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23 07:02:29| 人氣9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西4.2萬人新冠肺炎不治!+冰葬!號稱0汙染最環保 -196度低溫「人體瞬間碎成粉晶」+疫情擴散國際秩序將重組**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在拉丁美洲蔓延,其中巴西連續數日死亡病例超過1200人,境內累計4萬2720人病故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確診則達85萬514例,還出現公墓必須清除死者遺骨,以埋葬更多染疫過世病患的情況。 美聯社

        **巴西4.2萬人新冠肺炎不治!慘到無處葬 挖公墓騰空間**

         2020-06-14 16:47世界日報 / 編譯中心╱綜合13日電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在拉丁美洲蔓延,其中巴西連續數日死亡病例超過1200人,境內累計4萬2720人病故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確診則達85萬514例,還出現公墓必須清除死者遺骨,以埋葬更多染疫過世病患的情況。 

美聯社報導,聖保羅市殯葬管理處12日發表聲明,表示公墓中入土至少3年的遺體,將被挖出來放到有編號的袋子中,暫時保存在儲存箱中,並在15天內分別被送往其他數個公墓存放,以便挪出空間下葬死於新冠肺炎的遺體。 

專家預測:巴西疫情高峰在8月

巴西最大公墓「維拉福爾摩沙公墓」職員表示:「人們常說沒什麼能嚇倒挖墓的人,但是今天新冠病毒讓人感到恐懼,不只是挖墓者,還有我們的家人,這是非常、非常可悲的。」 

美聯社報導,聖保羅市目前是巴西疫情最嚴峻的地區,但本周卻宣布開放商店營業,部分專家擔心,確診病例可能再度激增。巴西許多公衛專家預測,該國將於8月迎來疫情高峰。 

智利宵禁 尼加拉瓜仍不限制

拉丁美洲疫情嚴重,秘魯累計22萬749例確診,高居全球第8多,已有6308人死亡,智利確診16萬7355例、墨西哥13萬9196例,分別居全球12、13高。而智利過去半個月來,每天新增病患都有3000到6000人,為了防範疫情,首都聖地牙哥實施宵禁,還動用軍隊在各地路口盤查行人與車輛。 

至於聲稱疫情不嚴重的尼加拉瓜,在疫情流行4個多月後,依舊沒有實施隔離跟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有民眾說:「目前我們已看到有3到5個人在鄰近的地區死亡,雖然政府說是其他疾病致死,但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引發的死亡。」尼加拉瓜官方公布1464人確診、55人死亡,但民眾卻抱怨政府不公開撿疫人數,無法得知國內詳細疫情狀況,要求政府採取防疫措施,阻止疫情蔓延。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在拉丁美洲蔓延,其中巴西連續數日死亡病例超過1200人,境內累計4萬2720人病故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確診則達85萬514例,還出現公墓必須清除死者遺骨,以埋葬更多染疫過世病患的情況。 美聯社

*

              **墨西哥今年前5月發現9亂葬崗 至少215遺體**

            中央廣播電台 楊明娟採訪 2020年6月21日 上午8:43

當局20日表示,今年1月至5月,在西部大城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市郊發現9處亂葬崗,至少有215具遺體。 

檢察官歐塔維歐(Gerardo Octavio Solis)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有215具遺體在亂葬崗中被找到,大部份的身份已經確認,並已通知家屬。檢察官表示,由於缺乏人力,仍有5處亂葬崗有待檢查。一旦完成,屍體數量將會再增加。 

儘管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而實施限制措施,但墨西哥的幫派犯罪並未因此而停止。 

部份專家和人權人士把墨西哥暴力犯罪猖獗歸咎於前總統卡德隆(Felipe Calderon)在2016年對組織犯罪採取具爭議性的軍事鎮壓行動。根據官方的數據,自鎮壓行動展開以來,墨西哥發生超過超過28萬7,000起謀殺案,但並不清楚其中有多少與犯罪集團有關。 

瓜達拉哈拉所在的哈里斯科州((Jalisco)飽受暴力活動蹂躪,這跟當地的組織犯罪有關,主因「哈里斯科新世代集團」(Jalisco New Generation Cartel)崛起,這個集團是墨西哥最殘暴的販毒集團之一。

*

                       **毛骨悚然 墨西哥4地起獲眾多屍體**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20年6月19日 下午11:05

(法新社瓜達拉哈拉市18日綜合外電報導)墨西哥哈里斯科州檢方表示,瓜達拉哈拉市郊外發現至少16具屍體,以及26個裝滿人體遺骸的袋子。  檢方今天宣布此事,這些屍體是過去10天在墨西哥西部4個不同地區發現。 

