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14 21:45:43| 人氣1,7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公認的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艾西莫夫1965年照片

以撒·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西莫夫一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艾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艾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一統,被譽為「科幻聖經」。

艾西莫夫筆下產出不少短篇小說,其中《夜幕低垂》Nightfall 曾獲美國科幻作家協會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 票選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說。他也寫推理小說和奇幻小說,以及大量的非文學類作品,並曾用筆名保羅·法蘭西 Paul French 為青少年撰寫科幻小說「幸運之星系列」。

艾西莫夫治學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學手法闡述科學概念,儘可能細數從頭,理性分析科學脈絡。提及某個科學家時,也會一併附上詳細的背景資料,諸如國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以語源學和發音方式介紹科技名詞。這些特點在他的《科學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認識物理學》Understanding Physics 和《艾西莫夫的科學探索史綱》Asimov's 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 裡處處可見。

艾西莫夫參與門薩學會多年,後來有點不甘願的被拱為副會長,他說這個學會的會員都「好逞能鬥智」,相較之下,他更樂意擔任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的會長。而小行星5020、《艾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艾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艾西莫夫約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羅維奇的猶太鄉鎮,父親猶大·艾西莫夫Judah Asimov,母親安娜·瑞秋·柏曼·艾西莫夫Anna Rachel Berman Asimov,是以磨坊為業的猶太家庭。家族姓氏源於單字「Azimy」,俄語的意思是「冬天磨穀」,字尾飾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紀念他的辛勞。

艾西莫夫3歲隨父母移民美國,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長大,5歲自己學習認字,由於父母只使用意第緒語和英語溝通,所以他不會說俄語,但能講流利的意第緒語跟英語。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雜貨店,家裡人都要在店裡幫忙,他因此接觸到店裡賣的廉價科幻雜誌,一腳踏入科幻世界。艾西莫夫在11歲時就下筆寫小說,19歲稿子就賣給了科幻雜誌社。

艾西莫夫未滿16歲便完成高中學業,193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離開校園的這段期間正逢二次世界大戰,他在費城海軍造船廠的大氣實驗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戰後加入美國陸軍,服役九個月就光榮退伍。從軍期間,他靠打字升到下士,僥倖躲過1946年在比基尼環礁的原子彈試爆。

艾西莫夫完成博士學業後,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生化講師,從此跟波大建立起終生的關係。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寫作後,就不再教書(他寫作所得遠比任教來得多),但仍爭取到保留副教授的頭銜。1979年大學為表揚他的寫作,晉昇他為生物化學教授。1965年應大學莫加紀念圖書館 Mugar Memorial Library 的館長霍華·戈特利布 Howard Gottlieb 之請,艾西莫夫捐贈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滿71格的收藏架。

艾西莫夫的寫作生涯可以分成幾個時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科幻題材,1939年開始寫短篇小說,1950年撰寫長篇科幻小說,這個時期直到1958年,《裸陽》(The Naked Sun)出版為止。他在1952年開始出版非文學類作品,幫忙編輯大學教課書《生物化學與人體新陳代謝》(Biochemistry and Human Metabolism)。

蘇聯在1957年發射第一顆短軌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後,他的非文學類著作,尤其是科普作品顯著增加,結果影響到科幻小說的產出,之後的四分之一世紀,他只寫了四本科幻小說。1982年,他另一半科幻時期隨著《基地邊緣》的出版而展開。此後直到他過世,艾西莫夫為以前的小說作品補充了數部續集和前傳,將各個系列作品合歸一統,構成一部他前所未料的宏觀系列。

他在1942年動筆寫出「基地系列」後來這些短篇小說集結成「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講述在未來宇宙中,一個浩瀚無垠的星際帝國,其衰頹與重生。「基地系列」跟「機器人系列」是他的科幻小說代表作。多年之後,他繼續以《基地邊緣》和《基地與地球》發展架構,並且用《基地前奏》和《基地締造者》回顧原始三部曲之前的故事。這個系列的特色是他虛構了一門自然科學,當人口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歷史方向就能進行預測,艾西莫夫稱之為「心理史學」。

在「基地系列」中(起初並沒有機器人),一位科學家通過演算推測得到了舊帝國覆滅不可避免,因而開始執行了一項半機密的計劃,準備用相對較短的千年的時間建立起新的穩定的銀河帝國。故事裡有一個精神守護者,稱作《第二基地》,負責保護和糾正計劃順利完成。艾西莫夫在1950年代中場休息時,第二基地還是人類保護者,1980年代他重拾科幻筆桿,就把溫和專制主義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其計劃主要是通過科技、宗教、貿易、穩定等各階段手段來達到影響其他地區形成穩定政權,當其中遇到了計劃外的事件——一個心靈變異者,通過心靈能力控制第一基地的人員,其最終被克服。然而在計劃中,第二基地作為計劃監控者,是暗藏在背後,所以當第二基地被暴露後會導致第一基地不能按預定計劃完全自主進行發展,產生了依賴心理。所以最終第二基地通過假象被第一基地完全毀滅而逐漸回復到暗中監控的情況。

