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20 08:58:07| 人氣8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星際戰略防衛先制☆☆+☆☆俄外交部:美國無端指控俄中是太空最大的戰略威脅☆☆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星際戰略防衛先☆☆

戰略防禦倡議,亦稱星際大戰(StarWars),正式名稱為戰略防衛先制(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稱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軍事戰略計劃,目標為建造太空中的雷射裝置來作為反彈道飛彈系統,使敵人的核彈在進入大氣層前受到摧毀。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

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洲際戰略飛彈和外太空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雷射、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飛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該計畫的著眼點在於當蘇聯發動大規模核武攻擊時,相當數目的美國飛彈能夠存活下來。

冷戰結束後則再度修正該計畫,試圖在美國受到少數核武攻擊時保障領土安美。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義大利、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劃。

星戰計畫太空雷射攔截概念 

背景  

1983年雷根在電視演講星戰計畫  衛星攻擊衛星的概念  海軍實驗室的雷射衛星模型機 星戰計畫的推出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飛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 

內容

計劃由「洲際彈道飛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

其預算高達1兆億美元。攔截系統由天基偵察衛星、天基反飛彈衛星組成第一道防線,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飛彈;

由陸基或艦載雷射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或陸基或艦載雷射武器攻擊在再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用反導飛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重返大氣層後的「漏網之魚」。

經過上述4道防線,可以確保對來襲彈道飛彈有極高摧毀率。同時在核戰爭發生時,以反衛星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打擊削弱敵方的監視、預警、通信、導航能力。

1983年雷根在電視演講星戰計畫 

經過

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星戰計畫」發表後,1984年,戰略防禦計劃組織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Organization, SDIO) 成立,由曾任太空總署太空梭計劃總監的詹姆斯·亞伯拉罕森將軍 (General James Alan Abrahamson) 任首任局長,以統籌整個計劃。 

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定名為: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原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 

後續

由於系統計劃的費用昂貴和技術難度大,許多計劃中的項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終無限期延長甚至終止。加上蘇聯於1991年解體,美國在已經花費了近千億美元的費用後,於20世紀90年代宣布中止「星戰計畫」相關資源縮編改組為彈道飛彈防禦組織(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之後2002年又再次改為飛彈防禦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 

評論

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曝光,該計劃被認為是一場徹底的騙局,有人認為星戰計畫只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採取的一種宣傳手段而已。但五角大樓聲稱,計劃之所以沒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而非外界所說的騙局。 

不論實際是否為一場騙局,SDI計畫的成果與實驗的裝置仍然發揮著作用。如美國白沙實驗場,研究「光束飛船」(用雷射代替化學燃料)的雷射仍然是來源於星戰計劃中所使用的儀器。美國現有的洲際彈道飛彈預警與攔截系統仍然基於SDI的成果。 

雖然該計畫的物質成果有限,但在1980年代時確實產生了外交效果,蘇聯高層為美國計畫的龐大與先進性而恐慌,因為他們「雖不知道美國人辦不辦的到,卻很清楚自己一定做不到」;由於認識到自身國力難以加碼新一輪的太空軍備競賽,蘇聯開始嘗試與美國進行限武談判以求緩和局勢。

衛星攻擊衛星的概念

海軍實驗室的雷射衛星模型機

軌道武器

軌道武器指的是在軌道上運行的武器。目前並沒有已知的正在運行中的軌道武器,但是有數個國家在軌道上運行有監視他國武器動向的衛星,冷戰後期美蘇雙方均有類似的能力監視對方。而納粹德國早在二戰時期,就曾計劃研製一款名為「太陽槍」的軌道武器,利用聚焦太陽光的能量,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

對於軌道武器的公開研製在冷戰雙方於1963年舉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以及1966年在聯合國大會上通外太空條約後已經淡出公眾的視線。這些協議均限制各國在太空中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後來提出的天基動能武器概念,卻不違反這些條約,於是一些組織和政府正計劃提議,禁止任何國家在太空中部署任何類型的攻擊型武器。 

天基動能武器

天基動能武器是一種處於概念階段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基於所有必備科技在理論上已經實現,非屬科幻領域,而應視為近未來概念武器。  其構想最早來自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概念提出後,世界上許多國防科技專家馬上想到了將核武飛彈布署於太空衛星上,戰時直接落在敵人國土上方極大縮減了對方反應時間,然而不久後就有人提出裝置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從衛星高度墜落,其殺傷力與隕石撞地球無異,不需要核武也能達成核武類似效果。

