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一開始,2008年美國就爆發了金融危機,使很多銀行倒閉,美國政府隨著投入了幾千億美元去救助瀕臨破產或者已經破產的銀行,想把金融危機的衝擊降低到最小程度。因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體,和世界金融帝國,危機發生後,全世界都遭殃,尤其是與美國關係最密切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受到衝擊最為嚴重。
金融危機引起的連鎖反應使美國很多銀行、財團和企業破產。金融危機的起因是美國銀行違規操作嚴重,如鬆弛的簽名承受標準下的過度借貸、銀行衍生產品設計的不合理、不科學等等。小布希執政期間,美國表面一片繁榮,其實是危機四伏,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美國不再是製造業大國,也不再是軟體業帝國,這也是世界經濟的遊戲規則所定。
世界資本都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流動,中國、印度有大量熟練、低廉的工人,而且政局穩定,在中國和印度投資建廠會取得非常大的投資收益,中國還有十三億人口、印度有十億,中產階級都有三億,所以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市場,而印度卻是僅次於中國的大市場。現在,美國的普通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中國和印度的一個中層管理者的工資,美國工人加班嚴格按照美國法律進行,但是中國和印度的工人在2008年以前加班有很多暗箱操作,而且十二小時高效率運行,這就是美國工人失業的原因之一。美國失業嚴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人口增長過快。美國人口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雖然表明美國社會仍具有活力,但隨著人口的膨脹,製造業的轉移,美國公民之間的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
國際金融危機西方發達國家虛假繁榮泡沫的破滅,國際金融危機最後演變成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產業沒有升級換代,就是沒有新興產業的誕生,代替老的產業。世界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經濟起飛是因為當時的世界誕生了很多新興產業,如石化、汽車、電子、資訊和生物技術等等。中國在2008——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是因為中國的資本家已經瘋狂,拼命的生產大量的產品,而且是出口商品,等金融危機一爆發,發達國家消化鏈一斷,商品就嚴重供過於求,所以中國的經濟在2008年底到2009年才會探底。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成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代工帝國,世界經濟的版圖是美國、西歐、日本經濟體的崛起,六、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成為代工中心,八、九十年代代工中心轉向中國的東部沿海,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將轉向中國的內地和亞洲的印度、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
現在中國已從金融危機大傷中恢復元氣,201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增長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現在正在普及汽車、住房、資訊、衛生、教育,所以中國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汽車業、資訊產業、保健產業、醫療產業等)強勁增長是中國的定海神針;另外中國這幾年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也拉動了中國國內的消費;中國還有一個促進內需的手段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一些經濟學家說:中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會造成巨大的浪費,但是中國的中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有比較大的空間的。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要想擺脫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方法只有兩個:一是靠其科學家培育出新的戰略產業。二是其工人大規模的降低工資。不過看來第二條是行不通的,所以只能夠走第一條路。未來的新興戰略產業是什麼?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還是環保產業?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世界能源的緊張是不可以逆轉的趨勢,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長,未來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將會很強勢。
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及國際貿易、金融、投資自由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甚至會高於國家的力量,顯示了21世紀的跨國公司,將最終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和主導力量。現在世界上有4 萬多家跨國公司和28萬家分、子公司,控制著全球半數以上的生產、貿易、投資及技術。世界最大的跨國公司產值與中等國家的gnp相當, 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1994年產值為1300多億美元,同年馬來西亞的gnp僅603億美元,南非的gnp也僅1200多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20 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迅速發展,21世紀中,跨國公司無疑會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重點,特大型跨國公司將繼續存在、發展並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在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過程中,客觀要求各國具有相近的經濟運行環境,而市場經濟制度是當今社會最有利於世界經濟各項活動進行的制度。從1990年左右的東歐、蘇聯巨變之後,原來的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進入21世紀,這些國家的經濟轉軌將會完成,市場經濟將會真正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法規。
