掌,作「接足印」,然後握掌,起身即可。當然還有許多種供養方法,重點不在形式,而在於你的「恭敬心」,舍利即佛寶,如同<大般涅槃經>所言:「一切皆得身心供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