1990年代後這種概念日漸成為顯學,因為核武的輻射污染和政治敏感性使得第一擊使用核武的正當性在國際社會很難立足,核武彈頭的維持費用也高得驚人。而常規武器開始不具備戰略威懾能力,對于越來越堅固的地下工事,常規武器往往束手無策。另一方面非常規戰爭的多樣化,即使很小的機率,但核彈頭是有理論上可能被劫持搶走成為恐怖攻擊武器。

天基動能武器

天基動能武器理論上,寬30公分、長6.1公尺、重量達數噸的鎢、鈦或鈾金屬棒狀彈體可穿過大氣燃燒階段,將這些棒狀物加裝小型助推火箭以略為改變飛行導引且加速,之後部署於大型人造衛星上扔下,金屬棒從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太空傾瀉而下的時速可達15000公里以上 

地表位能Ue=-GM×1000/Re=-GM/Re^2×Re×1000=-g×1000×Re  =-9.8×1000×6400×1000=-6.272×10^10焦耳

距地面1000Km的位能U=-6.272×10^10×6400/6400+1000=-5.424×10^10焦耳 

轉換出動能=U-Ue=8.48×10^9焦耳=2020Kg TNT當量/每噸彈頭 其產生的動能撞擊可以比擬小型戰術核武器

這種新型天基武器反應速度快、命中精度高,且沒有輻射也不違反任何目前國際核武條約,威力大小透過彈體質量容易調整。

90年代起國際軍事界的傳言中美國五角大廈曾提出過「上帝之杖」(Rods From God)計畫的天基動能武器概念,但無人知道具體是否有進展。

「上帝之杖」的想法是將一捆電線桿大小(長20英尺,直徑一英尺)的鎢棒狀彈體,從軌道上投射下來,速度高達聲速的十倍。

高超音速武器

高超音速武器是利用高超音速飛行原理加以武器化的飛彈,可以在較低預算中達到天基動能武器的類似效果,這種武器早在二戰德國科學家桑格爾就提出構想,不過當時的目標是在高層大氣中滑行,這一種「銀鳥」空天轟炸機航程很長,可用於跨大西洋轟炸美國,之後錢學森也在他的研究之上又提出新理論,稱為「錢學森彈道」,認為有可能有一種物體能在極音速持續滑翔飛行。然而當時的科技無法達成這些構想所以長時間都是紙上理論。 

冷戰後彈道飛彈成為主流,這種超高速滑翔武器於是較少被提及。可是反導技術在80年代開始被發展,於是高速機動飛行的特性使得高超音速再次被注意,在2010年後由於技術逐漸成熟成為國際軍事界熱點議題,其巨大優勢是飛行速度極快導致目前的任何型態反導彈攔截系統都無效,雖然有理論認為光速的雷射武器有可能攔截,但目前雷射武器在大氣層中威力弱小射程短,純粹在理論階段。另一優勢在於超高速度的動能物體自身打中目標時就能引發巨大毀滅性,甚至不需搭載火藥彈頭。  武器分為兩類: 

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GV) 速度極快由載具射到大氣層外或邊緣施放,利用地心引力和自身發動機加速衝向地表,同時做出滑翔機動對準目標,理論能突破10馬赫速度。 高超音速巡弋飛彈(HCM)大氣層內發射的較廉價飛彈,類似傳統巡弋飛彈的運作方式,但利用高超音速飛行設計也能達到6點多馬赫。

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有計畫在研製,而俄羅斯更是宣稱自己是世界上唯一部署高超音速武器的國家。武器類型方面,印度採用與俄國合作分擔經費的共享方式研製HCM型。因此HGV型只有中美在研發,中國至2017年為止已經七次試射成功,且國際戰略界相信曝光於閱兵中的東風-ZF (DF-ZF)型飛彈就是實戰化的HGV武器,已經居於服役階段。

央視公布的國產超高音速HGV武器圖像,美方取名為WU-14

中國 

中國火箭軍對於超高音速武器研製多少年外界不得而知,然而2014年美國探測到一枚彈道飛彈運載的HGV武器試射訊號,將其取名為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約10倍音速)。2014年1月15日,中國國防部證實了這一消息。目前戰略界認知該武器已經實戰化,中國至2017年為止已經七次試射成功,懷疑曝光的DF-ZF型東風飛彈就是裝備高超音速彈頭的型號。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也可能先將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用於戰術目的,比如配置在東風-21D反艦飛彈上面作為彈頭,對付可移動的航空母艦,遠期目標是對付美國的飛彈防禦網,美國的標準-3反彈道飛彈(RIM-161飛彈)很可能根本無法攔截這一武器。