墨國中部瓜納華托州(Guanajuato)州界發現了14人的遺體。由於汽油走私犯罪集團橫行,瓜納華托州是墨西哥暴力最猖獗的州之一。 

檢方表示,在一座錫礦礦場外發現3具男子的屍體,還有「手腳被捆綁」的一名女子;同時在一座小型牧場也發現了9男一女的屍骨。 

瓜達拉哈拉市(Guadalajara)當局指出,在當地也發現裝滿26個袋子的人體遺骸,不過無法確定相當於多少人。 

哈里斯科州(Jalisco)檢察官索里士(Gerardo Solis)表示:「鑑識研究所將判定屍體數目。」 

2006年時的總統卡德隆(Felipe Calderon)發起爭議性軍事行動,圍剿犯罪幫派組織。專家與人權團體認為,這是墨西哥暴力犯罪升高的主因之一。  官方數據顯示,自那時起,墨國發生近28萬7000起命案,但不清楚其中有多少與毒梟暴力直接相關。(譯者:曹宇帆/核稿:張佑之)

 **聽過冰葬嗎?號稱0汙染最環保 -196度低溫「人體瞬間碎成粉晶」**

                 匯流新聞網-林欣穎 2020年5月24日 下午3:30 

                                 新聞照來源: youtube

你曾想過,如果有天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要用哪種方式向世界告別嗎?其中在台灣民間最常見的殯葬習俗以火葬為主,但這項方式長久以來被環境學家認為不環保、製造過多污染,如今隨時代演進,時有民眾選擇以土葬、海葬、樹葬的環保方式作為選擇,而在藏族也有流傳天葬的模式,透過這類殯葬方式,實現人體最終回歸塵土的情操,不過,在這些千奇百怪的習俗中,你是否曾聽過「冰葬」呢? 

近年一名瑞典生物學家Susanne Wiigh-Mäsak研發出一款號稱「最環保殯葬法」的新方式,將遺體以超低溫冷凍分解並融入土壤中,不僅可以達到分解遺體的功用,還能促進生態環境永續發展。我們最常見的火葬方式,就是將遺體送入高溫火爐瓦解肉體組織後,再將剩餘骨頭磨成粉狀成為骨灰,而這項新興的「冰葬」法,就是利用近-200度的超低溫將遺體結晶化,並使其碎裂成粉末。 

所謂冰葬,就是先將遺體放入-18度的冷凍櫃中,再以-196度的液態但噴灑遺體使其冷凍,遺體會因為冷凍過程變得乾燥且脆弱,此時在將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擊碎成粒狀,最終使用真空乾燥機去除水分並過濾雜質,最終放進有機棺材內,讓往生者回歸自然,目前由Susanne創辦的瑞典禮儀公司「Promessa」有出售這樣的零污染殯葬服務。 

Promessa今年初宣布將會在西班牙正式上市這項服務,西班牙也成為國際間第一個合法提供冰葬選擇的國家。雖然面臨死亡聽起來非常嚇人,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是常態,也是每個人終將走向的結局,離開世界那一刻,為自己選擇一項心目中最莊重的告別方式也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不管你想要選擇哪樣的方式告別都是最好的,因為活過的人生才是最精采的,而你最美的樣子也早就永存在親朋好友的心中。

*

                         **八仙殤痛猶在 錢櫃愛錢害命**

         中國時報 葉德正/新聞透視 2020年6月22日 上午4:10 

八仙塵爆慘痛教訓猶在,娛樂場所公安悲劇卻仍不斷上演,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KTV業者自主休業,錢櫃KTV依然只顧賺錢,甚至施工期間照常營業,最後釀成6死悲劇,「昨天公祭、今天忘記」,到底要多少人命才能喚醒企業良心及政府強力執法? 

八仙塵爆過後,監察院對交通部與新北市府提出糾正,認定交通部怠忽監督職守,罔顧業者擴大營業到未核准範圍,批評公家機關檢查流於形式。  檢方雖認為,活動所有法律責任都由承辦的瑞博公司負責,八仙樂園雖在法律上站得住腳,但「企業良心」卻被打上一個大問號,政府缺乏監督機制、企業漠視良心,全都難辭其咎。 

今年4月錢櫃大火,事後北市府坦承,到場檢查人員仰賴業者提供的資訊,未就建築物規模區分人力,稽查流於形式,白白讓6條人命葬生火窟。 

錢櫃追求利潤,卻是消費者的性命安全來換,董事長練台生事後始終神隱,旗下媒體更是噤聲不語,這種企業已經不是黑心而是冷血,賺再多的錢,難道不會覺得良心過意不去?不會睡不著覺? 

