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03 08:35:45| 人氣1,0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緊盯“大國競爭”,貫徹“分佈式殺傷”理念—美軍調整全球兵力布勢維持霸權+“智慧+行動”顛覆傳統保障機理☆☆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本民眾集會抗議在沖繩縣邊野古地區修建美軍新基地。新華社發

製圖:梁晨

☆☆ 緊盯“大國競爭”,貫徹“分佈式殺傷”理念,實行動態力量部署——美軍調整全球兵力布勢維持霸權☆☆ 

                    -中國軍網-  陳航輝 / 張澤正  2020-07-02 07:20

據報導,美海軍“裡根”號和“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近日在菲律賓海舉行了聯合演習。加上“羅斯福”號,目前美軍在印太地區部署了3個航母戰鬥群。此前,美空軍於今年4月宣布撤回部署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B-52H戰略轟炸機,終止在關島不間斷部署戰略轟炸機部隊的靜態部署模式,隨即密集演練從美國本土向海外戰區應急部署B- 1B戰略轟炸機,以驗證動態力量部署模式。 

這些動作是美軍在大國競爭背景下調整全球兵力布勢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美軍為應對新局勢加快重塑其在全球力量態勢的最新動向。 

圍繞新國防戰略目標  因勢而變 

二戰後,美軍建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基地群,形成了覆蓋全球的海外駐軍網,名義上是保護盟友和懾止對手,實則是為了維護美國全球霸權。過去70餘年,美軍全球兵力布勢曾經歷多次重大調整,大都緊緊圍繞國防戰略要求,因勢而變。 

冷戰時期,美軍延續了先歐後亞的傳統政策,以應對歐洲方向的蘇聯威脅為國防戰略重點,長期在西歐駐紮重兵,部署了大量的陸軍重型部隊、防空部隊,以及空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部隊。冷戰結束後,蘇聯威脅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維持海外大規模駐軍的必要性大大減小。之後20多年,美軍海外駐軍規模從冷戰後期的近50萬縮減到2016年的19.3萬。其間,美國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海外駐軍從歐洲、東亞等傳統駐軍密集區向阿富汗、伊拉克兩個作戰區集中。

2017年12月以來,美國先後出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認為世界重新進入“大國競爭時代”。基於新的威脅判斷,美國全球兵力佈局快速調整。一方面,重新強調前沿部署和前沿威懾,海外駐軍規模增至22.5萬,2年內增加3萬多人,這還不包括應急部署到中東地區的兵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兵力配置上重點佈局亞歐兩線,包括壓縮駐中東和非洲美軍規模、向歐洲增加部署1個戰鬥航空旅和部分後勤部隊等。在亞歐兩個方向,改變先歐後亞的傳統做法,將亞洲打造成美軍新的力量中心,快速推進印太戰略,將F-35B戰機、“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陸軍多域特遣部隊等新型作戰平台和作戰力量優先部署至印太戰區。 

緊盯潛在對手能力特點  有進有退 

近幾年,美軍把印太和歐洲作為優先方向,增加的海外駐軍主要部署在這兩個地區。除了增兵外,美軍還根據潛在對手作戰能力和特點,不斷優化力量布勢。 

在歐洲戰區,美軍在穩定駐意大利、英國軍隊規模的基礎上,由南至北沿俄羅斯邊界全線加強力量存在,對俄西線形成合圍之勢。在北線,2017年春季開始以輪駐的方式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部署4個北約戰鬥群,包括1個美軍戰鬥群,每個戰鬥群約1000人。在中線,向波蘭常態化部署1個“愛國者”導彈連和1個營級規模戰鬥群,並加大與烏克蘭軍隊聯演聯訓力度。去年6月,美國與波蘭達成一致,向波蘭增派1000名駐軍,以鞏固兩國關係,對抗“俄羅斯威脅”。不久前,美國駐波蘭大使莫斯巴赫還公開表態稱,美國可以將部署在德國的核武器轉移到波蘭,引發俄羅斯強烈不滿。在南線,頻繁與格魯吉亞、羅馬尼亞等國開展聯演聯訓,美海軍第六艦隊定期進入黑海活動。據俄國防部披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每年在歐洲舉行近40場明顯針對俄羅斯的大型軍演,2019年沿俄羅斯邊界的空中偵察次數同比增加了33%,海上/沿海岸偵察次數增加了24 %。