2017年10月份的央視特別節目《還看今朝─喜迎十九大》中介紹了一款JF12激波風洞測試裝置,其內文說明表示該風洞2008年就已經建造,可以吹出9馬赫模擬風,溫度可達攝氏3000度左右,完全模擬高超音速狀態超過美國的7馬赫風洞位居世界第一,同時畫面中出現一款非常類似坊間流傳WU-14外型的模型正在洞中測試,按照以往慣例已經非機密階段的東西才會對大眾公布,所以強化了外界判斷中國可能已經將高超音速武器量產並實戰化。

2017年底美國國家利益月刊發布消息,11月份偵測到多次中國試射高超音速武器,美方判斷名為「東風-17」中程彈道飛彈,射程約2千公里,末段彈頭為高超音速滑翔體,無法被任何現有攔截科技攔下,可能為軍事史上第一款實戰化的高超音速武器。

2018年四月一次公開的夜間試射又一種不明型號高超音速武器,北京周邊等十多省份皆可目視看到一枚俯衝彈道。八月份再次試射後官方報導公布武器名為「星空-2」,此高超音速武器為「乘波體」型已經處於量產前的工程樣機,升空方式為火箭發射。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東風-17彈道飛彈公開亮相,其高超音速彈頭令人驚嘆。東風-17射程介於1,800至2,500公里,是專門用於攻擊先進飛彈防禦系統的飛彈,也是全球首款搭載高超音速彈頭的彈道飛彈。另外,在飛彈方隊中,東風-100巡弋飛彈也是首次公開。該飛彈性能較東風-10A更強,被指亦使用高超音速技術。 


美國X-51乘波者

美國 

美國NASA的「Hyper-X」極超音速飛行計畫從1990年代開始,首先波音製造了X-43試驗機,使用獨特的超音速燃燒衝壓發動機(Scramjet)作為動力,這種動力系統屬於內燃機的一種,與傳統高速飛行時所使用的火箭引擎不同,是從大氣中吸入空氣燃燒。必須由飛機攜帶先達到超音速狀態才能引擎點火發射,以B-52同溫層堡壘式轟炸機改裝機攜帶飛至高空後,點燃連結在X-43A上的飛馬座火箭(Pegasus Booster,原本是作為反低軌道人造衛星飛彈用的推進系統)將X-43A推進到超音速的狀態後,再點燃自身的超音速衝壓發動機進行極音速飛行。

之後美國波音建立了第二種飛行器X-51乘波者,壓縮升力外型設計,從2010-2013年試射,但兩次成功、兩次失敗墜毀,成功的兩次有點火飛行達到5.1馬赫可以算是跨入超高音速門檻。 

2020年3月,美國國防部宣布成功試射一枚未搭載武器的高超音速導彈。 

  

布拉莫斯2型巡弋飛彈2013年展出的模型

俄國與印度 

印度與俄國合作分擔經費的共享方式研製HCM型,成果就是布拉莫斯2型巡弋飛彈,2010年有消息指出原型試射了一次成功,射程290公里。但中國二炮指揮學院教授邵永靈大校認為,布拉莫斯-2僅能說是研發階段,但是沒有研發成功所以遲遲未有量產消息,俄國自身也沒有意圖裝備的消息,其實布拉莫斯1型的傳統反艦飛彈當初研發成功後俄國自身也沒有列裝,可能有未知的問題存在。

2019年1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稱,該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部署高超音速武器的國家。同月2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首批高超音速導彈「先鋒」(Avangard)已於服役狀態。

美國空軍X-37B擁有在軌道上快速進行機動變軌的能力,讓對手極難偵測與預測其路徑。

                 ç¾Žæ–°ç‰ˆã€Šåœ‹é˜²å¤ªç©ºæˆ°ç•¥ã€‹ï¼šåˆä½œæ‡‰å°ä¸­ä¿„威脅|新唐人亞太電視|20200619 ...

          ☆☆俄外交部:美國無端指控俄中是太空最大的戰略威脅 ☆☆

                                2020年06月20日02:49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電

俄羅斯外交部19日就美國日前發布的新版太空防禦戰略發表評論稱,美國無端指控俄羅斯和中國構成太空領域最大的戰略威脅。 

俄外交部稱:“為了給自己採取的可引起太空軍備競賽、破壞國際安全穩定的破壞性路線辯解,美國採用了慣用的指控他人的策略。” 

俄外交部指出:“美方稱俄中是太空最大的戰略威脅,但自然毫不費心提供任何證據。” 

俄外交部指出,美國不惜歪曲事實,宣稱俄羅斯和中國將太空武器化。俄外交部還駁斥了美方所謂俄羅斯2014年頒布的軍事學說包含此類內容的說法。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