從八仙到錢櫃,對大企業而言,1、2件公安意外,或許賠錢可以暫時撫平傷口、新聞可以逐漸淡化,但對倖存者及死者家屬而言,是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刺骨傷痛,事後再多賠償與彌補,也比不上事前妥善預防,保住最親愛的家人性命來得重要。

雖然台灣已經連續71天無本土病例,但出了國門之後,國際間的疫情再度險峻,台大公衛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恐怕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攝影/趙世勳)

 **疫情擴散國際秩序將重組 林夏如:世界各國終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信傳媒-秦宛萱 2020年6月22日 下午6:58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日通報,全球在過去24小時新增18萬3020例武漢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創下單日最高紀錄,根據WHO數據,全球總確診病例超過870萬,死亡人數超過46.1萬人。 

根據WHO統計,巴西過去24新增確診為5萬4771例,人數居所有國家之冠;其次為美國與印度,分別新增3萬6617例與1萬5400例。 

上一次創下單日新增紀錄是在6月18日,當時新增18萬1232起確診,WHO祕書長譚德賽在當時警告,全球疫情已進入新危險階段。 

若從武漢封城日算起,「武漢肺炎」這4個字已經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長達5個月,更往前推中國首次通報病例,距今更是有接近7個月的時間,雖然台灣已經連續71天無本土病例,在國內好像感受不到疫情的存在,但出了國門之後,國際間的疫情再度險峻。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憂心,近3、4個禮拜國際間的R0值(病例再生數)都在1.2至1.5之間,讓人回想到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歷經3年,它的R0值從1.8降至1.0花了1年半的時間,「所以讓我們感覺到這個新冠肺炎好像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 

各國解封的挑戰...陸續出現疫情反撲  然而,很多國家為了政治經貿發展已陸續開始解封,也因此陸續傳出第二波疫情,陳秀熙則從數字上來解釋,他指出,目前解封指數(公式:確診人數/康復人數X(1-致死率)-1)有68%的國家小於1(代表適合解封),但這些國家解封指數在兩周下降的速度變得非常慢,代表解封後一定有出現疫情反撲的情勢,如韓國、日本和中國。 

針對中國北京疫情再起,陳秀熙認為,雖然中國之前稱56天都沒有本土感染個案,但應該6月初甚至更早之前就有感染波出現,才在6月中旬大爆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在兩會後才爆發,與過去認為這個病毒容易感染到政治社交領袖的猜測不謀而合。 

國際間的變數還不僅如此,舉例來說,確診與死亡人數均居全球之冠的美國,近日掀起反歧視浪潮,民眾走上街遊行抗議,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肯德基州這幾個洲的疫情也在這個禮拜出現變異;另外,原本慢性病、癌症病人也要慢慢開始回到醫療體系照顧,也會與新冠病毒的照顧產生排擠效應。 

疫苗需要參加國際隊,不要再沉溺在可能獨自完成疫苗  疫苗則是終結這次疫情最重要的武器,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提醒,台灣不要再繼續沉溺在甚麼實驗室有怎樣的突破,而是要在國際上與他國合作,沒有單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口罩可以有國家隊,但疫苗需要的是國際隊。 

詹長權說,評估全球若要施打疫苗,需要幾十億到上百億劑,疫苗議題除了開發,還要生產、配送,和施打等,現在已經有幾個生產瓶子的大工廠都承諾可以提供多少量,要有針筒、針頭,要該如何低溫配送,台灣應召集各行各業,好好想一個國家政策,思考在美中對抗下,該如何取得疫苗,若無法取得又該如何?這是公共衛生難題,更關乎國家安全。 

疫情之後國際秩序可能被改變,而中國可能取得話語權  疫情看不見終點,對於國際關係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訪問教授林夏如形容,這次的疫情就跟2009國際金融風暴一樣,每10年就會出現一次國際性的打擊,要這些大國解決問題,只是目前看起來,中國比較可能會在這次的危機中脫身,只要脫身的比其他國家早,它在國際中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進而改變國際秩序。 

林夏如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或者下一屆的總統必須對這次疫情做出詮釋、給一個說法,其中的兩大重點就是,第一,疫情從哪裡開始?第二,威權管制與民主治理哪個政治制度的管理之下可以對付這個疫情? 