在印太戰區,美在增強駐日、駐韓美軍防空反導能力的同時,以退為進,精兵重器從第一島鏈大步後退至以關島為中心的第二島鍊和以夏威夷為中心的第三島鏈。美軍此番從關島撤回戰略轟炸機部隊並密集演練洲際打擊能力,正是基於以退為進的作戰思想,塑造“你打不到我,但我能打到你”的作戰態勢。 

大步後退的同時,美軍基於對手遠程精確打擊兵器威力大幅提升的現實,在兵力部署上堅持“去中心化、去節點化”思想,對兵力兵器進行廣域疏散配置。這一做法與美海軍“分佈式殺傷”概念一脈相承,基本思路是將前沿基地、主要兵力和主戰平台分散配置在廣闊、多維戰場空間,避免遭敵飽和式攻擊而被“一鍋端”。同時,迫使對手分散使用偵察預警和火力打擊資源,使其無法攥指成拳;而己方能夠從多方向實施聚合式向心攻擊,達到“形散神聚”的作戰效果。 

廣泛實行動態力量部署  塑造態勢 

美動態力量部署概念在2018年1月出台的《國防戰略報告》中正式提出。該概念是一個專為應對大國競爭設計的兵力管理工具,同時也是一種力量部署模式,通過增強美軍兵力部署的突然性、模糊性和非線性,提升美軍生存力和威懾力,達到“戰略上可預測,行動上不可預測”的效果。

美國海軍是最早轉向動態力量部署模式的軍種。2018年4月,在時任防長馬蒂斯的推動下,海軍“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開始向動態兵力部署模式轉變。在新模式下,航母打擊群的部署週期從7個月壓縮至3個月,但部署頻次增加,部署地點和時間間隔打破規律,航線和任務靈活可變,靈活性和不可預測性明顯增強。目前,印太戰區多個航母打擊群都已嘗試過動態力量部署模式,戰區海軍正向其他艦種推廣該部署模式。 

美國陸軍主要通過短期輪流駐訓的方式實現動態力量部署。在印太戰區,陸軍主要以“太平洋通道”項目為抓手,開展短期輪訓。每條通道一般設置3個訓練站點,各站點位於戰區內不同地區,如東南亞、南亞、東亞等,陸軍部隊與各站點國家軍隊聯合演訓數周至數月,既利於維持陸軍在印太戰區的力量存在,提升與夥伴國的協同行動能力,又可錘煉運輸司令部的遠程力量投送能力,讓更多的部隊有機會了解戰區內一線情況。 

與海軍和陸軍相比,美國空軍轉向動態力量部署模式起步稍慢,但力度不小。今年4月中旬,空軍宣布戰略轟炸機部隊將從基於前沿部署的靜態兵力部署模式,向立足本土駐紮的動態兵力部署模式轉變,更好地發揮戰略轟炸機部隊“跑得遠、力臂長”的優勢,提升戰略威懾力。此後一個多月,空軍至少7次演練“全程不落地洲際打擊訓練”課目,每一次演練使用的航線、時間、攻擊方向、協同方式等都有所不同,集中檢驗動態兵力部署模式的可行性。事實上,動態兵力部署模式與空軍近年來提出的“疾速猛禽”和“敏捷戰鬥部署”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下一步很可能結合運用。

                 

☆☆ 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管窺--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智慧+行動”顛覆傳統保障機理☆☆ 

                       -中國軍網-  曾光  2020-07-02 08:01

當今世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并快速運用於軍事領域,使得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高級階段演變,智能化戰爭初現端倪。人類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用什麼樣的方式作戰,也就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實施保障。後裝保障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如何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科學研判特點規律,認真籌謀應對之策,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怎麼看 