婭行星(Gaia)在《基地邊緣》登場,顯然是基於蓋亞假說。蓋婭行星所有動植物跟礦石,都分享著一個整體意識,構成一個超級心靈,合力為大我奉獻。在《基地與地球》裡,主角開始搜尋地球,想找出他在《基地邊緣》選擇蓋婭星系的原因。艾西莫夫企圖藉由蓋婭行星,探索集體意識的可能性。在《復仇女神》(Nemesis)裡他更進一步,讓艾利斯羅行星上的原核生物擁有自我意識,並且試圖與人類交流。艾西莫夫從《基地與地球》開始,將機器人帶進「基地系列」,他在最後兩部小說《基地前奏》和《基地締造者》鉅細靡遺探討了它們的行為。機器人被描寫成暗地裡為人類福址努力的行動者。

另一個常見的特色,大概就是溫和專制主義的相反面,社會壓迫。在《星空暗流》中有顆生長特殊植物纖維的行星,行星上的農工都被鄰近行星的貴族們所剝削。《繁星若塵》裡的英雄則協助一顆行星對抗傲慢自大的行星帝國太暴人。通常受壓迫的對象不是地球人(對抗其它行星的殖民者)就是機器人。《雙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裡機器人力抗偏見想變成人類。

在《鋼窟》裡,地球人怨恨富有的「外世界人」和他們對待機器人(由外世界人所組裝)的態度,認為他們有如指鹿為馬,把機器人當「小男孩」看待。《蒼穹一粟》裡也有類似的情形,銀河帝國統治地球,戲稱地球人為「地球仔」,而地球則成了一個神權獨裁世界,強迫每個人只能活到60歲就得接受安樂死,書中主角貝爾·艾伐丹是上流階層的銀河考古學家,力圖克服自己的偏見。而另一位主角是62歲的約瑟夫·史瓦茲,來自20世紀,從受迫害的歐洲逃難到美國,意外被傳送到艾伐丹的時代。他必須決定是否要幫助這個想要他命的弱勢社會。

艾西莫夫和《星艦奇航記》之父吉恩·羅登貝瑞,在1960年代《星艦奇航記》開播時,發展出一段特殊的關係。艾西莫夫在《電視指南》雜誌(TV Guide)上寫過一篇批評《星艦奇航記》科學正確性的文章,羅登貝瑞寫了一封私人信,恭敬地回應說,要在一個每週播出的帶狀節目上要求事事正確有困難的。艾西莫夫後來改口,說儘管《星艦奇航記》在科學上有問題,但是無損於它是一部概念新穎,有內容的科幻電視劇。兩人就此交上朋友,後來艾西莫夫甚至為部分《星艦奇航記》系列影集擔任顧問。

艾西莫夫是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者。他不反對虔誠的宗教信仰,但是曾經多次斥責迷信和偽科學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在他幼年時期,父母奉行東正教猶太傳統,不過比起在彼得羅維奇來得寬鬆,教條沒有強壓在艾西莫夫身上。也由於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太多的宗教影響,長大後他認為聖經描繪的故事是希伯來神話,就如同伊利亞特是希臘神話一樣。艾西莫夫多年號稱無神論者,不過他自覺名不副實,解釋他只是不相信的比相信的多,之後他發現用「人道主義」來形容自己更為恰當。

在他最後的自傳裡,艾西莫夫說,「如果我不是無神論者,我會相信上帝寧可拯救生民百姓,而非當隻字片語中的典範。與其眷顧在電視上言必稱上帝卻口是心非的傳教士,祂會更喜愛坦誠直率的無神論者。」同一本自傳裡也說地獄是「胡說八道的虐待狂」亂跟慈悲的上帝攀關係。人類政府既然樂於減刑,艾西莫夫納悶,何不先從另一世的刑罰開始減起。他否定人類的信念或行為,會導致無盡的懲罰。

1942年7月26日,艾西莫夫與葛楚·布魯潔曼 Gertrude Blugerman 結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離婚,與珍妮特·傑普生 Janet O. Jeppson 結婚。艾西莫夫有嗜幽癖,偏好狹小幽靜的地方。

他在第三本自傳中回憶起,小時候總是想拿本雜誌躲進紐約地下鐵的車站裡,在列車轟隆隆的聲響中,封閉自我,享受閱讀的樂趣。艾西莫夫怕坐飛機,一生中只坐過兩次飛機(一次是在海軍大氣實驗室工作的時候,另一次是1946年從歐胡島陸軍基地退伍回家)。他很少長途旅行,有部分原因是若要長途旅行就得坐飛機。他的幾部小說裡,都有懼飛症的陰影,像是溫達·厄斯(Wendell Urth)的推理故事,和「機器人系列」的主要角色伊利亞·貝萊。

他晚年喜歡遊輪旅行,有幾次還在航程中的娛樂乘客,像在皇家郵輪伊莉莎白女王二號(RMS Queen Elizabeth 2)上講述科學。艾西莫夫的演講風格極富創意,幽默風趣,頗受歡迎,他在時間上的掌控精確非常,不抬頭看鐘,卻總能準時結束演說。

