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歷史與文化講座:溝口雄三教授
公告日期 2007-04-26
演講者:溝口雄三(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溝口雄三教授是日本歷史、文化與思想界的大家,在東亞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廣泛的受到國際學界的重視與推崇。溝口教授長期以中國為研究主體,但是與一般研究者不同,他的研究動力之一在於透過中國重新理解日本,著作中蘊含了極為獨特的比較視野,在理論上有高度的原創性。此次邀請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層次上與他對話,期待由對話中開展新的可能性。具體的說,他將以深厚的功底,透過長年積累對於中國公與私的研究,與近期對於辛亥革命與近代化歷程的分析,展現中國與日本的內在基體的差異。
議程:
中國的公與私
時間:2007年5月10日(週四)下午二時
地點: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A202
主持人:張永堂(清華歷史所)
特約討論人:陳弱水(台大歷史系)、孫歌(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東京大學訪問)、劉人鵬2000(清華中文系)
從辛亥革命看中國的近代
時間:2007年5月11日(週五)下午二時
地點:臺北市金華街清華大學月涵堂
主持人:王汎森(中研院史語所)
特約討論人:楊貞德(中研院文哲所)、賀照田3000(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台中東海大學訪問)、鍾月岑2000(清華歷史所)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合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文化研究學會
贊助單位:行政院國科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溝口教授生於1932年,195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科,曾任埼玉大學助教授、一橋大學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歷任中國社會文化學會理事長及評議員、東方學會評議員及編集委員、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及専門委員、文部省學術審議會委員、日本學術會議會員。
現職是文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教授、國際儒學連合會副理事長。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0年
『方法としての中國』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9年
『アジアから考える』全7巻(主編)(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4年
『中國の公と私』 (研文出版) 1995年
『公私』 (三省堂) 1996年
『中國思想文化事典』(主編) (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1年
『中國の衝撃』 (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4年
上述著作有多種譯成中文,台灣版包括《中國前近代思想的發展與轉折》(1994)、《作為「方法」的中國》(1999),均由國立編譯館出版。北京三聯書店目前正在籌劃出版他的著作全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孫歌教授負責,顯示中文學界對他的重視。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一書是溝口教授的成名作,確立了他在思想史領域研究的地位。這本書主要的貢獻在於分析晚明以降公、私、理、欲等重要觀念產生變化的社會政治背景。與一般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之處在於,溝口不以思想的內容闡釋為滿足,而追問概念變化的動力,更為關鍵在揭示這些概念如何在動態歷史社會過程中運作而發揮作用,因而思想史變成是一門綜合的學問,必須跟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精神史連結起來。這樣的方法持續體現在他後來的研究中。
《作為「方法」的中國》的影響力滲出思想史的範圍,在人文學科中造成了普遍的影響力,可以被理解為一本討論理論與方法的著作。這本的原創性在於透過“基體論”這個歷史本體論的建構,提出一個多元世界史的史觀,以中國為方法意味著以中國的歷史經驗為參照點,目的在於對世界史的重新認識。也就是說過去對於世界史的理解僅僅是以西歐的歷史為座標,因而無法更為多元、豐富的由各世界區域內在的轉化動力來理解世界史的構成與變動。這個多元世界史觀的提出,在理論與思想上造成了解放與衝擊,造成學界必須將既有單一世界觀相對化的效應。
《中國的衝擊》是溝口教授近期的著作,成為學術思想界的暢銷書。這本書從當前中國的崛起所浮現諸多難以理解的現象為出發點,然後以他畢生從事中國研究的功力提出社會思想史的解釋,例如傳統禮教是如何與四九年以後的社會主義融合──亦即社會主義思想的因數早就存在,傳統禮教中就包含了讓弱小者能夠在生存上有退路;改革開放後出現的鄉鎮企業如何是過去家族與宗族的變易與延續等。這本書深入淺出,不僅替日本一般讀者解答了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衝擊與困惑,也受到學界廣泛的重視,因其提出了主流人文社會學科無法提供的解釋與視野。
http://www.hss.nthu.edu.tw/~apcs/app/news.php?Sn=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