在新的產業環境中,不僅區位要素發生變化,而且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利潤為目標的傳統區位理論和規模化的產業佈局模式也將被新的區位理論和複雜的產業佈局類型取代。在新國際勞動分工的影響下,世界生產力佈局將從世界角度出發充分利用各國的資源要素,全球產業佈局將出現嶄新的格局。世界經濟的空間分佈將向合理方向發展,區域差距會有所縮小,但是不同的區域專業分工不同,在世界生產力體系中的重要性仍有等級之分。21世紀世界經濟將向區域專業化分工方向發展,從而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21世紀後,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下,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由於各生產、科技領域的週期縮短且不同步,致使經濟週期變短的情況下階段性也將模糊。在經濟發展曲線上將展現為平穩上升的態勢,中間起伏不大。
隨著知識經濟的全面到來,21世紀全球可能展現出美國的新經濟畫面,即:經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人類社會向理想社會邁出重要一步。科技將真正成為真正意義的“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研發、生產將以即時的速度應用、實施甚至同步進行。全球經濟將被資訊產業、環境清潔產業、生物產業等高科技產業主導,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產業化。
由於世界自然環境、經濟基礎等要素的分佈不平衡,世界經濟將長期保持不平衡,但在國際分工協作加強的影響下,原世界經濟的核心——邊緣體系中處於破碎地帶的區域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區,東亞地區就是典型例子,其他邊緣區也將會在新國際勞動分工中大大獲利,但若達到發達國家水準仍待時間與機遇。
21世紀雖不能像東亞危機以前一些學者預測的那樣是亞太世紀,但是那時亞太地區將至少真正成為世界經濟三大中心中的一極,共同影響、協調世界經濟的發展。三大中心會逐步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優勢領域,從而形成區域專業化分工,這樣一來也使它們之間具有不同的經濟波動週期,使整個世界經濟週期被緩衝,各中心彼此之間相互平衡,20世紀90年代末東亞金融危機與美國新經濟現象並存的景象就昭示了這一趨勢。
這三大板塊中心至少將在21世紀上半葉真正確立,並會在長期內以博弈的關係存在,它們將與各個國際經濟組織,如:wto、世界銀行、 貨幣基金組織等,共同制定世界經濟的各項活動的規章、制度。亞太、北美、歐盟這三大地區中心組織將逐步向超國家方向發展,最終成為全球一體化的締造者。
中國要想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首先必須在經濟體制上世界經濟的主流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同其他國家進行合作與交流。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階段相適應,在商品經濟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是最完善的制度,這已被經驗證明。在今後長時期內將很難有其他更高級的經濟運行機制能取代市場經濟的作用,來配置世界資源。中國自從1992年開始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以來,有了很大發展,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完善要到下世紀中葉。因此在21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建立、完善市場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中,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中發揮更大優勢,必須也要走區域化的道路。隨著中國經濟的壯大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亞東經濟圈將以中國為中心確立起來。屆時不僅與中國地域上接近的華人地區會加入此組織,而且隨著該組織的壯大,還將打破地域限制,整個世界華人將組成一個超地域的大中華經濟圈或叫泛中華經濟圈。
同時,隨著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這一地區將建立一個較為密切的正式組織,中國將成為該組織的主要成員,中國經濟也將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力量。與世界公司發展潮流一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將孕育出一批大型跨國公司,它們將代表了中國經濟的實力、水準,並且代表中國在世界經濟各項活動中發揮作用。在外貿、技術研發、fdi、 生產等領域起核心作用。在21世紀,世界500強大公司中, 中資公司所占比例將與中國的經濟實力相一致。
21世紀中國第三產業將升至首位,第二產業退居次位,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將大大降低。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第二產業內部也將發生大規模分化,中國經濟結構將向世界水準發展,產業內部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比重將迅速提升。這一變化趨勢將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是伴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其基層單位——企業必須要組織好,要有創新機制建立。同時,中國企業多種所有制的現實,企業組織形態也將不同。
企業的生產方式也會不同,可能出現兩極化的現象,即向大型化與小型化方向發展,相應產生規模化生產和彈性生產兩種生產方式並存的局面。21世紀中國經濟的區域差異仍將繼續存在,東部沿海地區在長期內仍為國家經濟的核心區,但在中國的中西部將崛起若干經濟中心,從而帶動整個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如:重慶,西安——蘭州,以及烏魯木齊等將獨立發展為都市經濟區或經濟帶。
在21世紀,世界生產力佈局將從全球角度出發。隨著投資自由化的發展,中國沿海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生產力水準較高,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將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勞動力豐富,將向資源、資本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這樣,在新國際勞動分工的過程中,中國不同經濟水準的地區將扮演不同的角色。
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前景及對中國經濟走向的影響,可以看出中國要想在新的世紀中保持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中的各項活動,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以便儘早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