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31 13:58:43| 人氣1,2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格達51.8°C最熱紀錄「極端酷暑」政治效應*+*碳排放量增加反使南極上空大氣變冷,速度是地表暖化的 10 倍*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美聯社 

    *巴格達51.8°C最熱紀錄:缺電大抗爭的「極端酷暑」政治效應*

                  -轉角24小時- 2020/07/30 

「極端熱浪的蝴蝶效應,正觸發巴格達的炙熱抗爭...」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本周測得攝氏51.8度的誇張高溫,一舉創下全年最高溫的歷史新高紀錄。

伴隨熱浪襲來的一連串限電、斷電措施,加上伊斯蘭宗教正進入宰牲節,種種民生用電急需,已讓苦不堪言的群眾於近日再次發起一連串激烈的街頭抗爭,抗議國家政府的失能。

截至30日,巴格達已有3人在衝突中遭警方開槍打死。每逢酷暑便陷入缺電地獄的巴格達,正直接遭遇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政治日常躁動。 

根據初步氣象統計,巴格達在28日測得的攝氏51.8度氣溫,一舉打破了該城的全年高溫歷史紀錄。

原本7月平均氣溫介於攝氏26~44度左右的巴格達,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之下,異常高溫似乎成了夏季定番。

儘管周三氣溫微幅下降至51.11度,但卻仍高居巴格達的歷史第二高。 

《華盛頓郵報》解釋,這波極端熱浪是因為高壓空氣盤旋於中東地區上空所致。除了伊拉克,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近日也都處於異常高溫燥熱的天氣。

而這波高壓目前正朝西南方向、橫跨紅海往埃及移動。預計從本周末開始,這波高溫熱點中心的巴格達,誇張氣溫才會逐步回到相對適中的40多度。 

在極度燥熱的空氣中,遭遇缺電危機的巴格達,街頭巷尾也不住地傳出發電機轟轟作響的運轉聲音。

儘管作為「世界第五大油國」,伊拉克在長年戰亂、政府結構性貪腐、派閥與族群鬥爭之下,基礎建設與開發極度落後失能。

每逢盛夏,混亂且不均的落後配電系統、以地方勢力與個人財富為依歸的供電優先,都讓長期承受斷電與限電衝擊的百姓苦不堪言。

除了透過發電機勉力維持冷氣電扇等機器的運轉,已於30日進入宰牲節的巴格達,也必須想辦法保存肉品食物,不在高溫中腐爛發臭。   

圖/歐新社 

國家政府無力解決的供電問題,在極端氣候成為日常,且不斷惡化的情況之下,巴格達連年如此的熱浪輪迴命運,也讓以青年族群為主的憤怒之聲越發高漲,成為極端氣候直接影響在地政治日常的活生生例子。 

「整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猛烈熱浪,同時鼓譟的人們也因為基本建設與電力供應的問題選擇走上街頭。」《半島電視台》於巴格達的記者如此表示。 

在創歷史紀錄的熱浪之中,巴格達近日再次引爆了抗爭怒火。過去一周,市民再次走上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抗議連穩定供電都盡顯無能的政府。

截至30日,巴格達街頭已有3名示威者遭警方開槍打死。而這也是繼去年10月,長達數月、造成約500人死的巴格達抗爭後,又一次的流血衝突。 

除了暖化熱浪的極端氣候趨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持續肆虐之下,伴隨而來的經濟蕭條、油價暴跌,也讓伊拉克政府採取緊縮措施。缺電的炎暑恐怕將讓巴格達憤怒持續延燒,甚至點燃更多示威。

圖/法新社


   *碳排放量增加反使南極上空大氣變冷,速度是地表暖化的 10 倍*

         作者 Emma stein 2020 年 07 月 31 日 11:19   

地球氣候變化越來越極端,當溫室氣體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節節升高時,地球大氣邊緣卻在以暖化的 10 倍速度冷卻中。一篇新研究表明,南極洲上方 90 公里的高層大氣在過去 24 年已降低約 3℃,平均每 10 年就降 1.2℃──和地表相比,上個世紀約升溫 1.3℃。   

南極洲有一個由澳洲設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戴維斯站(Davis Station)」,自 1990 年代以來,便持續利用光譜儀儀器分析存在於南極洲上方約 87 公里的羥基分子所發出之紅外光,對高層大氣溫度進行超過 60 萬次測量。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加上中層大氣層的季節週期(冬季更暖、夏季更冷)與太陽的 11 年活動週期(涉及更強烈日照)等影響,低層大氣的暖化趨勢逐年明顯,夏天高溫年年突破,就連北極也難逃暖化魔掌,預測本世紀就會見到夏季無冰的北冰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長期研究數據卻表明極地高層大氣出現以前未發現的新循環,稱為準四年振盪(Quasi-Quadrennial Oscillation,QQO),在該週期中,高層大氣溫度變化了 3~4℃,而且是降溫。 