他表示,美中在疫情之下都是減分的,並沒有讓人覺得誰更有影響力或是誰做得更好,但以2009年的金融風暴為例,很多人認為在那之後中國開始在國際性組織還有國際地位上提升很多,並不是因為它沒有受到打擊,而是中國不像歐美國家有流動性資產的問題,它恢復的比其他國家快,所以它迅速取得重要地位。 

林夏如說,中國可以在疫情之後,在經濟上、人道上,對所有疫情慘重的國家伸出援手,情勢當然會很快改變,另外,當中國透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不管在疫情治理上還是疫苗研發上,如果能夠更快解決問題的話,以透明度高、講究信任及究責制度維繫的民主治理也將受到挑戰。 

世界各國終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至於台灣是否還能依靠美國得到安全保障,在經濟上繼續依賴中國市場?林夏如表示,疫情之下,美中關係持續惡化,中國在新常態下保持強勢的姿態,雖然可以看到美國的國會與人民相當支持台灣與香港,反中情緒是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最高昂的時候,不論下屆總統由誰當選反中趨勢是已經抵擋不了,不過,美國在受疫情打擊之下,還能有多少精力去幫助盟友或其他民主國家也是值得觀察的。 

從現實面來看,大豆還是美中貿易戰很大的問題,如果中國願意在此時多給美國一點幫助的話,「這對美國來說是有實質意義的,特別是疫情之後,經濟的打擊會持續多少年,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看出來」。 

中國加速對台灣與香港的政策,也讓其他亞洲國家感到非常焦慮。林夏如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投書期刊,她說,「從我的角度上來看,就是哀求美中要理解其他國家必須在美中之間取的平衡,雖然李的態度是『我兩個都要』,但我的結論是這個可能已經不可能了」。 

林夏如認為,對沖戰略可能是過去幾十年大家不得不的作法,但在美中激化對立的情況下,對沖的戰略會越來越複雜,就像台灣的半導體要選邊站,又在對付疫情的情況下,資源越來越少、人口也在老化,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大,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長期對政策方面的研究討論,才知道下個疫情、下個金融風暴,台灣要怎麼用少數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果。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國際格局不會變成「冷戰」翻版**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文/崔洪建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儘管全球疫情依然膠著,持續時間和擴散範圍仍難確定,但隨著中國漸回常態、歐美國家開始趨緩,疫情後世界格局的走向正逐漸清晰。可以觀察到的是疫情正「讓歷史加速」,一些已有的趨勢會提前成型,可以預見到的是這種加速也會催生出新的思想和行動來「改寫歷史」。在疫情衝擊形成的歷史湍流中,會有更多的觀念衝撞和行為抵牾;在疫情起伏導致的世界失衡下,會有更多的風雲際會和折衝樽俎。是回到「更糟糕的昨天」還是走向一個「不會更糟的明天」,取決於我們現在如何看待和對待這個世界。 

世界正積蓄觸底反彈動力  疫情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常態被打斷,經濟和政治的運行軌跡被打亂,國際關係的既有平衡被打破。個人和社會生活要回歸常態,需要逐漸克服對病毒的恐懼,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並留意社交距離。經濟和政治運行要恢復正常軌跡,需要休養生息,增強韌性並調整政策議程,補齊體制短板。但國際社會要從失衡失重狀態下解脫出來,則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經歷更大的周折、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疫情衝擊之下,此前已經出現的變化讓世界失衡的風險進一步加劇:產業鏈供應鏈的暫停和中斷讓本就站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更受質疑;一些國家的「身份政治」回潮和保護主義抬頭,讓「民族(國家)利己主義」的政策和行為在疫情期間更加有恃無恐;大國間競爭的對抗性有增無減,並以政治化、污名化的形式延伸至公共衛生領域;全球治理領域的鬥爭更加激烈,多邊主義受困,單邊主義則更加肆無忌憚。 