艾西莫夫中等身材,健壯結實,蓄山羊鬍,有著與眾不同的布魯克林意第緒口音。他缺乏運動細胞,不會游泳,也不會騎腳踏車,不過他搬到波士頓之後,倒是學會了開車。在他的幽默小品《Asimov Laughs Again》裡,形容在波士頓開車根本是「開進無政府車陣」。

艾西莫夫興趣廣泛,反應在晚年致力參與的大小團體上,他熱愛吉伯特與蘇利文的輕歌劇,加入推理作家雷克斯·史陶德(Rex Stout)筆下人物尼洛·伍爾夫(Nero Wolfe)的愛好團體伍爾夫協會(Wolfe Pack),也是福爾摩斯愛好組織貝克街游擊隊(Baker Street Irregulars)的著名會員。

從1985年到1992年逝世為止,艾西莫夫擔任美國人道協會會長,後來繼任的是作家朋友馮內果。他也是影集《星艦奇航記》之父吉恩·羅登貝瑞的摯交,在拍攝《星艦迷航記》電影版期間,給予不少有用的建議。

1992年4月6日,艾西莫夫離開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後十年,珍妮特版本的艾西莫夫自傳《It's Been a Good Life》出版,揭露他死於愛滋病。1983年12月,在他進行一次心臟搭橋手術時,輸血感染到愛滋病毒,艾西莫夫明確的死因是愛滋病毒感染併發症所引起的心腎衰竭。

珍妮特·艾西莫夫在這本自傳的跋裡寫道,艾西莫夫想要「公開」,醫生說服他保持沈默,警告大眾對愛滋病的偏見會傷害到他的家人。艾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後公開,卻適逢亞瑟·阿什(Arthur Ashe)公開得到愛滋病之後爆發爭論,於是就打消了念頭。十年之後,艾西莫夫的醫生過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開他的死因。

艾西莫夫的著作裡,本來「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是獨立的故事,「機器人系列」也跟「基地系列」沒什麼關聯,到了艾西莫夫晚年,他將三大系列的宇宙歷史觀溶進「基地系列」,於是便誕生整個「大基地系列」。

機器人系列:

1954年 《鋼穴》(The Caves of Steel),伊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

1957年 《裸陽》(The Naked Sun),伊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

1983年 《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伊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

1985年 《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伊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

1993年 《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和羅伯特·席維伯格(Robert Silverberg)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雙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

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

1950年 《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

1951年 《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銀河帝國第一部。

1952年 《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銀河帝國第二部。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

1951年 《基地》(Foundation)。

1952年 《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3年 《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基地後傳

1982年 《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

1986年 《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基地前傳

1988年 《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1993年 《基地締造者》(Forward the Foundation)。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在他的機器人相關作品和其他機器人相關小說中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是艾西莫夫除「心理史學」外另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但在1985年,《機器人與帝國》這本書中,艾西莫夫將三大法則擴張為四大法則:

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第一法則-除非違背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零或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零至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在他於1942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轉圈圈》,《我,機械人》中的一個短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並且成為他的很多小說,包含基地系列小說中機器人的行為準則和故事發展的線索。機器人被設計為遵守這些準則,違反準則會導致機器人受到不可恢復的心理損壞。但是在某些場合,這樣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在兩個人互相造成傷害時,機器人不能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但是這會造成對另一個人的傷害,在一些小說中這造成了機器人的自毀。

他在小說中提出了三定律的很多變體。這些對機器人行為準則的修改成為他的很多故事的主線。在Little Lost Robot(《消失無蹤》,《我,機械人》中的一個短篇)中為了避免機器人無謂地阻止人類進行低危險性工作,第一定律中的後半部分被去掉了,但是也產生了一些其他的問題。在Robot Dreams(《機械人之夢》,同名小說中的一個短篇)中,一個機器人做了個關於取消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夢,導致了他的毀滅。在機器人與帝國中,一些機器人的系統中「人類的定義」被修改(說話沒有該星球的口音就不是人類),而攻擊人類。在科幻電影Bicentennial Man(《雙百人》,原為短篇小說,後改編為中篇小說《正子人》)中,一個機器人為了成為人,將自己的機械部分逐步替換成組織,並且在最後用自己的貢獻和犧牲換來了人類的認同和保護機器人的法律的產生。

三定律在科幻小說中大放光彩,在一些其他作者的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也遵守這三條定律。同時,三定律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三定律基礎上建立新興學科「機械倫理學」旨在研究人類和機械之間的關係。雖然截至2006年,三定律在現實機器人工業中沒有應用,但目前很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專家也認同這個準則,隨著技術的發展,三定律可能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安全準則。

羅傑·克拉克添加了-元定律:機器人可以什麼也不做,除非它的行動符合機器人學定律。此定律置於第零、第一、第二、第三定律之前。 第四定律:機器人必須履行內置程序所賦予的責任,除非這與其他高階的定律衝突。繁殖定律:機器人不得參與機器人的設計和製造,除非新的機器人的行動服從機器人學定律。

        

艾西莫夫與其經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陽和宇宙飛船標誌代表「基地系列」,畫面左側的機器人代表「機器人系列」,右側的圖象代表科普系列。

台長: 幻羽
人氣(1,73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