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真實的事件發生在1999年。由一向給觀眾正義凜然印象的Samuel L. Jackson飾演主人翁Coach Ken Carter,Ken Carter受邀擔任Richment高中的籃球隊教練,他一貫獨特的訓練作風,當時在加州當地造成爭議性討論,讚揚與批評者皆有。改編成電影後雖添加些許戲劇化成份,不過欣賞這一事件的始末過程,的確富含教育啟發與勵志涵意。
在台灣,學校的球隊一直是特殊的團體。因為球隊比賽有增進校譽的作用,不論好壞學校都努力培養球隊,甚至在入學時降低標準爭取好球員。球員訓練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往往延誤到正常的課程教學,而校方多爭一隻眼閉一隻眼予以默認,使得球員們也許球打得很好,卻無法繼續升學。這是常態,不論在美國或台灣都一樣。
Ken Carter據說在1973到1977年是該校籃球隊員,並締造了許多新記錄。曾是過來人的Carter,最能瞭解學校球隊經營的內幕,比賽獲勝時風風光光,畢業後卻放牛吃草。Carter當時的隊員有的販毒被關,有的三餐不繼,這全是課業荒廢無法繼續升學改善生活所造成。Carter深為所戒,在回校擔任教練時,有了特殊的風格與要求。
他規定參與球隊的球員們要簽署一份合約,約中規定不准缺課,上課要坐在前排,學業成績要達到一定的標準等,但這卻引發球員、球員家長、甚至校方的強烈反彈。還不僅於此,當1999年球隊在季賽中連勝十多場,Richment高中球隊聲勢如日中天時,Carter發現球員未達合約標準,強硬將體育館以大鎖與鎖鏈鎖住,停止一切訓練與比賽。終於引爆了來自球員家長與校方的劇烈反彈,校方不得不舉辦公聽會來審查這種作法的合理性,差點導致Carter離去。
Carter是一名黑人,他提出美國黑人青少年「下場」的統計數據令人感到驚訝。繼續升學是改善黑人生活的一條明路,Carter深知如此,因此對球員有異於其他學校教練的要求,引起反彈也是意料中事。對大多數人而言,眼光只看到短期利益,即便家長與校方更是如此,只要小孩能在籃球領域中發光發亮,只要球隊能替學校爭取榮譽,誰去關心他們長大後進入社會可能發生的悲慘景況?Carter高瞻遠矚,卻不容於當時短視近利的環境。我想,這是我們必須加以警惕的,眼光長遠的人總是極少數,先驅者總是孤獨,但他們卻能引領我們進入更美好的未來。這讓我想起二八法則,對的事總是掌握在兩成(少數)人的手中。
這部電影深入探討美國青少年的生活,也許你我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類似的體驗。不得不佩服Carter孤單的堅持,這才是一個教育者應有的理想抱負。
總台:
http://www.zulu.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