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31 00:07:29| 人氣4,0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走向世界的本土《笠》詩刊——訪林盛彬

                        走向世界的本土《笠》詩刊——訪林盛彬

 

文、圖片提供∕陳謙(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專案助理教授、《當代詩學》學刊主編)

 

 

林盛彬是「笠」詩社1950世代重要詩人,他不但詩作表現傑出,更襄助《笠》的編輯事務,曾擔任224至248期《笠》詩刊主編。(2001.8~2005.8)對翻譯的推廣,專題的製作,專欄的集稿與邀約都將《笠》詩刊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帶入了全新又不失本土草根精神的新時代趨向 。

 

 1957年生於臺灣雲林縣,1980年淡江大學西班牙文系畢業,之後赴西班牙馬德里大學進修,專攻拉丁美洲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後亦於馬德里自治大學修讀美學,完成碩士學位後歸國,任教於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林盛彬在淡大任教期間,仍好學不倦,同時取得淡江大學中文系以及法國巴黎索邦第四大學雙博士學位。詩集出版有《家譜》、《戰事》、《風從心的深處吹起》《風動與心動》、《觀與冥想》等詩集。

 

 

進入笠詩社,主編《笠》詩刊之因緣

林盛彬提到:1982年我向《台灣文藝》投稿發表詩作,當時負責詩編輯的李魁賢老師寫了封信給我,做了些建議與勉勵。之後,陸續寄了些詩作稿件給他,有些詩作是在《鍾山》詩刊發表。後來,他也建議翻譯西班牙詩。因此,就開始在《笠》發表詩作與譯詩。約在1985年,李魁賢來信問我要不要加入《笠》詩社,最後就由他推薦成為《笠》詩社同仁。2001年,有一次同仁們在中研院陳鴻森教授處聚會,陳鴻森建議我以後可以幫忙編務。那年年會後,岩上卸任主編,鄭炯明接社長,就找我幫忙編務,直到2005年江自得接任社長, 由莫渝主編,我則赴法國進修研究。

 

 林盛彬自2001年起,接任主編工作。稿件大半由其從選題開始,之後集稿、規劃,一直到文字確認並落版完成,交付高雄同仁排版付印,原先排版林盛彬也想自己處理,但因為PC與MAC電腦系統上並不相容,一時之間無法即刻解決,因此作罷。《笠》詩刊雖設有編委會,但考慮到平日大家皆忙,只有在像年會或作品合評時才會積極動員,協助專題組稿及處理活動等相關事務。編輯《笠》詩刊期間,無其他專職人員,社團所提供的編輯費每期一萬元,但需支付助理費(打字、資料整理、雜務)等常入不敷出,《笠》每雙月出刊,從台灣現代詩的發展上來看,是唯一從不脫期的期刊,但在時間點上因為集稿的關係偶會延誤。對於《笠》的付出林盛彬以一顆愛護台灣的心情作為出發點,看得出他對這份本土詩刊的疼惜與愛護。

 

 

主編期間,重要的專題策劃與專欄

   談到四年主編期間的專欄,林盛彬主要商請利玉芳開設「詩的探索」,李敏勇進行「李敏勇隨筆」、其中蔡秀菊撰寫的「詩的光與影」目前已結集成書。專輯方面,有「笠詩社學術研究專題」、「情人節特輯」、「李魁賢專輯」、「柯旗化特輯」、「女性詩學專輯」、「野鳥與生態專輯」、「科技與詩的對話專輯」、「新世代新詩學專輯」、「羅浪專輯」、「詩與語言專輯(客語詩、台語詩)」「烽火之聲專輯」、「陳鴻森專輯」、「苗栗文學專輯」、「李敏勇專輯、「笠詩刊發行四十周年專刊」、「杜國清專輯」、「台灣現代詩研究生論文展」、「岩上專輯、「莫渝專輯」、「張信吉專輯」、「趙天儀專輯」等。林盛彬在製作以上專輯或特輯多為事先規劃,部分則因稿件題材同質性高而彙編整理成輯。

 

   另外《笠》詩刊作品合評行之有年,因此也成為《笠》本身的特色所在。有從作品集下手評析其優劣,更多的是用議題著眼,整理成文字後,多會在《笠》發表,發揮其更多的文學傳播效能。林盛彬認為:詩刊作品是詩社存在最大的理由,不管是同仁或社外詩作,只要是好作品,不與誨澀無聊為伍,在他編輯期間,一定歡迎。

 

 

藝術表現與現實意義的笠精神

  什麼是笠的精神呢?李敏勇曾提出「本土詩學,文化教養」的醒語。但對林盛彬而言,主編期間,身為媒體守門人,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讓更多年輕人喜愛詩、寫詩,所以,稿件初審原則上兼採藝術表現與現實意義,大致具有詩質,而且不是針對個人人身的直接批評或攻擊的作品,皆可採用,固有鼓勵作用,也避免扼殺了一個可能的天才。對於來稿內文有不甚明白之處,我會主動與作者聯繫,詢問以釐清問題,或者回覆作者詢問是否刊登時,順帶一兩句對其作品特點的短評。另外,也依詩創作題材內容大致分類,俾便有需要者查考。」所以林盛彬基本上願意讓大家藉由自己的文本個自呈現,在語言明朗的基礎上與作者進一步溝通,稿件則兼採藝術表現與現實意義,只要具有詩質,不針對人身批評或攻擊的作品,都會是值得面市的作品。

 

  作為一名詩人之外,學者林盛彬亦認為:「除了《笠》傳統的詩評論之外,當時也想闢一個現代詩的學術園地,刊登具學術研究規格的論文,事實上,在四年中也刊登了不少學者與研究生的論文,但是《笠》畢竟是一個以創作為主的同仁詩刊,而且向來主張詩的批評與在批評,所以,後來就沒再繼續。雖然《笠》沒有變成一份半創作半學術研究的刊物,但還是持續刊登了許多這類的詩評論文。」這是顧及到這份詩刊仍以刊登詩作為主要考慮,如果成為學刊載創作的比例上勢必被削弱,一如成為學報性質的《中外文學》,目前已不復見詩創作被發表刊登。林盛彬編輯期間一向堅持刊物必須保有的「笠」精神究竟是什麼?他想了想,是——台灣本色。他說:「一直以來《笠》所稟持的精神從未改變,之後成了詩社文化的一部份。至於外界常以政治立場想像「笠」的意識型態,這是不對的曲解,詩人是社會的良心,我們堅持理念不能跟政治劃上等號。我們不作政治的附傭。」作為社會良心的笠詩人,一向是永遠的反對者,且站在權力的對面,不與當政者同流合污,因為:權力使人腐化,這是人類世界不變的真理。

 

 林盛彬期待與「笠」一同成長一起繼續努力,成就台灣新詩美學的典型。他在訪談裡不止一次提到「笠詩人作品多半具有國際視野,與許多批評家印象有所出入」,如李魁賢還三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莫渝對於法國詩人詩作譯介的努力等,可見唯有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所以以本土為根底的「笠」詩社,在創社初期同仁間集體意識匯聚的同時,其實已暗埋日後的繁花與盛果,於今五十年,終於有成。

 

文訊 6月號/2014 344

台長: 陳謙
人氣(4,0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城市觀測 |
此分類下一篇:莫渝與《笠》下的歲月
此分類上一篇:說:鬼之恐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