智能化作戰基礎是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無人化自主作戰,通過把人的思維優勢與智能技術的快速精確優勢有機結合,提高作戰速度、協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快速完成“OODA”(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作戰循環,以智能化優勢奪取戰場主動權。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將以“智慧+行動”為基本模型,依托“物聯網+知聯網”一體的信息網絡進行決策,通過智能裝備執行任務協同行動,顛覆傳統的保障機理,呈現新的時代特徵。 

態勢感知可視化。

將智能技術應用於後裝保障觀察環,採取智能感知、動態識別、故障診斷與自主組網技術,使每個保障要素成為智能感知節點,基於任務自適應感知保障態勢,構建透明可見的後裝保障環境。在物聯網支持下,將隸屬於不同部門、分佈在不同空間的保障系統、平台、要素等有機整合,全面掌握武器裝備的運行狀態、使用程度,以及自身保障力量、物資器材的儲備、位置、實力、狀態等信息,形成基於一張圖的後裝保障態勢。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共享共融保障動態,從而達到對作戰全過程後裝保障的透徹感知、透明掌控。

需求認知適時化。

將智能技術應用於後裝保障判斷環,輔助指揮員定下決心,通過構建後裝保障算法模型,智能預測保障態勢發展。各類傳感器、信息終端將作戰人員、裝備、供應等信息數據交互分享至後裝保障中心,利用智能數據處理技術,對後裝保障信息進行深度挖掘,準確預測後裝保障需求,及時將海量保障數據轉化成保障情報,甄別信息、輔助決策,統一調度和使用後裝保障資源,適時、適地、適量進行保障,縮短甚至消除需求與響應的時間差。通過智能研判保障態勢,適時掌控“要什麼-有什麼-誰負責-在哪裡-怎麼給”,大大提高後裝保障時效。 

決策指令自主化。

將智能技術應用於後裝保障決策環,綜合利用特徵識別、虛擬現實、腦機對接、深度學習等技術,分析識別保障力量在戰場中的行動特徵,為自主決策提供支持。物聯網把智能保障平台和人等多個維度互相聯接起來,戰場環境、保障態勢、保障需求和各類保障資源信息數據智能交互、預測預判,由系統綜合考量功能需求、緊迫程度、位置關係、安全威脅等因素,自動計算生成保障方案,自動匹配相關資源,智能分配保障任務,自適應協調保障行動。同時還可根據戰場變化情況,自動比對保障計劃,隨時告警異常,並在預定的計劃方案中匹配合適的解決方案,保障決策處置自主智能。

保障行動精確化。

將智能技術應用於後裝保障行動環,借助物聯網技術,精確化後裝保障從概念轉變為現實,可以精確運用保障力量,精準釋放保障效能,精細調控保障行動。綜合運用無人化投送、故障自動診斷、遠程技術支援等先進手段,指揮機器人精準投送物資、快速診斷故障、給予傷病員最合理的醫學救治,實現後裝保障靈活、精確、高效。在實施保障行動的同時,自主完成多手段保障效果評估信息的採集匯聚、分級分類,進行基於大數據的分析比對,精準獲得即時保障行動效果。

 

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怎麼保 

隨著智能技術發展,未來戰爭作戰時空將拓展到全時全域,戰爭形態由“以物釋能”“以網聚能”轉向“以智馭能”,智能化要素將滲透到後裝保障各環節、各力量,分佈式部署於戰場全縱深。後裝保障將打破傳統保障模式,根據作戰任務的需要,隨時從原有的作戰和保障體系中剝離出來,實現跨軍種、跨領域、跨空間、跨部門的柔性重組,提供分佈式智能保障。 

分佈聚能保障。

面對未來戰場高度分散的保障對象,將後裝保障力量由傳統的集中統一部署調整為靈活機動、智能調控的全域分散部署,運用區塊鏈技術,科學計算彈藥、器材、物資等儲備品種比例,分區劃塊構建保障佈局和儲備結構。基於高度智能的後裝保障指揮控制系統,實現對廣域分散的各類保障力量和保障資源進行統一協調控制,適時集聚智能、協同保障,實行自主共享、能用盡用、就近就便,減少系統區隔、條塊分割、地域限制帶來的麻煩和浪費。預置臨啟保障。智能化作戰領域將突破陸、海、空、天、電、網等作戰域,逐步向賽博空間、深海、深空、智能等領域發展,後裝保障必須緊貼作戰需求,適應快節奏、高頻率、多變化的供給要求,立足未來超前配置。採取提前預測需求、科學分類定量,平時預置與臨戰預置相結合,在生物空間、納米空間及智能空間,以智能平台、新概念武器和新型彈藥為重點,提前預儲預置、臨時啟動使用,即平時休眠式存在、戰時喚醒式保障,確保體系完整、反應靈敏、迅捷高效、處置有力。 