國際社會在疫情出現時不幸正處於自身系統紊亂、免疫力低下的時期,儘管有些免疫細胞表現出色但未能形成系統性的有效應對。疫情顯然加劇了世界的失衡狀態,對此最悲觀的預期是公共衛生危機與經濟蕭條、地緣政治對抗相疊加,導致格局傾覆、秩序瓦解,出現比百年前的「昨日世界」更糟的狀況。但正因為有了百年來的經驗和教訓,更因為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已經紮根,不重複歷史悲劇的意願和不喪失共同利益的理智會共同作用,正倒逼國際社會對疫情做出系統性反應。在格局失衡之虞下,世界正在為實現再平衡積蓄觸底反彈的動力,如同人類社會終將把新冠疫情置於常態化管控之下,我們也需要為世界格局的再平衡找到可持續之道。 

「經濟區域化」漸成三足鼎立  全球化的重置將為世界格局的再平衡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疫情先後對東亞、歐洲和北美這三個世界經濟樞紐形成此起彼伏的衝擊,大範圍的停工停業和難以同步的復工復產加劇了經濟發展困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部分斷裂也暴露出全球化布局的脆弱性。這一脆弱性被各國醫療防護物資的普遍短缺狀況放大,不僅將在觀念上進一步動搖此前全球化主要由市場原則決定的經濟基礎,還將強化疫情之前一些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謀划的產業調整方向,並在政策和行動上推動全球範圍內的產業鏈供應鏈重組。這意味著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將經歷一次深刻的改造,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將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因此疫情過後全球化不會簡單地重啟(restart),而是會出現要素更新的重置(reset)。 

全球化重置在觀念上意味著此前市場和資本原則主導、民族國家意識淡化的邏輯,將讓位於維護產業安全、提升國際競爭力並服務於地緣政治競爭等多因素平衡的綜合考慮。這種觀念轉變將直接體現在政治對經濟活動的更多干預上,產業分工和布局規劃將被植入更多涉及國家(地區)經濟主權的概念,維護產業、供應、經濟甚至政治安全等指標將被要求計入產業投資和布局的成本計算中,政府也將通過產業政策加以更明確引導並利用財政手段提供實質性支持。 

在這種多因素平衡的政策驅動下,全球化的重置方向在政策和行為上將體現為「經濟區域化」的優先發展,並可能取代現有的全球產業形態成為全球化新的經濟基礎和主要構造。美國著力打造的美加墨新貿易協定、歐盟推進的泛歐洲經濟區和亞太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漸成三足鼎立之勢,在此基礎上可以拓展出更大範圍的美洲自貿區、歐非經濟合作圈以及歐亞大陸經濟圈,這將預示著未來全球產業布局的新態勢。 

大國競爭和多極化加速  在全球化重置的經濟基礎之上對應的是疫情對國際關係和世界政治的衝擊,大國競爭和多極化都進入加速態勢。回歸現實主義理念、提升綜合實力並追求影響力範圍,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國際關係和大國競爭的基調。科技和產業政策、治理體系和能力以及規則制定與話語權將成為主要的爭奪領域,這已經在疫情期間的國際關係變化中得到體現和加強。 

在國際政治層面需要應對的是,對全球化的改造是否會導致大國關係的「全面脫鉤」,大國間能否在滑向無序競爭狀態前逐步修復政治互信,以及在全球化基礎改造、多極化態勢增強的世界如何建立起新的被廣泛接受的博弈規則。 

以科技競爭和產業布局為支撐的經濟區域化發展,意味著各方在中高端產業科技和價值競爭將更加激烈,但這將是一個漸進和曲折的過程,其前景不應是各地實行經濟割據,因為這將完全喪失市場比較優勢帶來的利益,得不償失。因此原有的全球化基礎仍會發揮作用,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國際政治格局不會成為全面脫鉤的「冷戰」翻版,而是將在市場原則與政治安全關切之間建立起新的平衡。 

在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競爭中,有關「民主與非民主」、「西方與非西方」的分野仍會時隱時現,但已經形成的全球性的文明交流和人員往來,會在西方內外持續形成「非西方化」潮流,並在國際社會進一步模糊和消解傳統的觀念對立。非此即彼、集團式的兩極對立狀態並不具備充分的意識形態基礎。疫情期間出現的國際關係互動尤其是大國競爭更多地以輿論交鋒的形式出現,這不僅意味著在規則和話語權領域的鬥爭趨於激烈,也表明修復政治互信並探討建立新的博弈規則將是疫后國際政治的最大需求。 

新舊格局之間的轉換從來不是一蹴而就,新舊秩序之間的嬗變也非一夕之功,疫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舊秩序與新常態仍將繼續共處,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為這種複雜的共處態勢做好準備並找到實現再平衡的可行途徑。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