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4-04 07:36:24| 人氣2,21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觸目是菩提】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觸目是菩提】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僧問:道在何處?

師(興善惟寬禪師)云:只在目前。

僧問:我何不見?

師云:汝有我故,所以不見。

僧問:我有我故。所以不見。未審和。還見也無?

師云:有汝有我。輾轉不見。

僧問:無汝無我。還見也無。

師云:無汝無我。阿誰求見?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心念是什?或者說心念是如何從體起用的?六祖云: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如之用。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如有性,所以起念。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性常自在。故經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是說此如之體難見難聞,若能見此如之體則百病皆消。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可分兩種,一,一妄心包括見聞覺知根塵識宇宙萬物,妄心亦包括見聞覺知根塵識宇宙萬物。但其間隔之毫釐,差以天淵。妄心乃無明五蘊作主,而則佛性作主。無明作主,故流轉生死,氾濫而無與歸,所謂一假皆假,佛性作主,故體用互攝圓滿而具足,所謂,見性之後,妄一如,不能以妄心辨別,不能以辨別妄心妄心之外,不復有心。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此描繪的禪宗公案玄沙接物利生,亦稱玄沙三病。是唐末五代玄沙師備禪師(835--908)藉如何接化盲、聾、啞三種病人之問題所拈提之機緣語句。碧岩錄第八十八則玄沙示眾云: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生接?患盲者,拈錘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啞者,伊說,又說不得。且作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楞嚴經妙心疏》云:六識攀緣六塵名攀緣心,此心緣境而生,亦隨境而滅,從緣而生無自體性。眾生不知,認自性,複于諸塵分別好醜,造諸惡業,隨業流轉。眾生生死,皆由彼造,故名無始生死根本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本來無生死煩惱,我等菩提涅槃之體,初無垢染,故曰元淨。此體者誰,識精是也。識即心也,精者純一之義。眾生分中,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雜心,亦名染心,即不純淨也。若盡其生滅,成不生滅,離諸雜染,純一不雜,是識精。即眾生本具對之性,亦即諸佛所證覺體也。

 

世有一般人,不惡又不善。
不識主人公,隨客處處轉。
因循過時光,渾是癡肉臠。
雖有一靈台,如同客作漢。

 

“六根性”包括“見性”和“聞性”。如果我們用“攀緣心”去看世界,那我們就看得不透徹,就好比“蜻點水”,我們只能看見“水面”的“表層”現象; 如果我們用“如心”去看世界,那我們就看得足透徹,就好比“魚游水中”,我們才能看見“水體”的“深層”實相。“聲無無滅,聲有亦非生。”“漣漪”(波浪)在“水體”中幻滅的時候“水體”並沒有消滅,反之“漣漪”(波浪)在“水體”中幻生的時候“水體”也並沒有出生,明瞭此理則見“不生不滅”之“心體”。

 

心如明鏡連天淨,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昧了主人翁。

 

《楞嚴經》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菩薩從來不離,自家昧了不相親;

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靜聽夜半鐘聲,聲聲喚醒主人夢;

試看庭前月色,色色全彰古佛心。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台長: 幻羽

幻羽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道是修出來的嗎?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修行是一種境界,是變化無常的、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永無止境的,“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來立功課?”。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誰?道是究竟的、徹底的,本自圓滿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謂先修行而後悟道,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建立在“我執”上的“法執”。
誰在修?我是誰?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
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 “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飯。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開悟的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2017-04-04 10:18:12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