直達投送保障。

依托強大、穩定、功能齊全的後裝保障指揮網絡,運用先進的運輸投送平台,智能響應保障態勢,快速匹配保障需求與保障資源配置情況,動態優化保障流程為“從補給點到部隊就近籌措-補給”,智能規劃保障路徑,縮減逐級供應、遠距離運輸等環節,實現無死角、無遺漏、無縫隙的跨層次投送保障。投送過程中,通過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實時掌握物資投送動態,並根據部隊的需求變化,隨時向運輸平台發出調整指令,自主抉擇、規避風險,直接將物資投送給作戰部隊。 

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怎麼建 

面對從戰爭形態、制勝機理、作戰樣式、作戰力量等各方面都發生急劇變化的現實,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在積極研究佈局智能化作戰。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盡快破除認知局限,加強前瞻研究,大力發展軍用智能技術,確保在未來戰爭中搶占先機、爭取主動。

保障理論研究從虛入實。

研究構建理論體系。深入探討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內涵要求,深化基本概念、組織形態、模式機制、方法手段、安全風險等研究,加大指揮控制、裝備體系、力量建設、制度機制等重點問題創新,形成配套完善的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理論體系。研究制定保障條令。研究制定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條令,明確職責權限、任務分工、原則流程、內容標準和管理規範,明細需求提報、計劃制定、籌措儲供、專業保障、管理調控、安全防護、檢查評估等內容,指導和規範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高效發展。研究探索保障運用。充分發揮人腦的綜合分析優勢和智能指揮系統的精確高效優勢,切實弄清智能化作戰後裝保障軍事需求,構建智能技術向後裝保障領域轉化運用模型,促進民用科技向智能化後裝保障力的有序轉化,牢牢掌握後裝保障“制智權”。 

保障力量布勢優化重構。

優化兵力布勢。統籌各類保障力量,前推後裝保障前沿,拓展後裝戰略縱深,預置關鍵技術力量,實現融合式區域佈局;優化戰役力量、伴隨力量和應急力量3種結構,推進模塊化編組、集成化配套、智能化運用,構建廣域後裝機動保障鏈。重構儲供佈局。在戰略樞紐、預設戰場、部隊集中區域等預置保障點,在主要方向、關鍵節點建設前進保障平台,預置智能化保障要素、設備和彈藥等,點線配置、分佈部署、網格融合,提供快捷實時保障。完善儲備格局。針對各戰略方向使命任務、作戰樣式和戰場環境,對後裝保障需求進行智能評估,合理確定運輸、彈藥、物資等儲備品種數量,重點加強智能化裝備、無人化裝備、新型彈藥器材、智能導彈、高標號油料等儲備,同時將作戰急需保障資源盡可能前伸預置,形成與重點方向作戰相適應的儲備格局。

保障裝備技術加強研發。

研究開發智能化自主補給平台技術,加強智能高效、便於維護的陸上無人補給基地、海上無人補給船、水下無人補給潛艇、空中無人加油機等無人補給平台研發。研究開發後裝保障機器人技術,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地形的機器人,對一線作戰人員、裝備實施保障,通過加大與作戰機器人相匹配的後裝保障機器人研究力度,實現智能化貼身伴隨保障。研究開發人機物智聯技術,利用納米技術研發各類後裝保障傳感器,把互聯網、物聯網、腦聯網有機整合融合,自動獲取部隊需求、資源實力、在用狀態、籌措運修等保障信息,通過智能優化計算,實現保障資源實時共享,保障需求自主計算,保障平台智能控制。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