科學家還不知道是什麼機制在驅動這種振盪,但無論答案為何,準四年振盪似乎會影響南極周圍的風、海面溫度、大氣壓力與海冰濃度。研究人員指出,地球高層大氣將多餘的能量輻射到太空,從而加速冷卻,過去 24 年來高層大氣溫度已降低約 3℃。 

而高層大氣溫度冷卻,還導致罕見「夜光雲」更頻繁產生,這種位於中氣層、平常非常黯淡難以尋找的雲在 1885 年之前沒有任何記錄,但自 1998 年來,科學家從觀測站記錄了大約 10 次夜光雲,它們在夏季出現在極地以上約 80 公里的高度,只有當太陽在地平線下時才能看見。 

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地球各角落生活條件,接下來幾十年內(也許就在你我這一生),預計全球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隨之而來海平面也上升、極端天氣頻率增加、全球生態系統出現重大改變。 

監控地球各地的氣候數據並納入模型調整準確性,才能更有助於理解全球政府防堵暖化的措施是否有效。

由於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美國今年上半年災損逾10億美元的天氣巨災多達十起,接下來將進入西部野火與大西洋颶風旺季,巨災恐將進一步堆高,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至鉅。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的最新統計,美國今年上半年災損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天氣巨災總共已達十起,全年可能改寫歷史新高紀錄。 

NOAA官員指出,2020年已確定是連續第六年全年至少發生十起損失逾10億美元的天氣和氣候災害,刷新歷史紀錄。最新報告顯示,極端天氣事件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廣泛影響,由於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更常發生,強度更加猛烈。 

根據NOAA的國家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料,2020年上半年天氣巨災數量已追平2011與2016年的同期歷史紀錄,全年數量也可能超越2017年的歷史前高,該年美國總共發生16起災損超過10億美元的天氣和氣候災害。 

今年上半年10億美元天氣巨災清一色都由強烈的風暴所造成,總共影響美國30多個州。其中,威力最大的巨災是4月12日至13日從德州颳到馬里蘭州的140多場龍捲風,災損金額估計高達30億美元,並造成35人死亡。

據NOAA表示,第二大巨災是4月7日至8日出現在伊利諾、愛荷華、印第安納、俄亥俄、密西根、威斯康辛和密蘇里州的冰雹風暴,導致大約26億美元的損失,所幸沒有造成人員死亡。排在第三名的是3月下旬發生在中西部和俄亥俄峽谷幾個州的惡劣天氣,包括颳強風、下冰雹與20多個龍捲風,總共造成約24億美元的損失。 

上半年災損近180億美元 NOAA指出,2020年上半年美國這些最具破壞性的天氣和氣候事件共造成80人死亡、將近180億美元的損失。 

NOAA打從1980年開始就一直在追蹤美國天氣和氣候事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總計這40年來,災損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天氣巨災共有273起,總災損超過1.79兆美元。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乾旱情況惡化、嚴重的野火以及更猛烈的風暴和颶風,可以預期天氣巨災可能衍生的經濟風險,未來仍將居高不下。 

NOAA國家環境資訊中心應用氣候學家史密斯(Adam Smith)分析指出,儘管天氣事件類型通常會集中在每年特定時期,但今年上半年災損逾10億美元的巨災全都是由強烈風暴所造成,此一情況相當罕見。 

史密斯表示:「今年上半年災損逾10億美元的天氣巨災竟然沒有一起與冬季風暴或洪水有關,這確實有點反常。不過,每年3到6月往往是美國發生強烈風暴事件(龍捲風、冰雹和強風破壞)的旺季,今年的情況也不例外。」 

今年颶風數量恐較均值多 美國接下來幾個月則將進入西部的野火季節和大西洋颶風季節,NOAA之前曾預測,2020的年颶風季颶風數量將比往年均值還要多。 

該機構預測,今年出現13至19個每小時風速達39英里以上風暴的可能性高達70%,其中有六到十個可能發展成颶風,包括三到六個達到3級以上的「強烈颶風」。 

史密斯指出,儘管2020年上半年10億美元巨災數目已追平歷史紀錄,但他希望下半年天氣巨災數量能有所減緩。他說:「我們希望今年秋季不要重演2017年和2018年的颶風和西部野火季節肆虐的惡夢。」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