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聖者所必有,但是其餘五種神通,要看修定的程度而定。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指天眼,宿命,漏盡三通,在阿羅漢聖者身上,能夠徹底究竟,所以稱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三明與六通的神通雖是莫測與無礙的意思,但也是相對的、比較的,除非成了佛,才是絕對的和究竟的!因此阿羅漢或菩薩神通的境界,乃與佛之境界有千差萬別。
《清淨道論》:「戒是闡明為三明的近依(強因),因為只有依於戒的成就而得通達三明的。」
外道的五通仙人,以神足通所變的種種幻象境界,最多保持延續到七天的時間,其所能夠變的境界與種類,也是有限並且局部的;佛及佛陀的羅漢弟子,所變的境界是無限的、全面的,沒有暫久的。不過即使在佛與羅漢之間,神足通的通力,也有極大的距離。
這有一個故事:有一次,目犍連尊者思念他已經去世的母親,便用天眼看到他的母親,已生在摩利支世界。他即向佛說:「父母對於子女的愛護,能夠難作能作。我的慈母現在生於摩利支世界,距離此間太遠太遠了,很少有人能到那個世界去教化她皈依三寶的,但願世尊慈悲,能去教導我的母親。」
佛陀立即答應了,並問目犍連尊者:「那麼用誰的神力去呢?』目犍連尊者心想,佛陀常常說他是弟子之中的神通第一,所以便說:「唯願世尊慈悲,給我加被,以我的神力去好了。」
於是,目犍連尊者便運用他自己的神力伴同佛陀,向摩利支世界出發,每移一足,即蹈一個世界,即過一座大須彌山。就是這樣,一連走了七天,才到摩利支世界。
但當教化目犍連尊者的母親之後,以佛的神足通,帶著目犍連尊者,回到我們這個世界時,佛陀只說:「當還本土,以我神力。」即在言下,佛與目犍連尊者便已還到了本土,到印度的逝多林下了。以此可知,佛與羅漢的神通,其相差的程度,也是無法計得了。
外道的五通仙人,以天眼通所看眾生的未來生死,也是有限的。外道的五通仙人,不能看出每一眾生的最後歸宿,也不能看到自己的最後歸宿,甚至只能看到未來的一生,除了知道從此死了究竟往何處投生之外,至於再往下看,就看不到了。天上的天人,往往都是如此的,當他們的色相衰敗時,便知死亡將至,便可看到死後的去處。
同時,天人的天眼,也有差別不等。欲界天人的天眼,只能看到欲界以下的事物,而看不到欲界天以上的事物,下一層次的天人,看不到上一層次的事物,只有色究竟天的天人,可以看到三界眾生的一切活動。其實,到了無色界天,根本無有形色可看,所以天眼用在察看上的實際範圍,只是欲界與色界而已。
再往上去,至三界以上,已不是天眼通的範圍,而是天眼明的領域了。佛及聖者的天眼,皆稱為明。
通是無礙,明是覺照,天眼明能夠覺照一切眾生的未來生死。天眼通只能知道死此生彼的過程大略,天眼明則能知道每一眾生、每一生死過程中的種種行業因緣,絲毫不差。
因此,天眼的名稱也分三種:轉輪王以下的稱為假天眼,四王天以上的天人稱為生天眼,羅漢以上的聖人稱為清淨天眼。
宿命通的境界也是萬類不等,有了宿命通,能知過去生中的情形。但是,除了佛陀,不能追溯到無始以來屢生屢劫的過去生死,通常的神鬼,只知過去的一生兩生,通常的五通仙人,也只知過去的一世兩世,由於修持工夫的深淺,以及各人善根的厚薄,能知過去的十世百世,那是了不得的成就了,直至阿羅漢與辟支迦佛(獨覺),能知過去八萬大劫中的生死之事,八萬大劫以上,就不得而知了。
這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佛與舍利弗尊者,看到一隻蟻子,佛問舍利弗,那隻蟻子本來是什麼?舍利弗便用宿命通看那隻蟻子,一直看到過去的八萬大劫,蟻子還是蟻子。只有佛陀看到那隻蟻,曾經為人,由於業報,一墮蟻身,竟已超過了八萬大劫。
這個故事,本為說明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勸人及時修行的,但也說明瞭阿羅漢的宿命通,也是有限的。唯有諸大菩薩、諸佛世尊,才能推知過去的無量億劫;事實上,佛菩薩的境界已是明,而不是通了。
他心通,到了無念之境,便用不著,對於三界以上,很少用到他心通了。
漏盡通,唯有出了三界生死的聖人才有,所以三界以內的眾生,對它根本不能想像。
以此可知,神足、天眼、天耳、宿命,此四通的境界,自諸佛菩薩,而至外道鬼神,雖都有份,但卻高下不等,境界懸殊。他心通雖通於凡聖,用途多在凡界,或對凡界而用;漏盡通則唯羅漢以上諸聖,不及三界。
到達羅漢果位之後的六通,實則僅有三通,其餘三通,便稱為明。在羅漢與菩薩稱為三明,到達佛境,雖亦可稱三明,但已另有一個名稱,而稱為三達了。
六通與三明,關係殊為密切,六通是三明的根本,三明是六通的昇華,有了三明的,無不具足六通,具足六通的,亦將得到三明。六通與三明以凡聖的階層,來說明五通、六通、三明、三達的配合,三明既是六通的昇華,何以在六通之中,只有三通可昇為明,其餘三通就不能昇之為明呢?
這在《大毘婆沙論》卷七七中,有這樣的解釋:「身如意(神足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根據這一解釋,通與明的確立,端在能否使人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而定。再者,我們也可看出,凡是偏重於三界之用途的,便不能稱之為明,凡是偏重於出離三界之用途的,便可成之為明。換句話說:凡是僅用於有形有色有行動的神通,只稱為通,若能兼用於世出世間乃至僅用於出世間法的,才可稱之為明。
又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對於神通與明的解釋,是這樣的:「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宿命);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天眼);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漏盡)。」
大體上說,小乘聖者,均可能有六通,但在未證大阿羅漢以前,只能稱通,而不得稱明,到了大阿羅漢以上,則又將天眼、宿命、漏盡的三通,稱之為三明。
但在一般的說法,三明六通,可以連起來稱的,也可以說,三明六通是阿羅漢所具的功德。比如《觀無量壽經》中:「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但在上面曾說,神通的境界,除了佛陀,其餘都是未圓滿不究竟的。所謂明,是明白的覺照,但尚未能透達至最高深處與極無限處。唯有佛陀,才能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萬法,無不明白覺照,透達窮盡。
所以,三明的工夫,到了佛果圓成之時,便稱之為三達了。三達,又是六通的再度昇華,也是三明的至極之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